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转型”,包括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发展拉动力的转移,构成了我国经济“转型”的五大方面。如何应对这五个方面的经济“转型”,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经济;转型;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转型”,不论是对于国家宏观经济也好,还是对于地方经济来说,都要紧紧抓住“转型”期的特点,顺应其变化,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一、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经济转型期与其他国家相比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具体特征如下:
1、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角度来说就是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按照对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划分,2003年我国就开始告别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因此,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12年底,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500美元,说明我们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这一阶段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升级。我们正处在由吃、穿、用为主导的生存型消费阶段,向由住和行为主导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结构快速转变,同时,人们不但追求基本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在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
正是这样的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也就是由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转型,这就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最主要方面。为满足消费结构的变化,工业发展也由过去的以轻纺工业为主向以重化工业为主转移,特别是新能源、高加工度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任何地区的产业调整(即“调结构”)都要顺应这种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发展前景。
同时,消费结构的升级必须带来服务业的长足发展。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的品质与质量,这就给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2、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工业化中期阶段也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当今中国正处在可以说是世界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从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从39%上升至51%,城镇为6.9亿。预计我国城镇化率到2020年将达到60%,即再并报增城镇人口1.9亿。人口进入城市,它必然带来对住房、对基础设施、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进城子女要受教育,要有医疗保证,要有各种公共服务,对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需求以及日常消费品的需求。这些需求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解决这些需求,保障城市的吸纳能力,完善人民的最基本生活需求,增加就业岗位,成为考验各地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这也是我国转型期的第二个特征。
3、经济發展方式的转变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掠夺和破坏。
首先,我国正在面临巨大的资源瓶颈的制约。中国以前是号称地大物博,但是中国有巨大的分母效应,我们有十三亿人口,就是什么东西拿来被中国分母一除,就变得微不足道了。所以我们说,我们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对资源的这种需求,也是非常的巨大。我们正在大量的进口资源,我们不仅进口石油,也在进口铁矿石,进口各种金属矿产,由于我们资源供给的不足,所以我们受到这种资源的约束也在越来越大。
另外,环境的约束也在加剧,由于重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废品的排放也正在增加,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现在是世界排在第一位,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同时,我国参加了《京都议定书》,要求我国有减排义务,到一定阶段我们要履行减排义务,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的压力。
所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是我国转型期的第三个方面。
4、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步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或者说是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自由化程度有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的行政运行体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方式亟待改变。正是因为这种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不协调造成了当前经济活动中寻租现象严重,致使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真正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方面欠缺。这就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政治体制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就是我国社会转型的第四个方面。
5、国际金融危机之下的拉动力转移
自2008年以来影响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对我国目前而言,最主要的就是经济的拉动力由过去的投资、进出口为主转向了由国内消费拉动为主,特别是对于外向型经济占比较大的地区,影响更大。
二、转型期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的经济转型期也可以说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突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发展措施得当,就可顺利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如果不能,则会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倒退。对于地方经济而言,更要适应这种形势变化,才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抢占先机。
1、调整产业结构
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变化,应调整产业结构,从过去的以农产品加工、轻纺织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重工业、能源等新兴产业转移。
2、城乡一体化 城镇化快速发展是我国目前经济的一大特征,为适应这种变化,地方经济应从两个方面入手,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大中城市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压力问题,而且可以更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小城镇建设将是解决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最佳途径。对于地方经济而言,小城镇建设应加大社保体系的支撑力度,加大医疗、就业保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致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陷入“拉美陷阱”。
二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简言之,就是使城市和农村人民生活实现一体化,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的基本社会保障,农村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无差别化。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首先要正视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的现实,任何一个国家在经历这个阶段时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同时,也要了解中央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因此,在选择产业的时候要将环保要求纳入评估体系,与国家大的方针政策一致。
4、转变政府职能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近半年来,对外释放的信号很大一部分在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就是由行政命令支配的经济,政府机关和党政官员的自由裁量权特别大的命令经济,转变为一个规则透明、公正执法的法治市场经济,通过市场化、法制化、民主化的改革,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中国。因此,建设民主和法治框架下的有限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5、拉动内需
从十二五规划到十八大,我国经济的拉动力越来越倾向于扩大内需,即用国民收入的增长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是相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行不通了。中国地方债务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危险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会危及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同时,投资效益的不断下降,以及产能过剩的状况使经济的拉动力必然转向扩大内需。而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济工作会议上首次用结构性减税来取代大规模扩张投资,就可见中央政府的目标转变。这说明拉动内需是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要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 经济;转型;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转型”,不论是对于国家宏观经济也好,还是对于地方经济来说,都要紧紧抓住“转型”期的特点,顺应其变化,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一、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经济转型期与其他国家相比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具体特征如下:
1、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角度来说就是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按照对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划分,2003年我国就开始告别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因此,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12年底,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500美元,说明我们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这一阶段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升级。我们正处在由吃、穿、用为主导的生存型消费阶段,向由住和行为主导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结构快速转变,同时,人们不但追求基本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在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
正是这样的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也就是由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转型,这就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最主要方面。为满足消费结构的变化,工业发展也由过去的以轻纺工业为主向以重化工业为主转移,特别是新能源、高加工度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任何地区的产业调整(即“调结构”)都要顺应这种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发展前景。
同时,消费结构的升级必须带来服务业的长足发展。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的品质与质量,这就给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2、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工业化中期阶段也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当今中国正处在可以说是世界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从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从39%上升至51%,城镇为6.9亿。预计我国城镇化率到2020年将达到60%,即再并报增城镇人口1.9亿。人口进入城市,它必然带来对住房、对基础设施、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进城子女要受教育,要有医疗保证,要有各种公共服务,对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需求以及日常消费品的需求。这些需求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解决这些需求,保障城市的吸纳能力,完善人民的最基本生活需求,增加就业岗位,成为考验各地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这也是我国转型期的第二个特征。
3、经济發展方式的转变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掠夺和破坏。
首先,我国正在面临巨大的资源瓶颈的制约。中国以前是号称地大物博,但是中国有巨大的分母效应,我们有十三亿人口,就是什么东西拿来被中国分母一除,就变得微不足道了。所以我们说,我们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对资源的这种需求,也是非常的巨大。我们正在大量的进口资源,我们不仅进口石油,也在进口铁矿石,进口各种金属矿产,由于我们资源供给的不足,所以我们受到这种资源的约束也在越来越大。
另外,环境的约束也在加剧,由于重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废品的排放也正在增加,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现在是世界排在第一位,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同时,我国参加了《京都议定书》,要求我国有减排义务,到一定阶段我们要履行减排义务,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的压力。
所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是我国转型期的第三个方面。
4、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步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或者说是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自由化程度有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的行政运行体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方式亟待改变。正是因为这种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不协调造成了当前经济活动中寻租现象严重,致使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真正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方面欠缺。这就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政治体制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就是我国社会转型的第四个方面。
5、国际金融危机之下的拉动力转移
自2008年以来影响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对我国目前而言,最主要的就是经济的拉动力由过去的投资、进出口为主转向了由国内消费拉动为主,特别是对于外向型经济占比较大的地区,影响更大。
二、转型期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的经济转型期也可以说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突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发展措施得当,就可顺利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如果不能,则会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倒退。对于地方经济而言,更要适应这种形势变化,才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抢占先机。
1、调整产业结构
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变化,应调整产业结构,从过去的以农产品加工、轻纺织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重工业、能源等新兴产业转移。
2、城乡一体化 城镇化快速发展是我国目前经济的一大特征,为适应这种变化,地方经济应从两个方面入手,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大中城市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压力问题,而且可以更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小城镇建设将是解决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最佳途径。对于地方经济而言,小城镇建设应加大社保体系的支撑力度,加大医疗、就业保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致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陷入“拉美陷阱”。
二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简言之,就是使城市和农村人民生活实现一体化,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的基本社会保障,农村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无差别化。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首先要正视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的现实,任何一个国家在经历这个阶段时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同时,也要了解中央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因此,在选择产业的时候要将环保要求纳入评估体系,与国家大的方针政策一致。
4、转变政府职能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近半年来,对外释放的信号很大一部分在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就是由行政命令支配的经济,政府机关和党政官员的自由裁量权特别大的命令经济,转变为一个规则透明、公正执法的法治市场经济,通过市场化、法制化、民主化的改革,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中国。因此,建设民主和法治框架下的有限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5、拉动内需
从十二五规划到十八大,我国经济的拉动力越来越倾向于扩大内需,即用国民收入的增长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是相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行不通了。中国地方债务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危险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会危及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同时,投资效益的不断下降,以及产能过剩的状况使经济的拉动力必然转向扩大内需。而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济工作会议上首次用结构性减税来取代大规模扩张投资,就可见中央政府的目标转变。这说明拉动内需是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要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