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对人体和生活究竟有何影响?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q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力波被直接探测到的消息已经公布多月,但是引力波的传播热度并未减弱。在中国,它不仅仅是一个科技热词,也是社交网络热词,你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引力波,但你却不得不关注它。
  关注引力波,彰显科学气质
  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晚,提供科技主题内容的果壳网在它的微博账号主页上直播了美国LIGO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科学组织关于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发布会。LIGO研究者公布了其在2015年9月发现的引力波信号,它源自两个巨大黑洞的绕转、融合与合并,经过10亿年的星际旅行,抵达地球。
  直播过程中,宣布引力波被检测到的那条动态消息被转发6000多次,果壳网其后推送的详细介绍引力波的文章在24小时之内达到了200万的阅读数。
  其实之前关于引力波的一些动态消息便有所披露,但是这一次,引力波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关注的声音中不乏科技文明爱好者的欢呼,当然也有一些凑热闹的虚妄泡沫。
  尽管很多人在社交网络上参与了那场科技狂欢,但有可能直到今天依然不知道引力波到底是什么。这并不妨碍时尚潮流的跟风者在各行各业使用这个流行词,如今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点什么内容大概都要以“引力波都被发现了”来开头,不然就无法正常吸引注意力,比如“引力波都被发现了,你还不来领奖”,“引力波都被发现了,爱情也一定会来的”。
  还有一些人则将关注引力波当成一种自我形象塑造的手段,仿佛在社交网络上转发一条引力波被发现的内容就贴上了与众不同的标签,更科学、更理性、更有知识。有网友晒出其对引力波这条新闻的关注,以表示他正在阅读的科幻小说与妈妈所沉迷的盗墓小说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然要比后者显得更有水平一些。
  其实,引力波并非新鲜词。即使你从未关注过科技新闻,或许也能对它略知一二。
  如果你是科幻小说《三体》的读者,那么你一定记得这样的情节,罗辑从三体人那里得来引力波通信工具,拯救几乎快要灭族的人类,“于是,罗辑一直掌握着黑暗森林威慑的控制权。他的手中,先是握着太阳核弹链的起爆开关,后来握着引力波的发射开关——两个世界的战略平衡,像一个倒放的金字塔,令人心悸地支撑在他这样一个针尖般的原点上。”
  如果你没有读过《三体》,但是看过高票房电影《星际穿越》,也应该会对引力波有印象。电影中,库珀博士干扰地球引力,给女儿留下了关键信息。有影评认为,库珀博士留下信息的方式便是通过引力波,这甚至成为情感升华的佐证,所谓“能够穿越星际的,不止引力波,还有爱”。但是也有观影者认为,电影里的那段情节实际上和引力波没有一点关系,倒是电影的科学顾问基普·索恩在其同名科普著作《星际穿越》中讲述了人类是如何观测引力波的。索恩也是LIGO的联合创始人,致力于推动引力波的检测项目。
  跟随引力波,追随宇宙起源
  那么,引力波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科学概念,到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当它出现在科幻作品里时,大多时候总是肩负着拯救人类的重任,但落实到我们普通个体的生活中,引力波除了用来做社交网络话题的噱头和个人形象的装饰品,还有什么其他作用呢?
  就目前来看,引力波的发现更多的是一种学术研究意义,与个人的生活还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博士后、引力波研究者胡一鸣在其刊发于果壳网上的文章《引力波,一个世纪的求索》中表示,若在平静的湖面丢下一粒小石子,湖面就会有一圈波浪向外荡去,时空也会在一定条件下有这样的涟漪向外传开,这便是引力波。
  胡一鸣在他的文章中形象地描述了引力波对人体的影响:“假设迎面走来一串引力波,你会变高变瘦,接下来变矮变胖,再变高变瘦……”但是,引力波穿越星际到达地球时已经非常微弱,只会把人的身高拉高或者压矮一点点,相当于一个氢原子的100亿分之一,微乎其微。若想达到被引力波明显改变体型的效果,需要站在引力波的波源黑洞附近,但凡读过一点科幻小说或者看过一点科幻电影的人都应该知道,黑洞是个可怕的存在,请勿靠近。
  胡一鸣也是LIGO科学合作组织成员,参与了引力波的探测工作。在另外一篇《我参与了探测引力波》中,胡一鸣写道,10亿年的漫长旅行之后,一小部分引力波信号终于抵达地球,其实,对引力波而言,地球跟它穿过的其他物质比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且在这之前,它已经穿过这个宇宙太阳系的普通行星亿万次,“唯一的特殊在于,这一次,那些单细胞生命演化成了人类,他们研究出了数学和物理,捣鼓出了相对论和激光,还用激光编制出一张捕捉引力波的网”。胡一鸣将引力波探测器比喻为人类的耳朵,由此聆听宇宙的呢喃。
  科学家期待利用引力波探测宇宙深处的秘密。果壳网的一篇科普文章《科学家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了:今晚的“大新闻”到底说了个啥》中介绍,引力波携带着关于波源的信息,有望帮助人们获取新的手段来研究黑洞、中子星等各种天体,“弄清发生在宇宙彼端的故事”,甚至是整个宇宙的起源,“引力波的存在已经证实,我们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看到塑造宇宙的力量。”如果找到合适的引力波,还能为人类关于宇宙起源的预言做强有力的证据。这是我们凭知识超越时空之路上的又一小步。
  在科学家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新闻发布大概6天之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在自己的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条内容:“在拥挤的通勤公交巴士上,我紧紧抓住拉环,忍不住又想起了引力波。据说引力波能让我们回望宇宙大爆炸的瞬间,那么在137亿年前的那个无限小的奇点里,已经包含了我今天在公车上抓住拉环的一幕吗?想到这里,我不禁把拉环抓得更紧了。”
  是的,对引力波这个热词,终归还是要真正地知道点什么,比如我们到底从哪里来。
  (摘自《济南时报》)
其他文献
纪伯伦(1883-1931),美籍黎巴嫩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  太阳从那些秀丽的公园里收起了它最后一道霞光,月亮从天边升起,温柔的月光泼洒在公园里。我坐在树下,观察着瞬息万变的天空。透过树枝的缝隙,仰望夜空的繁星,就像撒在蓝色地毯上的银币一样,远远地,听得见山涧小溪淙淙的流水
期刊
把课堂上的讲授记录下来出书,让更多的人看到,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国外有美国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回顾了其老师莫里·施瓦茨在世最后时光中珍贵的十四堂人生讨论课。国内有郑也夫的《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不谈论生命的长度,不探讨生命的广度,纯谈论写论文和治学。《人生创意课》则是台湾广告人李欣频的讲课实录,将自己为学生讲授的广告创意课的
期刊
我们都管那个地方叫“三角地带”,此外我琢磨不出如何称呼是好。因为那的的确确是个三角形,画上画的一般,细细长长,状如楔子。若说得再具体点,请你首先想象出一个正常尺寸的圆圆的奶酪蛋糕,再用厨刀将它均匀地切成十二份,也就是切成有十二道格的钟表盘那个样子。其结果,当然出现十二块尖角为三十度的蛋糕,那顶端尖尖的、细细长长的蛋糕片就是我们“三角地带”的准确形状。  从居住舒适度和居住功能来看,“三角地带”实在
期刊
超市,是主妇们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宝地”,也是她们关爱家人的考场。怎样在超市里买到最健康美味的食品,同时又避免“坏分子”混入你的购物车呢?两位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生活经验的“权威买家”与大家一起分享她们超市淘宝的心得。  蔬果区  专家一致推荐,蔬果区是超市里应该最先逛,花最多时间逛的区域。  范志红引路  我在购物时,会首先选深绿色蔬菜,颜色较深的蔬菜,营养价值也较高,比如菠菜、油菜、西兰花等。挑选
期刊
“破五”是中国传统迎财神的日子。但2016年的这一天,不仅中国,全世界的物理学界都沸腾了,仿佛迎来了它们的“财神”——被预言已经百年的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据媒体报道,一位物理学家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堂堂男子汉很少哭,当时心中忽然暖流涌动,但还是强忍住没哭。那是一种强烈的感动,感动到想哭的感觉。整个新闻发布会上,我一直强忍着。”  作为一个普通大众,我们在被各种社交媒体刷屏的“引力波”洗脑
期刊
权利的游戏(1-5季)  爱与恨,冰与火,生与死,没错,这些看似极端的词语都可以用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小编荐语  导演: 丹尼尔·米纳汉 等  编剧: 乔治·马丁 等  主演: 麦茜·威廉姆斯 / 艾米莉亚·克拉克 等  类型: 剧情 / 奇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语言: 英语  剧情介绍:《权力的游戏》是一部中世纪史诗奇幻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该剧以美国作家乔治
期刊
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诗集有《芦苇中的风》《责任》《塔》等。  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岛  我就要起身走了,到茵尼斯弗利岛,  造座小茅屋在那里,枝条编墙糊上泥;  我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  独住在蜂声嗡嗡的林间草地。  那儿安宁会降临我,安宁慢慢儿滴下来,  从晨的面纱滴落到蛐蛐歇唱的地方;  那兒半夜闪着微光,中午染着紫红光彩,  而黄昏织满
期刊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
期刊
《无穷镜》是旅美作家陈谦的长篇新作。陈谦在继《爱在无爱的硅谷》之后再一次将笔触指向硅谷题材,《无穷镜》则显示出陈谦对硅谷题材的回归的再思考,代表着陈谦对硅谷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对整个生活的思考与理解。  镜像与窥视  陈谦在自序中所说,《无穷镜》是一面倾注了她“心声的镜子”。毫無疑问,这是一部处处与“镜子”这个意象相关涉的作品。不同的镜子产生不同的效果,它们展现各种各样生活的碎片,拼凑到一起,
期刊
一年之中,日本全国共有32000人在孤独中悄无声息地死去。高龄、无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日本人:活着,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不回故乡,也没人和他们联系;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无人认领遗体,甚至无法知道事主姓甚名谁。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  2010年,日本川崎市的一套单元楼。  一名90岁的独居女子死后过了将近一个月,遗体才被人发现。  家里的电视机一直开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