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地处珠三角地区的东莞市长安镇,改革开放以来,长安抓紧机遇,社会经济迅速腾飞,各项经济指标每年均保持着大幅增长的势头,人民生活富裕,成为闻名全国的经济强镇,综合实力列“全国首届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第三名。据统计,本校304名本地户口的学生家庭中,家庭资产超过100万元的有291户,占总数的95.72%, 500万元的有73户,占25.1%。优越的家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然而对这291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却发现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了解富裕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制定实施有效的策略已迫在眉睫。
一、学生心理现状
1.厌学。学习本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可是在一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测试中,测试结果表明:30%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这种问题尤其体现在农村富裕家庭的学生身上,具体表现为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据这部分学生家长反映,每天需要家长反复督促,他们才能坐到书桌前做作业,而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又会出现走神、偷看漫画书、偷玩电脑等情况,所以常常半个小时即可完成的作业,需要2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据教师反映,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会感到对学校环境不适应,会以生病为理由逃避考试,由于不喜欢某个老师而讨厌其执教课程,甚至有一少部分学生提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让我们担忧的是,这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2.虚荣。与学习相比,这部分学生显然更钟情于时下的流行元素。无论是流行的漫画书、动画片、名牌鞋、名牌服装、还是名牌文具等等都是他们所追捧的。在学校里由于富裕家庭的学生较多,家长提供的优越生活条件无形中促成了孩子互相攀比的心态。电视媒体尤其是广告效应更成了学生互相攀比的催化剂。今天你穿了一双阿迪鞋,明天我一定要穿一双耐克,你用了史努比的书包,我就得用派克钢笔。学生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学习和精神方面的追求。
3.自私。电视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当班级里有同学需要帮助,老师只要一问,班级里就会举起齐刷刷的小手,可是现在很多学生只会把嘴一撇说句“我才不管呢”。除了老师指定的值日,从不主动参加劳动,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也不会主动提供帮助。这部分学生从小就在极优越的环境下长大,从来都是别人为他服务,他从未为别人服务过,在他的心中别人为他做事才是理所应当的。
4.孤僻。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心理。通过走访班主任及随机调查的结果,这部分学生中6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30%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小学生的孤独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5.依赖。虽然说这部分学生的性格孤僻,但是他们又不自立,依赖性特别强。由于家长的素质不高,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再加上家庭环境好,对孩子更是不加控制的溺爱,让孩子在“蜜水”中长大,成为名副其实的“温室里的花朵”。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没有一点自理的能力,什么事情都要家长亲历亲为,所以对家长的依赖性极强。
6.冷漠。学生的自私孤僻导致了他们性格的冷漠,受到刺激不激动、不流泪,看到生活中的感人事迹或是悲惨事例,会认为是假的而无动于衷。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班级里进行了爱心教育,在教师讲述灾情时,部分学生毫无反映,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发出怪声引别人发笑,在学校组织的捐款中,这部分学生却捐了数目不小的钱款,不过不可忽略的是有互相攀比的因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对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二、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教育方向对学生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是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被看重。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转化为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应试教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因素。
2.学校对学生的影响
应试教育对成绩的片面追求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过重的精神负担,由于成绩差在小伙伴中受到排斥,孩子得不到集体的温暖和理解,很容易表现出孤僻、或冷漠的个性特点,对集体、对社会难以适应,对孩子自身的成长危害是很大的。
3.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经济腾飞了,但是家长文化素质低,思想相对滞后。根据统计,291户家庭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占2%左右,高中学历的占8.3%左右,绝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家长的教育素质不高,能够想到的教育孩子惟一的办法,就是用钱来解决。这种教育方法导致孩子年纪越大越反叛。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由于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对孩子爱得过分,照顾过度,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令其上辅导班,为其请家教,做大量辅导资料。家长溺爱、高期盼的心态使孩子产生了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2)由于开放的地域特色,也导致了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等社会现象,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3)还有部分家长本身就抱有“学习无用”的思想,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攒下了家业,送孩子上学只是为了混一个文凭,这样的行为和言谈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4.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发达地区的农村,外来人口多,周边的环境复杂,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常此以往学生就会感觉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和在身边看到的不一样,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时甚至产生了矛盾。出了学校,学生活动最多的就是在社区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个社区都有健身的区域,但是缺少了“健心”区。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协助。
三、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 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心育”常规活动
1.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心理教育
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让学生说说心里话。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调整自己,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注意学科渗透,加强心理教育
各学科有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许多内容都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好教材。数学教材中的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音乐、艺术则可以调节情绪、培养美感等等,思品、语文教材中许多人物、故事更是加强心理教育的好教材。
3.改革班级管理,渗透心理教育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大胆让学生“执政”,让学生大胆开展工作,不仅锻炼他们的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班队活动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意识地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观念,有效控制情感,增进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而且教师可以发现更多的教育机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加强家校联系,确保心理教育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阵地,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与学校老师共同探讨,组织家长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交流教育经验,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有效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 加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专业指导
1.教师持证上岗,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学生的心理要健康,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培训,争取拿到心理培训资格证,以更加专业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当教师让学生感受到爱与关心,就可以让学生受到鼓舞、感到温暖,对前途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师爱可以使学生心灵产生巨大的向上的内驱力,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爱心、自信心。师生间经常会碰撞出心灵感应的火花,学生就会愈加信任老师。
2.寻找多种沟通机会,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有机结合。教师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机会,进行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了解沟通式谈话。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学校组织的外出活动,来进行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使师生间的感情、同学间的感情、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浑然一体,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合力。
(三)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家长学校”运作机制
1.构建家庭教育物质环境,改善家庭教育氛围
要尽量淡化孩子的经济特殊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是一样的。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之所以容易出现“问题行为”,除学校、社会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家庭环境,父母是决定孩子的最根本性因素。如果过分溺爱孩子,就会导致其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父母在想方设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形成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和学习方式。孩子按要求做好某件事情时,父母应更多在精神方面给予鼓励,而尽量少用物质奖励。不仅如此,家长还应尽量在家中形成一种学习的环境,保证孩子在家里有书读、有专门的地方学习、每天有全家交流的时间。这样家中就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给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借家长学校的教育平台,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1) 开设家长学校,树立家教意识。针对多数家长的文化程度低,不懂教育的情况,学校专门开设了“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定期举行家教专题讲座,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指导,为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意识。
(2) 建立网络平台,提高家教水平。教师定期在校讯网上向家长汇报学生的近期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设家长论坛,专为家长交流家教心得以及咨询问题;学校还不定期上传专家讲座,可供家长学习。
(3)成立家长委员会,交流家教经验。成立家长委员会,不仅可协调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使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心得的家长,也成为老师的好助手,他们的切身经历成为其他家长最宝贵的家教经验。
3.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会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温暖。农村富裕家庭这类家庭的特殊性表现在,首先家庭不和睦是常有的事,父母常因琐事而吵架,其次,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方法单一,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常是非打即骂,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对家庭的信任。
学校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了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及家人团结和睦的重要性。例如:根据孩子在家行为的调查开展评选学校“百名孝子”活动,每学期期末邀请家长来参加颁奖;到了父亲节、母亲节学校又组织“五个一”活动,如送一支花,说一句祝福的话,准备一份小礼物,端一杯茶,谈一次心;每个学期都评选出“和谐家庭”,在开学典礼上,孩子牵着父母的手一同走上台去领奖,一家三口真是其乐融融。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提高了学生对家庭的满意度。
(四) 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爱”教育网络
对学生的教育体现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上,所以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该保证社区环境不受到污染,尽量不要在社区周围建娱乐场所,尽量避免对学生的精神污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重视社区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可以通过图片展,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实施,让学生生活在一个讲文明、重文化的环境中;最后注重社区的人性化管理,建议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浓浓亲情。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逐渐使小学生产生了较多的心理困扰,尤其是农村富裕家庭的儿童,他们处在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小学阶段是儿童德育、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教育,有赖于教师培养,同时也有赖于家庭的氛围及社区的环境。要努力推行“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关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学生心理现状
1.厌学。学习本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可是在一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测试中,测试结果表明:30%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这种问题尤其体现在农村富裕家庭的学生身上,具体表现为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据这部分学生家长反映,每天需要家长反复督促,他们才能坐到书桌前做作业,而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又会出现走神、偷看漫画书、偷玩电脑等情况,所以常常半个小时即可完成的作业,需要2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据教师反映,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会感到对学校环境不适应,会以生病为理由逃避考试,由于不喜欢某个老师而讨厌其执教课程,甚至有一少部分学生提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让我们担忧的是,这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2.虚荣。与学习相比,这部分学生显然更钟情于时下的流行元素。无论是流行的漫画书、动画片、名牌鞋、名牌服装、还是名牌文具等等都是他们所追捧的。在学校里由于富裕家庭的学生较多,家长提供的优越生活条件无形中促成了孩子互相攀比的心态。电视媒体尤其是广告效应更成了学生互相攀比的催化剂。今天你穿了一双阿迪鞋,明天我一定要穿一双耐克,你用了史努比的书包,我就得用派克钢笔。学生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学习和精神方面的追求。
3.自私。电视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当班级里有同学需要帮助,老师只要一问,班级里就会举起齐刷刷的小手,可是现在很多学生只会把嘴一撇说句“我才不管呢”。除了老师指定的值日,从不主动参加劳动,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也不会主动提供帮助。这部分学生从小就在极优越的环境下长大,从来都是别人为他服务,他从未为别人服务过,在他的心中别人为他做事才是理所应当的。
4.孤僻。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心理。通过走访班主任及随机调查的结果,这部分学生中6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30%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小学生的孤独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5.依赖。虽然说这部分学生的性格孤僻,但是他们又不自立,依赖性特别强。由于家长的素质不高,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再加上家庭环境好,对孩子更是不加控制的溺爱,让孩子在“蜜水”中长大,成为名副其实的“温室里的花朵”。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没有一点自理的能力,什么事情都要家长亲历亲为,所以对家长的依赖性极强。
6.冷漠。学生的自私孤僻导致了他们性格的冷漠,受到刺激不激动、不流泪,看到生活中的感人事迹或是悲惨事例,会认为是假的而无动于衷。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班级里进行了爱心教育,在教师讲述灾情时,部分学生毫无反映,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发出怪声引别人发笑,在学校组织的捐款中,这部分学生却捐了数目不小的钱款,不过不可忽略的是有互相攀比的因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对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二、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教育方向对学生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是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被看重。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转化为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应试教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因素。
2.学校对学生的影响
应试教育对成绩的片面追求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过重的精神负担,由于成绩差在小伙伴中受到排斥,孩子得不到集体的温暖和理解,很容易表现出孤僻、或冷漠的个性特点,对集体、对社会难以适应,对孩子自身的成长危害是很大的。
3.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经济腾飞了,但是家长文化素质低,思想相对滞后。根据统计,291户家庭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占2%左右,高中学历的占8.3%左右,绝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家长的教育素质不高,能够想到的教育孩子惟一的办法,就是用钱来解决。这种教育方法导致孩子年纪越大越反叛。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由于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对孩子爱得过分,照顾过度,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令其上辅导班,为其请家教,做大量辅导资料。家长溺爱、高期盼的心态使孩子产生了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2)由于开放的地域特色,也导致了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等社会现象,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3)还有部分家长本身就抱有“学习无用”的思想,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攒下了家业,送孩子上学只是为了混一个文凭,这样的行为和言谈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4.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发达地区的农村,外来人口多,周边的环境复杂,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常此以往学生就会感觉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和在身边看到的不一样,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时甚至产生了矛盾。出了学校,学生活动最多的就是在社区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个社区都有健身的区域,但是缺少了“健心”区。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协助。
三、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 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心育”常规活动
1.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心理教育
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让学生说说心里话。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调整自己,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注意学科渗透,加强心理教育
各学科有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许多内容都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好教材。数学教材中的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音乐、艺术则可以调节情绪、培养美感等等,思品、语文教材中许多人物、故事更是加强心理教育的好教材。
3.改革班级管理,渗透心理教育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大胆让学生“执政”,让学生大胆开展工作,不仅锻炼他们的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班队活动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意识地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观念,有效控制情感,增进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而且教师可以发现更多的教育机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加强家校联系,确保心理教育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阵地,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与学校老师共同探讨,组织家长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交流教育经验,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有效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 加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专业指导
1.教师持证上岗,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学生的心理要健康,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培训,争取拿到心理培训资格证,以更加专业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当教师让学生感受到爱与关心,就可以让学生受到鼓舞、感到温暖,对前途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师爱可以使学生心灵产生巨大的向上的内驱力,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爱心、自信心。师生间经常会碰撞出心灵感应的火花,学生就会愈加信任老师。
2.寻找多种沟通机会,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有机结合。教师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机会,进行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了解沟通式谈话。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学校组织的外出活动,来进行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使师生间的感情、同学间的感情、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浑然一体,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合力。
(三)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家长学校”运作机制
1.构建家庭教育物质环境,改善家庭教育氛围
要尽量淡化孩子的经济特殊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是一样的。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之所以容易出现“问题行为”,除学校、社会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家庭环境,父母是决定孩子的最根本性因素。如果过分溺爱孩子,就会导致其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父母在想方设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形成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和学习方式。孩子按要求做好某件事情时,父母应更多在精神方面给予鼓励,而尽量少用物质奖励。不仅如此,家长还应尽量在家中形成一种学习的环境,保证孩子在家里有书读、有专门的地方学习、每天有全家交流的时间。这样家中就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给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借家长学校的教育平台,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1) 开设家长学校,树立家教意识。针对多数家长的文化程度低,不懂教育的情况,学校专门开设了“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定期举行家教专题讲座,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指导,为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意识。
(2) 建立网络平台,提高家教水平。教师定期在校讯网上向家长汇报学生的近期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设家长论坛,专为家长交流家教心得以及咨询问题;学校还不定期上传专家讲座,可供家长学习。
(3)成立家长委员会,交流家教经验。成立家长委员会,不仅可协调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使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心得的家长,也成为老师的好助手,他们的切身经历成为其他家长最宝贵的家教经验。
3.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会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温暖。农村富裕家庭这类家庭的特殊性表现在,首先家庭不和睦是常有的事,父母常因琐事而吵架,其次,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方法单一,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常是非打即骂,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对家庭的信任。
学校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了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及家人团结和睦的重要性。例如:根据孩子在家行为的调查开展评选学校“百名孝子”活动,每学期期末邀请家长来参加颁奖;到了父亲节、母亲节学校又组织“五个一”活动,如送一支花,说一句祝福的话,准备一份小礼物,端一杯茶,谈一次心;每个学期都评选出“和谐家庭”,在开学典礼上,孩子牵着父母的手一同走上台去领奖,一家三口真是其乐融融。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提高了学生对家庭的满意度。
(四) 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爱”教育网络
对学生的教育体现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上,所以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该保证社区环境不受到污染,尽量不要在社区周围建娱乐场所,尽量避免对学生的精神污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重视社区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可以通过图片展,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实施,让学生生活在一个讲文明、重文化的环境中;最后注重社区的人性化管理,建议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浓浓亲情。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逐渐使小学生产生了较多的心理困扰,尤其是农村富裕家庭的儿童,他们处在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小学阶段是儿童德育、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教育,有赖于教师培养,同时也有赖于家庭的氛围及社区的环境。要努力推行“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关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