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背景下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路径分析

来源 :现代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长期深度脱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权市场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总结国内外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及现状,概述碳排放权市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对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及短板进行归纳和总结,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尽快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履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抢占绿色低碳发展先机,全面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中国力争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2060年达到“碳中和”1。这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石油化工企业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清洁化、低碳化生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碳交易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措施之一[1-4]。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长期深度脱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欧盟国家的有关经验。结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来可能的发展走向,对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困难和短板,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可以助力石油化工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保障国家能源环境安全。
  一、 碳达峰与碳中和基本情况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总量持续攀升,相应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呈现几何级数增长。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高温、暴雨、干旱等极端气象情况频频出现,人类自身生存面临现实威胁。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2020)》显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2011—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2。极端天气现象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与全球气温上升息息相关。
   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国际社会在1992年里约联合国大会上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开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进程。随后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三种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联合履约机制(The Joint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JIM)和国际排放贸易机制(The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Mechanism,IETM)[5]。在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中提出温控2 ℃和力争实现1.5 ℃的目标。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 ℃特别报告》中指出,预计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达到520亿至580亿吨1。要实现升温控制在1.5 ℃以内的目标,必须在2030年前将全球年排放总量削减至年均250亿至300亿吨。要实现全球2 ℃温升控制,CO2排放需要在2070年左右达到净零;在1.5 ℃温控目标下,CO2排放需要在2050年达到净零。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并在随后11月22日举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上再次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3。
  1.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定义
  “碳达峰”是指碳排放在某个时间达到最高点,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碳中和”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一般是一年)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来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2. 世界碳中和目标提出情况
  截止到2020年底,Energy
其他文献
村庄规划是未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从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方法和技术体系面临的转变分析入手,以西部农业腹地的典型乡村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椿林镇敬母寺村为例,从面向绿色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村域“三生空间”布局优化及边界管控,基于乡村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促进本体发展提升的乡村产业规划和以基础培育为目标的村庄近期建设规划四个方面进行了村庄规划的实践探索,以期对西部地区村庄规划方法的转型和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文章以“减少灾害风险”为目标,从全球变化、区域压力、当地社会生态条件等方面构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框架;借鉴欧洲国家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设计简明易操作的评估流程,并应用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的研究,有三点发现:(1)空间相关性是确定灾害风险评估范畴的关键;(2)生态极重要区由于其人口低暴露,在空间上与高灾害风险区表现出异质性;(3)城镇建设适宜区和农业生产适宜区存在高灾害风险。
文章充分识别村民参与村镇建设工程监督的行为,结合村镇建设工程的特点,建立“参与深度—参与广度—参与效度—参与方式合理度”的聚类框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构建参与监督行为模式聚类模型。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花塘村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共聚类出七种参与监督行为模式:完全型、合作型、低效型、低序型、控制型、象征型、非参与型。不同类型的参与监督行为模式具有显著差异,通过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参与监督行为水平提升策略,以充分发挥村民参与的作用,保证村镇建设工程的综合效益。
本文通过对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肯戴尔广场科创空间治理的研究,重点梳理肯戴尔广场区划中面向科创及多方面需求的规划管控措施,以及规划建设中地方政府协同高校、开发商与社
文章依据“两山”理论,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作为山地县级市的典型代表,提出生态语境下山地城镇活力研究框架和提升策略。在采用区位增长商、外向功能量等方法分析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旅游流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挖掘其潜力和不足,通过构建社会生态网络(SEN)系统,提出山地城镇活力提升的策略。研究发现:(1)“两山”理论指导下,SEN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的规划方法,是增强山地城镇空间一体化发展活力的新路径;(2)多模态综合分析方法是挖掘山地城镇生态发展潜力并提出空间优化策略的科学工具;(3)加强城区公共活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和城镇化都在不断革新,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逐渐转向高质量精细化发展。自然资源部的机构改革方案成功通过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的来临,也是城市规划作为空间治理与发展的关键学科及时响应国家发展需求所作出的重大改革与创新。文章根据当前规划体系变革、空间建设质量不高和空间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的背景,总结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与空间治理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空间规划实施的创新对策,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探寻未来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为满足城市扩张需求,城市近郊村镇的生态环境将受到自身发展及城市扩张的双重压力。本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对城镇化背景下城郊型村镇土地利用和生态质量变化进行研究,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分析1984年、2000年和2020年该区各村镇的土地利用变化,然后建立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质量评价模型,通过等级划分来反映各村镇生态质量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城市近郊村镇生态质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城市扩张与村镇自身快速发展都会导致村镇生态质量的恶化;而具备一定生态资源基础的村镇,随着科学规划及生态修复的投入,其生
城镇幼儿园接送交通出行是重要的城市交通行为之一,也是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方面。文章以江苏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幼儿接送交通出行的特征,包括交通方式与距离关系、地域化差异特征和不同交通方式的停留时长等。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相关标准和规范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议——重新界定幼儿园服务半径,因地制宜布局幼儿园并进行交通引导,设置家长接送等候区和停车场等。研究对幼儿园规划建设和交通管理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通过采集上海市养老机构、养老床位及上海市街镇、道路的基础空间数据,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均值比及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实证分析上海市养老机
日常出行是每个人获取发展权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交通公平也成为各个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为促进交通公平、制定更加合理的交通规划与政策,文章以昆山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和高德地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出行时耗数据,运用加权平均的可达性和泰尔指数,对昆山市交通公平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同一研究单元内公共交通可达性低于小汽车交通,但公共交通公平性优于小汽车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