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法国科研实验室工作了两年,才明白国内研究机构有多么‘捣糨糊’。”日前,在上海社科院攻读博士的宁小燕(化名)不断地向记者“鼓吹”国外科研机构的“纯粹”和“安静”。
事实上,国内科研机构这几天确实显得比较“热闹”。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谈及科研经费滥用问题时,连用两个“愤怒”,再次将中国科研的“沉疴”拉回公众视野。
关于此类问题的素材是很多的。2013年10月13日下午,新华社盘点了近三年审计署公布的39份“问题科研经费”,10月13日晚间,有媒体曝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近日在公开场合的谈话,“清华大学因科研经费花不完,被罚几千万”。
如何惩治科研经费乱象?万钢开出“处方”:正在建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未来将建立经费巡视制度。
在宁小燕看来,治理科研经费,首先要搞清楚“科研该如何组织、由谁为其出资、如何出资、出资多少、对科研成果如何做业绩评估”,只有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才能“标本兼治”。
开支不明不白
中国科研经费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不明不白”。中国2012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就算以三成计算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
科研经费占用、挪用问题早已成公开的秘密。
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也显示,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0298.4亿元,首次破万亿元大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在博客中指出,如此推算,全国科研经费中6000亿元用于开会、出差等,而国家财政投入的5000多亿元也有3000多亿元没真正用到科研中。
“我国科研经费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不明不白’。”万钢坦言,中国2012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就算以三成计算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
据新华社报道,从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来看,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间。比如2009年至2011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工资福利费等1278.11万元,其中2011年发生532.3万元。2010年至2012年,交通运输部在没有细化人员经费范围和标准的情况下,从其管理的543项科研项目的15.56亿元预算总额中安排人员经费1.86亿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及补贴支出。此外,2008年至2010年,贵州两所高校挤占挪用教学科研等办学经费等1745.4万元,主要用于高校经济适用房建设及投资经营性资产等支出。
腐败越来越多
科研经费就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请朋友吃饭或者搞娱乐活动,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个玩具
万钢的愤怒是有原因的——“个别科研专家及科技领域官员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法违纪,犯了错误。”而其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案子,不过是冰山一角。
在中国,科研项目已被视为“圈钱项目”,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大专院校,科研经费已成为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其中教授更成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2013年3月,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受审,涉嫌将1022万元科研经费占为己有。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坦言,多年以来,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结果都是,发表的科研成果、论文多,形成产业化的少。可以说,中国科研领域因课题而滋生的腐败已成顽疾。
“因为其中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该专家说,在中国,高规格的课题和教育科研系统的评职称、奖励、资助等直接挂钩,甚至还能破格评职称,所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很多人眼中的红利。
另外,记者了解到,课题经费也是一块“唐僧肉”,由于管理普遍混乱,课题掌握者肆意使用甚至侵吞课题经费,变成了个人收入,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在这条行业腐败链上“游走”的包括教授、财务会计、科研仪器采购人员等。上述专家表示,对于一些课题组成员来说,课题经费就是一顿“饕餮”大餐,尤其是人文科学课题的科研经费,大部分花在课题组成员出差、开会、餐费、打车费、住宿费等方面,其中也包括旅游费。
“科研经费就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该专家透露,“请朋友吃饭或者搞娱乐活动,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个玩具,给家里买套家具也要回课题组报销。”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研经费分配比例不合理,也阻碍了高层次科研人才回国。
监督层层加码
目前科技部正在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发布。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
针对当前腐败乱象,万钢开出了“药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经费巡视制度,并强调要增加透明度,让社会监督。
上海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彭理正表示,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不善,一方面会降低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还会助长浮躁的学术风气,尤其是腐败,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加强科研经费监管,除了在申报环节等‘源头’把好关,还要考虑把科研成果与结余经费的处理结合起来,并出台相关处罚机制和措施,督促经费真正用在实处。”
万钢提出,破题的关键,则是加强信息透明度和社会监督。他透露,目前科技部正在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发布。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且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至少要在本课题或本单位内部公开。
记者注意到,与中国不同,国外的科研经费开支则更为严苛。例如美国的科研经费,其中人员费用约占33%,并不存在五花八门的补贴。此外,对人员工资与福利则要求在预算中明示并接受严格期中检查与事后审计。同时,还实行岗位薪酬制度对个人收入水平进行总量控制,以杜绝科研人员收入过高,甚至以科研经费“自肥”的现象。
事实上,国内科研机构这几天确实显得比较“热闹”。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谈及科研经费滥用问题时,连用两个“愤怒”,再次将中国科研的“沉疴”拉回公众视野。
关于此类问题的素材是很多的。2013年10月13日下午,新华社盘点了近三年审计署公布的39份“问题科研经费”,10月13日晚间,有媒体曝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近日在公开场合的谈话,“清华大学因科研经费花不完,被罚几千万”。
如何惩治科研经费乱象?万钢开出“处方”:正在建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未来将建立经费巡视制度。
在宁小燕看来,治理科研经费,首先要搞清楚“科研该如何组织、由谁为其出资、如何出资、出资多少、对科研成果如何做业绩评估”,只有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才能“标本兼治”。
开支不明不白
中国科研经费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不明不白”。中国2012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就算以三成计算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
科研经费占用、挪用问题早已成公开的秘密。
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也显示,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0298.4亿元,首次破万亿元大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在博客中指出,如此推算,全国科研经费中6000亿元用于开会、出差等,而国家财政投入的5000多亿元也有3000多亿元没真正用到科研中。
“我国科研经费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不明不白’。”万钢坦言,中国2012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就算以三成计算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
据新华社报道,从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来看,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间。比如2009年至2011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工资福利费等1278.11万元,其中2011年发生532.3万元。2010年至2012年,交通运输部在没有细化人员经费范围和标准的情况下,从其管理的543项科研项目的15.56亿元预算总额中安排人员经费1.86亿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及补贴支出。此外,2008年至2010年,贵州两所高校挤占挪用教学科研等办学经费等1745.4万元,主要用于高校经济适用房建设及投资经营性资产等支出。
腐败越来越多
科研经费就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请朋友吃饭或者搞娱乐活动,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个玩具
万钢的愤怒是有原因的——“个别科研专家及科技领域官员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法违纪,犯了错误。”而其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案子,不过是冰山一角。
在中国,科研项目已被视为“圈钱项目”,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大专院校,科研经费已成为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其中教授更成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2013年3月,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受审,涉嫌将1022万元科研经费占为己有。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坦言,多年以来,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结果都是,发表的科研成果、论文多,形成产业化的少。可以说,中国科研领域因课题而滋生的腐败已成顽疾。
“因为其中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该专家说,在中国,高规格的课题和教育科研系统的评职称、奖励、资助等直接挂钩,甚至还能破格评职称,所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很多人眼中的红利。
另外,记者了解到,课题经费也是一块“唐僧肉”,由于管理普遍混乱,课题掌握者肆意使用甚至侵吞课题经费,变成了个人收入,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在这条行业腐败链上“游走”的包括教授、财务会计、科研仪器采购人员等。上述专家表示,对于一些课题组成员来说,课题经费就是一顿“饕餮”大餐,尤其是人文科学课题的科研经费,大部分花在课题组成员出差、开会、餐费、打车费、住宿费等方面,其中也包括旅游费。
“科研经费就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该专家透露,“请朋友吃饭或者搞娱乐活动,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个玩具,给家里买套家具也要回课题组报销。”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研经费分配比例不合理,也阻碍了高层次科研人才回国。
监督层层加码
目前科技部正在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发布。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
针对当前腐败乱象,万钢开出了“药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经费巡视制度,并强调要增加透明度,让社会监督。
上海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彭理正表示,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不善,一方面会降低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还会助长浮躁的学术风气,尤其是腐败,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加强科研经费监管,除了在申报环节等‘源头’把好关,还要考虑把科研成果与结余经费的处理结合起来,并出台相关处罚机制和措施,督促经费真正用在实处。”
万钢提出,破题的关键,则是加强信息透明度和社会监督。他透露,目前科技部正在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发布。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且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至少要在本课题或本单位内部公开。
记者注意到,与中国不同,国外的科研经费开支则更为严苛。例如美国的科研经费,其中人员费用约占33%,并不存在五花八门的补贴。此外,对人员工资与福利则要求在预算中明示并接受严格期中检查与事后审计。同时,还实行岗位薪酬制度对个人收入水平进行总量控制,以杜绝科研人员收入过高,甚至以科研经费“自肥”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