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新的课程理念为我们作文教学的改革带来新的挑战,提供了契机,也指明了方向。在这次课改大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改进作文教学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学校乘着这课程改革的春风确立了“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探讨”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并以此作为全校贯彻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作文教学的新的理念,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重点,重视作文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突破传统作文教学封闭的模式和以知识为主的框框,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全面开放的作文教学的新模式。在教学中,我不断地探索、实践,探索出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些策略。
一、不断改革作文课堂教学,把作文与其他学科整合。
在作文教学中,我进行大胆的尝试,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将作文训练的内容向生活延伸,向不同的学科延伸。
1.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建构自主式的作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指导学生听,完了之后就让学生开始写,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写的时候当然是绞尽脑汁,非常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每一堂作文课之前都作好精心的准备,为学生创设各种写作的情境,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拓宽学生习作的空间,把作文课上成“自主作文课”,成为学生倾吐情感、记录生活的写作实践课。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把想要说的话说出来,同时力求说好。整个作文课是轻松的,愉悦的,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那么到写的时候自然就不至于绞尽脑汁,费劲心思也憋不出干巴巴的几句话了。
2.拓宽题材,灵活使用教材中的作文
课本中的一些习作要求和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如果教师只按教材要求指导作文,课堂教学往往单调、枯燥,很难调动孩子们作文的积极性,这种无米而成炊的作文教学扼杀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仅老师害怕上作文课,学生更是讨厌上作文课。
教学中要摆脱教材的束缚,从用好、用活教材入手,让作文回到学生生活中去,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作为习作的内容,使得他们乐于观察,乐于表达。一是改编要求。人教版十一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写一篇看图作文,从图上看中心可以定为尊敬教师,材料是农村小姑娘采花送给教师,而这一切对于城市所在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求学生从生活中自己选取材料,学生一下子,就讲了许多身边的教师如何关心学生,学生如何尊敬教师的事。具体真切的感受使孩子们有内容可作,从而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二是更换内容。小学生富于幻想,他们的生活五彩斑斓,加上他们的爱好、情趣、性格千差万别,在他们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和见解后,如果仍然按照教材要求单纯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就有可能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对于那些学生觉得无内容可写的习作我们按习作要求換成其它题目,或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所喜所忧,不限制时间,不限制篇幅内容,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自由驰骋,许多学生从写自己的生活、情绪、心态、愿望入手,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怀。
3.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动态发展,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例如课堂上请学生上台交流,谈自己的想法,同桌、小小组、甚至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或补充,或评价,或建议,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完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构思、选材、评价、修改等各方面的能力,这样的作文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受益非浅。
4.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做到作文与其他学科整合。如:
(1)音乐作文——作文与音乐的美妙结合。 教学时,教师将准备好的一段富有变化、含有情节、便于想象的音乐放给学生听。听之前,教师将听音乐的目的、要求交代清楚。由于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以及在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想象和联想,所形成的事物及事物呈现的状态、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所写出来的作文一定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2)图画作文——作文与美术的巧妙结合。 与看图作文所不同的是,图画作文的图不是教师给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幻想,先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然后用笔画出来,最后根据自己画出的图画,写成一篇文章。这种作文练习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自由地画,自由地写。如让学生想象20年后的家乡变化、家庭变化;再如,让学生给学校规划理想的设计蓝图等。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展开想象的翅膀,所想的设计的也一定是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二、鼓励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关注社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的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立场去反映和表现小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尝试。
1.让学生写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或他们身边的事。人们常说,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对许多小学生来说,他们常常感到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要他们写自己身边的事,总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的的确确“平淡无奇”、枯燥无味。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都是他们语文学习的资源。要把这种资源开发出来,就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如“竞选班长或组长”“博览群书”、“我是环保小卫士”“今天我当家”“我是集体的一员”“我是小小辩论家”……等各项活动,让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尽情表达各自内心世界的感受,使作文教学和校园生活融为一体。
2.从“自己”、从“身边”扩展开来。即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带领学生寻找人们议论的“热点”和“焦点”,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确定和选择专题,组织和指导他们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想通过多样化、多渠道、多类型的训练,不仅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在表达中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发挥。每一篇亲手撰写的文章都是其个性独特感受、体验的结晶,这其中包含着作者的独创,也充分展示了个性化习作训练所带来的作文教学的创新成果。
一、不断改革作文课堂教学,把作文与其他学科整合。
在作文教学中,我进行大胆的尝试,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将作文训练的内容向生活延伸,向不同的学科延伸。
1.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建构自主式的作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指导学生听,完了之后就让学生开始写,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写的时候当然是绞尽脑汁,非常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每一堂作文课之前都作好精心的准备,为学生创设各种写作的情境,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拓宽学生习作的空间,把作文课上成“自主作文课”,成为学生倾吐情感、记录生活的写作实践课。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把想要说的话说出来,同时力求说好。整个作文课是轻松的,愉悦的,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那么到写的时候自然就不至于绞尽脑汁,费劲心思也憋不出干巴巴的几句话了。
2.拓宽题材,灵活使用教材中的作文
课本中的一些习作要求和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如果教师只按教材要求指导作文,课堂教学往往单调、枯燥,很难调动孩子们作文的积极性,这种无米而成炊的作文教学扼杀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仅老师害怕上作文课,学生更是讨厌上作文课。
教学中要摆脱教材的束缚,从用好、用活教材入手,让作文回到学生生活中去,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作为习作的内容,使得他们乐于观察,乐于表达。一是改编要求。人教版十一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写一篇看图作文,从图上看中心可以定为尊敬教师,材料是农村小姑娘采花送给教师,而这一切对于城市所在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求学生从生活中自己选取材料,学生一下子,就讲了许多身边的教师如何关心学生,学生如何尊敬教师的事。具体真切的感受使孩子们有内容可作,从而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二是更换内容。小学生富于幻想,他们的生活五彩斑斓,加上他们的爱好、情趣、性格千差万别,在他们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和见解后,如果仍然按照教材要求单纯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就有可能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对于那些学生觉得无内容可写的习作我们按习作要求換成其它题目,或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所喜所忧,不限制时间,不限制篇幅内容,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自由驰骋,许多学生从写自己的生活、情绪、心态、愿望入手,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怀。
3.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动态发展,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例如课堂上请学生上台交流,谈自己的想法,同桌、小小组、甚至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或补充,或评价,或建议,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完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构思、选材、评价、修改等各方面的能力,这样的作文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受益非浅。
4.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做到作文与其他学科整合。如:
(1)音乐作文——作文与音乐的美妙结合。 教学时,教师将准备好的一段富有变化、含有情节、便于想象的音乐放给学生听。听之前,教师将听音乐的目的、要求交代清楚。由于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以及在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想象和联想,所形成的事物及事物呈现的状态、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所写出来的作文一定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2)图画作文——作文与美术的巧妙结合。 与看图作文所不同的是,图画作文的图不是教师给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幻想,先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然后用笔画出来,最后根据自己画出的图画,写成一篇文章。这种作文练习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自由地画,自由地写。如让学生想象20年后的家乡变化、家庭变化;再如,让学生给学校规划理想的设计蓝图等。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展开想象的翅膀,所想的设计的也一定是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二、鼓励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关注社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的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立场去反映和表现小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尝试。
1.让学生写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或他们身边的事。人们常说,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对许多小学生来说,他们常常感到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要他们写自己身边的事,总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的的确确“平淡无奇”、枯燥无味。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都是他们语文学习的资源。要把这种资源开发出来,就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如“竞选班长或组长”“博览群书”、“我是环保小卫士”“今天我当家”“我是集体的一员”“我是小小辩论家”……等各项活动,让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尽情表达各自内心世界的感受,使作文教学和校园生活融为一体。
2.从“自己”、从“身边”扩展开来。即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带领学生寻找人们议论的“热点”和“焦点”,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确定和选择专题,组织和指导他们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想通过多样化、多渠道、多类型的训练,不仅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在表达中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发挥。每一篇亲手撰写的文章都是其个性独特感受、体验的结晶,这其中包含着作者的独创,也充分展示了个性化习作训练所带来的作文教学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