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更加摸清黑条矮缩病在水稻上的发生特点,找到最为有效的防控措施,通过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特点及发生原因的分析,明确了白背飞虱的暴发和传毒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气候、品种与防控措施不当等因素对该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在防控方法上,狠抓种子处理和秧田期、分蘖期喷药防治,可较好控制其发生危害。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特点;防控技术
近几年,在我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有不断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较大损失,随着农技部门技术员对该病的认识及对群众的广泛宣传,发现此病是一直存在,过去把黑矮病错误地当作霜霉病而进行防治。2010年,湖南省植保所对广大农技员进行了培训学习,重点讲解了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识别发生和防控,也就是当年,我平江县长寿镇一季稻、双季晚稻上出现了大规模发生的情况,局部造成产量损失较大。总计发病面积在5000多亩,一般发病率也在20%以下,严重的高达50左右%。据相关研究[1]-[5],此病早期不表现症状,一到水稻拔节期就表现出症状,这时防控就为时已晚。现在,此病已渐渐地成为了我地水稻生产中不得不认真对待的病害。因此,对该病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相应的防治对策,对控制病害危害,确保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湖南平江长寿镇一直是水稻混栽区,全镇4.8万亩水田,有中稻、双季稻、一季早稻和一季晚稻等栽培模式,这种混栽的模式给病虫发生提供了很好的环境。2009年6月上旬,平江县长寿镇水稻病虫测报人员在晚稻田中调查发现,部分稻田有禾苗矮化、不能抽穗等异常现象,经省内外专家确定,该种异常现象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所致。2016年左右,该病发生趋势较大,于2016年在水稻分蘖盛期各随机抽取了6丘田调查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表1)。
1.2研究方法
试验选择在金龙、新港、大水等村,按照中稻、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选择Y两优3218、两优6326、新两优6号和五优308等4个不同的水稻品种、不同的丘块进行,施肥管理水平保持一致,分别在2014和2016两个年度,在水稻的分蘖盛期,对白背飞虱和黑条矮缩病的发生量进行调查统计,最后结合亩产量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与危害特点
1. 此病的发生经科学院研究,终于发现其是由携带有病毒的白背飞虱通过吸食水稻植株汁液,在吸食的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正常植株,从而使植株中毒,而未带毒的飞虱能从已中毒的植株吸食汁液而带毒,经科学研究发现该病传播途径仅此一种,不会经水流、种子等传毒,植株之间也不能相互传染病毒;日前世界尚无有效药物治愈此病,唯一有效控制途径就是治虱控矮。此病的主要症状为:
( 1 )发病稻株叶色深绿。
(2)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 ( 多见于叶片基部);
( 3)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 , 及高节位分枝;
(4) 高位分蘗 ;
(5) 稻株近基部的茎上有条状排列的突起, 纵向条形,前期呈乳白色,未期变褐黑变色;
2.2 流行因素
2.2.1 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大量迁入是病害流行的先决条件
经多年虫情测报灯下统计数据发现,长寿镇地处湘北,飞虱不能在本地越冬,只能通过风雨从南方迁入,一般在5月下旬出现白背飞虱,最早在4月23日发现灯下飞虱。而在4月到7月,正是我地强降雨时节,也是飞虱大量迁入的时期,据长寿镇新港村雅光组测报灯观察记载,仅6月14到27日诱虫数是992头,而此时我地正是一季稻刚播不足一月,正处于幼苗期,飞虱的少量进入田间吸食,不易被农民发现重视,导致白背稻飞虱在水稻幼苗间跳食,
,该病病毒被反复传播,造成田中大块矮缩。据长寿镇农技站8月1-6日在新港、金龙、大水等村一季晚稻田调查一般丛病率在4.5% - 16.7%.严重的达19.6% -30%。而2015年6月1日到7月10日新港村雅光组测报灯累计诱虫数仅2 528头.下雨较少,发病就相对较轻,据7月21到22日在金龙村、新港村、联升等村一季晚稻及中稻田调查,一般丛发病率都在百分之3以下或不发病,最高的丛病率仅有百分之6.3(表2)。
2.2.2 栽培制度与该病害流行密切相关
长寿镇水稻耕作复杂,中稻、一季晚稻、双季稻混栽现象普遍,中稻栽插期长,桥梁田多,为白背飞虱传毒和病害流行扩散提供了广泛的食料和寄主场所,飞虱防治困难或不彻底,导致病毒交叉传播[5]-[6]。再加之长寿镇2010年6月一季晚稻及双季晚稻育秧期间,正逢风雨天气很多,水稻白背飞虱迁入量就大,若防治不到位,全镇的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发病就会很重,一般丛病率5%到18%,高的达45%到63%。
2.2.3 栽培技术影响发病程度
2016年长寿镇在东一连片种植6.87hm2一季晚稻五优308高产示范片,播种期集中在6月3—5日,通过培育壮秧、推广畦栽、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合晒田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高产栽培措施[3],此病的发生会明显降低,大多发病率会低于5%,高也在20%以下。比一季稻,双季稻的混合栽种区要明显降低(表3)。
2.2.4不同品种发病程度有差异
据调查2016年长寿镇种植的中稻品种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黑条矮缩病,其中较感病的品种有Y两优3218、新两优6号、两优6236等。平江县长寿镇农技服务中心在2016年对水稻南方黑矮缩病的发病程度与产量的关系影响做了调查,将中稻9丘和连片种植的2丘一季田进行了现场收割,玩场称取重量,结论是发病率低于3%的稻田对产量影响不大,发病率大于13%的3丘田减产就大(表3)。 2.3 防控措施
2.3.1 加强宣传培训
结合种子、农药、化肥销售时,向广大农民发放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宣传资料,并利用广播、手机短信、宣传车、到村当贴图片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让每一个农户都认识南方黑条矮缩病,懂得基本防控知识,真正使其重视防控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防控水平[5]-[7]。
2.3.2 抓好秧田防控措施的落实
选择秧田时要选连片种植区,尽量能远离双季稻田,这样也可以统一喷施药物。在种子催芽准备下种时,用吡虫啉成分的拌种剂,进行种子的药剂处理,拌匀后待谷粒稍干再播种,可降低稻飞虱在秧田前期的发生危害。在秧苗真叶展开后,根据田间飞虱迁入情况及时喷药防治百背飞虱2-5次,药剂可选25%吡蚜酮或25%噻嗪酮加上敌敌畏或毒死蜱增强速效性,尽可能减少飞虱的传毒机会[9]-[11]。
2.3.3 抓好本田治虱防病
在水稻栽插后5-7天要及时喷药,根据田间飞虱虫量及时喷药2-3次,所用药剂和秧田期的药剂相同,控制本田白背飞虱的危害传播[8]。
2.3.4 及时拔除病株
水稻分蘖期间一定要经常进行田间检查,发现矮化病株就要及时拔除,就地使劲踏入泥中深埋,然后从正常稻丛中分苗补植,保证有效分蘖植株数。重病田应及时翻耕改种,以减少损失[1]。
3 结论
通过田间观察调查和相关研究表明[1]-[4],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难度大,是一种可控不可治的病,一是不同品种都发病,目前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二是虫媒白背飞虱为外来迁飞性虫源,防治时间难以掌控,且虫源迁入时往往都伴随着持续降雨,无法立即喷药杀灭迁入的白背飞虱,造成飞虱传播后才被杀灭。只能通过种子处理、早治秧田期和本田初期、大力提倡群防群治,建议农户采取“预防为主,适期早治”和“防虱控矮”等策略,减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危害。
参考文献
[1] 夏心祥,张安存,李建芹.水稻黑条矮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08(6):49,63.
[2] 徐德志.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湖南省普遍发生[J].湖南农业科学,2009(10):141.
[3] 章松柏,李大勇,肖冬来,等.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病毒检测[J].湖北农业科学,2016,49(3):592-594.
[4] 贺德全,王秋林,伍先喜.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成因与防治对策.湖南农业科学,2016(9):17-18.
[5] 胡建辉,崔剑平,刘志强,等.沅江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6(9):19,36.
[6] 刘万才,刘宇,郭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6(3):17-18.
[7] 王华第,祝增荣,陈剑平,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规律、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J].浙江农业学报,2007,19(3):141-146.
[8] 庞作富,杨琳.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6(6):172-173.
[9] 張艳春,王敏.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6(20):210.
[10] 徐海莲,肖筱成,徐善忠,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调查研究简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9(9):95-96.
[11] 欧安锋.晚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2009(12):22.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特点;防控技术
近几年,在我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有不断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较大损失,随着农技部门技术员对该病的认识及对群众的广泛宣传,发现此病是一直存在,过去把黑矮病错误地当作霜霉病而进行防治。2010年,湖南省植保所对广大农技员进行了培训学习,重点讲解了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识别发生和防控,也就是当年,我平江县长寿镇一季稻、双季晚稻上出现了大规模发生的情况,局部造成产量损失较大。总计发病面积在5000多亩,一般发病率也在20%以下,严重的高达50左右%。据相关研究[1]-[5],此病早期不表现症状,一到水稻拔节期就表现出症状,这时防控就为时已晚。现在,此病已渐渐地成为了我地水稻生产中不得不认真对待的病害。因此,对该病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相应的防治对策,对控制病害危害,确保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湖南平江长寿镇一直是水稻混栽区,全镇4.8万亩水田,有中稻、双季稻、一季早稻和一季晚稻等栽培模式,这种混栽的模式给病虫发生提供了很好的环境。2009年6月上旬,平江县长寿镇水稻病虫测报人员在晚稻田中调查发现,部分稻田有禾苗矮化、不能抽穗等异常现象,经省内外专家确定,该种异常现象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所致。2016年左右,该病发生趋势较大,于2016年在水稻分蘖盛期各随机抽取了6丘田调查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表1)。
1.2研究方法
试验选择在金龙、新港、大水等村,按照中稻、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选择Y两优3218、两优6326、新两优6号和五优308等4个不同的水稻品种、不同的丘块进行,施肥管理水平保持一致,分别在2014和2016两个年度,在水稻的分蘖盛期,对白背飞虱和黑条矮缩病的发生量进行调查统计,最后结合亩产量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与危害特点
1. 此病的发生经科学院研究,终于发现其是由携带有病毒的白背飞虱通过吸食水稻植株汁液,在吸食的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正常植株,从而使植株中毒,而未带毒的飞虱能从已中毒的植株吸食汁液而带毒,经科学研究发现该病传播途径仅此一种,不会经水流、种子等传毒,植株之间也不能相互传染病毒;日前世界尚无有效药物治愈此病,唯一有效控制途径就是治虱控矮。此病的主要症状为:
( 1 )发病稻株叶色深绿。
(2)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 ( 多见于叶片基部);
( 3)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 , 及高节位分枝;
(4) 高位分蘗 ;
(5) 稻株近基部的茎上有条状排列的突起, 纵向条形,前期呈乳白色,未期变褐黑变色;
2.2 流行因素
2.2.1 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大量迁入是病害流行的先决条件
经多年虫情测报灯下统计数据发现,长寿镇地处湘北,飞虱不能在本地越冬,只能通过风雨从南方迁入,一般在5月下旬出现白背飞虱,最早在4月23日发现灯下飞虱。而在4月到7月,正是我地强降雨时节,也是飞虱大量迁入的时期,据长寿镇新港村雅光组测报灯观察记载,仅6月14到27日诱虫数是992头,而此时我地正是一季稻刚播不足一月,正处于幼苗期,飞虱的少量进入田间吸食,不易被农民发现重视,导致白背稻飞虱在水稻幼苗间跳食,
,该病病毒被反复传播,造成田中大块矮缩。据长寿镇农技站8月1-6日在新港、金龙、大水等村一季晚稻田调查一般丛病率在4.5% - 16.7%.严重的达19.6% -30%。而2015年6月1日到7月10日新港村雅光组测报灯累计诱虫数仅2 528头.下雨较少,发病就相对较轻,据7月21到22日在金龙村、新港村、联升等村一季晚稻及中稻田调查,一般丛发病率都在百分之3以下或不发病,最高的丛病率仅有百分之6.3(表2)。
2.2.2 栽培制度与该病害流行密切相关
长寿镇水稻耕作复杂,中稻、一季晚稻、双季稻混栽现象普遍,中稻栽插期长,桥梁田多,为白背飞虱传毒和病害流行扩散提供了广泛的食料和寄主场所,飞虱防治困难或不彻底,导致病毒交叉传播[5]-[6]。再加之长寿镇2010年6月一季晚稻及双季晚稻育秧期间,正逢风雨天气很多,水稻白背飞虱迁入量就大,若防治不到位,全镇的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发病就会很重,一般丛病率5%到18%,高的达45%到63%。
2.2.3 栽培技术影响发病程度
2016年长寿镇在东一连片种植6.87hm2一季晚稻五优308高产示范片,播种期集中在6月3—5日,通过培育壮秧、推广畦栽、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合晒田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高产栽培措施[3],此病的发生会明显降低,大多发病率会低于5%,高也在20%以下。比一季稻,双季稻的混合栽种区要明显降低(表3)。
2.2.4不同品种发病程度有差异
据调查2016年长寿镇种植的中稻品种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黑条矮缩病,其中较感病的品种有Y两优3218、新两优6号、两优6236等。平江县长寿镇农技服务中心在2016年对水稻南方黑矮缩病的发病程度与产量的关系影响做了调查,将中稻9丘和连片种植的2丘一季田进行了现场收割,玩场称取重量,结论是发病率低于3%的稻田对产量影响不大,发病率大于13%的3丘田减产就大(表3)。 2.3 防控措施
2.3.1 加强宣传培训
结合种子、农药、化肥销售时,向广大农民发放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宣传资料,并利用广播、手机短信、宣传车、到村当贴图片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让每一个农户都认识南方黑条矮缩病,懂得基本防控知识,真正使其重视防控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防控水平[5]-[7]。
2.3.2 抓好秧田防控措施的落实
选择秧田时要选连片种植区,尽量能远离双季稻田,这样也可以统一喷施药物。在种子催芽准备下种时,用吡虫啉成分的拌种剂,进行种子的药剂处理,拌匀后待谷粒稍干再播种,可降低稻飞虱在秧田前期的发生危害。在秧苗真叶展开后,根据田间飞虱迁入情况及时喷药防治百背飞虱2-5次,药剂可选25%吡蚜酮或25%噻嗪酮加上敌敌畏或毒死蜱增强速效性,尽可能减少飞虱的传毒机会[9]-[11]。
2.3.3 抓好本田治虱防病
在水稻栽插后5-7天要及时喷药,根据田间飞虱虫量及时喷药2-3次,所用药剂和秧田期的药剂相同,控制本田白背飞虱的危害传播[8]。
2.3.4 及时拔除病株
水稻分蘖期间一定要经常进行田间检查,发现矮化病株就要及时拔除,就地使劲踏入泥中深埋,然后从正常稻丛中分苗补植,保证有效分蘖植株数。重病田应及时翻耕改种,以减少损失[1]。
3 结论
通过田间观察调查和相关研究表明[1]-[4],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难度大,是一种可控不可治的病,一是不同品种都发病,目前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二是虫媒白背飞虱为外来迁飞性虫源,防治时间难以掌控,且虫源迁入时往往都伴随着持续降雨,无法立即喷药杀灭迁入的白背飞虱,造成飞虱传播后才被杀灭。只能通过种子处理、早治秧田期和本田初期、大力提倡群防群治,建议农户采取“预防为主,适期早治”和“防虱控矮”等策略,减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危害。
参考文献
[1] 夏心祥,张安存,李建芹.水稻黑条矮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08(6):49,63.
[2] 徐德志.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湖南省普遍发生[J].湖南农业科学,2009(10):141.
[3] 章松柏,李大勇,肖冬来,等.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病毒检测[J].湖北农业科学,2016,49(3):592-594.
[4] 贺德全,王秋林,伍先喜.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成因与防治对策.湖南农业科学,2016(9):17-18.
[5] 胡建辉,崔剑平,刘志强,等.沅江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6(9):19,36.
[6] 刘万才,刘宇,郭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6(3):17-18.
[7] 王华第,祝增荣,陈剑平,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规律、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J].浙江农业学报,2007,19(3):141-146.
[8] 庞作富,杨琳.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6(6):172-173.
[9] 張艳春,王敏.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6(20):210.
[10] 徐海莲,肖筱成,徐善忠,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调查研究简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9(9):95-96.
[11] 欧安锋.晚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200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