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每一寸缂丝,都是辽阔的岁月

来源 :女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y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徽宗赵佶曾在《碧桃蝶雀图》上形容“缂丝”: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大意是说这门技术太难了。为什么难?“缂丝”,音同“刻丝”,东汉《说文解字》记载:“刻,镂也。”以“缂”为手法,在丝绸上绘织出犹如雕刻出来的花纹。一件缂丝衣服需换上万次梭子,色泽选择范围多达上百种,层次分明,正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华美的背后是不计成本的繁复,因为工艺“难”,。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凤姐命平儿将昨日那件石青缂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给了袭人。”可见,缂丝的主人是彰显天家富贵的。
  经过两千多年发展,缂丝已成为世界非遗,它早已不是“王谢”之物,而飞入了“寻常百姓家”,陈文便是它的传承人。

如果要在衣服上呈现季节特色,她会用果实来隐喻节气的浓烈


  缂丝制品所用到的真丝,自古以来,便盛产于江南一带,经过两千多年流传至今。
  上世纪80年代,凭借历史上“丝绸之乡”美誉及廉价劳动力,苏州的织造业进入鼎盛时期,全城有一两万人从事缂丝织造。1989年,陈文从工艺美术学校图案设计专业毕业后,便加入这股浪潮。她的客户主要是日本人,自从唐代缂丝流传到日本,当地贵族就喜欢在和服、寺院法衣上添加華美的缂丝图案,更显雍容庄重。
  陈文是通过观察前辈完成作品来学习技艺的。首先,图案设计师要按客户的意思画好唐风明艳的花草图,随后,将图纸放入专门完成缂丝织工的梭机中,由缂丝织工完成梭织部分。
  缂织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穿过整个幅面,要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浓度来变化,不断换梭……总之,不容易。

  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和服腰带,通常要让有经验的图案设计师与缂丝织工通力合作几个月或半年、一年。费力不算什么,白费心思才是让人郁闷的。陈文自己画的图,连老师傅都要夸两句,但到了客户那边,经常就莫名被打了回来,久而久之,陈文回过味来,“毕竟缂丝造价贵啊,老板指定你用10000块预算买一批货,你为了更美观,花掉他20000块,即便艺术效果确实比10000块的美,那也没用。”
  还有中日审美上的差别,也会增添工作沟通量。中式美学喜欢有腔调的雅趣,如果要在衣服上呈现季节特色,陈文会用果实来隐喻,但客户不乐意,对她说,“色彩不够浓烈,能穿这些衣服的人,大部分是要出席重要场合的,这样不行!”
  当时苏州织造业的大部分老板都被客户的需求牵着鼻子走,陈文觉得,如果一直安心做代工匠人,保不齐职业未来就淹没在时代的泡沫中。果不其然,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苏州织造业出现了断崖式滑坡,大部分做外单生意的公司纷纷倒闭。“主要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碎,再加上人工涨价,我们没了价格优势后,技术也没长进,短板就暴露了。”陈文说。
  然而,缂丝之所以存活那么久,一定有其过人之处。陈文说:“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藩的《梅鹊图》,匠人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把鹊鸟栖于梅树老干上啾啾呜叫‘刻’得极为传神。还有唐代流传日本的‘七条织成树皮色袈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紫天鹿缂丝’,十三陵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龙袍等,各个都有美学创新在里面,有灵气与魂魄的创作才能传世,技艺才能流传下去。”
  “中国缂丝文化传承千年,到了我这代要沦为‘替人加工’的地步么?”陈文的答案是“不行”。

虚实相接的枇杷枝干树叶,以墨色入画,再以橙黄的果实点缀


  2001年,陈文和另外两名设计师及50位织工,组建了工作室,织工大都是倒闭的织造工厂的老匠人,两名设计师是与陈文有共同梦想的年轻人。陈文和团队的初心很简单:不当甲方的工具人,也能活得还不错。于是工作室有了很风雅的名字:祯彩堂。
  “开始那几年,还是不能画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要养团队。认清形势后,我先让40个织工重操旧业,剩下10人专注做祯彩堂想要的风格。”陈文说。
  大家希望缂丝在中国风的基础上变得轻盈时尚,于是,他们模仿清代国画宗师虚谷的风格,把黄橙橙的枇杷“刻”在了经线上:虚实相接的枇杷枝干树叶,以墨色入画,再以橙黄的果实点缀,四周留白多一点,画面再干净点,最后,织工以“通经回纬”的方式成型,远远看上去,素净,也很雅致!
  “正好有顾客喜欢,我就建议他把它挂起来。”当时陈文还没意识到,这种喜欢恰好赶上了两个时代“风口”:2006年,缂丝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中国新中产阶层开始成为主流消费人群,他们对中国文化认同高,能理解“每一份技艺都是一件孤本”的珍惜感,也能接受缂丝从几千到数万的价格,于是成为“祯彩堂”的主要定制客户之一。
  但能接受上万元作品的人不多,陈文想要到青年人扎堆的地方去,于是她选择与苏州博物馆合作设计文创产品。她设计了一款27cm×50cm的玉兰纹手拎包,侧面是两朵连枝带叶的粉色系玉兰,经线的“脉络”圆润又立体。对于这种淡雅的古风,陈文起初担心年轻人觉得不够潮,但上线后几分钟售罄,且有人给出“手工才是当下最贵的商品”的高赞评价。   后来,陈文带着作品又去了台湾、香港,走出国门后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法国,缂丝所到之处,皆能引起轰动。为了扩大非遗的影响力,陈文给祯彩堂制作了精美的官网,介绍这门中国织造文化,她希望缂丝能够不断出圈,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用一层薄若蝉翼的缂丝蒙在李宗盛的吉他上,影响发声怎么办?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远在台北的音乐人李宗盛通过网络进入了“祯彩堂”的世界,他被美丽的画风迷住了,想把缂丝融进他的“李吉他”里,当天,便让经纪人联系陈文。
  而直到李宗盛亲自来工作室,团队才回过神,这就是出圈啊。面对合作请求,陈文很激动,承诺“一定完成好”。一位是对缂丝制作有极高要求的手艺人,另一位是对音乐有近乎苛刻标准的大师,这两人合作,简直就是匠人届的“拉锯战”。
  李宗盛有多重视琴?他在家的时候,每天10点进制琴厂车间做琴,十年下来,手上布滿老茧。他的吉他会根据每个人的嗓音和唱歌的感觉来设计,这种匠人精神碰到缂丝,光是磨人的过程就够受的。缂丝以梭代笔,通经断纬,工序繁琐严苛,做一小片就费很大功夫。而李宗盛会不断提出更改问题:缂丝蒙在吉他面板上,影响发声怎么办?不同的织样放在出声口,哪个更雅致?

  为了让织物与木材、吉他外形、发音达到完美融合,陈文与团队数易其稿,李宗盛也多次来苏州反复修改方案。每一次试织,只要大家感觉还“差一点点”,就全部推倒重来。
  有时候,陈文把手稿发到李宗盛的邮箱,会先收到他很有礼貌的表示收到的回复,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最夸张的是,过了好几年都没音讯,大伙都以为没戏了,李宗盛又突然来电话要改……”陈文说。
  就这样,双方“磕”了十年。
  李宗盛把这次合作的吉他命名为“破茧”,缂丝图案最终以桑叶铺底,以蚕宝宝的成长过程为故事,寓意新生的欢愉。2019年,李宗盛的破茧系列定制款“李吉他”终于上线,吉他发音口外沿的一圈寓意新生的蚕宝宝“成长记”,仿佛也是陈文的“成长记”。
  陈文说:“李宗盛的梦想是打造高品质华人吉他,让全世界听见富有温暖和情感的好声音。而我的梦想是让缂丝代代相传、千年余香。”陈文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大梦醒来,时光一晃而过,她觉得,好喜欢这样的自己


  为了更好推广非遗,陈文这些年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了。
  她的第一家实体店,2013年,从山塘街搬去了更闹的平江路;2015年,第二家门店入驻苏州新光天地MALL。
  除了赚钱谋生,“祯彩堂”还担起传承千年手艺的责任。陈文说:“我更喜欢开班授课,学习缂丝,必须吃苦头,从最基础的工艺程序学起,通常学会用缂丝来织绣,需要3~6个月……”
  “我们还要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办展,从一根线讲起,让传统手艺生动活泼起来,多一点年轻人喜欢。不能剧透太多,否则展览就没惊喜啦。”话音刚落,陈文随即发出一连串爽朗的笑声。
  不知不觉,夜静更深。听着陈文的描述,仿佛只要一回头,便能看到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坐在老旧的凳子上,手拿梭子,把头埋进各色织线里,听着梭机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把散发着西域风情的几何图案“缂”到经线里,最后把“缂”好的腰带递给唐代的某位宫廷女官……
  她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做着少女梦,大梦醒来,时光一晃而过,她觉得,好喜欢这样的自己。
其他文献
“重启”在过去的8个月里,常被大家用来描述从“糟心”的事情里振作起来。听起来有点沉重对吧?让我们换个更有活力的关键词——焕新(refresh)。焕新是抖擞精神,这可能是身体层面的自在飘逸,也可能是灵魂深处的觉醒。既然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改变,不如让我们也接受自己,同时面对变化吧。  祝每位《女友》的铁粉们,都变成一个快乐的、容易 refresh 的人,热情拥抱生活。加油,奥利给!换个音乐清单  老觉得
期刊
不断奔跑的野孩子,别有根芽,她们不是人间富贵花,她们更加生动而光华四溢。  如果有一台时光机,可以带你回到过去,你最想回到什么时候?  戴燕妮的答案是:回到十年前参加完比赛的时候,告诉那个快乐又清澈的自己:路没有想的那么简单,但是你会坚持走下去。  如今的戴燕妮依然清澈如初,依然勇往直前。  一半温柔一半坚定、开怀、清醒、极富热情感染力的戴燕妮,如同八月的烈日,让人有点恍惚。十年来,她从《加油!东
期刊
期待化出仿若素颜的清透妆感,妆前保养相当关键。  妆感要透亮、服帖、持久且不脱妆,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上妆前做好保养!早起做保养,不等于做好了妆前保养  每天早晨,你都认真上妆,但在化妝镜前磨蹭许久,仍无法信步朝门外走去,究其原因,大多是妆容不够服帖,有点浮粉、有点干荒的肌肤状况降低了出门的心情。  “你每天早晨是否会做妆前保养?”我们曾向100名有化妆习惯的女性询问这个问题,得到的结果是,几乎所有人
期刊
一个日常特别节俭的朋友,花重金买了一枚蓝宝石戒指。我奇怪她怎么突然买了这么昂贵的戒指,不像她平时的节俭作风。  原来,她在小区里散步,一个熟人倒在她面前,再没起来。她受惊之余,忽然觉得世事无常,人间悲剧莫过于钱还在人没了。  那只蓝宝石戒指她一直喜欢,但一直觉得贵,当熟人倒在她面前的时候,她有种奇妙的代入,仿佛那个人是她,在忽如其来的坍塌之际,脑海里闪过的全是遗憾。有些遗憾已经补不回来了,有些可以
期刊
北京、上海、东京、纽约……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不会轻易把某个城市与其他城市混淆,因为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风格,而这些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观感和体验度,都是由一个个街头小店和建筑外立面以及当地人的精气神所综合构成。iF设计奖获得者、有着近二十年广告创意及品牌设计工作经历的设计师李望观,这两年在西安做了一件有趣的事——城市微改造实验。出镜:李望观  行简品牌设计公司创始人、亚太设计师联盟会员、iF设计奖
期刊
“土味”文化悄悄地改變了,原来的土味充斥着“喊麦”、“社会摇”、“铁锅炖自己”式的博眼球猎奇,如今的土味则脱离了低俗,并且因其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和展现形式而备受欢迎。为什么土味能突破圈层,让老中青三代都爱它?大概是土味中的冷暖人生让人动容。无论是地摊上10元的牛肉河粉,还是乌苏里江捕鱼大爷大吼“好好干”的豪情视频,抑或是老爸老妈用了都说好的养生泡脚桶,都让人感到欢愉,虽然没有滤镜下的华丽,但更鲜活
期刊
一到夏天,大家总是会讲一些神怪类睡前故事。整个东亚国家都有这样的传统,大概是因为在遥远的农耕时代,大家晚上热得睡不着,非要有一些大胆、奇幻的佐料吓出一身冷汗才好入睡。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也发生在炎夏,让小精灵和仙后乱点凡人的鸳鸯谱。为什么夏天是神话故事的高发期?大约是这漫天璀璨的星河太迷人眼,讓人相信,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精灵仙女,这一定是她们最愿意现身的季节。推荐人:佳宜推荐电影:《温蒂尼》
期刊
对比鸡血满满豪言壮语的开年,行至半途,我们不免有些懈怠。而任何组织和个人,达到某个临界点时,都需要自我刷新。如何抖擞精神、焕发新生,是年中之时的重要课题。作为已经陪伴了大家32年的亲密伙伴,《女友》始终在不断更新自我,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敏锐的流行触觉,用进化型思维创造着生活中的每个美好瞬间。  一座城市的焕新,在于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一间房子的焕新,是把自己的美学烙印铺满屋子,让人能休
期刊
到了美国之后,我发现当地人普遍擅长辩(chao)论(jia)。  隔三差五我就会在“邻居网”上潜水,看看附近的美国乡亲们在为哪些小事辩论。  某天,有位太太在网上呼吁大家将自家猫养在室内,理由是她看到有猫攻击鸽子,因而担忧鸽类减少会破坏本地生态。发帖没多久,邻居们就赶来辩论了。A女士提出北美灰鸽在当地已经属于泛滥生物;B太太列举数据,证明城市中鸟类稀少的主要原因是光污染和化学污染;C男士上场,先表
期刊
自从《康熙来了》停播以后,我的下饭综艺就只剩下日本老牌综艺《松子所不知道的世界》。  这是日本最受欢迎的主持人松子做的节目,片头一般先介绍些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或物品,如麻婆豆腐、火锅、井盖等等,接下来就请这些领域的疯狂爱好者讲述他们捣鼓出的各种奇怪的学问,每次都让人感慨:原来这个我也不知道呢。  有一位师奶是蟹腿达人,她在60岁那年,无意中在超市發现了特别好吃的蟹腿,从此就沦陷在蟹腿料理里。她搜刮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