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城市的形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主要包括城市的视觉形象和经济实力形象;管理层,指城市的政府形象;思想层,主要指城市的人文环境形象。本文通过科学的评价系统来简析中国城市形象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国城市形象;发展历程;格局
一,城市形象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期。城市形象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没有“城市形象”的叫法,是美学的概念。《周礼·考工记》有关“前堂后室,左祖右社”的记载就是对城市结构的一种描述。20世纪20年代末,在南京国民党政府建都后的第二年(1928年),陈植在《东方杂志上撰文,专门强调:“美为都市之生命,其为首都者,尤须努力改进,以便追踪世界各国名城,若巴黎、伦敦、华盛顿者,幸勿故步自封,以示弱与人也。”在30年代的大学教材都市计划学》中也专门设列“城市美观”一章,并论及:“城布计划家均公认,美为人生之一路求、盖美学属于精神上卫生之一道也。”这表明在20世纪20到30年代,城市形象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都已在我国崭露头角。
2,探索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形象建设”这一新概念,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大胆的探索,逐步认识到城市形象在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整体协调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注意塑造和设计自身独特的形象。与国外城市形象理论研究和我国城市形象建设的实践相比,我国城市形象理论研究工作明显落后,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城市形象是自发形成的,且城市产业居于核心地位。
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这一时期城市美学、城市景观建设理论蓬勃兴起,在这些理论的孕育推动下,在20世纪90年代前则明确提出了城市形象建设的概念范畴和战略理念。与此间时,城市形象设计建设在许多城市相应开展。1992年7月,广东花都市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形象设计。
4,竞争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间竞争加剧,部分城市开始用营销理念规划城市。1994年,广州地理研究所的陈俊鸿先生存花都城市形象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形象设计必须遵循的“四大原则”,即城市形象的整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同一性原则。认为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的总体形象、城市的景现形象和城市的标志形象三个部分,城市形象是这三种形象有机结合的整体。1995年12月15日,广州成立了地区形象研究所。1997年5月,广东兴宁市在广州举行“兴宁市形象设汁论证会暨地区形象理沦研讨会”。在本阶段,城市形象改变了以往“以城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开始注重“以城市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型念,城市形象的差異化开始兴起。
二,中国城市形象建设发展格局总结
中国的城市形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格局;
1、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群带形象发展迅速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明显加速。在197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8.96%,到I981年升至20.16%,1995年又升至29.04%,到2002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37%。根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47%左右。城市数量由1979年的216个发展至2007年末,全国内地共有市级城市665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267个,县级市369个。城市城区人口3.4亿人,暂住人口0.35亿人,城区建成区面积3.5万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形象建设在我国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比如广东珠海,早在1997年就导入了城市CI,随后,西安、延安、昆明、沈阳、大连等一批城市,均纷纷着手开展了形象设计。这些大城市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渐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一大批小城镇抓住机遇迅速崛起,很多成长为大城市、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甚至是国际化大都市。
在世界上,中国城市的综合形象也取得了明显进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完成的首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表明,中国的上榜城市中,香港位居全球第19位,台北位居第48位,上海位居第69位,而且不少沿海城市也榜上有名。
2、城市形象区域发展不平衡,“东强西弱”格局明显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报告显示,2007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的前四名分别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其余位于排行榜前十位的是广州、台北、无锡、苏州、佛山和澳门。这是《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从市场规模、经济增长、生产效率、资源节约、经济结构和生活水平六个方面,利用标准的客观数据对200个地级以上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的结果。蓝皮书还披露,综合2004、2005、2006连续三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来看,中国内地、港澳排名稳定,台湾地区的几个城市出现疲态,2006年较之2005年竞争力排名显著下滑。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降,环渤海城市竞争力强劲上升。
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区域分布特征看,中国城市竞争力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总体格局,排名靠前的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台海地区、环渤海地区。而东南沿海的部分城市规模虽然较小,但并位成为其城市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其排名仍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3、城市间竞争激烈,城市形象成为城市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争夺产业、技术、资金、贸易和游客,各城市开始打造自身形象,展开全方位的角逐。竞争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大都市如香港、北京、上海,在高科技产业、高级人才、金融中心、国际会展等领域激烈争锋;其次,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也在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如,武汉、长春、广州、重庆、合肥、西安、北京、上海、深圳等角逐“美丽城市”的美誉;南京、成都、武汉、郑州竞相打造价格加工基地;重庆、成都、西安争着要做西部开发的火车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郑州、南宁等在争夺电视传媒业的头筹;苏州和东莞争夺信息产业的加工中心。第三个层次是区域内城市间的形象竞争,如长江三角洲的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之间,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广州、珠海之间,京津塘城市带的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保定、邯郸、张家口之间,各城市为了招商引资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城市形象塑造上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
作者简介:江平(1985.2-),男,汉族,湖北襄阳,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设计学硕士,从事品牌设计,品牌文化,品牌形象,城市品牌形象研究。
关键词:中国城市形象;发展历程;格局
一,城市形象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期。城市形象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没有“城市形象”的叫法,是美学的概念。《周礼·考工记》有关“前堂后室,左祖右社”的记载就是对城市结构的一种描述。20世纪20年代末,在南京国民党政府建都后的第二年(1928年),陈植在《东方杂志上撰文,专门强调:“美为都市之生命,其为首都者,尤须努力改进,以便追踪世界各国名城,若巴黎、伦敦、华盛顿者,幸勿故步自封,以示弱与人也。”在30年代的大学教材都市计划学》中也专门设列“城市美观”一章,并论及:“城布计划家均公认,美为人生之一路求、盖美学属于精神上卫生之一道也。”这表明在20世纪20到30年代,城市形象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都已在我国崭露头角。
2,探索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形象建设”这一新概念,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大胆的探索,逐步认识到城市形象在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整体协调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注意塑造和设计自身独特的形象。与国外城市形象理论研究和我国城市形象建设的实践相比,我国城市形象理论研究工作明显落后,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城市形象是自发形成的,且城市产业居于核心地位。
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这一时期城市美学、城市景观建设理论蓬勃兴起,在这些理论的孕育推动下,在20世纪90年代前则明确提出了城市形象建设的概念范畴和战略理念。与此间时,城市形象设计建设在许多城市相应开展。1992年7月,广东花都市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形象设计。
4,竞争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间竞争加剧,部分城市开始用营销理念规划城市。1994年,广州地理研究所的陈俊鸿先生存花都城市形象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形象设计必须遵循的“四大原则”,即城市形象的整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同一性原则。认为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的总体形象、城市的景现形象和城市的标志形象三个部分,城市形象是这三种形象有机结合的整体。1995年12月15日,广州成立了地区形象研究所。1997年5月,广东兴宁市在广州举行“兴宁市形象设汁论证会暨地区形象理沦研讨会”。在本阶段,城市形象改变了以往“以城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开始注重“以城市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型念,城市形象的差異化开始兴起。
二,中国城市形象建设发展格局总结
中国的城市形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格局;
1、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群带形象发展迅速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明显加速。在197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8.96%,到I981年升至20.16%,1995年又升至29.04%,到2002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37%。根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47%左右。城市数量由1979年的216个发展至2007年末,全国内地共有市级城市665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267个,县级市369个。城市城区人口3.4亿人,暂住人口0.35亿人,城区建成区面积3.5万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形象建设在我国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比如广东珠海,早在1997年就导入了城市CI,随后,西安、延安、昆明、沈阳、大连等一批城市,均纷纷着手开展了形象设计。这些大城市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渐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一大批小城镇抓住机遇迅速崛起,很多成长为大城市、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甚至是国际化大都市。
在世界上,中国城市的综合形象也取得了明显进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完成的首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表明,中国的上榜城市中,香港位居全球第19位,台北位居第48位,上海位居第69位,而且不少沿海城市也榜上有名。
2、城市形象区域发展不平衡,“东强西弱”格局明显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报告显示,2007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的前四名分别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其余位于排行榜前十位的是广州、台北、无锡、苏州、佛山和澳门。这是《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从市场规模、经济增长、生产效率、资源节约、经济结构和生活水平六个方面,利用标准的客观数据对200个地级以上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的结果。蓝皮书还披露,综合2004、2005、2006连续三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来看,中国内地、港澳排名稳定,台湾地区的几个城市出现疲态,2006年较之2005年竞争力排名显著下滑。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降,环渤海城市竞争力强劲上升。
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区域分布特征看,中国城市竞争力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总体格局,排名靠前的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台海地区、环渤海地区。而东南沿海的部分城市规模虽然较小,但并位成为其城市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其排名仍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3、城市间竞争激烈,城市形象成为城市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争夺产业、技术、资金、贸易和游客,各城市开始打造自身形象,展开全方位的角逐。竞争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大都市如香港、北京、上海,在高科技产业、高级人才、金融中心、国际会展等领域激烈争锋;其次,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也在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如,武汉、长春、广州、重庆、合肥、西安、北京、上海、深圳等角逐“美丽城市”的美誉;南京、成都、武汉、郑州竞相打造价格加工基地;重庆、成都、西安争着要做西部开发的火车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郑州、南宁等在争夺电视传媒业的头筹;苏州和东莞争夺信息产业的加工中心。第三个层次是区域内城市间的形象竞争,如长江三角洲的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之间,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广州、珠海之间,京津塘城市带的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保定、邯郸、张家口之间,各城市为了招商引资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城市形象塑造上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
作者简介:江平(1985.2-),男,汉族,湖北襄阳,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设计学硕士,从事品牌设计,品牌文化,品牌形象,城市品牌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