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不开的双重角色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na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心武在人们印象中首先是个著名作家,并且在“红学”研究、建筑评论以及散文方面也有所造诣,他曾把这四个领域比喻为自己在后花园栽的四棵树:小说树、随笔树、红学树、建筑评论树。“我亲眼看到我栽下的这四棵树,它们在我的侍弄下茁壮成长,使我得以春天嗅着花香入睡,秋天品着果实赏月,惬意之至。”①其实,除了“侍弄这四棵树”之外,刘心武还有长达十几年的编辑生涯,其中尤以与《人民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作为作者的刘心武曾经是《人民文学》扶持、培育的新人,后逐步成为当代文坛大家;作为编者的刘心武为新时期《人民文学》的创新与繁荣作出了贡献。
  《人民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最为重要、最为突出也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学刊物,茅盾、邵荃麟、严文井、张天翼、张光年、李季、王蒙等文学大家曾先后担任过该刊物的主编。刘心武1986年7月出任《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1987年1月接任主编。
  既是作家又是编辑,这种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编辑出版史上并不少见,文学巨匠鲁迅、胡适、巴金等人就既是文学大师又是出色的编辑家。刘心武之前的几位《人民文学》主编如茅盾、严文井、张天翼、王蒙也都是如此,但刘心武又与他们有所不同,茅盾等人在担任《人民文学》主编之前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了,而刘心武却是在《人民文学》的扶持、培育下成为著名作家的,这就使得他与《人民文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作者刘心武:《人民文学》培养出来的“文学儿子”
  刘心武曾经给自己在1984年秋冬时节发表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起过一个意味深长的别名——“文学儿子”,足见他对这部小说的重视程度,《钟鼓楼》也不负他所望,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同时也标志着刘心武迈入了当代一流作家的行列。《钟鼓楼》是刘心武的“文学儿子”,而刘心武则是《人民文学》培养出来的“文学儿子”。
  刘心武坦言:“但我仍要感谢《人民文学》,感谢编辑同志,因为毕竟这本杂志和它的编者,在我青春期的心田种播下了种子……于是我提笔写《班主任》。”②1977年,刚刚从中学调任北京出版社担任文学编辑的刘心武写下了小说《班主任》。小说一经发表,便在整个社会引起轰动效应,“反响之强烈使他们(指《人民文学》编辑)吃了一惊,我也吃了一惊……收到的读者来信大概有五千封左右……全国省市,除了台湾以外全有来信,连西藏都有”③。
  《班主任》的轰动效应有其特定历史条件。197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尚未重估,中国的一切行为准则、生活规范尚处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偏执惯性之中。刘心武把小说寄给《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崔道怡后,由于小说内容涉及尖锐的社会问题,编辑部有关同志犹豫不决,拿不准敢不敢发。“于是,稿子送到了主编张光年手中,请他裁决。不料,张光年仔细看过之后,经过审慎的考虑,果断地拍板:可发!而且他说,揭露‘四人帮’之作,尖锐点不怕,愈尖锐愈好!”④
  《班主任》的发表,对刘心武来说,不啻于一个“惊险的起点”,⑤而这个起点,为刘心武赢得了“伤痕文学之父”等一系列荣誉,之后,他便走上了宽阔的写作之路。客观来说,《班主任》的艺术价值并不高,刘心武本人也认为:“就文学论文学,《班主任》的文本,特别是小说技巧,是粗糙而笨拙的。人们对这篇作品,以及整个‘伤痕文学’的阅读兴趣,主要还不是出于文学性关注,而是政治性,或者说是社会性关注使然。”⑥意识到了这一点,刘心武开始自觉地思考文学的目的性,是做政治导向的工具还是“为人、为人性”。刘心武说:“我意识到,文学固然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启蒙’和‘救亡’的历史作用,在太平盛世亦可承担一些‘教化’之职,但这都只能是文学的外部功能,文学的‘内性’,却是以作家的个性眼光,透视世道人心,特别是探索人的灵魂,直到人性的深处。因此,我及时地改换了‘伤痕文学’的角色。”⑦1979年,当读者的审美取向还局限在社会学角度时,刘心武便开始了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探索。他刻画人情的开篇之作《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早春萌发的第一片绿叶,悄然出现于《人民文学》。可以说,善于创新的刘心武又一次开了“写人性、写人情”之先河,在《人民文学》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引领着中国当代文学的风潮。
  作为作者的刘心武在《人民文学》大舞台上的表演并不仅止于此,1985年春,《人民文学》编辑部以刚发生的北京足球事件为题,特邀刘心武和理由赶写了纪实小说《5·19长镜头》和报告文学《倾斜的足球场》,作品透视文化心态,揭示社会课题,产生了令人感悟的醒世作用。此后,劉心武接连发出了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井万花筒》。这些作品在读者群中又一次引起轰动,《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也像《班主任》一样,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代表性的名篇。
  刘心武的成长历程与《人民文学》密不可分,他面向现实生活、注重理性思考、恪守人文观念的创作思路与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历史语境不谋而合,也符合当时《人民文学》的历史使命和编辑理念,历史的因缘聚合使刘心武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也就成了必然。
  编者刘心武:《人民文学》锐意进取、积极开拓的“指挥官”
  刘心武的编辑生涯并非始于《人民文学》,但却在《人民文学》达到了顶峰。1976年,刘心武调任北京人民出版社担任文艺编辑,1987年1月,接任《人民文学》主编。担任主编伊始,刘心武就在当期编者的话中指出:“本刊早已显示锐意改革的意向,体现于兼容并蓄、百花纷呈的版面。”⑧这些理念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也得以付诸实践,这一时期,《人民文学》相继刊发了一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出色篇章:雁宁的《牛贩子山道》,李国文的《逝情》,刘震云的《塔铺》,方方的《白雾》,王蒙的《星球奇遇记》等。身为主编的刘心武这一时期也亲自实践,在《人民文学》发表了超越传统现实主义的小说《白牙》。这些作品有力地促进了文学多元化的发展,为文学的生态平衡作出了重要贡献。
  报告文学能及时近切地映现时代脚步和人民的心声,在历次评选的读者喜爱作品中占了很大比重。刘心武看到了这一点,他提醒刊物编辑人员要对报告文学给予充分重视:“《人民文学》的读者一贯期望着翻开刊物后能有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作者和编者都应该尊重并满足他们的这一审美要求。为此本刊将力争平均每期至少有一篇直接反映时代风貌的报告文学登场。”⑨1987年年底,《人民文学》与《解放军文艺》联合发起,和100多家文学期刊共同举办“中国潮”征文。历时一年,成绩斐然,《人民文学》编发了《西部在移民》等一批报告文学精品。
  散文诗歌方面,刘心武认为应该多发一些清新、自然、焕发生机甚至是唯美的作品。他说:“我们既需要切近现实、感时抚事的佳作,也应该突出兼收并蓄、百花纷呈的版面。”⑩这一时期,散文方面,韩少华的《大弥撒之思》,杨苡的《梦萧珊》,王蒙的《凝思》等,诗歌方面,刘谌秋的《抒情诗十六首》,李瑛的《黄土地的情思》等,都曾为读者称道。以“青春的旋律”、“散落的花瓣”等名目集束发出的一批年轻人的诗歌,如题所示,焕发着青春的气息,呈现着多彩的花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社会,时代越来越趋向于变革与开放,社会生活越来越趋向于多样与宽容,人的自主性、创造性越来越趋于昂扬与活跃。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文学创作要有多元化的美学风格和艺术追求,要有时代气息浓厚的内容。刘心武在1989年1期《时代·开拓·交流》一文中指出:“应当相信,大多数的读者不仅不反对作者和编者不断丰富、革新传递时代气息的新方法新手段,而且往往正是由于他们的热情呼应,新的文学样式和新的创作方法才得以大行其道。……本刊同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开拓就没有进步。对于刻意创新之作,我们张开双臂欢迎。”(11)也许是过于追求刊物的创新了,1989年,《人民文学》编发了马建的小说《伸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小说内容涉及穆斯林敏感的婚俗制度,遭到中央民族学院学生的抗议,刘心武辞任主编职务。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辞职后的刘心武潜心创作,由写小说到写散文,由写随笔到搞建筑评论,又转向《红楼梦》,开创了“秦学”研究,频频在《百家讲坛》等大众媒体中出现,独领风骚,著作等身。但不能忽视的是,刘心武的“根”在《人民文学》,他既是《人民文学》培养出来的优秀的“文学儿子”,又是《人民文学》一段时期内的优秀“指挥官”。在这两种角色身上,刘心武都显示出一种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决心与能力,而这份决心与能力也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民文学》的开拓创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注 释:
  ①盛锡娟:《创造“心灵体操”的作家:刘心武》,《语文世界》,2005(10)。
  ②刘心武:《秋收时节念春播》,《人民文学》,1984(10)。
  ③⑤吕华海:《浅议刘心武创作过程中的嬗变与适应》,《六盘水师专学报》,1998(2)。
  ④周明:《张光年与风暴过后的〈人民文学〉》,《纵横》,1997(1)。
  ⑥⑦刘心武:《关于小说〈班主任〉的回忆》,《百年文潮》,2006(12)。
  ⑧⑨⑩(11)刘心武:《时代·开拓·交流》,《人民文学》,1989(1)。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编校:施 宇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80年代里根与撒切尔上台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在欧美抬头,弗里德曼、哈耶克等新自由主义旗手的思想成为美英等国制定公共政策的依据。在傳媒领域,以美国1996年《电信法》的通过为标志,一场席卷全球的媒体兼并、收购浪潮风起云涌,大型上市公司通过强有力的经济实力重组传媒市场。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传统的家族报业难以和市值达数百亿美元的企业巨头抗衡,不得不改换门庭。而那些仍然为家族掌握的报纸也出现了一些
期刊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12月下发了《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①,借以规范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求人民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为什么政府(含法院)要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众所周知,统治我们的政府不是天使,“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②正因为政府不是天使,因此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监督。
期刊
“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传播学研究相结合,是媒介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有学者论述:现代工业社会中,性别形象的建构有赖于大众传播,传媒往往通过有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来反映一种文化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媒也具有建构性别意义的功能,因而女性主义思潮便很自然地与传播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开始自觉反思传媒领域内的女性问题。本文以《美丽达人》、《女人我最大》为例,全面地分析此类节目中的“女性主义”观照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2008年《银川市城镇居民读报情况的问卷调查》,以银川市为调查对象,试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并对今后如何做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报业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报业市场 读者市场 广告投放    从当前国内报业发展的总体形势来看,宁夏报业还处在中国报业竞争的最初级阶段,即仅仅局限于区内报业竞争和区域外部报纸的“抢占”之争。而首府城市银川是宁夏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无
期刊
“以写促说”:说写课理论与可行性探究  Swain(1985)①的“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假设指出:学习者需要发展正确运用英语语言和表达的机会,通过写和说的产生性运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句法结构和词语的运用,促使语言运用的自动化,从而有效地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与输出相对立的是Krashen的输入假设,他提出,只要人们接收到足够的语言输入,而这些输入又是可以理解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根据学生特点,将考试目的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起来,让考试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考试管理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独立学院考试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就提高独立学院考试管理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 考试管理 问题 对策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根据
期刊
摘要:《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对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故事,他们为了争取婚恋自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但最终却以悲剧而告终。究其原因,虽然是因为他们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固有的思想缺陷,但最主要的还是来自当时社会的压力。  关键词:涓生 子君 婚恋自由 伤逝    《伤逝》是鲁迅所著小说中唯一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
期刊
张颐武说赵玫是优雅的,说她的想象力和日常生活都灌注着对优雅品位的追寻。说优雅对于赵玫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①这似乎是对赵玫以及赵玫作品的一种恳切但流于时尚的评价,然而却失之深刻。的确,“优雅”一直被赵玫奉为写作的一种理想状态,在她的世界里,优雅的风度、浪漫的格调、高贵的气质一直占据着不可思议的中心位置。可以说“优雅”是赵玫的艺术的情怀和关切的焦点,也是她生活的寻求。然而在笔者看
期刊
摘要:在实现社会公平过程中,如何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是政府、受众与新闻传媒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杭州飙车案为例,分析在此过程中杭州媒体、异地媒体、网络媒体的不同表现及问题。作者认为,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构建公平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处理好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加强媒体自身的建设。  关键词:杭州飙车案 社会公平 媒体 舆论监督    2009年5月7日晚,在杭州
期刊
2009年7月29日,郑州市政府宣布:西流湖因污染严重、水源没保障,不再作为郑州市的备用水源。这个曾经一直是郑州市“大水缸”的水域,结束了历史使命,“死”得出人意料,“死”得很难看。  第二天,所有媒体都披露了这一消息。之后,仿佛见惯不惊似的,消息统统一带而过。但《河南商报》没有简单处理,记者报题时,会议室里就一片热议,郑州人对西流湖的感情、记忆、期待,绝不是这一个简短的消息所能够承载的,另外,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