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中国女排精神早已超出原来体育范畴, 如今各行领域均有涉及,是其他体育项目代表团学习典范;女排精神能重塑人的价值观、鼓舞团队和个人不怕困难、唤起爱国精神。同时还能激励着其他运动项目为之看齐。女排精神的基础是勇于奉献、敢于拼搏、团结协作。
1.女排精神的内涵与形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女排精神形成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81年11月16日, 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上, 以7战7捷, 荣获第一个世界冠军。第二是持续发展阶段:中国女排在1981-1986年间连续创造了世界大赛“五连冠”的辉煌成绩, 在“三大球”发展振兴及中国体育之崛起征程中树立了里程碑意义。第三阶段为新老交替低谷:1988年至1994年间, 由于老一辈名将相继退役、技战术指导思想落后于造成女排成绩陷入低谷。第四阶段重振女排雄风的艰难阶段:1995年至2012年国家体委大力开展重振排球雄风计划, 重新组建国家队。组建了中国女排“白银一代”在雅典奥运周期,陈忠和教练, 成功组建了中国女排“黄金一代”并取得不错的成绩。第五阶段为新时代新使命重铸辉煌: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中更是在“死亡之组”的逆境中过关斩将、获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在社会的各领域中以显性或隐性形式对中国社会的建设、改革、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2.女排精神的基础
1981年《人民日报》第一次提出“向女排学习,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女排精神,振兴中华”的号召振我中华,为国争光是中国女排一直保持拼搏状态的核心。中国女排的队员们为了中国体育事业, 勇于牺牲乐于奉献, 为了捍卫国家的荣誉, 付出了异于常人的艰辛。 中国女排在世界体育竞技场上展现中国运动员的风采, 为了民族的振兴, 心系祖国, 奉献青春。从五连冠至今, 期间中国女排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也曾经跌入低谷, 但是中国女排的发展历史依旧长盛不衰。在女排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超级球星, 但是中国女排这个光荣且又分量的担子并没有在比赛中仅靠某一名运动员, 依然是团结协作,排球作为一种球类集体竞技项目, 强调的是群体成员结构和功能上整合的最优化, 场上6名运动员配合默契,发挥出了属于中国民族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五连冠时期,中国女排的训练条件及环境,这支光荣队伍便向我们展示了它从点点滴滴充满斗志、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的一面。
体育运动不仅有勇且还要有谋, 要做到智勇双全。排球比赛从表层上看是身体力量的比拼, 其实质更是战术思维的比拼, 精神的力量固然强大, 而女排精神要发挥作用, 离不开思想和智慧的支持。而任何战术和应变能力都是智慧的结晶, 中国女排智囊团选择一套适合自身球队打法,以及在比赛中恰到好处的指挥换人。都为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女排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在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说“三大球”搞上去,这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中国代表团在近几届奥运会上都取得了金牌数前三的好成绩,三大球中篮球、足球均表现不佳,中国女排就弥补了大球的空缺。女排精神可以激励其他项目,向之学习。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强,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女排精神对于个人和团队在挫折面前不惧困难、奋力拼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同样可以鼓舞企业、团队和个人战胜困难,通过不断努力而获取成功。爱国精神是每个中国公民具备的基础,没有国家的繁荣强盛,个人怀揣的梦想也無法实现。每次奥运会奏响胜利的国歌声,总能唤起观众的爱国热情。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冠并非获得一块金牌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女排精神再次唤起人们的爱国精神,让人们通过女排精神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荣誉感,加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
4.结语
女排精神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一笔财富,俨然已经成为一面特点鲜明旗帜。其意义早已超越了竞技体育本身从而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女排精神在体育、工作和生活各个领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女排精神是坚持的力量,是不放弃的力量。即使存在一线希望,也要全力以赴,面对困难,不怕困难,解决困难最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柳. 总结交流经验 完善管理措施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J]. 中国学校体育, 1984(2).
【2】 部分省、市学校课余训练协作课题研究组, 徐本力, 王敦浦,等. 对我国现行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体制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 1990(1):1-20.
【3】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https://baike.baidu.com/item/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
【4】 王同忆.语言大典[M]. 三环出版社,1990.
【5】 阮光苗. 对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思考[J]. 中国学校体育, 1992(1).
【6】 于振峰. 新时期我国竞技篮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研究[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2.
【7】 张辉, 周新元. 我国体育传统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体育与科学, 1990(2):43-44.
【8】 霍笑敏, 张鹏晓, 胡浩. 青少年篮球传统校面临的问题及其社会功能转变的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8(5):109-111.
【9】 李金龙, 李建英, 阎守扶,等. 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1):135-137.
作者简介:姓名:谭雅文,出生年月:1996.0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省盐亭,当前职务:学生,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1.女排精神的内涵与形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女排精神形成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81年11月16日, 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上, 以7战7捷, 荣获第一个世界冠军。第二是持续发展阶段:中国女排在1981-1986年间连续创造了世界大赛“五连冠”的辉煌成绩, 在“三大球”发展振兴及中国体育之崛起征程中树立了里程碑意义。第三阶段为新老交替低谷:1988年至1994年间, 由于老一辈名将相继退役、技战术指导思想落后于造成女排成绩陷入低谷。第四阶段重振女排雄风的艰难阶段:1995年至2012年国家体委大力开展重振排球雄风计划, 重新组建国家队。组建了中国女排“白银一代”在雅典奥运周期,陈忠和教练, 成功组建了中国女排“黄金一代”并取得不错的成绩。第五阶段为新时代新使命重铸辉煌: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中更是在“死亡之组”的逆境中过关斩将、获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在社会的各领域中以显性或隐性形式对中国社会的建设、改革、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2.女排精神的基础
1981年《人民日报》第一次提出“向女排学习,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女排精神,振兴中华”的号召振我中华,为国争光是中国女排一直保持拼搏状态的核心。中国女排的队员们为了中国体育事业, 勇于牺牲乐于奉献, 为了捍卫国家的荣誉, 付出了异于常人的艰辛。 中国女排在世界体育竞技场上展现中国运动员的风采, 为了民族的振兴, 心系祖国, 奉献青春。从五连冠至今, 期间中国女排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也曾经跌入低谷, 但是中国女排的发展历史依旧长盛不衰。在女排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超级球星, 但是中国女排这个光荣且又分量的担子并没有在比赛中仅靠某一名运动员, 依然是团结协作,排球作为一种球类集体竞技项目, 强调的是群体成员结构和功能上整合的最优化, 场上6名运动员配合默契,发挥出了属于中国民族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五连冠时期,中国女排的训练条件及环境,这支光荣队伍便向我们展示了它从点点滴滴充满斗志、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的一面。
体育运动不仅有勇且还要有谋, 要做到智勇双全。排球比赛从表层上看是身体力量的比拼, 其实质更是战术思维的比拼, 精神的力量固然强大, 而女排精神要发挥作用, 离不开思想和智慧的支持。而任何战术和应变能力都是智慧的结晶, 中国女排智囊团选择一套适合自身球队打法,以及在比赛中恰到好处的指挥换人。都为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女排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在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说“三大球”搞上去,这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中国代表团在近几届奥运会上都取得了金牌数前三的好成绩,三大球中篮球、足球均表现不佳,中国女排就弥补了大球的空缺。女排精神可以激励其他项目,向之学习。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强,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女排精神对于个人和团队在挫折面前不惧困难、奋力拼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同样可以鼓舞企业、团队和个人战胜困难,通过不断努力而获取成功。爱国精神是每个中国公民具备的基础,没有国家的繁荣强盛,个人怀揣的梦想也無法实现。每次奥运会奏响胜利的国歌声,总能唤起观众的爱国热情。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冠并非获得一块金牌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女排精神再次唤起人们的爱国精神,让人们通过女排精神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荣誉感,加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
4.结语
女排精神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一笔财富,俨然已经成为一面特点鲜明旗帜。其意义早已超越了竞技体育本身从而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女排精神在体育、工作和生活各个领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女排精神是坚持的力量,是不放弃的力量。即使存在一线希望,也要全力以赴,面对困难,不怕困难,解决困难最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柳. 总结交流经验 完善管理措施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J]. 中国学校体育, 1984(2).
【2】 部分省、市学校课余训练协作课题研究组, 徐本力, 王敦浦,等. 对我国现行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体制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 1990(1):1-20.
【3】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https://baike.baidu.com/item/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
【4】 王同忆.语言大典[M]. 三环出版社,1990.
【5】 阮光苗. 对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思考[J]. 中国学校体育, 1992(1).
【6】 于振峰. 新时期我国竞技篮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研究[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2.
【7】 张辉, 周新元. 我国体育传统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体育与科学, 1990(2):43-44.
【8】 霍笑敏, 张鹏晓, 胡浩. 青少年篮球传统校面临的问题及其社会功能转变的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8(5):109-111.
【9】 李金龙, 李建英, 阎守扶,等. 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1):135-137.
作者简介:姓名:谭雅文,出生年月:1996.0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省盐亭,当前职务:学生,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