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矿产资源形势严峻,当前迫切需要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本文通过对武江铅锌多金属矿区地质特征、地质找矿标志进行探讨,并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工作方法。
[关键词]武江铅锌矿区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63-2
1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位于粤北“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五点梅花倒转背斜东翼及大东山岩体外接触带上,有NE向区域断裂通过。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浅海相泥盆系碎屑岩、石炭系碳酸盐岩建造及第四系残坡积物。区域NE向构造发育,次为北西向,这两组构造组成本区的构造骨架,性质以断裂为主。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区域内主要出露是燕山期的大东山花岗岩体在南部和西部以岩基状大面积出露,北部地区 主要是重阳镇的宝山岩体,岩性以花岗斑岩为主。从区域上看矿产上表现主要为锑矿,在矿权区外东侧分布有赤老顶锑矿,蚀变现象非常普遍,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它们与锑矿化关系均较密切。区域上铅锌矿化也非常明显但是还没有找到较大规模的铅锌矿床。(见下图)
2矿区地质特征
区内地层较发育,分布有泥盆系上统天子岭组(D3t)、帽子峰组(D3m),下石炭统孟公坳组 (C1ym)、石磴子段(C1s)、测水组组(C1c)、梓门桥组(C1z),上中石炭统壶天群组(C2+3ht),三迭上统红卫坑组(T3h)、头木冲与小水组(T3x+T3t),下侏罗统金鸡组 (J1j)以及第四系(Q)。
3矿区地质特征
3.1构造
通过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和该区域前期地质普查工作发现,区内主要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可分为近东西向(EW)、近南北向(SN)、北西向(NW)和北东向(NE)四组,其中以北西向(NW)最为显著。
近东西向(EW):该方向断裂主要集中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和南部,大约有13条,长度主要大约在0.5~2.0km之间,少量断裂可以达到2.8km。断裂产状多变,主要向南倾,倾角约为55°~70°。
近南北向(SN):该方向断裂主要集中分布于工作区的南部,大约有17条,长度主要大约在0.5~1.0km之间,最長可达1.3km。断裂产状多变,主要向西倾,倾角约为60°~70°。
北西向(NW):北西向断裂为该区的主要断裂组合之一。该方向断裂主要集中分布于工作区的中南部和东北部,在其他区域内也有少量的分布。这组断裂大约由33条规模不等的断裂组成,长度主要集中在0.5~2.5km之间,最长可达3.0km。断裂产状多变,主要向北东倾,倾角主要分布在65°~70°之间。
北东向(NE):北东向断裂为该区的主要断裂组合之一。该方向断裂主要集中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和南部。这组断裂大约由26条规模不等的断裂组成,长度主要集中在0.5~2.5km之间,最长可达2.8km。断裂产状多变,主要向南东倾,倾角主要分布在65°~70°之间。
3.2矿化带地质特征
通过前期地质普查工作,大致圈定了2个矿化带,现分述如下。
V1矿化带
分布于探矿区中部,紧靠背斜轴部。矿体产于天子岭组与帽子峰组一、二段的砂质灰岩硅化带中,根据地表槽探揭示,产状与岩层大致相同,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南西或南西,倾角40—50°。矿化带呈似层状,有膨大窄缩现象,长约600 m,厚0.1—1.5m左右。前期取得样品的化验结果为:Sb 2.13w%;Pb 1.02w%;Zn 1.87w%。
V2矿化带
分布于探矿区南部,其受北西向断裂控制明显,与V1矿体大致平行。矿化带产于泥盆系上统天子岭组灰岩的层间挤压破碎带中。根据地表槽探揭示,倾向南西,倾角30—40°,矿化带的走向与附近的断裂和地层走向基本保持平行。矿化带呈似层状,长大于500 m,厚1.0—2.0m左右。
3.3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次为方解石化和白云石化,再次者有高岭石化和绿泥石化。其中,硅化、方解石化与矿化的关系比较密切。
3.3.1硅化
硅化是探矿区的主要蚀变类型。硅化具多期活动的特征,早期硅化普遍,大量地沿层交代原岩,形成了似层状、沿层透镜状或沿构造破碎带内的透镜状硅化岩主体。硅化作用强弱和分布不一,局部还可见残余原岩,该期硅化早于矿化期。第二期硅化系以梳状、犬牙状石英脉(或团包)的形式产出,可单独或与方解石、高岭石组成脉(或团包)穿插于早期化硅岩中,此期硅化与矿化期产出时间基本一致,因而表现在空间分布上两者常相伴出现。晚期硅化微弱,它以石英(或玉髓)微脉的形式穿切第二期硅化梳状石英,与矿化无关。
3.3.2方解石化
方解石化主要与第二期硅化同期,它可单独呈脉(或团包)或与第二期硅化石英、高岭石组成脉(团包)产出,铅锌矿明显交代方解石或充填于方解石晶隙或裂隙中,故可见方解石与矿化之关系比较密切。
3.4矿床成因及远景评价
根据矿体产于碳酸盐岩及其界面上,受一定层位控制,矿体呈似层状,产状与岩层大致相同,矿石呈斑点状和条带状构造等特征,初步认为碳酸盐岩型铅多金属矿床。碳酸盐岩型铅多金属矿床赋存于碳酸盐岩系地层内,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源层,经热卤水改造而形成。
经过前期普查工作,对该区有些矿化规模、矿体形态和产状的认识已有一个基本轮廓。该区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矿化带2个。矿化不均匀,一般地表贫,往深部变富,矿石品位属中等至偏贫,局部富集。
3.5矿石的质量
(1)矿石主要有用金属矿物是方铅矿、闪锌矿及其氧化物锑赭石、锑华等,少量黄铁矿,偶见的辉锑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次为方解石,少量白云石、高岭石、绿泥石、炭泥质、云母、电气石。
(2)有益有害组分:根据多元素分析结果,区内除铅锌为有用元素外,无其他共生半生矿产,有害元素砷等含量均不高。
(3)矿石结构构造:氧化矿石常见结构有晶粒结构、纤维状结构,构造有皮壳状构造、多孔状构造、土状、粉末状构造等,原生矿石结构粒状结晶结构为主,少数为脉状结构、结核状、圆球状结构。构造有侵染状,层纹状,层纹条带状,草莓状构造等。
4找矿方向及标志
构造标志:北西向、东西向断裂是区内的导矿构造,亦是区内的控矿构造。矿床具有一定远景,经估算矿床规模为中型。今后,经过进一步地质工作寻找新的矿化线索和布置少量的深部工程进行控制已发现矿化带,有可能扩大探矿区远景
蚀变标志: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次为方解石化和白云石化,再次者有高岭石化和绿泥石化。其中,硅化、方解石化与矿化的关系比较密切。
旧的民采区、老窿的发现为重要找矿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区域地质标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区域地质找矿概况与成效简述,雷东军等.中国科技纵横,2011.
[关键词]武江铅锌矿区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63-2
1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位于粤北“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五点梅花倒转背斜东翼及大东山岩体外接触带上,有NE向区域断裂通过。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浅海相泥盆系碎屑岩、石炭系碳酸盐岩建造及第四系残坡积物。区域NE向构造发育,次为北西向,这两组构造组成本区的构造骨架,性质以断裂为主。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区域内主要出露是燕山期的大东山花岗岩体在南部和西部以岩基状大面积出露,北部地区 主要是重阳镇的宝山岩体,岩性以花岗斑岩为主。从区域上看矿产上表现主要为锑矿,在矿权区外东侧分布有赤老顶锑矿,蚀变现象非常普遍,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它们与锑矿化关系均较密切。区域上铅锌矿化也非常明显但是还没有找到较大规模的铅锌矿床。(见下图)
2矿区地质特征
区内地层较发育,分布有泥盆系上统天子岭组(D3t)、帽子峰组(D3m),下石炭统孟公坳组 (C1ym)、石磴子段(C1s)、测水组组(C1c)、梓门桥组(C1z),上中石炭统壶天群组(C2+3ht),三迭上统红卫坑组(T3h)、头木冲与小水组(T3x+T3t),下侏罗统金鸡组 (J1j)以及第四系(Q)。
3矿区地质特征
3.1构造
通过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和该区域前期地质普查工作发现,区内主要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可分为近东西向(EW)、近南北向(SN)、北西向(NW)和北东向(NE)四组,其中以北西向(NW)最为显著。
近东西向(EW):该方向断裂主要集中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和南部,大约有13条,长度主要大约在0.5~2.0km之间,少量断裂可以达到2.8km。断裂产状多变,主要向南倾,倾角约为55°~70°。
近南北向(SN):该方向断裂主要集中分布于工作区的南部,大约有17条,长度主要大约在0.5~1.0km之间,最長可达1.3km。断裂产状多变,主要向西倾,倾角约为60°~70°。
北西向(NW):北西向断裂为该区的主要断裂组合之一。该方向断裂主要集中分布于工作区的中南部和东北部,在其他区域内也有少量的分布。这组断裂大约由33条规模不等的断裂组成,长度主要集中在0.5~2.5km之间,最长可达3.0km。断裂产状多变,主要向北东倾,倾角主要分布在65°~70°之间。
北东向(NE):北东向断裂为该区的主要断裂组合之一。该方向断裂主要集中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和南部。这组断裂大约由26条规模不等的断裂组成,长度主要集中在0.5~2.5km之间,最长可达2.8km。断裂产状多变,主要向南东倾,倾角主要分布在65°~70°之间。
3.2矿化带地质特征
通过前期地质普查工作,大致圈定了2个矿化带,现分述如下。
V1矿化带
分布于探矿区中部,紧靠背斜轴部。矿体产于天子岭组与帽子峰组一、二段的砂质灰岩硅化带中,根据地表槽探揭示,产状与岩层大致相同,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南西或南西,倾角40—50°。矿化带呈似层状,有膨大窄缩现象,长约600 m,厚0.1—1.5m左右。前期取得样品的化验结果为:Sb 2.13w%;Pb 1.02w%;Zn 1.87w%。
V2矿化带
分布于探矿区南部,其受北西向断裂控制明显,与V1矿体大致平行。矿化带产于泥盆系上统天子岭组灰岩的层间挤压破碎带中。根据地表槽探揭示,倾向南西,倾角30—40°,矿化带的走向与附近的断裂和地层走向基本保持平行。矿化带呈似层状,长大于500 m,厚1.0—2.0m左右。
3.3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次为方解石化和白云石化,再次者有高岭石化和绿泥石化。其中,硅化、方解石化与矿化的关系比较密切。
3.3.1硅化
硅化是探矿区的主要蚀变类型。硅化具多期活动的特征,早期硅化普遍,大量地沿层交代原岩,形成了似层状、沿层透镜状或沿构造破碎带内的透镜状硅化岩主体。硅化作用强弱和分布不一,局部还可见残余原岩,该期硅化早于矿化期。第二期硅化系以梳状、犬牙状石英脉(或团包)的形式产出,可单独或与方解石、高岭石组成脉(或团包)穿插于早期化硅岩中,此期硅化与矿化期产出时间基本一致,因而表现在空间分布上两者常相伴出现。晚期硅化微弱,它以石英(或玉髓)微脉的形式穿切第二期硅化梳状石英,与矿化无关。
3.3.2方解石化
方解石化主要与第二期硅化同期,它可单独呈脉(或团包)或与第二期硅化石英、高岭石组成脉(团包)产出,铅锌矿明显交代方解石或充填于方解石晶隙或裂隙中,故可见方解石与矿化之关系比较密切。
3.4矿床成因及远景评价
根据矿体产于碳酸盐岩及其界面上,受一定层位控制,矿体呈似层状,产状与岩层大致相同,矿石呈斑点状和条带状构造等特征,初步认为碳酸盐岩型铅多金属矿床。碳酸盐岩型铅多金属矿床赋存于碳酸盐岩系地层内,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源层,经热卤水改造而形成。
经过前期普查工作,对该区有些矿化规模、矿体形态和产状的认识已有一个基本轮廓。该区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矿化带2个。矿化不均匀,一般地表贫,往深部变富,矿石品位属中等至偏贫,局部富集。
3.5矿石的质量
(1)矿石主要有用金属矿物是方铅矿、闪锌矿及其氧化物锑赭石、锑华等,少量黄铁矿,偶见的辉锑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次为方解石,少量白云石、高岭石、绿泥石、炭泥质、云母、电气石。
(2)有益有害组分:根据多元素分析结果,区内除铅锌为有用元素外,无其他共生半生矿产,有害元素砷等含量均不高。
(3)矿石结构构造:氧化矿石常见结构有晶粒结构、纤维状结构,构造有皮壳状构造、多孔状构造、土状、粉末状构造等,原生矿石结构粒状结晶结构为主,少数为脉状结构、结核状、圆球状结构。构造有侵染状,层纹状,层纹条带状,草莓状构造等。
4找矿方向及标志
构造标志:北西向、东西向断裂是区内的导矿构造,亦是区内的控矿构造。矿床具有一定远景,经估算矿床规模为中型。今后,经过进一步地质工作寻找新的矿化线索和布置少量的深部工程进行控制已发现矿化带,有可能扩大探矿区远景
蚀变标志: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次为方解石化和白云石化,再次者有高岭石化和绿泥石化。其中,硅化、方解石化与矿化的关系比较密切。
旧的民采区、老窿的发现为重要找矿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区域地质标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区域地质找矿概况与成效简述,雷东军等.中国科技纵横,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