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下古镇是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至今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石板路面占百分之九十,历史风貌基本保存完好。河下古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淮安,江苏中部的重要城市,扼淮河而守京杭大运河,自古有水运之都之称。到明清时期,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而漕运总督的官衙就设在那里。淮安亦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是周总理的故乡,淮阴候韩信的故里,诞生过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枚乘、刘鄂等一大批著名的文人武将。
千年河下古镇在淮安地区是相当有名的,由于时间太过长久,部分的古镇已经被重新翻修过了,这样也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向世人展示它原来的风采和它的文化底蕴。
进入千年河下古镇区了。这里有座牌坊。龙纹上的横额上有几个字是“吴承恩故里”。主楹联为:东土西天降妖伏魔万方传颂孙大圣,楚风淮水述异志怪千载推崇吴承恩。淮安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可供参观,但这次我没有时间去。两侧的联为:旧宅揽胜迹萧湖长淮邗汉邗沟水,故居接芳邻枚亭梁祠钓鱼台。这组联中上联中道的是“地灵”,淮安有名的三水:萧湖、淮河和最早的运河邗沟;下联道的是“人杰”,含三个人文遗迹:枚亭为枚乘的遗迹、梁祠为梁红玉的遗迹、钓鱼台为韩信的遗迹,故这个牌坊的另一面估计还有,只是无缘见到。古镇它不仅历史悠久,更多的是在它的身上,我们可以寻味到很多的历史名人事迹,这些历史人物和古镇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心中充满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到底是古镇成就了这些历史人物还是这些历史人物塑造了这个神奇的河下古镇,这个问题谁也不清楚,我们唯独被它们独特的历史韵味所折服和叹息。
紧接着就是驸马巷,现为淮安古镇观光的名街。位于镇淮楼西北隅约三百多米处的一条小巷,原名望仙巷。因明惠帝朱允炆在此巷内为驸马都尉黄琛建造了一座驸马祠,故改名为驸马巷,一直沿用到今天。古镇里面的很多建筑的名字都是从一些历史人物故事中遗留下来的,这也为古镇的神秘增加了一层它特有的色彩,也让人更加向往对古镇历史的了解,从而揭开它自身的神秘面纱。
感觉中这附马巷的样子、特别是建筑风格有点像扬州的东关街。扬州的东关街也是一条历史老街,它和古镇一样,都是长条的一块块板石铺设而成的。特别是到了下雨的时候,驸马巷的历史韵味就更加浓厚了,当雨滴一滴滴落在板石上的时候,好像是古镇在诉说着它千年的故事,让人不禁停下脚步和它一起陷入沉思之中。
驸马巷的东边还有一条步行街,名上坂街,与驸马巷一起,同为淮安古城中的历史文化街区。街上除了百货工艺品的小铺子外,小吃铺、大排档也很多。这些小吃铺也为来来往往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小吃,让他们在疲劳之余,吃个小吃,放松一下,吃饱喝足之后,继续去探索古镇的奥秘。
随之就来到了镇淮楼,镇淮楼是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当地人俗称鼓楼。鼓楼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八百多年,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全楼通高十八点五米,东西长三十六米,南北宽二十六米,造型优美,敦厚坚实。清代为镇压淮河水患,始名镇淮楼。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镇淮楼至明代,实际上成为了漕运行政公署的钟鼓楼,也叫谯楼。楼前的三座桥曰“三思桥”,意即进入官府衙门须三思而后行。每个建筑名字的背后,都有当时它独特的故事来源。慢慢品味这些故事,让人们对建筑的本身也有了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镇淮楼的对面,就是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公园。总督漕运部院遗址的大门前有一对石狮,与北京故宫前石狮同等规制。大门楹联为:“地居漕运中,水欲治,漕欲通,涓涓细流,点滴皆从心上过;官为群民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啼笑均到眼前来”。每一副对联里面都蕴藏着一个历史典故,让人回味无穷。大门外两侧有两只碑亭,南亭中立碑为“旌善”,北边的碑为“申明”。历史上这里曾是主管全国漕运的唯一机构,漕运公署的最高官员均由中央选派朝廷六部大员或皇亲国戚来担纲?。可见这两只碑亭,在当时扮演的角色是多么地重要。
河下古镇上最有名的还有文楼,它建于清朝道光八年,同萧湖中的曲香楼隔水相望。登临文楼,观赏湖光水色,顿觉幽雅神怡,常为文人学士聚会之所,故由此得名曰“文楼”。传说,乾隆南巡途径河下,带大学士季昀,轻装简从,亲临小楼,观佳联“文友文心文趣、宜茶宜酒、宜诗”,品味之余、更见楼上宾客以赌对为乐,乾隆自感文韬武略,便参与其中,不想一村姑信口出一上联“小大姐上河下、坐南朝北吃东西,君臣苦思冥想,竟哑言无对,逐赐小楼曰”文楼。从这一个个历史小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文楼当时的确名副其实,它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当时四面八方的文人到此一聚,大家在一起切磋一下文艺,交交朋友,舞文弄墨,以诗会友,可见当时的场面一定十分地温馨而欢畅,大家都一起沉醉在诗歌的天地中,感受文学带来的熏陶。
据《明史》记载,还在朱元璋当农民起义军领袖的时候,他的堂兄蒙城王重四公在军营中病重,临终前对朱元璋说:“我身后别无牵挂,唯有独女无娇无人照应,请你把她视为亲生,抚养成人。”说完就闭目长逝。朱元璋不负兄长所托,不仅把无娇抚养大,还把她许嫁给自己的亲随属下兵马副指挥黄宝。无娇也很贤良,同她叔父的一大群兄弟姐妹相处和睦,视如同胞,相亲相爱,朱元璋也就格外喜欢她。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做了明代开国皇帝,便破格将他这个侄女无娇封为庆阳公主(按惯例只能封郡主),封黄宝为驸马都尉,并赐名黄琛,又下诏升任黄琛为淮安兵马指挥使,子孙世代沿袭。黄琛在淮安3年,一直住在望仙巷北首,也就是今天的河下古镇之内。由于他在维护明王朝统治方面十分卖力,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宠爱和赏识。当我们走在河下古镇的镇上的时候,似乎可以听到古镇在对你诉说着它当年的故事。住在古镇附近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也会津津有味地对你诉说着古镇的历史和它的故事。外来的游人通过这些老人的介绍,让他们对古镇的文化和历史渐渐地深入骨髓,让他们不虚此行。
河下古镇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虽然河下古镇随着扬州的衰落而没有以前那番繁盛之景,但是作为一个旅游区还是很受众人喜爱的,古镇四面环水,小桥、流水、人家,宗教文化也相当发达,寺庙、庵堂众多。其中有苏北名刹——湖心寺,著名的闻思寺、周宣灵王庙、古天兴观等。所有这些都共同构筑了河下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古镇身上保留了古代那一份历史气息,深深地吸引着四面八方游客的到来。
通过这一系列的了解和探索,我们可以看出河下古镇是典型的因运而兴、因运而衰的千年古镇,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河下逐渐败落。古镇现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镇也形成了自己很独特的历史文化,但也正由于河下古镇历史悠久,很多的建筑不得不再重新完善。希望在修建完善的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原来的模样,让历史封存在那里,让我们这些后人,可以更加直观地去感受古镇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期待不久的未来,古镇能有更出彩的亮相和展现。
作者简介:
王淑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
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淮安,江苏中部的重要城市,扼淮河而守京杭大运河,自古有水运之都之称。到明清时期,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而漕运总督的官衙就设在那里。淮安亦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是周总理的故乡,淮阴候韩信的故里,诞生过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枚乘、刘鄂等一大批著名的文人武将。
千年河下古镇在淮安地区是相当有名的,由于时间太过长久,部分的古镇已经被重新翻修过了,这样也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向世人展示它原来的风采和它的文化底蕴。
进入千年河下古镇区了。这里有座牌坊。龙纹上的横额上有几个字是“吴承恩故里”。主楹联为:东土西天降妖伏魔万方传颂孙大圣,楚风淮水述异志怪千载推崇吴承恩。淮安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可供参观,但这次我没有时间去。两侧的联为:旧宅揽胜迹萧湖长淮邗汉邗沟水,故居接芳邻枚亭梁祠钓鱼台。这组联中上联中道的是“地灵”,淮安有名的三水:萧湖、淮河和最早的运河邗沟;下联道的是“人杰”,含三个人文遗迹:枚亭为枚乘的遗迹、梁祠为梁红玉的遗迹、钓鱼台为韩信的遗迹,故这个牌坊的另一面估计还有,只是无缘见到。古镇它不仅历史悠久,更多的是在它的身上,我们可以寻味到很多的历史名人事迹,这些历史人物和古镇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心中充满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到底是古镇成就了这些历史人物还是这些历史人物塑造了这个神奇的河下古镇,这个问题谁也不清楚,我们唯独被它们独特的历史韵味所折服和叹息。
紧接着就是驸马巷,现为淮安古镇观光的名街。位于镇淮楼西北隅约三百多米处的一条小巷,原名望仙巷。因明惠帝朱允炆在此巷内为驸马都尉黄琛建造了一座驸马祠,故改名为驸马巷,一直沿用到今天。古镇里面的很多建筑的名字都是从一些历史人物故事中遗留下来的,这也为古镇的神秘增加了一层它特有的色彩,也让人更加向往对古镇历史的了解,从而揭开它自身的神秘面纱。
感觉中这附马巷的样子、特别是建筑风格有点像扬州的东关街。扬州的东关街也是一条历史老街,它和古镇一样,都是长条的一块块板石铺设而成的。特别是到了下雨的时候,驸马巷的历史韵味就更加浓厚了,当雨滴一滴滴落在板石上的时候,好像是古镇在诉说着它千年的故事,让人不禁停下脚步和它一起陷入沉思之中。
驸马巷的东边还有一条步行街,名上坂街,与驸马巷一起,同为淮安古城中的历史文化街区。街上除了百货工艺品的小铺子外,小吃铺、大排档也很多。这些小吃铺也为来来往往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小吃,让他们在疲劳之余,吃个小吃,放松一下,吃饱喝足之后,继续去探索古镇的奥秘。
随之就来到了镇淮楼,镇淮楼是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当地人俗称鼓楼。鼓楼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八百多年,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全楼通高十八点五米,东西长三十六米,南北宽二十六米,造型优美,敦厚坚实。清代为镇压淮河水患,始名镇淮楼。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镇淮楼至明代,实际上成为了漕运行政公署的钟鼓楼,也叫谯楼。楼前的三座桥曰“三思桥”,意即进入官府衙门须三思而后行。每个建筑名字的背后,都有当时它独特的故事来源。慢慢品味这些故事,让人们对建筑的本身也有了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镇淮楼的对面,就是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公园。总督漕运部院遗址的大门前有一对石狮,与北京故宫前石狮同等规制。大门楹联为:“地居漕运中,水欲治,漕欲通,涓涓细流,点滴皆从心上过;官为群民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啼笑均到眼前来”。每一副对联里面都蕴藏着一个历史典故,让人回味无穷。大门外两侧有两只碑亭,南亭中立碑为“旌善”,北边的碑为“申明”。历史上这里曾是主管全国漕运的唯一机构,漕运公署的最高官员均由中央选派朝廷六部大员或皇亲国戚来担纲?。可见这两只碑亭,在当时扮演的角色是多么地重要。
河下古镇上最有名的还有文楼,它建于清朝道光八年,同萧湖中的曲香楼隔水相望。登临文楼,观赏湖光水色,顿觉幽雅神怡,常为文人学士聚会之所,故由此得名曰“文楼”。传说,乾隆南巡途径河下,带大学士季昀,轻装简从,亲临小楼,观佳联“文友文心文趣、宜茶宜酒、宜诗”,品味之余、更见楼上宾客以赌对为乐,乾隆自感文韬武略,便参与其中,不想一村姑信口出一上联“小大姐上河下、坐南朝北吃东西,君臣苦思冥想,竟哑言无对,逐赐小楼曰”文楼。从这一个个历史小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文楼当时的确名副其实,它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当时四面八方的文人到此一聚,大家在一起切磋一下文艺,交交朋友,舞文弄墨,以诗会友,可见当时的场面一定十分地温馨而欢畅,大家都一起沉醉在诗歌的天地中,感受文学带来的熏陶。
据《明史》记载,还在朱元璋当农民起义军领袖的时候,他的堂兄蒙城王重四公在军营中病重,临终前对朱元璋说:“我身后别无牵挂,唯有独女无娇无人照应,请你把她视为亲生,抚养成人。”说完就闭目长逝。朱元璋不负兄长所托,不仅把无娇抚养大,还把她许嫁给自己的亲随属下兵马副指挥黄宝。无娇也很贤良,同她叔父的一大群兄弟姐妹相处和睦,视如同胞,相亲相爱,朱元璋也就格外喜欢她。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做了明代开国皇帝,便破格将他这个侄女无娇封为庆阳公主(按惯例只能封郡主),封黄宝为驸马都尉,并赐名黄琛,又下诏升任黄琛为淮安兵马指挥使,子孙世代沿袭。黄琛在淮安3年,一直住在望仙巷北首,也就是今天的河下古镇之内。由于他在维护明王朝统治方面十分卖力,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宠爱和赏识。当我们走在河下古镇的镇上的时候,似乎可以听到古镇在对你诉说着它当年的故事。住在古镇附近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也会津津有味地对你诉说着古镇的历史和它的故事。外来的游人通过这些老人的介绍,让他们对古镇的文化和历史渐渐地深入骨髓,让他们不虚此行。
河下古镇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虽然河下古镇随着扬州的衰落而没有以前那番繁盛之景,但是作为一个旅游区还是很受众人喜爱的,古镇四面环水,小桥、流水、人家,宗教文化也相当发达,寺庙、庵堂众多。其中有苏北名刹——湖心寺,著名的闻思寺、周宣灵王庙、古天兴观等。所有这些都共同构筑了河下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古镇身上保留了古代那一份历史气息,深深地吸引着四面八方游客的到来。
通过这一系列的了解和探索,我们可以看出河下古镇是典型的因运而兴、因运而衰的千年古镇,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河下逐渐败落。古镇现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镇也形成了自己很独特的历史文化,但也正由于河下古镇历史悠久,很多的建筑不得不再重新完善。希望在修建完善的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原来的模样,让历史封存在那里,让我们这些后人,可以更加直观地去感受古镇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期待不久的未来,古镇能有更出彩的亮相和展现。
作者简介:
王淑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