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化操作的运行及消费主义在中国社会的流传盛行,中国的消费群体也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践着消费主义理念,“山寨文化”就是一个典型,而且很能反应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大众的消费心理。在此,文章就对此现象作一简单的评析。
【关键词】:全球化;消费主义;山寨;中国特色;经济发展
一、几个概念的梳理
1. 山寨及山寨文化
山寨,又作“山 ” ,指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引申义指穷地方,穷寨子,穷人住的地方,与其相对的是大宅,指有钱人住的地方。“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的领域。与“山寨”物质产品相伴随的“山寨文化”,它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
2.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和。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做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当今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消费
消费主义时代下的“消费”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是不同的。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和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无物不可以消费” ,消费品的存在说明资本主义的合理,甚至还宣称“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第二、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英国学者卢瑞认为:“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并进一步指出“商品都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价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他们有相应的等级。”第三、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意义。由此可见,消费主义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要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二、“山寨”现象在中国盛行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就会向更高的精神生活层面追求,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心理倾向。对于消费这一块,他们也就不再只满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了,而更多偏向于其“符号象征意义”。就像卢瑞说的,“商品都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价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他们有相应的等级。”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不同于一般经济意义上的消费的。它的目的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由于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经过媒体的引导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无形中就把越来越多的人拉入了其所规定的生活方式当中。它使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欲购情结”之中,从而无止境地追求高档次和名牌,这种消费意识进入国内,走进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社会的进步,社会民俗观念的更新,为消费主义在中国流传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人类社会的任何阶段都不缺少财富,但并不是人类社会的任何阶段都有消费主义盛行。在专制制度下,很多物品就是用来标示身份的,那是禁止复制的。但是在工业社会社会,“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工业社会的特征就是复制,复制就意味着扩散与分享。工业社会中,人们在消费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只要你有钱,有经济能力,你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资本家看来,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哪个阶层中享用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卖出去。
广告的宣传进一步加强了消费主义在人们心中的意识。陈晞、黄平在《消费主義文化与中国社会》中指出“消费主义的特征之一是由大众媒介推动和扩散的,把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等级、地位、阶层、种族、国家、贫富)都卷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产业作为消费主义的孪生兄弟同时出现。广告对消费主义在整个社会的深度渗透功不可没,它打破了消费者和工厂主及资本家之间的隔阂,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得到洞察,他们的自主地位消弭于工厂主和资本家的狡黠和广告的狂轰滥炸之中。只要广告中的产品和大众的消费习惯相一致、消费心理相契合、消费能力相匹配,那么这个广告肯定会对消费者产生消费动员能力,至于广告的真实与否就较少关注。
三、“山寨”现象在中国盛行的评析和认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工业社会中,打破了专制社会中等级炫耀的礼俗局面,人们竞相选取自己的心怡之物。但是“至善至美”的物件都是如此昂贵,对于攀比心里较强的人们,将如何面对五花八门的“高档产品”的诱惑?在利益驱使下的商人,抓住中国人目前普遍存在的这一心理诉求,他们就可以低成本地来仿那些“高档产品”,并以低的价格卖给那些经济能力达不到但又有强烈购物欲望的人们。这样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样,“山寨“产品在中国盛行就成了一种很自然而然的现象了。
萨特曾经说过“存在就是合理的”。一种现象出现了,必有其原因,同时也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山寨”产品在中国盛行,甚至泛滥,一定程度上讲,那是我们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山寨”是非常形象和戏剧化地表现着中国的消费主义。所以,我们不应该在发展主义和消费主义之间纠缠,目前关键的问题不是批判消费主义,而是要为消费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将合理的消费欲望转化为有效的消费能力。
“山寨”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满足人们购物需求的问题,其实,“山寨”背后蕴藏着中国城乡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不平等的问题。消费主义的西方背景是同质化的,作为消费主义主体的消费者面目一致,整个社会的消费并联存在较大幅度的阶层分化和城乡分裂。但在中国,在消费主义的运作背景却极其复杂。因为中国的消费问题不仅仅是城市的消费,还有长期被忽略的农村消费。中国的消费是高度分裂化的,面临着消费的阶层分化和城乡分裂,这一背景规定着中国社会的消费主义。“山寨”在夸大社会阶层消费能力的同时,直接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可以说,山寨现象是中国特殊境遇下经济发展的产物。
当然,我们也清楚完全赞美一种文化或现象,不是对待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思维,而是固步自封和愚昧的表现。完全取缔和否定一种文化或现象,也不是对其的辩证理解和分析,而是机械主义的主观意识作怪。“山寨”文化在中国发起并盛行,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山寨毕竟是山寨,它从草根化、平民化中创造自我成就之路,自娱自乐,没办法把握真正产品的精深之处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停留在娱乐的表层上,那是没办法走到经典,走向永恒的,它只是我们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而已,最终它还是要被淘汰的。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山寨现象会慢慢消失,但这是需要时间的。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2]陈昕、黄平:《消费主义文化和中国社会》;
【关键词】:全球化;消费主义;山寨;中国特色;经济发展
一、几个概念的梳理
1. 山寨及山寨文化
山寨,又作“山 ” ,指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引申义指穷地方,穷寨子,穷人住的地方,与其相对的是大宅,指有钱人住的地方。“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的领域。与“山寨”物质产品相伴随的“山寨文化”,它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
2.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和。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做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当今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消费
消费主义时代下的“消费”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是不同的。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和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无物不可以消费” ,消费品的存在说明资本主义的合理,甚至还宣称“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第二、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英国学者卢瑞认为:“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并进一步指出“商品都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价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他们有相应的等级。”第三、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意义。由此可见,消费主义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要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二、“山寨”现象在中国盛行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就会向更高的精神生活层面追求,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心理倾向。对于消费这一块,他们也就不再只满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了,而更多偏向于其“符号象征意义”。就像卢瑞说的,“商品都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价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他们有相应的等级。”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不同于一般经济意义上的消费的。它的目的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由于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经过媒体的引导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无形中就把越来越多的人拉入了其所规定的生活方式当中。它使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欲购情结”之中,从而无止境地追求高档次和名牌,这种消费意识进入国内,走进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社会的进步,社会民俗观念的更新,为消费主义在中国流传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人类社会的任何阶段都不缺少财富,但并不是人类社会的任何阶段都有消费主义盛行。在专制制度下,很多物品就是用来标示身份的,那是禁止复制的。但是在工业社会社会,“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工业社会的特征就是复制,复制就意味着扩散与分享。工业社会中,人们在消费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只要你有钱,有经济能力,你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资本家看来,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哪个阶层中享用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卖出去。
广告的宣传进一步加强了消费主义在人们心中的意识。陈晞、黄平在《消费主義文化与中国社会》中指出“消费主义的特征之一是由大众媒介推动和扩散的,把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等级、地位、阶层、种族、国家、贫富)都卷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产业作为消费主义的孪生兄弟同时出现。广告对消费主义在整个社会的深度渗透功不可没,它打破了消费者和工厂主及资本家之间的隔阂,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得到洞察,他们的自主地位消弭于工厂主和资本家的狡黠和广告的狂轰滥炸之中。只要广告中的产品和大众的消费习惯相一致、消费心理相契合、消费能力相匹配,那么这个广告肯定会对消费者产生消费动员能力,至于广告的真实与否就较少关注。
三、“山寨”现象在中国盛行的评析和认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工业社会中,打破了专制社会中等级炫耀的礼俗局面,人们竞相选取自己的心怡之物。但是“至善至美”的物件都是如此昂贵,对于攀比心里较强的人们,将如何面对五花八门的“高档产品”的诱惑?在利益驱使下的商人,抓住中国人目前普遍存在的这一心理诉求,他们就可以低成本地来仿那些“高档产品”,并以低的价格卖给那些经济能力达不到但又有强烈购物欲望的人们。这样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样,“山寨“产品在中国盛行就成了一种很自然而然的现象了。
萨特曾经说过“存在就是合理的”。一种现象出现了,必有其原因,同时也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山寨”产品在中国盛行,甚至泛滥,一定程度上讲,那是我们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山寨”是非常形象和戏剧化地表现着中国的消费主义。所以,我们不应该在发展主义和消费主义之间纠缠,目前关键的问题不是批判消费主义,而是要为消费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将合理的消费欲望转化为有效的消费能力。
“山寨”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满足人们购物需求的问题,其实,“山寨”背后蕴藏着中国城乡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不平等的问题。消费主义的西方背景是同质化的,作为消费主义主体的消费者面目一致,整个社会的消费并联存在较大幅度的阶层分化和城乡分裂。但在中国,在消费主义的运作背景却极其复杂。因为中国的消费问题不仅仅是城市的消费,还有长期被忽略的农村消费。中国的消费是高度分裂化的,面临着消费的阶层分化和城乡分裂,这一背景规定着中国社会的消费主义。“山寨”在夸大社会阶层消费能力的同时,直接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可以说,山寨现象是中国特殊境遇下经济发展的产物。
当然,我们也清楚完全赞美一种文化或现象,不是对待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思维,而是固步自封和愚昧的表现。完全取缔和否定一种文化或现象,也不是对其的辩证理解和分析,而是机械主义的主观意识作怪。“山寨”文化在中国发起并盛行,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山寨毕竟是山寨,它从草根化、平民化中创造自我成就之路,自娱自乐,没办法把握真正产品的精深之处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停留在娱乐的表层上,那是没办法走到经典,走向永恒的,它只是我们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而已,最终它还是要被淘汰的。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山寨现象会慢慢消失,但这是需要时间的。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2]陈昕、黄平:《消费主义文化和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