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过渡式,双语教学,语言分离,自主编写
[中图分类]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0-0096-02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以及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合作和交流的空前频繁,要求高校培养越来越多的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专门人才。“双语教学”无疑是培养这类专门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在历史学科中,最应该率先实行双语教学的是世界史学科,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世界史学科特点的需要。同历史学的其他学科一样,世界史学科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提出的每一个论点都要以大量的史料作为论据。但不同的是,世界史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以中文史料作为论据,则不但会使学生感到论证乏力,缺少对史料原汁原味的理解,且非常不利于学生对国外学术研究现状的直接了解。因此,世界史学科必须克服各种可能遭遇的困难,大力推行并最终普及双语教学。
世界史学科的双语教学是一颗真正的“坚果”,实施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须注意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过渡,采用特色鲜明的“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世界史双语(汉语和英语)教学实践,从课程设置、“语言分离”、教材编写三个方面,对渐进式教学模式作以浅显的探讨。
一、必不可少的先行与后续课程设置
世界史学科双语教学要同时完成传授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专业外语能力两项主要任务,因此,没有专业外语学习基础,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基本上把握教师用外语表述的专业知识的主要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起码要求。因为教师不可能在用外语完整地表述专业知识的同时,告诉学生相对应的汉语意义,如“Glorious Revolution”的汉语意思是“光荣革命”、“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i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的汉语意思是《国民权力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简称《权利法案》)。而且,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专业外语名词一一详解,不但会形成学生对教师汉语解释的依赖,从主动学习变成被动接受,还特别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语感,提高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教学任务因而也无法完成。所以,世界史学科在进行正式的双语教学之前,必须开设“专业外语”这一先行课程。
世界史学科双语教学要真正完成以上两项主要任务,还必须开设“外文原著选读”这一后续课程。专业外语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较长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绝不是一两个学期就能解决的事情,因此,高年级应该开设一些后续课程,特别是“外文原著选读”课程。通过原著选读,学生不仅能了解到中西学界对一些具体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还能从专业性较强的“原汁原味”的“原文”阅读中进一步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先行课程“专业外语”和后续课程“外文原著选读”的开设,是世界史学科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必然要求,前者是“渐进”基础,后者是“渐进”提高。
二、“语言分离”:
一个重要的“渐进式”原则
“语言分离”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汉语和外语分割开来,不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即不在外语表述之后,马上把外语翻译成汉语。这种外语表述加汉语翻译的双语教学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因为学生会选择接受起来极其轻松的汉语,而排斥听不懂或听起来较为费力的外语,结果对提高专业外语能力来说于事无补。所以,世界史学科的双语教学应采用“语言分离”教学方法。
“语言分离”应该遵守“渐进式”原则。对于大学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的本科生来说,既要听得懂外语表述,又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多的情况下,一上来就用外语授课,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循序渐进,自然过渡。笔者在教学过程实行了三步过渡教学法。第一步:每节课先用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历史专业知识的汉语讲述,之后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详细讲述。这是一种程度较低的双语教学方式,一般在双语课程开设之初的前8周使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对双语教学适应的过程,实现从单纯汉语教学向双语教学的平稳过渡,不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逆反心理。第二步:用一节课的时间对某一章的专业历史知识进行汉语讲述,之后的授课完全使用英语。这是一种较高程度的双语教学方式,一般在第9~14周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既有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适应能力,为完全英语授课奠定过渡基础。第三步:完全英语教学方式,即不但教师授课使用英语,学生讨论和完成作业也全部使用英语。这是一种最高程度的双语教学方式,一般在第15~20周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外语能力。
过去两年来,笔者的“语言分離”、渐进过渡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开阔了专业知识面,对西方学界的史学研究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基本上能在借助外语工具书的情况下阅读专业书籍,外语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教材:由易到难的
过渡式自主编写原则
一般说来,世界史学科的外文原版教材大多表述生动流畅、逻辑性强,观点在全面反映学界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多有一己之见,基本上能为学生的双语学习提供一个全新的窗口,但缺点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不符合中国教学实际、与其他课程衔接性较差、与教学大纲内容要求不相适应等诸多方面。因此,双语课程教材多应自主编写。
教材自主编写应遵循由易到难的编写原则。比如在《世界近代史》双语课讲授之初,所选择的教材最好是英文版《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的部分内容,因为该书的“地理大发现”和“欧洲的扩张”部分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还与我们目前流行的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相关内容较为一致,便于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之后讲到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最好选择英文版《大学英国史》和《人民英国史》的部分内容,这两本书的相关内容不是太难,一些主要观点也和国内流行观点多有相同之处,这样学生就能逐渐适应难度较大的自编教材。在此后讲到法国革命时,可选择罗伯特·E.勒纳等人编写的英文版《西方文明史》的相关内容作为教材。该书对法国革命的论述不但观点独到,且对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与以前相比亦增加不少。不过,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掌握来并不会感觉太难。如此,按照由易到难的过渡式原则选择并自主编写教材,不但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还能事半功倍地提高他们的专业外语水平。
作者简介 于民,男,1973年生,历史学博士,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王公悫
[中图分类]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0-0096-02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以及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合作和交流的空前频繁,要求高校培养越来越多的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专门人才。“双语教学”无疑是培养这类专门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在历史学科中,最应该率先实行双语教学的是世界史学科,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世界史学科特点的需要。同历史学的其他学科一样,世界史学科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提出的每一个论点都要以大量的史料作为论据。但不同的是,世界史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以中文史料作为论据,则不但会使学生感到论证乏力,缺少对史料原汁原味的理解,且非常不利于学生对国外学术研究现状的直接了解。因此,世界史学科必须克服各种可能遭遇的困难,大力推行并最终普及双语教学。
世界史学科的双语教学是一颗真正的“坚果”,实施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须注意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过渡,采用特色鲜明的“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世界史双语(汉语和英语)教学实践,从课程设置、“语言分离”、教材编写三个方面,对渐进式教学模式作以浅显的探讨。
一、必不可少的先行与后续课程设置
世界史学科双语教学要同时完成传授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专业外语能力两项主要任务,因此,没有专业外语学习基础,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基本上把握教师用外语表述的专业知识的主要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起码要求。因为教师不可能在用外语完整地表述专业知识的同时,告诉学生相对应的汉语意义,如“Glorious Revolution”的汉语意思是“光荣革命”、“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i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的汉语意思是《国民权力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简称《权利法案》)。而且,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专业外语名词一一详解,不但会形成学生对教师汉语解释的依赖,从主动学习变成被动接受,还特别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语感,提高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教学任务因而也无法完成。所以,世界史学科在进行正式的双语教学之前,必须开设“专业外语”这一先行课程。
世界史学科双语教学要真正完成以上两项主要任务,还必须开设“外文原著选读”这一后续课程。专业外语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较长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绝不是一两个学期就能解决的事情,因此,高年级应该开设一些后续课程,特别是“外文原著选读”课程。通过原著选读,学生不仅能了解到中西学界对一些具体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还能从专业性较强的“原汁原味”的“原文”阅读中进一步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先行课程“专业外语”和后续课程“外文原著选读”的开设,是世界史学科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必然要求,前者是“渐进”基础,后者是“渐进”提高。
二、“语言分离”:
一个重要的“渐进式”原则
“语言分离”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汉语和外语分割开来,不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即不在外语表述之后,马上把外语翻译成汉语。这种外语表述加汉语翻译的双语教学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因为学生会选择接受起来极其轻松的汉语,而排斥听不懂或听起来较为费力的外语,结果对提高专业外语能力来说于事无补。所以,世界史学科的双语教学应采用“语言分离”教学方法。
“语言分离”应该遵守“渐进式”原则。对于大学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的本科生来说,既要听得懂外语表述,又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多的情况下,一上来就用外语授课,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循序渐进,自然过渡。笔者在教学过程实行了三步过渡教学法。第一步:每节课先用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历史专业知识的汉语讲述,之后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详细讲述。这是一种程度较低的双语教学方式,一般在双语课程开设之初的前8周使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对双语教学适应的过程,实现从单纯汉语教学向双语教学的平稳过渡,不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逆反心理。第二步:用一节课的时间对某一章的专业历史知识进行汉语讲述,之后的授课完全使用英语。这是一种较高程度的双语教学方式,一般在第9~14周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既有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适应能力,为完全英语授课奠定过渡基础。第三步:完全英语教学方式,即不但教师授课使用英语,学生讨论和完成作业也全部使用英语。这是一种最高程度的双语教学方式,一般在第15~20周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外语能力。
过去两年来,笔者的“语言分離”、渐进过渡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开阔了专业知识面,对西方学界的史学研究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基本上能在借助外语工具书的情况下阅读专业书籍,外语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教材:由易到难的
过渡式自主编写原则
一般说来,世界史学科的外文原版教材大多表述生动流畅、逻辑性强,观点在全面反映学界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多有一己之见,基本上能为学生的双语学习提供一个全新的窗口,但缺点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不符合中国教学实际、与其他课程衔接性较差、与教学大纲内容要求不相适应等诸多方面。因此,双语课程教材多应自主编写。
教材自主编写应遵循由易到难的编写原则。比如在《世界近代史》双语课讲授之初,所选择的教材最好是英文版《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的部分内容,因为该书的“地理大发现”和“欧洲的扩张”部分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还与我们目前流行的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相关内容较为一致,便于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之后讲到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最好选择英文版《大学英国史》和《人民英国史》的部分内容,这两本书的相关内容不是太难,一些主要观点也和国内流行观点多有相同之处,这样学生就能逐渐适应难度较大的自编教材。在此后讲到法国革命时,可选择罗伯特·E.勒纳等人编写的英文版《西方文明史》的相关内容作为教材。该书对法国革命的论述不但观点独到,且对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与以前相比亦增加不少。不过,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掌握来并不会感觉太难。如此,按照由易到难的过渡式原则选择并自主编写教材,不但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还能事半功倍地提高他们的专业外语水平。
作者简介 于民,男,1973年生,历史学博士,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王公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