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君推荐:阅读对一个人的改变可以有多大?是通过知识改变经济状况,还是凭借书本改变思维方式?本期作文君推荐给大家一本有关梦想和坚持的图书——《布鲁克林有棵树》,看看书中的主人公弗兰西是怎样通过阅读一步一步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的。“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这本传阅了60年的《布鲁克林有棵树》在美国影响深远,曾多次入选美国中学课本,与《小王子》齐名。美国著名主播奥普拉曾说,“在我成长过程中让我最受感动的一本书就是《布鲁克林有棵树》”,文学批评家艾尔弗瑞德·卡增说,“在无数美国人心目中,‘布鲁克林’这个词已渐渐成为一种化身”。而该书中文版本更是受到了“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的力荐。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享誉全美的青少年必读成长经典之书吧。
著作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生存的书,讲述了阅读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知识如何改变人的修为与命运,以及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纽约的布鲁克林,有一种天堂树。不管它的种子落到什么地方,都会长出一棵树来,而且它是唯一能在水泥地里长出来的树。小女孩弗兰西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在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年纪被迫面对艰辛的生活,体味成长过程中的无奈百味:母亲偏爱她的弟弟,父亲深爱她却英年早逝,家境清贫,在学校饱受轻鄙,在社会遭遇不公……她也曾苦闷、忧愁,却始终保持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每到周末,她都会去图书馆,她想把那里所有的书从A到Z都读个遍,她就像那棵长在水泥地里的树,奋力成长,坚忍不拔,最终她也通过阅读打开了那扇属于自己的大门。
作者简介
贝蒂·史密斯(1896—1972),德国移民的女儿,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经历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学完成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来她进入大学学习新闻、戏剧、写作和文学。《布鲁克林有棵树》是其最主要的作品,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并获得奥斯卡奖。她还是一位剧作家,一生写过多部独幕剧和完整的长篇戏剧,曾获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戏剧家协会基金会资助。
各方赞誉
1.如果你错过了《布鲁克林有棵树》,你将失去一次重要的人生体验……这是一个深刻理解孩子和家庭之间关系的故事。弗兰西的成长和聪慧是本书成功的基础。——《纽约时报》
2.《布鲁克林有棵树》与《安琪拉的灰烬》属于同类小说——是“成长小说”,也可称为“家小说”。它写了弗兰西一家子的故事。一个感人的大故事里镶嵌着无数的小故事,而所有这些故事都围绕着一个词:感动。——中国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得主 曹文轩
3.在无数人心目中,“布鲁克林”这个词本身,和难忘的早期家庭体验联系在一起,渐渐成为一种化身,象征着人生早年的贫困,象征着邻里生活,象征着青春本身。同样,它也象征着渴望、追求,象征着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梦想。——美国社会文化批评家阿爾弗雷德·卡津
精彩选段一
弗兰西的星期六生活
弗兰西的星期六,是从去垃圾回收站开始的。和其他布鲁克林小孩一样,她和弟弟尼雷会在外头捡些布头、纸张、金属、橡胶等破烂,藏在地下室的箱子里,上着锁,或是藏在床底下。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弗兰西会慢慢走,边走边看排水沟,希望找到烟盒的锡纸,或是口香糖的包装纸。回头她会将这些放在一个小罐子的盖子里头熔化。垃圾站不收没有熔化的锡球,因为很多孩子会将铁垫圈放在中间抵重量。有时候,尼雷会找到一个苏打水壶。弗兰西会帮他把壶嘴弄下来,熔化出其中的铅来。垃圾站的人怕苏打水公司的人找麻烦,不敢回收完整的壶嘴。壶嘴是好货。化掉后,能卖五分钱。
弗兰西和尼雷每天晚上都到地下室,把升降机架子上当日收的破烂全倒出来。弗兰西和尼雷的妈妈是清洁工,所以两个孩子享有这项特权,能下到地下室去。他们会把架子上的纸张、布头和能回收的瓶子全都拿走。纸张不值什么钱,十磅才能卖一分钱。布头一磅两分钱,铁是一磅四分钱。铜是好货,一磅能卖一毛钱。有时候,弗兰西会撞上大运,找到废弃的煮衣锅锅底。她会用开罐器将它掰下来,折起,捶打,再折,再捶打。
星期六早晨九点一过,孩子们就从大街小巷钻出来,纷纷涌向主干道曼哈顿大道上。他们沿着曼哈顿大道,慢慢走到斯科尔斯街。有的孩子把破烂直接拿在手上。有的拖着木头做的肥皂包装盒,盒子下头装有很稳当的木头轮子。还有几个推着童车,里面装得满满的。
弗兰西和尼雷两个人把破烂装进一口麻袋里,一人拎一只角,在街上拖着走,沿着曼哈顿大道,路过茂吉街、藤·艾耶克街、斯塔格街,最后来到斯科尔斯街。这都是些丑陋的街道,名字倒是很漂亮。每条偏街陋巷都会有衣衫褴褛的小孩子钻出来,汇入破烂大军,前往卡尼的垃圾站。
【素材解读】本段节选自文章的开头,描述的是童年时期弗兰西的星期六生活。由于生活拮据,小弗兰西每周六都要和弟弟尼雷一起将收集起来的破烂拿到垃圾站卖掉换取零花钱。布鲁克林多数移民的孩子都是贫穷的,他们都像弗兰西和尼雷一样收集破烂到垃圾站卖。这就构成了布鲁克林周六特有的景象。贫穷的现实并没有让弗兰西妥协,相反,她一直用自己的坚强和坚持在努力改变着。
精彩选段二
图书馆里的阅读时光
图书馆又小又破,只不过弗兰西觉得它漂亮。她对图书馆的感觉和她对教会的感觉一样。她把门推开,走了进去。她喜欢旧的皮封套、图书馆糨糊、新鲜借书戳油墨混杂在一起的气味,觉得这比大弥撒上烧的香还好闻。
弗兰西觉得这个图书馆应该收藏着全世界的书。她计划把全世界这所有的书全读个遍。她按照字母顺序,一天读一本,连枯燥乏味的书也不放过。她记得她读的第一本书作者就叫Abbott。她这么一本本地读了有一段时间,现在已经读到B了。到目前为止,她读完了关于蜜蜂(bee)、水牛(buffalos)、百慕大(Bermuda)假日和拜占庭(Byzantine)建筑的书了。她很热心地在读,可是她也承认B打头的有些书真是难啃。不过弗兰西天生喜欢读书,逮到什么读什么:垃圾作品她读,经典作品她也读,连时刻表和食品店的价目表她都读。有些东西读来很好,例如路易莎·奥尔科特的书就不错。她打算,等把Z字头的书也读完了,她会回头重读奥尔科特的书。 星期六是个不一样的日子,她犒赏自己,不按字母顺序来读。她把手放到光滑的桌面上——她很喜欢这光滑的感觉。她看着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削好的铅笔、干净的绿色记事本、白色大肚子罐子装着的糨糊、有条不紊放着的成堆卡片,还有等待放回书架的书籍。那支笔尖上方有日期戳的神奇铅笔,正孤零零放在记事本边上。
“是的,等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不要豪华椅子,不要花边窗帘,也不要室内橡胶树。我只要这样的书桌,放在客厅里,还有白墙壁。每个星期六晚上有一本干净的绿色记事本,一排闪亮的黄色铅笔,削好放在那里随时派上用场。还要金褐色的碗,里头总放着一朵花,或是一些叶子,或是一些浆果,还有书……书……书……”
【素材解读】周六能去图书馆阅读对弗兰西来说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是那样地热爱书本,她爱图书馆的气味,爱旧书本和油墨混合的气味。阅读对她来说是“犒赏”自己的一件事情。她想象着将来有一天,她在自己的房子里阅读的样子,那真是美妙极了。可以说,对阅读的坚持以及对生活的思考,是弗兰西日后写作生涯的有力推手。
精彩书评
布鲁克林有个女孩
□于 是
有个纽约女孩对我说,儿时曾将这本书放在床头,不忍释卷。长大后收藏翻拍的电影,百看不厌。她说,我们并不一定非得一贫如洗才能领会这个故事。
若用消极悲观的观点看,弗兰西没理由幸福快乐,家境贫寒,祖辈是典型的新大陆移民,连着几代人都得在白手起家的美国梦中浮沉挣扎,母亲做清洁工,父亲酗酒,时常无业,到底也没有留下什么财富,因有弟弟妹妹,她还不得不辍学,早早打工赚钱养家……
这本小说自面世后就成为青春文学、布鲁克林历史的经典,乃至美国精神的缩影。我们看到11岁的弗兰西和弟弟去卖废品、买糖果,并跟随她在狭小的厨房里体验倒掉冷咖啡时的“奢侈感”,再探入衣橱里的存钱罐听角币碰撞……每个周末她都记得要快点从图书馆回家,挑中一本书、一块曲奇饼干,坐进最喜欢的树影下的太平梯,假裝坐在半空浮云里,不受外界打扰,也就不受贫穷或一切忧愁的打扰,假装是棵树,吸收无形的阳光,扎根在有爱的家,如此便足以成长。
弗兰西就像那棵树,在布鲁克林的贫穷和纷闹中兀自挺拔,从缝隙中寻找生机,在自由的空气里抓牢尊严。小女孩就这样长大,糖果要用废品换,幸福要在书中找。她仰慕父亲的英俊倜傥,容忍他染上穷人的痼疾:酗酒;也尊崇母亲的自立坚强,容忍她更偏爱弟弟。她有点孤独,但孤独成全了阅读和智慧。她很穷,但贫穷酝酿了生活和幸福的窍门。
穷人擅长积累,也能在积累中锻炼想象力。富有恰恰就是最适宜被想象的主题。什么是富有?是一点点可容浪费的食物?一点点音乐技艺?一张地契?一棵圣诞树?可你别忘了,是小小的、奇妙的荔枝让弗兰西懂得了无限的概念。是免费的圣诞树让她领悟到,一定有什么比钱更强大的东西!
假如对细节足够敏感,贫穷和富有便没有差别。书中的弗兰西在观察被人遗忘、忽略的布鲁克林区的世间万象,作者贝蒂则在幕后用幽默、孩子气的语言超度了蹉跎和苍凉。有时,我觉得她的母亲和外婆都会用同样孩子气的口吻道出生活的真理,有钱的时候要记得享受礼物的美妙(哪怕它们只会证明美梦破灭,乃至外人嘲笑),没钱的时候也要记住,“我们总得有回百万富翁的感觉。如果多花两毛钱,就能买来这种富贵的感觉,价格倒是便宜”。穷人的智慧是了不得的,辩证的、相对论的灵光时不时在穷人那儿脱口而出,将诸多不如意聊成俏皮话。
走出布鲁克林的弗兰西感叹天下大同,顿悟童年的经验可放之四海而皆准,自己仿佛和亚历山大大帝一样缺乏可供开拓的疆界。偶尔也这样慨叹自己不够强大:“我十五岁了,一无所成。工作不到一年,就换了三个工作。”这类孩子气的叙述不乏幽默,也可谓之豁达,甚至有种布鲁克林区特有的调侃劲儿。譬如她说,“成长是很扫兴的事,它会破坏一些饥饿时玩的游戏”。
贫穷永远能比富有占据更多文字,乃至更真的灵魂,就像植物或土壤,天生具有充沛的细节,是大多数人童年时代的重点,就像铁皮饼干盒,闪出回忆中最难忘的反光。
弗兰西的快乐在父亲的歌声里,在图书馆借来的好书里,在一块小小的点心里,在书写现实的酣畅淋漓里……她没有嫌贫嫉富,没有怨天尤人,只是带着一双天真无瑕的眼睛,在世事纷杂中看清真相。在这本书里,她的故事只有童年到少女的那五年,但我们不用担忧她的未来。因为她明白该把快乐建筑在哪里——这才是获取幸福的真谛。
著作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生存的书,讲述了阅读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知识如何改变人的修为与命运,以及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纽约的布鲁克林,有一种天堂树。不管它的种子落到什么地方,都会长出一棵树来,而且它是唯一能在水泥地里长出来的树。小女孩弗兰西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在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年纪被迫面对艰辛的生活,体味成长过程中的无奈百味:母亲偏爱她的弟弟,父亲深爱她却英年早逝,家境清贫,在学校饱受轻鄙,在社会遭遇不公……她也曾苦闷、忧愁,却始终保持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每到周末,她都会去图书馆,她想把那里所有的书从A到Z都读个遍,她就像那棵长在水泥地里的树,奋力成长,坚忍不拔,最终她也通过阅读打开了那扇属于自己的大门。
作者简介
贝蒂·史密斯(1896—1972),德国移民的女儿,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经历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学完成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来她进入大学学习新闻、戏剧、写作和文学。《布鲁克林有棵树》是其最主要的作品,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并获得奥斯卡奖。她还是一位剧作家,一生写过多部独幕剧和完整的长篇戏剧,曾获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戏剧家协会基金会资助。
各方赞誉
1.如果你错过了《布鲁克林有棵树》,你将失去一次重要的人生体验……这是一个深刻理解孩子和家庭之间关系的故事。弗兰西的成长和聪慧是本书成功的基础。——《纽约时报》
2.《布鲁克林有棵树》与《安琪拉的灰烬》属于同类小说——是“成长小说”,也可称为“家小说”。它写了弗兰西一家子的故事。一个感人的大故事里镶嵌着无数的小故事,而所有这些故事都围绕着一个词:感动。——中国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得主 曹文轩
3.在无数人心目中,“布鲁克林”这个词本身,和难忘的早期家庭体验联系在一起,渐渐成为一种化身,象征着人生早年的贫困,象征着邻里生活,象征着青春本身。同样,它也象征着渴望、追求,象征着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梦想。——美国社会文化批评家阿爾弗雷德·卡津
精彩选段一
弗兰西的星期六生活
弗兰西的星期六,是从去垃圾回收站开始的。和其他布鲁克林小孩一样,她和弟弟尼雷会在外头捡些布头、纸张、金属、橡胶等破烂,藏在地下室的箱子里,上着锁,或是藏在床底下。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弗兰西会慢慢走,边走边看排水沟,希望找到烟盒的锡纸,或是口香糖的包装纸。回头她会将这些放在一个小罐子的盖子里头熔化。垃圾站不收没有熔化的锡球,因为很多孩子会将铁垫圈放在中间抵重量。有时候,尼雷会找到一个苏打水壶。弗兰西会帮他把壶嘴弄下来,熔化出其中的铅来。垃圾站的人怕苏打水公司的人找麻烦,不敢回收完整的壶嘴。壶嘴是好货。化掉后,能卖五分钱。
弗兰西和尼雷每天晚上都到地下室,把升降机架子上当日收的破烂全倒出来。弗兰西和尼雷的妈妈是清洁工,所以两个孩子享有这项特权,能下到地下室去。他们会把架子上的纸张、布头和能回收的瓶子全都拿走。纸张不值什么钱,十磅才能卖一分钱。布头一磅两分钱,铁是一磅四分钱。铜是好货,一磅能卖一毛钱。有时候,弗兰西会撞上大运,找到废弃的煮衣锅锅底。她会用开罐器将它掰下来,折起,捶打,再折,再捶打。
星期六早晨九点一过,孩子们就从大街小巷钻出来,纷纷涌向主干道曼哈顿大道上。他们沿着曼哈顿大道,慢慢走到斯科尔斯街。有的孩子把破烂直接拿在手上。有的拖着木头做的肥皂包装盒,盒子下头装有很稳当的木头轮子。还有几个推着童车,里面装得满满的。
弗兰西和尼雷两个人把破烂装进一口麻袋里,一人拎一只角,在街上拖着走,沿着曼哈顿大道,路过茂吉街、藤·艾耶克街、斯塔格街,最后来到斯科尔斯街。这都是些丑陋的街道,名字倒是很漂亮。每条偏街陋巷都会有衣衫褴褛的小孩子钻出来,汇入破烂大军,前往卡尼的垃圾站。
【素材解读】本段节选自文章的开头,描述的是童年时期弗兰西的星期六生活。由于生活拮据,小弗兰西每周六都要和弟弟尼雷一起将收集起来的破烂拿到垃圾站卖掉换取零花钱。布鲁克林多数移民的孩子都是贫穷的,他们都像弗兰西和尼雷一样收集破烂到垃圾站卖。这就构成了布鲁克林周六特有的景象。贫穷的现实并没有让弗兰西妥协,相反,她一直用自己的坚强和坚持在努力改变着。
精彩选段二
图书馆里的阅读时光
图书馆又小又破,只不过弗兰西觉得它漂亮。她对图书馆的感觉和她对教会的感觉一样。她把门推开,走了进去。她喜欢旧的皮封套、图书馆糨糊、新鲜借书戳油墨混杂在一起的气味,觉得这比大弥撒上烧的香还好闻。
弗兰西觉得这个图书馆应该收藏着全世界的书。她计划把全世界这所有的书全读个遍。她按照字母顺序,一天读一本,连枯燥乏味的书也不放过。她记得她读的第一本书作者就叫Abbott。她这么一本本地读了有一段时间,现在已经读到B了。到目前为止,她读完了关于蜜蜂(bee)、水牛(buffalos)、百慕大(Bermuda)假日和拜占庭(Byzantine)建筑的书了。她很热心地在读,可是她也承认B打头的有些书真是难啃。不过弗兰西天生喜欢读书,逮到什么读什么:垃圾作品她读,经典作品她也读,连时刻表和食品店的价目表她都读。有些东西读来很好,例如路易莎·奥尔科特的书就不错。她打算,等把Z字头的书也读完了,她会回头重读奥尔科特的书。 星期六是个不一样的日子,她犒赏自己,不按字母顺序来读。她把手放到光滑的桌面上——她很喜欢这光滑的感觉。她看着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削好的铅笔、干净的绿色记事本、白色大肚子罐子装着的糨糊、有条不紊放着的成堆卡片,还有等待放回书架的书籍。那支笔尖上方有日期戳的神奇铅笔,正孤零零放在记事本边上。
“是的,等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不要豪华椅子,不要花边窗帘,也不要室内橡胶树。我只要这样的书桌,放在客厅里,还有白墙壁。每个星期六晚上有一本干净的绿色记事本,一排闪亮的黄色铅笔,削好放在那里随时派上用场。还要金褐色的碗,里头总放着一朵花,或是一些叶子,或是一些浆果,还有书……书……书……”
【素材解读】周六能去图书馆阅读对弗兰西来说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是那样地热爱书本,她爱图书馆的气味,爱旧书本和油墨混合的气味。阅读对她来说是“犒赏”自己的一件事情。她想象着将来有一天,她在自己的房子里阅读的样子,那真是美妙极了。可以说,对阅读的坚持以及对生活的思考,是弗兰西日后写作生涯的有力推手。
精彩书评
布鲁克林有个女孩
□于 是
有个纽约女孩对我说,儿时曾将这本书放在床头,不忍释卷。长大后收藏翻拍的电影,百看不厌。她说,我们并不一定非得一贫如洗才能领会这个故事。
若用消极悲观的观点看,弗兰西没理由幸福快乐,家境贫寒,祖辈是典型的新大陆移民,连着几代人都得在白手起家的美国梦中浮沉挣扎,母亲做清洁工,父亲酗酒,时常无业,到底也没有留下什么财富,因有弟弟妹妹,她还不得不辍学,早早打工赚钱养家……
这本小说自面世后就成为青春文学、布鲁克林历史的经典,乃至美国精神的缩影。我们看到11岁的弗兰西和弟弟去卖废品、买糖果,并跟随她在狭小的厨房里体验倒掉冷咖啡时的“奢侈感”,再探入衣橱里的存钱罐听角币碰撞……每个周末她都记得要快点从图书馆回家,挑中一本书、一块曲奇饼干,坐进最喜欢的树影下的太平梯,假裝坐在半空浮云里,不受外界打扰,也就不受贫穷或一切忧愁的打扰,假装是棵树,吸收无形的阳光,扎根在有爱的家,如此便足以成长。
弗兰西就像那棵树,在布鲁克林的贫穷和纷闹中兀自挺拔,从缝隙中寻找生机,在自由的空气里抓牢尊严。小女孩就这样长大,糖果要用废品换,幸福要在书中找。她仰慕父亲的英俊倜傥,容忍他染上穷人的痼疾:酗酒;也尊崇母亲的自立坚强,容忍她更偏爱弟弟。她有点孤独,但孤独成全了阅读和智慧。她很穷,但贫穷酝酿了生活和幸福的窍门。
穷人擅长积累,也能在积累中锻炼想象力。富有恰恰就是最适宜被想象的主题。什么是富有?是一点点可容浪费的食物?一点点音乐技艺?一张地契?一棵圣诞树?可你别忘了,是小小的、奇妙的荔枝让弗兰西懂得了无限的概念。是免费的圣诞树让她领悟到,一定有什么比钱更强大的东西!
假如对细节足够敏感,贫穷和富有便没有差别。书中的弗兰西在观察被人遗忘、忽略的布鲁克林区的世间万象,作者贝蒂则在幕后用幽默、孩子气的语言超度了蹉跎和苍凉。有时,我觉得她的母亲和外婆都会用同样孩子气的口吻道出生活的真理,有钱的时候要记得享受礼物的美妙(哪怕它们只会证明美梦破灭,乃至外人嘲笑),没钱的时候也要记住,“我们总得有回百万富翁的感觉。如果多花两毛钱,就能买来这种富贵的感觉,价格倒是便宜”。穷人的智慧是了不得的,辩证的、相对论的灵光时不时在穷人那儿脱口而出,将诸多不如意聊成俏皮话。
走出布鲁克林的弗兰西感叹天下大同,顿悟童年的经验可放之四海而皆准,自己仿佛和亚历山大大帝一样缺乏可供开拓的疆界。偶尔也这样慨叹自己不够强大:“我十五岁了,一无所成。工作不到一年,就换了三个工作。”这类孩子气的叙述不乏幽默,也可谓之豁达,甚至有种布鲁克林区特有的调侃劲儿。譬如她说,“成长是很扫兴的事,它会破坏一些饥饿时玩的游戏”。
贫穷永远能比富有占据更多文字,乃至更真的灵魂,就像植物或土壤,天生具有充沛的细节,是大多数人童年时代的重点,就像铁皮饼干盒,闪出回忆中最难忘的反光。
弗兰西的快乐在父亲的歌声里,在图书馆借来的好书里,在一块小小的点心里,在书写现实的酣畅淋漓里……她没有嫌贫嫉富,没有怨天尤人,只是带着一双天真无瑕的眼睛,在世事纷杂中看清真相。在这本书里,她的故事只有童年到少女的那五年,但我们不用担忧她的未来。因为她明白该把快乐建筑在哪里——这才是获取幸福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