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状腺结节:切还是留 吕中伟
常规体检中外科检查总少不了颈部初诊这一项,然而就是这看似简单的“一摸”,一些人却“摸”出了问题——体检报告上多了“甲状腺结节”五个刺眼的大字,如果再做甲状腺B超的话,相信有更多的人成为“结节一族”,有些人一听到“结节”就非常紧张,生怕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另一些人则认为结节没什么大不了的,既不痛又不痒,随它去好了,这两种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结节背后的N种可能
结节是多种甲状腺疾病的体征,从最常见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到凶险的甲状腺癌,都有可能,由此可见,一味紧张和听之任之都是不可取的,及时做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才是科学的做法,
医生应收集患者的完整病史,并对甲状腺及附近的颈部淋巴结做详细检查,一旦发现局部存在肿大的淋巴结,就要高度怀疑结节的性质,此外,如果近亲中有甲状腺癌患者,或肿块快速生长压迫气管等邻近器官,出现呼吸不畅、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病史,均提示结节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
B超初探结爷性质
对于甲状腺这样比较表浅的器官,B超无创、快捷、价廉,是首选检查,B超可以发现直径仅为2毫米的微小结节,不仅能忠实显示结节的大小、形态、境界和位置,还可提示结节是否有钙化、血流状况如何,如果发现结节中有微小的钙化,局部低回声,结节之间血液供应较为丰富,则提示有恶性的可能,应做进一步检查,
但这并不意味着CT和磁共振就毫无意义,CT和磁共振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在精确定位结节及与毗邻组织(如重要血管、神经等)的关系上具有较大优势,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是很有必要的,
“湿度”暴露结爷性质
甲状腺有一个特点——对碘有特别的“嗜好”,人体摄入的碘基本都富集在甲状腺中,这就为核医学检查甲状腺提供了便利,在人体中引入少量具有放射性的碘同位素,通过血液循环富集在甲状腺中,再通过特殊的γ射线照相机,就能让甲状腺显像,根据甲状腺组织中碘的浓度,标记上不同的颜色,摄取碘较少的结节颜色较深,称为“冷结节”;与周围组织吸碘程度相同的结节称为“温结节”;如果吸碘量比周围组织更多,颜色就更为鲜亮,称为“热结节”,一般情况下,恶性结节较少吸收碘,所以一旦核医学检查发现“冷结节”,就要引起高度警惕,
定期随访很得要
综上所述,对甲状腺结节应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如通过常规的影像和实验室检查无法判定性质,可做穿刺抽取部分结节细胞行病理检查,但是,一次阴性检查结果并不能说明问题,因此,患者应根据医嘱定期随访,密切关注病变动向,一旦提示结节存在恶变倾向,应毫不犹豫地手术切除,
糖尿病高血压降压要谨慎
廖志云
老友78岁,患糖尿病数年,发现高血压一年,当地医生说这种情况属于心脑血管病高发的危险类型,必须把血压降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一下子开了3种药物联用,老友服药后时常感到头晕、胸闷,于是找笔者咨询,该如何治疗,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纵观世界各国发布的一系列“高血压指南”,虽然各有特色,但主要内容大同小异,唯独对高龄患者的降压目标有较大差异,难以取得共识,例如,西方的指南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靶值定在≤140/90毫米汞柱,国内指南则定为≤150/90毫米汞柱,收缩压的区区10毫米差异,强调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个体差异性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着更为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加,血压也逐渐升高,这应视为一种生理性补偿机制,如果不考虑这种情况,强行加大剂量,必然会导致心脑血管血流量下降,最终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梗塞等,新近的研究表明,收缩压控制不良、>140毫米汞柱的患者及收缩压严格控制(<110~129毫米汞柱)的患者,其总的心血管死亡率都明显高于标准控制组,这表明过高或过低的收缩压都是有害的,
老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在各国“高血压指南”中特别重视,西方国家把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降压靶值定为≤130/80毫米汞柱,2010年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推出的《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共识(草案)》,也沿用了这一指标,但同时也提出,降压目标须遵循个体化原则以确保安全,尤其对老年患者,推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初始降压药或基础用药,但不推荐二者联用,在应用ACEI或ARB的基础上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CB)和β受体阻滞剂常适当联用,不推荐使用α受体阻滞剂,
可以看出,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根本的问题是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不同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但在具体执行中,有些人往往忽略了年龄的因素,不适当地将降压目标定得过严,老友的情况就是例证,一般认为,对60岁以上的患者,可将血压控制在130~140/85~90毫米汞柱,对于70岁以上的患者,其收缩压一般不会随增龄而继续升高,但由于动脉硬化加重,管壁弹性下降,舒张压将随增龄而下降,不适当的用药易引发心脑血管供血不足,80岁以上的患者,由于心脏收缩力减退,动脉管壁弹性进一步下降,其血压往往呈现自然下降的趋势,且多伴有心、脑、肾功能下降,此时更应强调谨慎用药,尤其不要把血压的偶尔上升误认为药量不足,以避免意外,
常规体检中外科检查总少不了颈部初诊这一项,然而就是这看似简单的“一摸”,一些人却“摸”出了问题——体检报告上多了“甲状腺结节”五个刺眼的大字,如果再做甲状腺B超的话,相信有更多的人成为“结节一族”,有些人一听到“结节”就非常紧张,生怕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另一些人则认为结节没什么大不了的,既不痛又不痒,随它去好了,这两种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结节背后的N种可能
结节是多种甲状腺疾病的体征,从最常见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到凶险的甲状腺癌,都有可能,由此可见,一味紧张和听之任之都是不可取的,及时做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才是科学的做法,
医生应收集患者的完整病史,并对甲状腺及附近的颈部淋巴结做详细检查,一旦发现局部存在肿大的淋巴结,就要高度怀疑结节的性质,此外,如果近亲中有甲状腺癌患者,或肿块快速生长压迫气管等邻近器官,出现呼吸不畅、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病史,均提示结节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
B超初探结爷性质
对于甲状腺这样比较表浅的器官,B超无创、快捷、价廉,是首选检查,B超可以发现直径仅为2毫米的微小结节,不仅能忠实显示结节的大小、形态、境界和位置,还可提示结节是否有钙化、血流状况如何,如果发现结节中有微小的钙化,局部低回声,结节之间血液供应较为丰富,则提示有恶性的可能,应做进一步检查,
但这并不意味着CT和磁共振就毫无意义,CT和磁共振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在精确定位结节及与毗邻组织(如重要血管、神经等)的关系上具有较大优势,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是很有必要的,
“湿度”暴露结爷性质
甲状腺有一个特点——对碘有特别的“嗜好”,人体摄入的碘基本都富集在甲状腺中,这就为核医学检查甲状腺提供了便利,在人体中引入少量具有放射性的碘同位素,通过血液循环富集在甲状腺中,再通过特殊的γ射线照相机,就能让甲状腺显像,根据甲状腺组织中碘的浓度,标记上不同的颜色,摄取碘较少的结节颜色较深,称为“冷结节”;与周围组织吸碘程度相同的结节称为“温结节”;如果吸碘量比周围组织更多,颜色就更为鲜亮,称为“热结节”,一般情况下,恶性结节较少吸收碘,所以一旦核医学检查发现“冷结节”,就要引起高度警惕,
定期随访很得要
综上所述,对甲状腺结节应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如通过常规的影像和实验室检查无法判定性质,可做穿刺抽取部分结节细胞行病理检查,但是,一次阴性检查结果并不能说明问题,因此,患者应根据医嘱定期随访,密切关注病变动向,一旦提示结节存在恶变倾向,应毫不犹豫地手术切除,
糖尿病高血压降压要谨慎
廖志云
老友78岁,患糖尿病数年,发现高血压一年,当地医生说这种情况属于心脑血管病高发的危险类型,必须把血压降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一下子开了3种药物联用,老友服药后时常感到头晕、胸闷,于是找笔者咨询,该如何治疗,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纵观世界各国发布的一系列“高血压指南”,虽然各有特色,但主要内容大同小异,唯独对高龄患者的降压目标有较大差异,难以取得共识,例如,西方的指南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靶值定在≤140/90毫米汞柱,国内指南则定为≤150/90毫米汞柱,收缩压的区区10毫米差异,强调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个体差异性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着更为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加,血压也逐渐升高,这应视为一种生理性补偿机制,如果不考虑这种情况,强行加大剂量,必然会导致心脑血管血流量下降,最终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梗塞等,新近的研究表明,收缩压控制不良、>140毫米汞柱的患者及收缩压严格控制(<110~129毫米汞柱)的患者,其总的心血管死亡率都明显高于标准控制组,这表明过高或过低的收缩压都是有害的,
老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在各国“高血压指南”中特别重视,西方国家把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降压靶值定为≤130/80毫米汞柱,2010年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推出的《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共识(草案)》,也沿用了这一指标,但同时也提出,降压目标须遵循个体化原则以确保安全,尤其对老年患者,推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初始降压药或基础用药,但不推荐二者联用,在应用ACEI或ARB的基础上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CB)和β受体阻滞剂常适当联用,不推荐使用α受体阻滞剂,
可以看出,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根本的问题是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不同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但在具体执行中,有些人往往忽略了年龄的因素,不适当地将降压目标定得过严,老友的情况就是例证,一般认为,对60岁以上的患者,可将血压控制在130~140/85~90毫米汞柱,对于70岁以上的患者,其收缩压一般不会随增龄而继续升高,但由于动脉硬化加重,管壁弹性下降,舒张压将随增龄而下降,不适当的用药易引发心脑血管供血不足,80岁以上的患者,由于心脏收缩力减退,动脉管壁弹性进一步下降,其血压往往呈现自然下降的趋势,且多伴有心、脑、肾功能下降,此时更应强调谨慎用药,尤其不要把血压的偶尔上升误认为药量不足,以避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