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贫困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逐步推进,贫困问题成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抓手。新形势下,如何引导贫困山区摆脱贫困的牢笼,如何制定和实施扶贫发展战略,成为当前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怒江州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为例,通过对金满村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怒江州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此确保该民族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怒江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金满村
中图分类号:S1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72-03
引言
旅游扶贫是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是一种投入少、效果好、返贫率低的新型扶贫方式[2]。怒江大峡谷区域可以说是云南最贫困的区域,辖怒江州的泸水、福贡、贡山三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边境县,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高山峡谷为一体的区域性特困少数民族地区。但是怒江州旅游资源丰富,原生态资源保存完好,这就为发展旅游业来带动经济发展、摆脱贫困状态提供了机遇。
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现状
(一)州情。
怒江州地处云南西北边陲,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总面积14703平方公里,国境线长449.467公里。境内有国家级高黎贡山北端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怒江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8%。“三江并流”保护区已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云南省面积最大、景色丰富壮观、民族风情多彩的旅游之地。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2%,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全州总人口45.8万人,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2.19%。目前,全州四县均为贫困县,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还有8.1万人。世代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普米族、藏族、彝族、回族等 14 个少数民族。边疆、民族、高山峡谷、偏远和贫困“五体一体”是其基本州情[3]。
(二)致贫原因。
1.生存环境恶劣。
怒江州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交通极其不便,居住分散,地理环境十分恶劣。偏僻特殊的地理、交通条件,极其分散遥远的居住状况,严重阻碍了外来企业、资金、技术、文化的流入,使这里形成一个封闭落后保守的社会经济圈。怒江生存条件艰苦、人们生活贫穷、经济极端落后,是全国最贫困的民族自治州,目前,50%的农村群众没有解决温饱。怒江的贫困,只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许多农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被迫异地搬迁寻求生路。
2.基础设施滞后。
怒江峡谷周边无国道穿越,多数路段属四级以下公路,通达能力极差。55%的农村运输以人背马驮为主,60%的地区运输困难,山区驿道上至今还留存着“最后的马帮”。由于特殊的地理、交通条件以及科学文化的落后,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到达和传播,加上经济因素的制约,导致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欠缺和滞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瓶颈。
3.经济基础薄弱,受教育程度低。
2015年,全州生产总值8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2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9.13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43.07亿元,增长6.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55元,同比增长11.5%。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4]。受地理环境影响,怒江居民点较分散、规模小、条件差、办学投入成本高、效益低、教学质量低,有的学生因路远难行经常旷课、辍学。
4.发展后劲不足。
国家十分重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扶贫效果越来越明显。但是怒江州大部分地区解放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解放后与全国各民族一起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实现了政治上的超时空跨越,但社会发育层次低,后劲不足,各项事业几乎都是从零起步,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自然灾害频繁,虽然国家给予了大力扶持帮助,但投入量与实际需求仍相差甚远,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实证研究:金满村旅游扶贫研究
(一)金满村概况。
金满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洛本卓白族乡,距乡政府所在地12.5公里,距泸水县县城40.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33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160毫米。全村辖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07人,以白族支系勒墨人为主,占全村总人口的99%,全乡总人口的20%,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92人。
截至2015年,全村有407户1607人,教育水平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年人均收入2420元,大部分村民仍然处在贫困线以下。
金满村的建筑全为竹篱笆墙,屋顶由木板铺成,形成原始古朴的民居群落。拥有大面积的竹篾房景观,千支脚落地式房屋保存基本完好;获得目前怒江唯一的“云南省历史文化古村”及云南省30佳最具魅力村寨的称号。
金满村99%以上的人口属于白族支系勒墨人,勒墨民族文化在全乡乃至全县底蕴最为丰富,是白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勒墨人传统民族歌舞保留较多,金满村成立了金满村艺术团,主要从事巴尼人的爬杆、音乐、跳舞、节庆等文化领域,曾在云南省歌舞比赛中荣获二等嘉奖;有比较能歌善传的村民作为文化传授人,有一批较有规模、较为稳定的愿学能学的村民队伍;有较为稳定有力的村民传承管理运作组织;有一个专供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的场地及相应的文化传承成果展示窗口。
(二)贫困现状及成因。
1.贫困现状。
(1)贫困率高:金满村属于绝对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寨,贫困程度深且面大。2015年,金满村全村366户、1607人,贫困350户、贫困人口1397人,贫困人口占到了全村的80%以上,占全乡贫困人口的16.6%。 (2)基础配套差:建档立案贫困户有202户,784人,有256人存在饮水困难;村内无生活排污和防洪设施;有360户仍然居住在传统的“千只脚落地”房中;农户普遍没有厕所、节柴灶。
(3)省级扶贫点:该村为省级、州级扶贫攻坚挂钩联系点,省领导、州领导多次到金满村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三)贫困成因。
1.自然环境恶劣,缺少耕地。
自然环境极度恶劣,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耕地贫瘠、生态脆弱。山地多、耕地面积少,仅有836亩,人均约半亩。目前全村共407户,其中居住在地质隐患区的有238户,准备搬迁至托拖新村,剩余169不搬迁。
2.位置偏远,交通闭塞。
尽管2014年5月修通了乡村公路,基本结束了村民人扛马驮的生活,但长约12公里的乡村公路仍十分难行,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仍有几个自然村未通公路,与外界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发展。
3.观念落后,人口素质不高。
该村建有金满村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979平方米,拥有教师14人,在校学生207人,距离洛本卓白族乡中学16.5公里,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60人,其中小学生142人,中学生18人。全村人口学历水平以小学文化为主,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落后,对外交流存在沟通障碍。传统的务农思想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出去打工的村民相对较少,村民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技能水平低。
4.产业规模小,自给自足。
金满村主要的产业有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产业引导,造成特色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与市场对接不足,农业发展滞后,经济收入较低,大部分产品以自给为主,无外销。
三、旅游扶贫发展战略
旅游扶贫战略是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制订出适合发展当地旅游业的计划,采用适当的手段进行实施,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发达地区的人们来旅游消费,使旅游资源产生效益,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部分财富、经验、技术向贫困地区转移,壮大地方财源,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从而使其脱贫致富[5]。简单来说,就是在旅游扶贫中所制定的计划、实施的手段、方式方法等。怒江州在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发展思路不够明确,规划不合理,存在盲目开发的现状,为此,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和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使旅游扶贫能真正付诸实施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战略。
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民生工程,要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独特的优势,首先要取得政府的支持和认可,走政府主导型的扶贫开发之路。怒江州长期以来因道路交通、社会经济、意识观念等多方面的制约,旅游业起步晚、发展缓慢,返贫现象严重,不可能短期的通过资金投入达到应该有的效果,除了 “造血式”的自身发展外,还必须通过政府的外在引导和扶持。政府应为原住民利益的分配定下比较公平、合理的收费标准与返还利率。给予民族地区政策倾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合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规划。注重宣传营销,塑造良好的民风民俗文化形象。西部山区反贫困的重点应该在于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并突出地方特色,教育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亦是不可或缺[6]。政府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增加旅游专业人才的配备,全方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推进“互联网+扶贫”战略。
随着国内互联网+、物流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技术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建立了互联网线上线下信息平台。怒江州应该联合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开发怒江旅游资源,创建智慧旅游平台,借鉴成功发展的经验,为游客提供LBS(基于位置服务)和在线旅游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多重渠道和智慧管理经验,为扶贫提供精准对接。此外,要抓好全域旅游和脱贫攻坚,打造精品化、特色化、高端化和国际化旅游品牌,与文化挖掘、生态保护、美丽乡村、脱贫产业和群众素质提升相融合。将旅游产品开发与互联网相对接,将怒江州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和资金优势,推进怒江州旅游业快速高效发展。
(三)构建旅游扶贫保障体系。
贫困地区处于生态性贫困、经济性贫困、知识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共存的多维度贫困状态,因此成为国家重点扶贫的对象。中国的贫困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有很大的空间耦合性[7]。优先将扶贫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改善居民的医疗、卫生、生活环境等基本条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领域(企业、农户)资金更多地投向旅游领域,吸引优秀的旅游企业进驻怒江,帮助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打造独特的旅游商品,树立品牌意识。
独特的旅游商品是旅游开发中不可或缺的开发部分,特色的旅游商品能够刺激旅游者产生购买的动机,增加旅游经济效益,能够加深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印象,因此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对旅游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金满村为例,探讨怒江民族地区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品牌意识的塑造。
1.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结合区位特点,深入挖掘勒墨族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特色,通过创意整合资源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开发具有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旅游项目,进一步强化墨勒族民俗风情,打造著名的勒墨民族文化主题村,将金满村发展成为特色村寨型旅游景区,通过旅游扶贫开发来推动社区实现脱贫致富。
2.重新定位发展策略,重点突出创新项目。
根据金满村的具体实际,可以尝试品牌创意整合策略、原态设计策略、全产业链策略和社会参与策略。
品牌创意整合策略方面:由于金满村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相对缺乏,旅游核心竞争力不强,导致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强。因此,可以通过人工打造创意的旅游品牌,整合现有资源要素和导入创新创意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原态设计策略方面:以金满村民族村寨和生态旅游资源为发展根基,以勒墨民族文化为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乡村旅游、边境旅游、户外休闲等市场热点,根据金满村现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本着原生态的设计策略,打造特色居民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保持原生态的外观,打造适销对路的旅游品牌。
全产业链策略方面:结合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利用乡村电子商务的平台,进一步拓展乡村农业、民俗文化、旅游业的产业链条,打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壁垒,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宣传旅游品牌,营造良好的旅游活动氛围。
社会参与策略方面:近些年来,云南省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三五规划新形势下,在集中连片特困山区的扶贫攻坚,仍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参与和扶持,政府继续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交通、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投入,并通过政府的影响力引导企事业单位继续在科技、市场等方面进行帮扶,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扶贫工程。
(五)建立合理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无权”导致了民族社区贫困状态的产生。没有明确产权主体的财产或资源将遭到各种社会权利的攫取,可见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攫取都极具破坏力,即所谓的“公地悲剧”[8]。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自身权利认识不清,缺乏主动行使权利、通过合法手段保护自身产权主体地位的意识。权利被许多主体所分享,社区难以凭借自身作为文化载体的优势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因此,由于社区之外的机会的存在,使社区内部成员也难以就此问题达成协议。由此导致民族文化的过度商品化、庸俗化,其维系社会成员的功能被弱化,导致民族文化的退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公地悲剧”现象频频发生。
尽管社区旅游资源的产权界定并非易事,但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旅游资源的产权关系应有明确的界定,要清楚地界定旅游资源的各项权利归属,明确权利主体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提升景区开发、政策制定的村民参与度来改善权利提升效应并保证扶贫的有效性[9]。只有做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才能使民族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去,以此获得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这对脱贫致富也至关重要。
总之,怒江州在旅游扶贫道路上,除了以上战略以外,还要创新发展思路,转变旅游扶贫观念,积极谋划脱贫致富的途径,特别是要立足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民族文化优势,以培育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为破口,全力以赴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旅游业的产业联动性能够大幅增加贫困人口就业机会,让贫困人口参与到商业经营活动中发挥“旅游乘数效应”,进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10]。彻底改变怒江州的贫困面貌,把怒江州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幸福、人人向往的地方。
四、结论与展望
贫困问题是人类面对的一个顽疾,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本文从新形势下怒江州所面临的贫困问题出发,以旅游扶贫为主要脱贫方式,并提出了相应发展战略。总之,要解决怒江州的贫困问题,降低相对贫困人口基数,缩小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之间的差距,防止脱贫人口的反弹,国家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将扶贫政策执行到位,通过政策调控和制度设计赋予贫困人口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与收益权,保障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参与的主体地位。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尽管应然与实然在当下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正是因为有了差距,才有了更加为之努力的信心与决心。
参考文献:
[1]严春艳,王兴水.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社科纵横,2009,24(1):49-50.
[2]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3,(5):109-111.
[3]陶犁.云南怒江旅游资源评价[J].学术探索,2002-02.
[4]李锐.生态、人口、素质:三重压力下的西部农村贫困[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 22(4):1一5.
[5]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评述.旅游学刊2004,(3),32-36.
[6]李海月.西部山区农村成因的经济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区域经济,2008(6):20-21.
[7]肖胜和.论我国贫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7(3):79-83.
[8]朱巧玲.产权制度变迁的多层次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8,47.
[9]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7(1):17-21.
[10]Caroline Ashley,Charlotte Boyd,Harold Goodwin.Pro-poorTourism:Putting Poverty at the Heart of the Tourism Agenda[J].ODI.2000.
“云南民族大学2016年度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陈包(1991.09-),男,土家族,贵州省沿河人,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张 朋(1992-),男,汉族,山东省青岛人,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政府治理。
刘学斌(1993—),男,汉族,河北省张家口人,云南民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实务。
孟里中(1990-),男,汉族,湖北天门人,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关键词:怒江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金满村
中图分类号:S1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72-03
引言
旅游扶贫是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是一种投入少、效果好、返贫率低的新型扶贫方式[2]。怒江大峡谷区域可以说是云南最贫困的区域,辖怒江州的泸水、福贡、贡山三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边境县,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高山峡谷为一体的区域性特困少数民族地区。但是怒江州旅游资源丰富,原生态资源保存完好,这就为发展旅游业来带动经济发展、摆脱贫困状态提供了机遇。
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现状
(一)州情。
怒江州地处云南西北边陲,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总面积14703平方公里,国境线长449.467公里。境内有国家级高黎贡山北端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怒江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8%。“三江并流”保护区已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云南省面积最大、景色丰富壮观、民族风情多彩的旅游之地。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2%,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全州总人口45.8万人,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2.19%。目前,全州四县均为贫困县,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还有8.1万人。世代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普米族、藏族、彝族、回族等 14 个少数民族。边疆、民族、高山峡谷、偏远和贫困“五体一体”是其基本州情[3]。
(二)致贫原因。
1.生存环境恶劣。
怒江州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交通极其不便,居住分散,地理环境十分恶劣。偏僻特殊的地理、交通条件,极其分散遥远的居住状况,严重阻碍了外来企业、资金、技术、文化的流入,使这里形成一个封闭落后保守的社会经济圈。怒江生存条件艰苦、人们生活贫穷、经济极端落后,是全国最贫困的民族自治州,目前,50%的农村群众没有解决温饱。怒江的贫困,只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许多农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被迫异地搬迁寻求生路。
2.基础设施滞后。
怒江峡谷周边无国道穿越,多数路段属四级以下公路,通达能力极差。55%的农村运输以人背马驮为主,60%的地区运输困难,山区驿道上至今还留存着“最后的马帮”。由于特殊的地理、交通条件以及科学文化的落后,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到达和传播,加上经济因素的制约,导致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欠缺和滞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瓶颈。
3.经济基础薄弱,受教育程度低。
2015年,全州生产总值8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2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9.13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43.07亿元,增长6.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55元,同比增长11.5%。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4]。受地理环境影响,怒江居民点较分散、规模小、条件差、办学投入成本高、效益低、教学质量低,有的学生因路远难行经常旷课、辍学。
4.发展后劲不足。
国家十分重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扶贫效果越来越明显。但是怒江州大部分地区解放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解放后与全国各民族一起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实现了政治上的超时空跨越,但社会发育层次低,后劲不足,各项事业几乎都是从零起步,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自然灾害频繁,虽然国家给予了大力扶持帮助,但投入量与实际需求仍相差甚远,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实证研究:金满村旅游扶贫研究
(一)金满村概况。
金满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洛本卓白族乡,距乡政府所在地12.5公里,距泸水县县城40.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33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160毫米。全村辖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07人,以白族支系勒墨人为主,占全村总人口的99%,全乡总人口的20%,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92人。
截至2015年,全村有407户1607人,教育水平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年人均收入2420元,大部分村民仍然处在贫困线以下。
金满村的建筑全为竹篱笆墙,屋顶由木板铺成,形成原始古朴的民居群落。拥有大面积的竹篾房景观,千支脚落地式房屋保存基本完好;获得目前怒江唯一的“云南省历史文化古村”及云南省30佳最具魅力村寨的称号。
金满村99%以上的人口属于白族支系勒墨人,勒墨民族文化在全乡乃至全县底蕴最为丰富,是白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勒墨人传统民族歌舞保留较多,金满村成立了金满村艺术团,主要从事巴尼人的爬杆、音乐、跳舞、节庆等文化领域,曾在云南省歌舞比赛中荣获二等嘉奖;有比较能歌善传的村民作为文化传授人,有一批较有规模、较为稳定的愿学能学的村民队伍;有较为稳定有力的村民传承管理运作组织;有一个专供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的场地及相应的文化传承成果展示窗口。
(二)贫困现状及成因。
1.贫困现状。
(1)贫困率高:金满村属于绝对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寨,贫困程度深且面大。2015年,金满村全村366户、1607人,贫困350户、贫困人口1397人,贫困人口占到了全村的80%以上,占全乡贫困人口的16.6%。 (2)基础配套差:建档立案贫困户有202户,784人,有256人存在饮水困难;村内无生活排污和防洪设施;有360户仍然居住在传统的“千只脚落地”房中;农户普遍没有厕所、节柴灶。
(3)省级扶贫点:该村为省级、州级扶贫攻坚挂钩联系点,省领导、州领导多次到金满村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三)贫困成因。
1.自然环境恶劣,缺少耕地。
自然环境极度恶劣,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耕地贫瘠、生态脆弱。山地多、耕地面积少,仅有836亩,人均约半亩。目前全村共407户,其中居住在地质隐患区的有238户,准备搬迁至托拖新村,剩余169不搬迁。
2.位置偏远,交通闭塞。
尽管2014年5月修通了乡村公路,基本结束了村民人扛马驮的生活,但长约12公里的乡村公路仍十分难行,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仍有几个自然村未通公路,与外界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发展。
3.观念落后,人口素质不高。
该村建有金满村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979平方米,拥有教师14人,在校学生207人,距离洛本卓白族乡中学16.5公里,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60人,其中小学生142人,中学生18人。全村人口学历水平以小学文化为主,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落后,对外交流存在沟通障碍。传统的务农思想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出去打工的村民相对较少,村民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技能水平低。
4.产业规模小,自给自足。
金满村主要的产业有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产业引导,造成特色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与市场对接不足,农业发展滞后,经济收入较低,大部分产品以自给为主,无外销。
三、旅游扶贫发展战略
旅游扶贫战略是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制订出适合发展当地旅游业的计划,采用适当的手段进行实施,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发达地区的人们来旅游消费,使旅游资源产生效益,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部分财富、经验、技术向贫困地区转移,壮大地方财源,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从而使其脱贫致富[5]。简单来说,就是在旅游扶贫中所制定的计划、实施的手段、方式方法等。怒江州在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发展思路不够明确,规划不合理,存在盲目开发的现状,为此,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和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使旅游扶贫能真正付诸实施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战略。
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民生工程,要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独特的优势,首先要取得政府的支持和认可,走政府主导型的扶贫开发之路。怒江州长期以来因道路交通、社会经济、意识观念等多方面的制约,旅游业起步晚、发展缓慢,返贫现象严重,不可能短期的通过资金投入达到应该有的效果,除了 “造血式”的自身发展外,还必须通过政府的外在引导和扶持。政府应为原住民利益的分配定下比较公平、合理的收费标准与返还利率。给予民族地区政策倾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合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规划。注重宣传营销,塑造良好的民风民俗文化形象。西部山区反贫困的重点应该在于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并突出地方特色,教育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亦是不可或缺[6]。政府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增加旅游专业人才的配备,全方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推进“互联网+扶贫”战略。
随着国内互联网+、物流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技术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建立了互联网线上线下信息平台。怒江州应该联合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开发怒江旅游资源,创建智慧旅游平台,借鉴成功发展的经验,为游客提供LBS(基于位置服务)和在线旅游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多重渠道和智慧管理经验,为扶贫提供精准对接。此外,要抓好全域旅游和脱贫攻坚,打造精品化、特色化、高端化和国际化旅游品牌,与文化挖掘、生态保护、美丽乡村、脱贫产业和群众素质提升相融合。将旅游产品开发与互联网相对接,将怒江州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和资金优势,推进怒江州旅游业快速高效发展。
(三)构建旅游扶贫保障体系。
贫困地区处于生态性贫困、经济性贫困、知识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共存的多维度贫困状态,因此成为国家重点扶贫的对象。中国的贫困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有很大的空间耦合性[7]。优先将扶贫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改善居民的医疗、卫生、生活环境等基本条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领域(企业、农户)资金更多地投向旅游领域,吸引优秀的旅游企业进驻怒江,帮助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打造独特的旅游商品,树立品牌意识。
独特的旅游商品是旅游开发中不可或缺的开发部分,特色的旅游商品能够刺激旅游者产生购买的动机,增加旅游经济效益,能够加深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印象,因此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对旅游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金满村为例,探讨怒江民族地区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品牌意识的塑造。
1.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结合区位特点,深入挖掘勒墨族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特色,通过创意整合资源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开发具有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旅游项目,进一步强化墨勒族民俗风情,打造著名的勒墨民族文化主题村,将金满村发展成为特色村寨型旅游景区,通过旅游扶贫开发来推动社区实现脱贫致富。
2.重新定位发展策略,重点突出创新项目。
根据金满村的具体实际,可以尝试品牌创意整合策略、原态设计策略、全产业链策略和社会参与策略。
品牌创意整合策略方面:由于金满村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相对缺乏,旅游核心竞争力不强,导致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强。因此,可以通过人工打造创意的旅游品牌,整合现有资源要素和导入创新创意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原态设计策略方面:以金满村民族村寨和生态旅游资源为发展根基,以勒墨民族文化为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乡村旅游、边境旅游、户外休闲等市场热点,根据金满村现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本着原生态的设计策略,打造特色居民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保持原生态的外观,打造适销对路的旅游品牌。
全产业链策略方面:结合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利用乡村电子商务的平台,进一步拓展乡村农业、民俗文化、旅游业的产业链条,打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壁垒,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宣传旅游品牌,营造良好的旅游活动氛围。
社会参与策略方面:近些年来,云南省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三五规划新形势下,在集中连片特困山区的扶贫攻坚,仍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参与和扶持,政府继续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交通、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投入,并通过政府的影响力引导企事业单位继续在科技、市场等方面进行帮扶,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扶贫工程。
(五)建立合理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无权”导致了民族社区贫困状态的产生。没有明确产权主体的财产或资源将遭到各种社会权利的攫取,可见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攫取都极具破坏力,即所谓的“公地悲剧”[8]。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自身权利认识不清,缺乏主动行使权利、通过合法手段保护自身产权主体地位的意识。权利被许多主体所分享,社区难以凭借自身作为文化载体的优势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因此,由于社区之外的机会的存在,使社区内部成员也难以就此问题达成协议。由此导致民族文化的过度商品化、庸俗化,其维系社会成员的功能被弱化,导致民族文化的退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公地悲剧”现象频频发生。
尽管社区旅游资源的产权界定并非易事,但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旅游资源的产权关系应有明确的界定,要清楚地界定旅游资源的各项权利归属,明确权利主体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提升景区开发、政策制定的村民参与度来改善权利提升效应并保证扶贫的有效性[9]。只有做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才能使民族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去,以此获得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这对脱贫致富也至关重要。
总之,怒江州在旅游扶贫道路上,除了以上战略以外,还要创新发展思路,转变旅游扶贫观念,积极谋划脱贫致富的途径,特别是要立足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民族文化优势,以培育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为破口,全力以赴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旅游业的产业联动性能够大幅增加贫困人口就业机会,让贫困人口参与到商业经营活动中发挥“旅游乘数效应”,进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10]。彻底改变怒江州的贫困面貌,把怒江州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幸福、人人向往的地方。
四、结论与展望
贫困问题是人类面对的一个顽疾,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本文从新形势下怒江州所面临的贫困问题出发,以旅游扶贫为主要脱贫方式,并提出了相应发展战略。总之,要解决怒江州的贫困问题,降低相对贫困人口基数,缩小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之间的差距,防止脱贫人口的反弹,国家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将扶贫政策执行到位,通过政策调控和制度设计赋予贫困人口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与收益权,保障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参与的主体地位。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尽管应然与实然在当下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正是因为有了差距,才有了更加为之努力的信心与决心。
参考文献:
[1]严春艳,王兴水.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社科纵横,2009,24(1):49-50.
[2]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3,(5):109-111.
[3]陶犁.云南怒江旅游资源评价[J].学术探索,2002-02.
[4]李锐.生态、人口、素质:三重压力下的西部农村贫困[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 22(4):1一5.
[5]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评述.旅游学刊2004,(3),32-36.
[6]李海月.西部山区农村成因的经济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区域经济,2008(6):20-21.
[7]肖胜和.论我国贫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7(3):79-83.
[8]朱巧玲.产权制度变迁的多层次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8,47.
[9]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7(1):17-21.
[10]Caroline Ashley,Charlotte Boyd,Harold Goodwin.Pro-poorTourism:Putting Poverty at the Heart of the Tourism Agenda[J].ODI.2000.
“云南民族大学2016年度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陈包(1991.09-),男,土家族,贵州省沿河人,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张 朋(1992-),男,汉族,山东省青岛人,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政府治理。
刘学斌(1993—),男,汉族,河北省张家口人,云南民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实务。
孟里中(1990-),男,汉族,湖北天门人,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