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经济交流的历史证明,引进先进技术是后进国家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赶超先进国家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技术改进方面,1950年,中国共引进450个项目,总金额37亿美元。而在2004年,中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8605份,合同总金额138.56亿美元,分别是1950年的19.1倍和3.7倍。技术引进为促进中国工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中国经济实力、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来说,我国的技术引进发展相对迅速,前景良好。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技术发展战略思想没有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而作出及时修正,在进行技术引进过程中,只重视由技术价格决定的短期静态收益,而忽视技术引进带来的长期动态效益,造成许多技术引进后已经过时。加上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向我国转移的都是成熟的、标准化的技术,基本上接触不到他们的高新技术。这样,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而不断扩大,虽然我国不断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但我国的技术地位没有提高,反而落后的程度更大,陷入一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中。另一个困境在于没有处理好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中介——消化吸收,导致我国对外技术依赖度居高不下。目前我国不包括专利使用费的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而日本不到5%,美国不到10%。一个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仅仅依靠引进或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就必定缺乏核心竞争力,最终只会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必须提出新的对策,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1.修正原有战略,加强我国技术能力建设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与利用科学来实现经济的发展与腾飞,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和现成的答案模式。历史经验表明,除英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都是从国际技术转移起步,然后走上自由研发道路的。如美国和德国就是从英国的国际技术转移开始其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而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并不必从零开始,发达国家过去二三百年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科学技术库可以成为他们实现科技腾飞与跨越的重要资源。这就是发展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后发优势。然而,现实世界与理论所描绘的情况却大相径庭:追赶并非普遍现象,跨越就更罕见了。除了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外,二战以来,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差距并没有缩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反而急剧扩大。可见,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国际技术转移,实现本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及经济腾飞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作为技术引进方,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国际技术转移时很少从技术能力角度出发,而只是单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技术能力是指从国际技术转移中所获得知识进行吸收和整理,修改和创新的能力。一个国家多个层次上的技术能力越强,获取和把握外国技术的能力也越强,追赶和跨越的机会就会越大。因此,我国有必要修正原有技术战略,大力加强技术能力建设。
2.通过购买国货政策以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对华知识产权案件的增加,实质是为保护其国内国际市场采取的行动。为保护我国国内市场免遭跨国公司的挤压、促进我国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采取的政府采购制度。购买国货是世界各国政府采购政策的基本原则。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国货政策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对于采购产品的性质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对国内企业生产的具有原始性创新的产品的采购,主要发生在美国这样引领科技发展潮流的国家;另一种类型是对国外企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优势而国内生产企业还不强大的产品的采购。我国目前可以采取第二种类型模式进行国货采购,以直接推动我国技术创新产业的发展壮大。
3.加大技术投入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技术改进所采取的打压政策,我们难以通过国际技术转移的方式从技术发达国家获得高新技术。而且当今发达国家仍是技术的主导者,处于技术链的高端,并攫取着大部分的技术附加值。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这种再创新不仅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还标志着我们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这种自主研发能力正是国家提升技术地位、实现产业快速发展、进行经济追赶的动力和源泉。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经济与发展组织(OECO)有关人均R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技术发展战略思想没有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而作出及时修正,在进行技术引进过程中,只重视由技术价格决定的短期静态收益,而忽视技术引进带来的长期动态效益,造成许多技术引进后已经过时。加上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向我国转移的都是成熟的、标准化的技术,基本上接触不到他们的高新技术。这样,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而不断扩大,虽然我国不断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但我国的技术地位没有提高,反而落后的程度更大,陷入一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中。另一个困境在于没有处理好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中介——消化吸收,导致我国对外技术依赖度居高不下。目前我国不包括专利使用费的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而日本不到5%,美国不到10%。一个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仅仅依靠引进或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就必定缺乏核心竞争力,最终只会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必须提出新的对策,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1.修正原有战略,加强我国技术能力建设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与利用科学来实现经济的发展与腾飞,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和现成的答案模式。历史经验表明,除英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都是从国际技术转移起步,然后走上自由研发道路的。如美国和德国就是从英国的国际技术转移开始其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而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并不必从零开始,发达国家过去二三百年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科学技术库可以成为他们实现科技腾飞与跨越的重要资源。这就是发展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后发优势。然而,现实世界与理论所描绘的情况却大相径庭:追赶并非普遍现象,跨越就更罕见了。除了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外,二战以来,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差距并没有缩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反而急剧扩大。可见,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国际技术转移,实现本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及经济腾飞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作为技术引进方,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国际技术转移时很少从技术能力角度出发,而只是单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技术能力是指从国际技术转移中所获得知识进行吸收和整理,修改和创新的能力。一个国家多个层次上的技术能力越强,获取和把握外国技术的能力也越强,追赶和跨越的机会就会越大。因此,我国有必要修正原有技术战略,大力加强技术能力建设。
2.通过购买国货政策以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对华知识产权案件的增加,实质是为保护其国内国际市场采取的行动。为保护我国国内市场免遭跨国公司的挤压、促进我国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采取的政府采购制度。购买国货是世界各国政府采购政策的基本原则。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国货政策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对于采购产品的性质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对国内企业生产的具有原始性创新的产品的采购,主要发生在美国这样引领科技发展潮流的国家;另一种类型是对国外企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优势而国内生产企业还不强大的产品的采购。我国目前可以采取第二种类型模式进行国货采购,以直接推动我国技术创新产业的发展壮大。
3.加大技术投入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技术改进所采取的打压政策,我们难以通过国际技术转移的方式从技术发达国家获得高新技术。而且当今发达国家仍是技术的主导者,处于技术链的高端,并攫取着大部分的技术附加值。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这种再创新不仅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还标志着我们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这种自主研发能力正是国家提升技术地位、实现产业快速发展、进行经济追赶的动力和源泉。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经济与发展组织(OECO)有关人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