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实践综述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ki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需要对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促进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改革和创新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评价实践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全面素质教育,不过受应试教育的现行考试体制影响,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延续了高中考试制度,对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日益紧密,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整体滞后性阻碍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改革存在的问题
  1.过度强调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是指将力量、速度、高度等运动成绩作为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常用评价方式。过度强调量化评价,会让学生逐渐成为成绩和分数的奴隶,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内容的改革应该将学生的情感、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纳入其中。
  2.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统一标准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评价模式一直存在,这与新时期注重对学生个人情况及发展、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个性化差异背道而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表明,评价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目标达成,这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惟一标准。不过,事实是这种统一标准下的评价标准是无法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需要的。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分析的评价标准是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发展方向。
  3.评价的形式较为单一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仍然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新时期提倡的过程性评价方式虽有一定发展,但程度仍然不够。一些高校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时还是注重成绩是否“达标”,考试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是否优异的最主要指标,学生为了能获取更高的分数,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磨灭了创造性。同时,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改革中,成绩评价及其他指标不规范等也是较大的问题。教师的主观偏见、个人喜好、教学态度等都会影响了评价的公平公正。此外,体育考试测量场地的变化、测量工具性能不一等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精准性。
  二、促进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改革和创新的基本路径
  1.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高校体育教学而言,除了“以人为本”,还应坚持“健康第一”。“健康第一”就是转变传统的注重运动技能发展为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教育目标。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改革中,无论是教师的主观定性评价,还是学生的自我评价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为指导,以更好地制订科学有效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评价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能根据教师的个人主观意愿或个人喜好进行评价。
  2.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内容
  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内容要逐渐从传统、单一的量化转变为丰富的多元化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体育运动技巧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应该以学校过程、体质健康、体育理论、体育技能等四方面为内容标准,其中学校过程还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课程测试成绩等,体质健康包括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以及心肺功能健康情况等,体育技能包括了学生体育专项技能掌握的情况及进步程度。
  3.促进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评价方式是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环节,可以从结合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及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主要评价方式入手。一方面,要实现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有效融合。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一般是以学生的力量、速度等量化指标来确定最终的结果,这种一次性的考试成绩就定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科学的。而结合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科学化评价方式,除了量化评价和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体能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个人情感、进步情况、合作能力等进行定性评价。另一方面,要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这主要是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而设定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现状和发展进行评价,如在学期初可以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进行诊断性评价,然后结合学生学期末的考核成绩,注重学生的一个学期的进步情况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总之,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作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组成,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实现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12,28(6):14-15.
  [2]朱红军.关于高校体育新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3):26-27.
  注:本文系“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决策资讯类一般课题(课题编号:GYKYZX2014003)”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智慧教育的概念已经开始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而且现代化的电子产品与移动终端都已经全方位的覆盖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中手写识别技术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责任。目前手写体识别主要是集中在汉字、英文字符以及数字的研究上,并在这几个领域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这些识别都只局限于一维的空间上,对于诸如数学,物理和化学公式等二维结构分布的识别就显得
科技的发展催生了一些新的行业,传统的劳动力市场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整个劳动力市场供应的平衡已经被打破。在科技革新的背景下,一些传统的行业将会改变用人要求甚至整个行
本文阐述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指出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并且是一个新生事物,从而导致了大专院校物联网专业定位的困惑.分析了物联网专业定位的重要性,提出高职物联网专
武汉某高架桥全长1410 m,全线9联上部结构主要采用截面等高等宽直线钢箱梁或异型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通过分段方案的策划、逐步焊接的安排和施工温度的控制,做到了整体划分得当
摘 要:方国瑜是著名的纳西族教育家、学者,在培养民族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民族文化教育领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其教育实践经验和思想理论展开分析,试图进一步理解、体会纳西族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特色。  关键词:方国瑜;教育思想;纳西  方国瑜(1903—1983),著名的納西族教育家、学者。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近半个世纪中,长期执着于纳西族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培养民族人才方面,做出
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双转移”背景下,“回流”农民工遭遇就业信息壁垒,造成劳动力转移效率低下的问题,结合调查结果,对就业信息壁垒的构成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需要创新作为支撑。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民创新活力和动力。企业创新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