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教师的言语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每个教师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每个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以为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语言艺术,最大能力地使用一切手段,才能在教学与评价中给予学生良好的影响。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只有给了学生美的情境,美的语言,他们才会体悟到语文的魅力,进而產生美的感受,从而爱上语文。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课堂语言,而会开发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精心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教学拓展出更丰富更广阔的情境,就是课堂语言魅力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在“听”的过程中赏析美的语言,品味美的语言,感受美的语言。我觉得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灵活运用音乐资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品位。新课程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其情感和美质往往是内含的。这样,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可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辅之以情感内涵与之相近的音乐,创设一种和谐的情感意境,渲染出浓郁的审美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进而感受语言的魅力。
如讲授课文《黄河颂》时,为了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抗日救亡的民族热情,使学生快速进入并体会现代诗歌的语言魅力,我在课前播放了《黄河大合唱》的歌曲,能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文章的情感世界,使现代诗歌和歌曲有机地结合起来,体会歌词与文学的美。为朗读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在这样的气氛下,加上对背景的了解,文本的感悟,个人的体会和语言表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平时苍白的语言有了生动的点缀,进而更好的体会中华儿女发出的誓言:像黄河一样的伟大坚强。 朗读后又用文字诠释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二、赏析文本感悟美
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教师还要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的能力。在分析欣赏中,当学生感受到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如果教师能再此时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就必然会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达到审美境界,做到“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体现出了学生评价的能力。教师也不要忽视自己的作用,也要对学生的评价给予指导,利用自己的丰富的肢体语言,以神态,动作让学生体味,并不一定要依赖于口语。
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对孔乙己付出酒钱的两处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摸出九文大钱”。“排”描写出了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神态,而这个“排”,是孔乙己在酒客嘲笑他“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时装出若无其事样子的动作,也就吻合了他生活穷困又自命清高的迂腐性格,表现了他“站着喝酒又穿长衫”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当孔乙己第二次出场,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遭摧残时,酒客仍然嘲笑孔乙己“又偷东西了”,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然后“摸出四文大钱”,这个“摸”字表现了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可怜之至,但他毕竟还是把这四文大钱“摸”了出来。至此,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罪恶的深刻也就在这两个动词上体现了出来。从“排”至“摸”,在教师设计的阅读情境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用词的精妙,更了解到了小说的主题及其深刻的内涵。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的情境创设也愿于作品的语言。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作品的意境,感受其意蕴美,从而形成自觉地运用文章的健康与深刻的思想来陶冶自己的情感的能力。
三、诵读诗文欣赏美
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读之功。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就是从吟读入手。以为历代文学要“朝夕讽咏以为之本”,“皆须熟读”,这样“久之自然妙入”,此处的“妙悟”“妙入”即语感,而语感来自反复吟诵。教师必须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把握,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利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在不知不觉中,将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体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教师要把握住感情色彩,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借助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和丰富的手势及面部的表情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然教材辅助的示范朗读声带也可作为“导读”,让学生体味。
四、快乐作文创造美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内动力。语文教学中激励学生创造美的途径很多,比如作文、周记等。用优美的文字准确地表情达意。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贬恶扬善的同时尤为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在提高辨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逆向思维。而在这一过程里,教师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教师就应该在进行作文指导的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导,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写作上,首先,在抓好学生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的基础上,结合课内写作训练,向课外延广延深。例如学习《变色龙》一文后,设想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迎面遇见了将军的哥哥,两人进行了对话,让学生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写出这段话。又如为《皇帝的新装》写一个续篇。对于这些仿写练习,学生一般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有例子可以模仿,想象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美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而教师的评价就会给予学生无限的鼓励,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教师的语言就又体现在了教师的作文评定中了,语言由无形自然变得有形起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想见拥有一堂完美的语文课已经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只要我们善于借助一些手段来使用课堂语言,充分展示语言的魅力,多角度地挖掘语言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真正地实现“从血管里喷出的是血,从喷泉里喷出的是水”,我们的一分耕耘,也必有一分收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魅力四射!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课堂语言,而会开发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精心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教学拓展出更丰富更广阔的情境,就是课堂语言魅力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在“听”的过程中赏析美的语言,品味美的语言,感受美的语言。我觉得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灵活运用音乐资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品位。新课程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其情感和美质往往是内含的。这样,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可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辅之以情感内涵与之相近的音乐,创设一种和谐的情感意境,渲染出浓郁的审美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进而感受语言的魅力。
如讲授课文《黄河颂》时,为了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抗日救亡的民族热情,使学生快速进入并体会现代诗歌的语言魅力,我在课前播放了《黄河大合唱》的歌曲,能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文章的情感世界,使现代诗歌和歌曲有机地结合起来,体会歌词与文学的美。为朗读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在这样的气氛下,加上对背景的了解,文本的感悟,个人的体会和语言表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平时苍白的语言有了生动的点缀,进而更好的体会中华儿女发出的誓言:像黄河一样的伟大坚强。 朗读后又用文字诠释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二、赏析文本感悟美
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教师还要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的能力。在分析欣赏中,当学生感受到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如果教师能再此时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就必然会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达到审美境界,做到“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体现出了学生评价的能力。教师也不要忽视自己的作用,也要对学生的评价给予指导,利用自己的丰富的肢体语言,以神态,动作让学生体味,并不一定要依赖于口语。
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对孔乙己付出酒钱的两处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摸出九文大钱”。“排”描写出了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神态,而这个“排”,是孔乙己在酒客嘲笑他“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时装出若无其事样子的动作,也就吻合了他生活穷困又自命清高的迂腐性格,表现了他“站着喝酒又穿长衫”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当孔乙己第二次出场,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遭摧残时,酒客仍然嘲笑孔乙己“又偷东西了”,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然后“摸出四文大钱”,这个“摸”字表现了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可怜之至,但他毕竟还是把这四文大钱“摸”了出来。至此,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罪恶的深刻也就在这两个动词上体现了出来。从“排”至“摸”,在教师设计的阅读情境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用词的精妙,更了解到了小说的主题及其深刻的内涵。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的情境创设也愿于作品的语言。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作品的意境,感受其意蕴美,从而形成自觉地运用文章的健康与深刻的思想来陶冶自己的情感的能力。
三、诵读诗文欣赏美
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读之功。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就是从吟读入手。以为历代文学要“朝夕讽咏以为之本”,“皆须熟读”,这样“久之自然妙入”,此处的“妙悟”“妙入”即语感,而语感来自反复吟诵。教师必须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把握,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利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在不知不觉中,将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体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教师要把握住感情色彩,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借助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和丰富的手势及面部的表情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然教材辅助的示范朗读声带也可作为“导读”,让学生体味。
四、快乐作文创造美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内动力。语文教学中激励学生创造美的途径很多,比如作文、周记等。用优美的文字准确地表情达意。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贬恶扬善的同时尤为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在提高辨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逆向思维。而在这一过程里,教师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教师就应该在进行作文指导的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导,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写作上,首先,在抓好学生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的基础上,结合课内写作训练,向课外延广延深。例如学习《变色龙》一文后,设想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迎面遇见了将军的哥哥,两人进行了对话,让学生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写出这段话。又如为《皇帝的新装》写一个续篇。对于这些仿写练习,学生一般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有例子可以模仿,想象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美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而教师的评价就会给予学生无限的鼓励,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教师的语言就又体现在了教师的作文评定中了,语言由无形自然变得有形起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想见拥有一堂完美的语文课已经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只要我们善于借助一些手段来使用课堂语言,充分展示语言的魅力,多角度地挖掘语言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真正地实现“从血管里喷出的是血,从喷泉里喷出的是水”,我们的一分耕耘,也必有一分收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