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出版物的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ec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对内蒙古地区的建筑形态和发展脉络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的民族特征上,更是直接传达在建筑类出版物广泛传播的文化氛围上。内蒙风格建筑类出版物是对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下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个地区的出版物往往可以提升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平、增长这个地区的经济效益。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建筑形态。建筑类刊物作为一个地区建筑汇总展示的代表,是该地区民族文化和自然风貌的集中体现。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在不断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该地区的建筑出版物的风格。本文在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基础上,以建筑类刊物为例,探讨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出版物的影响。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建筑形态出版刊物
  引言
  内蒙古地区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众多,地域跨度大,资源储量丰富,经济发展快速。内蒙古地区的出版事业也蒸蒸日上,国家级期刊有十一个,省级期刊有七十六个,其中在北大核心期刊目录里的属于内蒙地区的期刊就有六个,在南大核心里也有三个。这些都说明内蒙古地区凭借着自身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在我国的出版行业内占得一席之地。出版物的涵盖专业范围广泛,有医疗、教育、艺术、矿业、电力、林业、民族画报等等方向,是极具地域特色的。
  现在国内各地都在塑造独特的地域民族建筑风貌,这不仅可以彰显民族文化底蕴,还可以提高地区知名度、区域竞争力。许多徽派风格、闽南风格、京城风格等建筑形态竞相出现并在各大出版物上广泛刊登传播,起到了很大的宣传区域特色的作用,带动旅游以及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形成很好的良性传播循环。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文化意蕴、传承地域文脉,它是一定时期和特定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体现,直观形象的反映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内蒙古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漫长的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建筑形态在内蒙古地区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体现人们精神面貌和精神文化追求,提升地域文化特色和居住生活环境氛围,烘托内蒙古地区建筑特色,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也在这个地区建筑类出版物上完整的呈现出来。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民居建筑在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上的探讨可发掘出各少数民族文化对建筑形态创作的影响,从而也可以发现这种文化风格对当地出版物风格的影响。
  一、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历史连续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内蒙古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文化是具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或者是氏族,在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以及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思想意识形态逐渐向外部的精神、物质以及行为等转化的结果。同时,内蒙古区域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是当地各少数民族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主要由蒙古民族、鄂温克民族、鄂伦春民族以及达斡尔四个少数民族组成,它的民族文化也主要由这四个少数民族文化组成并且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总体来说,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一种草原文化,并且是多元的,是包含不同少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的复合型文化。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连续性、多样性、独特性和丰富性。独特的品质、丰富的内涵是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亮点。将各种蕴含民族文化内涵的载体应用于内蒙古地区的建筑形态当中,是民族文化向建筑文化的艺术性转化。
  二、少数民族地区出版物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我国目前建筑类出版物的文章在选择刊登大多偏向于呈现世界的建筑发展趋势,走的是建筑形态多元化路线。对于呈现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充分展示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特征设计的新建筑形态的出版物较少。民族文化的脆弱性需要我们有一些出版物挺身而出去记录、去展示民族文化的结晶。
  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作为人类历史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差异。作为建筑功能的物质体现和建筑审美的精神体现,建筑形态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体,不同地区中不同民族的建筑形态,是相应民族文化在建筑中的映射。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着不同地区的建筑形态的创作和建筑风格。我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历史发展,各民族早已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除了共同的文化脉络外,其自身的文化特征显著。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建筑文化,使得不同地区因民族文化差异而存在建筑文化差异,因此产生各种各样丰富的建筑形态和建筑风格。例如汉族的四合院建筑、蒙古族的蒙古包建筑、傣族的干栏式建筑以及藏族的碉房建筑等等,都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映像。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映像需要記录下来并传播宣传,这才能够使相对应的民族文化得以集成和保留。
  三、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出版物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电子传媒的猛烈冲击,和全国其他出版业一样, 内蒙古的出版业走入了市场经济轨道, 所以出版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这样一类的出版物的难度还会增大。在这种社会状况下,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出版物该如何为发展当地民族和地域文化多作贡献, 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国家对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人民出版社及各省区人民出版社确定性质为事业单位, 不和其他社会出版社一样推入市场, 而是为保护出版本地区民族文化特色的出版物提供了条件。作为享受这样待遇的内蒙古地区出版社, 应该对如何为发展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作出贡献进行商讨,使得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为本地区的出版物服务,在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占有一席之地。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性较强,反应在建筑物上就具有浓厚的设计风格和色彩,这些呈现在建筑类的出版物中就会让出版物极具区域色彩,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下面主要以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文化為例论述一下对当地建筑出版物的影响。   呼伦贝尔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它东邻黑龙江省,西、北分别与蒙古国、俄罗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地带。呼伦贝尔境内生活着汉、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俄罗斯、白、蒙古等32个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既有共同特征又各具特色。例如蒙古民族文化就是典型的以游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的游牧文化,这一民族信奉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其轮牧休牧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独具特色;又如鄂温克民族文化属于具有浓厚民族特征的驯鹿文化,这源于其长期的驯鹿生产生活之中,他们把对驯鹿的技巧、情感渐渐渗透到民族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以及艺术之中。鄂伦春民族因为生活于资源富饶的兴安岭,所以其主要生产方式是狩猎。这样的生产方式形成了鄂伦春民族人民简单、质朴、安适的生活态度和民族性格。
  呼伦贝尔地区的建筑类型和建筑形态单一,例如仙人柱、蒙古包和撮罗子等少数类型。这些都需要建筑类出版物去记录这些传统民族文化的转变过程,记录并传播这样的区域性的民族文化。抽取一些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突出民族意蕴、形态来进行出版记录。比如在出版物中记录蒙古包的局部部件-哈那转化成现在建筑的入口等等。借助各种手法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映、转译,这也是对少数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再现。
  通过地区建筑类的出版物,我们来记录如何将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民居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运用到建筑形式的创作中去的,还可以充分记录提取其他门类艺术中的民族文化符号到建筑形态等等。民族文化艺术符号的建筑转化可通过直接的应用、细部进行添加、尺度放大、抽象的运用等手法来实现。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其艺术形式和民族精神形成呼伦贝尔地区建筑形态的格调。从21世纪以来相继建成的内蒙古军区征兵办公楼、内蒙古文化大厦、内蒙古草原研究所综合楼以及内蒙古盛乐古城博物馆等建筑中都可体现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对建筑形态的影响。用建筑类刊物回顾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建筑师长期以来的建筑研究和建筑创作,从开始对民族建筑文化的继承设计工作尚处于起点,到建筑体系渐渐成熟完善,慢慢形成内蒙古建筑风格,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区出版刊物的积极影响。
  四、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内蒙古地区出版物今后的创新之路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内蒙古地区出版物的内容创新之路
  没有民族文化的建筑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应对发展飞速的时代,内蒙古地区的建筑形态在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创新传统建筑形态。在建筑形态不断发展创新的天,地区的出版物业需要寻找自身的创新之路。如何更好的为地区服务传播区域特色,更好的推进区域的建设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这种探索也可以借鉴建筑的探索之路,它们都有相通的地方。我们以建筑类刊物为例尝试着去寻找一些创新探索的方式方法。
  内蒙古地区的地域性建筑的建筑形式独特且优美,非常注重地域性的表现,与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完美结合,在建筑形态上形成的建筑文化深厚、建筑艺术特征鲜明。到了现代,建筑师们在结合现代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把蒙古包变形,再与现代建筑融合,让圆顶以一种穹庐式的形象呈现。内蒙古地区的建筑体系中建筑立面装饰造型也独具民族特色,装饰艺术对色彩的运用手法大胆且细腻,以大色块为主要的构图方式,达到一种简洁明快的效果,深刻体现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文化美学思想、美学内涵以及文化特征。内蒙古地区建筑形态中色彩对比性强烈,个性鲜明,特色十足,体现少数民族崇尚自然万物、顺应自然的民族特征,同時体现民族文化,完美的诠释了建筑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世界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都各自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孕育出各自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形态。实际上我们内蒙地区的出版物也可以借鉴建筑物中的一些形式和特征,刊登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已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为己任,做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出版刊物。当地的建筑形态的创新丰富了内蒙古地区建筑出版的内容,而建筑形态创新也依靠着建筑刊物的传播给建筑师已启迪,这是一种良性的信息循环交互,也是出版物的生存发展的必要模式。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内蒙古地区出版物的版式设计创新之路
  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版物如果蕴含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就必然缺乏一定的时尚感和现代感。我们内蒙古地区的建筑出版物也可以在表达形式上创新来阐述,融入一些世界民族的内容选登。出版物的版式设计既要考虑民族传统审美,又要考虑现代审美。我们知道蒙古族的建筑形态是蒙古草原地区一道亮丽风景和艺术杰作。蒙古包的形成和发展固然离不开气候、地理、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关键在于民族文化。蒙古包作为草原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建筑形态所包含的结构、颜色、布局和形状等都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的民族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断进步,蒙古包建筑形态开始与现代元素结合,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变化。元代之后,由于对中原地区汉族建筑文化的广泛吸收,蒙古民族在蒙古包的结构和构造上加入汉式建筑元素,将一些传统的蒙古包创新性的改造成汉式固定建筑形态。近现代以来,由于内蒙古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和汉族、回族等民族一起居住生活,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开始相互渗透,生活生产方式相互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蒙古包的变化创新带来了契机,蒙古包在材料和结构等方面不断变化,例如,结构上采用钢架的蒙古包,以及室内的各种现代设备、生活用品都赋予古老的蒙古包强烈的现代感。所以我们在不同类型出版物版式设计上也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广泛考虑和具体实施。对于版式设计,要充分考虑艺术效果、空间组合等一系列因素,把握整体和局部,协调空间和实体,有机结合审美性和实用性以及艺术形式和艺术功能,从而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和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版式设计。例如,国外的哥特式建筑和罗马式建筑都各自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文化内涵。蒙古包经历数千年历史的洗礼至今而未被淘汰,离不开它的民族文化,这种独特的建筑形态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魅力而使得这种建筑造型逐渐引入现代建筑形态之中。现代蒙古族建筑刊物的版式设计既具民族风情,又富现代感。现代科技的进步丰富了版式设计的表现方法和手段,设计师在对版式的设计时打破了傳统的束缚,设计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并且朝着智能环保、富含文化、健康绿色等多方向多元发展。
  结语
  当今世界的出版物在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下,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的同时还要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思想理念,去迎接全球国际化和趋同化的巨大挑战。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在其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经过时间的积淀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进而形成了如今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出版刊物。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全球性不能覆盖地域性,充分挖掘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转译运用到出版物的创作上至关重要。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从原始社会至今保存完整,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版刊物应对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进行深层的挖掘,并通过出版刊物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同时在进行宣传的创作时要重视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文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金胜.《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蒙古包浅析》[J].古园林建筑技术2006.(01).
  [2]彭一刚.浅论封面设计元素对专业性期刊的影响.出版广角,2016(03).
  [3]郭雨桥.蒙古通[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刘淑婷.《室内设计本土化之文化思考》[J].装饰,2004.6.
  [5]张鹏举,高旭.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一般特征[J]. 新建筑,2013,01:152-157.
  [6]卢健松.建筑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建筑学报, 2008(07): 15-19.
  [7]张晓东.蒙古包古老的毡帐建筑艺术.古建园林技术,1998.
  [8]巴布和朝鲁.《蒙古包文化》[J].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宋一(1980—)女,辽宁省沈阳市人,大连工业大学,讲师,环境设计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特征越来明显,使我国文化与时代协调发展前进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  【
期刊
【摘要】: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文化遗产一直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在旅游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开封是我国首批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拥有“城摞城”文化的开封古城,在它的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关键词】:城摞城;文化保护;朝代;文化遗产;考古  开封“城摞城”文化概述  开封地理位置处于
期刊
【摘要】:此处三目神为热贡隆务河畔六个村庄民众所崇拜的六尊世间神,这些三目神虽然与传统二郎神有较多相似之处,但笔者认为,热贡地区的三目神并非是二郎神,其崇拜该神祇是神祇崇拜与官员崇拜一体化、藏传佛教的适融与发展、民众治水兴农的崇拜心理而产生。  【关键词】:热贡地区;三目神;日郎  热贡地区的三目神崇拜主要分布在隆务河畔的农业区,其崇拜村庄及神灵为:年都乎村的“果姆日郎”、郭么日村的“百化日郎”、
期刊
【摘要】:“社会表征”指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交际而产生的观点、态度、立场,这些都间接的承载了整个社会对于事件的潜意识,反映了社会全体成员的思维特点。批评话语分析者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他们所看见的社会才是现实的;同时他们又认为社会形态在许多方面是由语言构成的。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社会表征;心智模型  一、社会表征  “社会表征”指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交际而产生的观点、态度、立场,这些
期刊
【摘要】: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它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修辞方法的运用是谚语达到言简义丰、易于传诵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筛选分析法,将搜集到的忻州方言谚语语料按照辞格进行分析、归类,从而加深对忻州谚语的修辞特点的认识。  【关键词】:方言;忻州谚语;修辞  谚语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口耳相传,具有口语性、精炼性、生动性的特点。忻州地
期刊
【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工具。英汉动物词汇的隐喻性含义可以体现出修辞思维的差异。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通过探讨、梳理和归纳常见的动物词汇隐喻,分类列举,利用上述动物就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初步比较,从而得出翻译策略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动物词汇;隐喻;概念隐喻理论;翻译策略  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开启了新的隐喻研究,提出语言隐喻性的表现
期刊
作者简介:李婷婷(1993-),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日语硕士,单位: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語专业硕士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期刊
作者简介:南香淑(1992—),女,朝鲜族,吉林省延吉市人,日语硕士,单位:延边大學外国语學院日语专业硕士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
期刊
【摘要】: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遵循伊斯兰教法的有关规定,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丧葬习俗。回族在全国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在丧葬习俗上会有略微差异,但都会按照伊斯兰教丧葬的有关规定:静、速、严、简、宽等内容,开封地区也不例外。  【关键词】:回族;丧葬习俗;生死观;宗教因素  一个民族,最能体现其民族特色的便是丧葬习俗了,通过丧葬仪式,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可以体
期刊
【摘要】:本文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着手,对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简单探讨,并选取了通过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这两个对策来阐述,以增强他们对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问题;亲子教养;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