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4月13日,“向大师致敬——韦辛夷巨幅中国画《吾问西东》创作汇报展”在济南城建集团大成美术馆开幕。
韦辛夷,著名人物画家,他不耽于小品画的文人逸气,以狮子博象的气魄多年来苦乐于主题性创作的大格局。虽曰遁翁,有所遁,有所不遁。
闭门即是深山,提笔就是修行。历时18个月,韦辛夷用中国笔墨重构意大利艺术巨匠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创作了巨作《吾问西东》,高达3.63米,宽达4.85米,描绘了50余位东西方圣贤,呈现了世界文明史上辉煌的“轴心时代”。
韦辛夷自述:穹顶之下,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们在这里相聚了——依然是学术自由,共荣共生;依然是兼收并蓄,彼此平等;依然是滔滔雄辩,思想交锋;依然是春风化雨,水乳交融。……我用这样的方式,向您们致敬!向所有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致敬!
一幅画的展览,一个人的苦旅
这是一个只有一幅画的展览。
仅佐以访谈视频、工作照、创作草图、原作及相关资料,却成为这个春天省城美术界的热点事件。
中国美协理事、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杨枫,这样评价:《吾问西东》浸透了辛夷先生多年来的学养、修养及笔墨功夫,他对美术的敬畏之心、执着之心和社会担当,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吾问西东》既是对《稷下学宫》的延续,也同当前国家倡议的“一带一路”文化互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吻合。这是山东省多年来在人物画创作上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画家以一己之力叩问和思考东西方文化,《吾问西东》成为“一场痛痛快快地穿越”,是一次“解衣般礴的风云际会”。东方天健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骞认为,韦辛夷用笔墨绘就《吾问西东》这一恢宏诗篇,可谓当代语境里的《天问》,思接千载,跨越东西。
中国美协策展艺委会委员、齐鲁美术馆馆长刘宗奎认为:“从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来说,《吾问西东》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史的缩影,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吾问西东》是文明交流的行动指南,指向的是文明的平等交流,美美与共;《吾问西东》是时代的文化号角。作者将自己穿越到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了现实意义。”
20年前,针对当时美术界小品画泛滥的现象,韦辛夷曾说过这样的话:“我要利用10—20年的时间,下气力创作一批主题性创作”。《灵山法会图》《广陵散》《拯救希望》《闯关东》《拾荒者》《苟坝的马灯》《稷下学宫》《鞌之战》《腊月二十三》……这样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皆备的重量级创作的接连出现,让他成为当代美术界少有的“劳模”。
作为成名已久的画家,韦辛夷不肯在技巧圆熟的自我复制中蹉跎,不断地挑战自己的心力、脑力、笔力、体力和格局。在《吾问西东》的创作札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可以作为他的夫子自况——
王鼎钧先生说:“我已知道有酬世的文学、传世的文学。酬世的文章在口,传世的文章在心在魂,作者必须有酬世之量、传世之志。”画家亦然。多少人仅仅是在“酬世”的圈子里打转转,要想传世,必须得先动人心、动人魂,先要动自己的心,自己的魂,才能波及他人,所以——好好画吧。
韦辛夷的“好好画”,是他生命燃烧的方式,他的画是他生命的物化,是变体,是升华。这个过程,是一个人的跋山涉水,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苦,也有生命的大欣然、大自在:
“我在编织生命之梦,听着天籁般笔与纸摩擦时的声音——我知道,这就是上帝在说话。”
180天,乃至更长时间的闭门,即便“没有人知我,我依然遁世无闷”。?他和古今中外贤者密密对话,共振陶陶。
画家的“吾问西东”,就是当下全人类的“勿问西东”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指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后世的人类社会。
各个文明彼此远隔千山万水,却共同发力,形成同轴共振的格局。这个现象深深地吸引着韦辛夷。5年前,他在创作《稷下学宫》时,注意到同时期在古希腊的雅典也有类似于稷下学宫的机构——雅典学院。雅典学院诞生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批西方的文化巨人。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拉斐尔的经典名作《雅典学院》的理想世界,也是文艺复兴盛期艺术的圆满与巅峰。数学家欧几里得、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色诺芬、犬儒狄奥基尼斯、亚历山大大帝等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先哲被拉斐尔巧妙地安排在了一起,既体现出绘画超越古今和地域的非凡魅力,也彰显出拉斐尔的“野心”。《雅典学院》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的罗马联系在了一起,把古典与现代联系在了一起,定義了群贤毕集的理想国。
恰在拉斐尔逝世近500周年之后,韦辛夷借助这幅画的框架和思想,将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共同呈现,以呈现东西方文化共生共荣、契合文化自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诸多理念。拉斐尔把自己画进了理想国,韦辛夷也把自己的形象放到了《吾问西东》。在全球一体化甚至万物互联的现在,柏拉图的后人与孔子的后人再没有千山万水的阻隔,每时每刻都可共振,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国”可期可待。
这是一位东方艺术家在500年后的思考。这个思考不仅属于东方,更属于全人类。这个思考的背后,是当代国人的文化自信、历史自觉。稷下学宫与雅典学院的握手,儒道与理想主义、实用主义的交融,斗拱、龙柱与穹顶、浮雕相接,是理想,也是现实。东西方文明,从轴心共振已然走向共享共生。画家的“吾问西东”,就是当下全人类的“勿问西东”。
上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远东系悬挂有一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中西本自同”。济南大学客座教授、著名设计家徐行健认为:《吾问西东》是画家站在世界的高度,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关注现实世界的。当今的文艺工作者如何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两难境地中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艺术形式、文化价值,精神蕴含上既要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与风格,又要使作品具有世界性的审美共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吾问西东》是极具包容性,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具有世界性的成功典范作品。 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章指出: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说到柏拉图、莎士比亚、亚当·斯密,想到的也是他们的《理想国》、《哈姆雷特》、《国富论》。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
韦辛夷盛名多年,大作品次第推出,大派头从来不见。尼龙绸的旅游纪念袋一用多年,刚换成参加活动装资料用的帆布袋子。去书店淘书,去访友看展,他常常公交出行,泯然于一车直奔超市买便宜鸡蛋的退休老者中。
超越艺术界的新文化符号?
这是韦辛夷创作生涯中迄今为止难度最大的一幅画。
原作的人物,哪些需要保留?东方的代表,哪些可以入选?哪些元素可以代表东方?用什么技法来呈现?这是文化意义的考量,需经得起中西学界的评判。这也是技术层面的考量,要经得起行业外的臧否。从他的创作札记中,我们看到韦辛夷的跋涉之艰。
单讲技法层面,人物是型墨法、线墨法、排线法三种技法混用,穹拱弯用的是排点法,西式建筑用的是明暗凹凸法,中式斗拱、龙柱用的是淡墨积点法……同时,他还用了西方的透视、光感、塑造方法,来传达中国毛笔的操作意象和自己的思想。可谓东西方技法杂糅,也是一种“吾问西东”。在东西方技法之外,“为了效果,可不择一切手段,为了效果,可择一切手段!没有先例?那就给它弄一个先例!不管它有没有说法。”
画中出现的任何元素,每一笔都有来历。在韦辛夷的创作札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可以为证:
几天来翻捡了大量资料,诸如《中国古建筑精粹系列》《中国通史(图画本)》《中国画像石全集》《中国纹样全集》《营造法式》《敦煌》《兵马俑》《青州龙兴寺佛造像艺术》《棔柿楼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寄意神工·古代雕塑》等等。最终选择了兵马俑造像一尊,三星堆蜀王立像、大同華严寺菩萨造像,沂南画像石伏羲、女娲纹样及敦煌石窟形制。又添上民间户牖蝙蝠形象和青铜尊之羊首形象。
在画作创作中,记者曾拜访画家。其时韦辛夷正在创作画中的韦陀菩萨像。他给记者展示了一系列资料,关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韦陀菩萨像。韦陀手中的杵,扛在肩上、平端手中、杵在地上,各有不同的含义。选择什么样的造型,是画家的价值判断、文化认识,也是美学选择。
青铜器研究专家张颂斌认为:《吾问西东》中出现的图像都有历史依据,右边是运用的沂南画像石上的图案——伏羲女娲手持“规”和“矩”,昭示了世界对文明的定义。“仓颉造字”部分用了胶东莱阳河出土的陶缸上面的图形文字,在学界很多人把它认为这是最早的象形字的表达。作品中还出现了商代三星堆文化中纵目广耳的青铜面具,以及“大禹治水”的纹饰,都各有出处和含义。
中国书协理事、山东大学教授郑训佐认为:《吾问西东》创作的难度对于画家而言肯定不在技术,而是在于学术的储备。在美术界,辛夷兄是藏书最多,读书大概也是最多的画家,关键他还勤于思考……要想了解《吾问西东》,一定要结合辛夷兄的创作札记来看,他确实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涉及到思想史、艺术史、器物史。许多经典著作他都有阅读,甚至近些年出版的有关器物的新成果他也有吸纳。……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知识储备,当我们面对这幅作品时,能感觉到辛夷兄他是以一种朴学的境界去面对历史。如此从学术和知识层面进行考量,这幅作品经得住推敲。
“《吾问西东》是在这么一个大视野下出现的大作品。它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韦辛夷老师在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对中西文化进行认真比较之后,对文化交融和创新发展给予的一个可视化答案。回顾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复兴之时,无不伴随着重大的艺术原创性表现……看一个时代有没有可能摆脱模仿、摆脱复古而取得创新型的成就,其标识性的成果就是艺术创造的成绩……韦辛夷老师的《吾问西东》和曾经的《稷下学宫》一样,是超越艺术界的新文化符号。”新华网山东分公司总经理郝桂尧此言不虚。
韦辛夷
1956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中国人物画,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1992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教授工作室,为首届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成员。曾任第四届、第五届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济南终身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代表作有《鸿蒙初辟》《蓄须明志》《马陵道》《灵山法会图》《在那个夏天》《小岗村之夜》《广陵散》《怀沙》《好日子》《拯救希望》《大地之子》《闯关东》《拾荒者》《苟坝的马灯》《稷下学宫》《鞌之战》《腊月二十三》等。出版文集《提篮小卖集》《担水劈柴集》《我看可以》。
韦辛夷,著名人物画家,他不耽于小品画的文人逸气,以狮子博象的气魄多年来苦乐于主题性创作的大格局。虽曰遁翁,有所遁,有所不遁。
闭门即是深山,提笔就是修行。历时18个月,韦辛夷用中国笔墨重构意大利艺术巨匠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创作了巨作《吾问西东》,高达3.63米,宽达4.85米,描绘了50余位东西方圣贤,呈现了世界文明史上辉煌的“轴心时代”。
韦辛夷自述:穹顶之下,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们在这里相聚了——依然是学术自由,共荣共生;依然是兼收并蓄,彼此平等;依然是滔滔雄辩,思想交锋;依然是春风化雨,水乳交融。……我用这样的方式,向您们致敬!向所有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致敬!
一幅画的展览,一个人的苦旅
这是一个只有一幅画的展览。
仅佐以访谈视频、工作照、创作草图、原作及相关资料,却成为这个春天省城美术界的热点事件。
中国美协理事、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杨枫,这样评价:《吾问西东》浸透了辛夷先生多年来的学养、修养及笔墨功夫,他对美术的敬畏之心、执着之心和社会担当,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吾问西东》既是对《稷下学宫》的延续,也同当前国家倡议的“一带一路”文化互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吻合。这是山东省多年来在人物画创作上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画家以一己之力叩问和思考东西方文化,《吾问西东》成为“一场痛痛快快地穿越”,是一次“解衣般礴的风云际会”。东方天健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骞认为,韦辛夷用笔墨绘就《吾问西东》这一恢宏诗篇,可谓当代语境里的《天问》,思接千载,跨越东西。
中国美协策展艺委会委员、齐鲁美术馆馆长刘宗奎认为:“从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来说,《吾问西东》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史的缩影,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吾问西东》是文明交流的行动指南,指向的是文明的平等交流,美美与共;《吾问西东》是时代的文化号角。作者将自己穿越到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了现实意义。”
20年前,针对当时美术界小品画泛滥的现象,韦辛夷曾说过这样的话:“我要利用10—20年的时间,下气力创作一批主题性创作”。《灵山法会图》《广陵散》《拯救希望》《闯关东》《拾荒者》《苟坝的马灯》《稷下学宫》《鞌之战》《腊月二十三》……这样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皆备的重量级创作的接连出现,让他成为当代美术界少有的“劳模”。
作为成名已久的画家,韦辛夷不肯在技巧圆熟的自我复制中蹉跎,不断地挑战自己的心力、脑力、笔力、体力和格局。在《吾问西东》的创作札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可以作为他的夫子自况——
王鼎钧先生说:“我已知道有酬世的文学、传世的文学。酬世的文章在口,传世的文章在心在魂,作者必须有酬世之量、传世之志。”画家亦然。多少人仅仅是在“酬世”的圈子里打转转,要想传世,必须得先动人心、动人魂,先要动自己的心,自己的魂,才能波及他人,所以——好好画吧。
韦辛夷的“好好画”,是他生命燃烧的方式,他的画是他生命的物化,是变体,是升华。这个过程,是一个人的跋山涉水,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苦,也有生命的大欣然、大自在:
“我在编织生命之梦,听着天籁般笔与纸摩擦时的声音——我知道,这就是上帝在说话。”
180天,乃至更长时间的闭门,即便“没有人知我,我依然遁世无闷”。?他和古今中外贤者密密对话,共振陶陶。
画家的“吾问西东”,就是当下全人类的“勿问西东”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指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后世的人类社会。
各个文明彼此远隔千山万水,却共同发力,形成同轴共振的格局。这个现象深深地吸引着韦辛夷。5年前,他在创作《稷下学宫》时,注意到同时期在古希腊的雅典也有类似于稷下学宫的机构——雅典学院。雅典学院诞生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批西方的文化巨人。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拉斐尔的经典名作《雅典学院》的理想世界,也是文艺复兴盛期艺术的圆满与巅峰。数学家欧几里得、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色诺芬、犬儒狄奥基尼斯、亚历山大大帝等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先哲被拉斐尔巧妙地安排在了一起,既体现出绘画超越古今和地域的非凡魅力,也彰显出拉斐尔的“野心”。《雅典学院》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的罗马联系在了一起,把古典与现代联系在了一起,定義了群贤毕集的理想国。
恰在拉斐尔逝世近500周年之后,韦辛夷借助这幅画的框架和思想,将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共同呈现,以呈现东西方文化共生共荣、契合文化自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诸多理念。拉斐尔把自己画进了理想国,韦辛夷也把自己的形象放到了《吾问西东》。在全球一体化甚至万物互联的现在,柏拉图的后人与孔子的后人再没有千山万水的阻隔,每时每刻都可共振,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国”可期可待。
这是一位东方艺术家在500年后的思考。这个思考不仅属于东方,更属于全人类。这个思考的背后,是当代国人的文化自信、历史自觉。稷下学宫与雅典学院的握手,儒道与理想主义、实用主义的交融,斗拱、龙柱与穹顶、浮雕相接,是理想,也是现实。东西方文明,从轴心共振已然走向共享共生。画家的“吾问西东”,就是当下全人类的“勿问西东”。
上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远东系悬挂有一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中西本自同”。济南大学客座教授、著名设计家徐行健认为:《吾问西东》是画家站在世界的高度,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关注现实世界的。当今的文艺工作者如何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两难境地中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艺术形式、文化价值,精神蕴含上既要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与风格,又要使作品具有世界性的审美共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吾问西东》是极具包容性,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具有世界性的成功典范作品。 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章指出: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说到柏拉图、莎士比亚、亚当·斯密,想到的也是他们的《理想国》、《哈姆雷特》、《国富论》。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
韦辛夷盛名多年,大作品次第推出,大派头从来不见。尼龙绸的旅游纪念袋一用多年,刚换成参加活动装资料用的帆布袋子。去书店淘书,去访友看展,他常常公交出行,泯然于一车直奔超市买便宜鸡蛋的退休老者中。
超越艺术界的新文化符号?
这是韦辛夷创作生涯中迄今为止难度最大的一幅画。
原作的人物,哪些需要保留?东方的代表,哪些可以入选?哪些元素可以代表东方?用什么技法来呈现?这是文化意义的考量,需经得起中西学界的评判。这也是技术层面的考量,要经得起行业外的臧否。从他的创作札记中,我们看到韦辛夷的跋涉之艰。
单讲技法层面,人物是型墨法、线墨法、排线法三种技法混用,穹拱弯用的是排点法,西式建筑用的是明暗凹凸法,中式斗拱、龙柱用的是淡墨积点法……同时,他还用了西方的透视、光感、塑造方法,来传达中国毛笔的操作意象和自己的思想。可谓东西方技法杂糅,也是一种“吾问西东”。在东西方技法之外,“为了效果,可不择一切手段,为了效果,可择一切手段!没有先例?那就给它弄一个先例!不管它有没有说法。”
画中出现的任何元素,每一笔都有来历。在韦辛夷的创作札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可以为证:
几天来翻捡了大量资料,诸如《中国古建筑精粹系列》《中国通史(图画本)》《中国画像石全集》《中国纹样全集》《营造法式》《敦煌》《兵马俑》《青州龙兴寺佛造像艺术》《棔柿楼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寄意神工·古代雕塑》等等。最终选择了兵马俑造像一尊,三星堆蜀王立像、大同華严寺菩萨造像,沂南画像石伏羲、女娲纹样及敦煌石窟形制。又添上民间户牖蝙蝠形象和青铜尊之羊首形象。
在画作创作中,记者曾拜访画家。其时韦辛夷正在创作画中的韦陀菩萨像。他给记者展示了一系列资料,关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韦陀菩萨像。韦陀手中的杵,扛在肩上、平端手中、杵在地上,各有不同的含义。选择什么样的造型,是画家的价值判断、文化认识,也是美学选择。
青铜器研究专家张颂斌认为:《吾问西东》中出现的图像都有历史依据,右边是运用的沂南画像石上的图案——伏羲女娲手持“规”和“矩”,昭示了世界对文明的定义。“仓颉造字”部分用了胶东莱阳河出土的陶缸上面的图形文字,在学界很多人把它认为这是最早的象形字的表达。作品中还出现了商代三星堆文化中纵目广耳的青铜面具,以及“大禹治水”的纹饰,都各有出处和含义。
中国书协理事、山东大学教授郑训佐认为:《吾问西东》创作的难度对于画家而言肯定不在技术,而是在于学术的储备。在美术界,辛夷兄是藏书最多,读书大概也是最多的画家,关键他还勤于思考……要想了解《吾问西东》,一定要结合辛夷兄的创作札记来看,他确实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涉及到思想史、艺术史、器物史。许多经典著作他都有阅读,甚至近些年出版的有关器物的新成果他也有吸纳。……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知识储备,当我们面对这幅作品时,能感觉到辛夷兄他是以一种朴学的境界去面对历史。如此从学术和知识层面进行考量,这幅作品经得住推敲。
“《吾问西东》是在这么一个大视野下出现的大作品。它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韦辛夷老师在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对中西文化进行认真比较之后,对文化交融和创新发展给予的一个可视化答案。回顾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复兴之时,无不伴随着重大的艺术原创性表现……看一个时代有没有可能摆脱模仿、摆脱复古而取得创新型的成就,其标识性的成果就是艺术创造的成绩……韦辛夷老师的《吾问西东》和曾经的《稷下学宫》一样,是超越艺术界的新文化符号。”新华网山东分公司总经理郝桂尧此言不虚。
韦辛夷
1956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中国人物画,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1992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教授工作室,为首届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成员。曾任第四届、第五届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济南终身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代表作有《鸿蒙初辟》《蓄须明志》《马陵道》《灵山法会图》《在那个夏天》《小岗村之夜》《广陵散》《怀沙》《好日子》《拯救希望》《大地之子》《闯关东》《拾荒者》《苟坝的马灯》《稷下学宫》《鞌之战》《腊月二十三》等。出版文集《提篮小卖集》《担水劈柴集》《我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