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巩金瓯(巩固国土),承天帱,民物欣凫藻”。由严复作词,溥侗编曲的《巩金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虽然声词壮美,节奏和调,却仅存6天,声音消失于辛亥革命之中。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一首《南泥湾》让人穿越到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为了冲破封锁,解决经济困难,拿起锄头,喊着号子,垦荒种地的如火如荼的情景,乐音至今在人们耳边回荡。
“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丹顶鹤的故事》唱出一名23岁的平凡护养员娟子为保护野生丹顶鹤献出年轻生命的催人泪下之曲。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近来综艺节目中,音乐节目层出不穷,如“中国新歌声”“歌手”“经典咏流传”“声入人心”“跨界歌王”等等。
结合上述材科,结合你自己的所听、所感,写一篇文章,呈现你对深入人心的声音的思考。
写作指导
四则材料可见音乐流行的时代变迁,从中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精神内涵,乃至背后的社会文化、风俗传统、社会环境等。综上,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比较几首歌曲的异同,结合青年人对流行音乐的喜爱,思考“深入人心的声音”的时代特质,审视歌曲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而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2.比较三首歌曲的流行与否,并联系近年来中国音乐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的现象进行思辨,探讨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
3.比较歌曲的创作意图和内容,反映人们内心追求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没有紧扣“深入人心的声音”进行论述,而是空泛阐述音乐的作用与价值,而非深入人心的音乐的特质与影响。第二,不是以“音乐”这种声音为核心进行阐述,而是将声音泛化为所有声音:包括自然的、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声音等,亦为偏题。第三,抛开材料,大谈音乐或深入人心的声音的价值与意义,缺乏材料意识,有套作之嫌。
一类文
乐声入耳,境界永存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朱凤仪
《巩金瓯》存世短暂,虽壮美却终消弭于时代变革;《南泥湾》以声构景,让人铭记历史,不忘人民的力量;《丹顶鹤的故事》催人泪下的旋律描绘的是人与自然的美好图景。音乐没有时空界限,亦无形式拘泥,深入人心的音乐应该是永不过时的“经典”,而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其“境”永存,精神内涵不减。
音乐之境,在于其时代意义。音乐唱响一代人的心声,唱活一个国的故事。音乐具有的时代反思性让我们铭记历史,回望过去。进而不忘根本,而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秒速五厘米》中有句话:“从故事中看见的风景比任何现实中的风景都要艳丽。”这是主人公对阅读的体悟,音乐作为无字之书,同样适用。甚至,它用无孔不入的乐声浸润你,所展现的“风景”比有字之书更直击灵魂,丰满立体。它把历史具象传承,拓展了时间的长度,我们收获体悟,以各异的个人、时代的视角,品味历史,又拓展了回应的宽度。
《巩金瓯》展现了创作者们的美好愿景,却是王朝的尾音,即便声调壮美,也终将为时代所抛弃;一首《英雄交响曲》本欲献给拿破仑,得知其称帝后又撕毁,戛然而止的乐声隐含对帝制压迫人权的反思,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在《南泥湾》展现的军民热情里,我们在当下警醒,回观所处的安逸生活,重拾家国情怀,思索个人在大时代里如何开创有价值、有意义的未来。
音乐之境,在于打破时空界限,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美好的精神空间。乐之所及,都尽可能地包纳,尽可能地唤醒,呼唤一份独特的审美价值追求,呼唤永不褪色的精神特质:自由、平等、博爱……
“无声乐团”由聋哑儿童组成,简单的由“啊”字组曲,在大剧院的一场演出,却逼出了大师们的眼泪。他们打破传统音乐的形式,为弱势群体打开一扇窗,通向更广阔的世界,也让外面的目光照进来,看见他们的单纯美好,积极向上,传达着自由与平等、尊重与大爱。
反观当下,各式综艺层出不穷,有不少囿于形式创新“猎奇”而忽略精神需求。如曾经红极一时的《跨界歌王》,重点不在“歌”而在“跨界”。用“跨界”的噱头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却失却了更根本的東西:对唱出自己声音的鼓励,对音乐的专注打磨。
音乐不等于“娱乐至死”,好音乐同样可以呼唤一种精神,重拾一种回忆。音乐由人创作,创作怎样的音乐,选择怎样的音乐,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人的价值追求。“我的心壁很薄。”小提琴大师盛中国这样形容自己,“我的艺术正取决于它。”他指的正是“赤子之心”,正是感动的能力。好音乐需要投入尊重,需要投入情感。人若失去此心,创作者表达的是虚饰的感情,听众无法捕捉深处的声音。这样的音乐即便形式再好,失去了深度,也是空具华美空壳。
经典永流传,因其经过时间考验而内涵不灭。深入人心之声让我们不忘根本,唤起同理心。对人类、对自然,亦对更具抽象意义的生命思索,人间大爱。
评分:内容18分 表达18分 发展等级19分=55分
一类文
续时代之音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朱凤仪
动听之声在世间并不鲜闻,而音乐则是我们汇聚经历与情感的心灵之声。古有白居易对琵琶曲的盛赞,今有平凡百姓对音乐的追捧。音乐是个人精神的追求,也是时代风貌的延续。与时代相和的声音,才能深入人心。
好的声音是追求听觉的舒适与内心的愉悦,是对美的欣赏,也体现出生活与精神的追求。音乐也借其动人的韵律而保有不俗的生命力。
《南泥湾》《丹顶鹤的故事》倘若缺少动人旋律支撑,恐怕也难以长久流传于世。国人近日对音乐综艺的追捧则满足其对于娱乐消费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但部分音乐的综艺化形成了对节目和舞台效果的盲目追求,这与追求审美愉悦的本质相悖。柏拉图言,美具有引人向善的力量。无声合唱团用清纯的嗓音沟通大众心灵,引起无数人的热泪盈眶,从而开始关注残疾儿童。音乐的美学及心灵启迪意义不言而喻,它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源泉。
深入人心的音乐,是对当下国家精神与风貌的有力诠释。它应当唤起时代的意志,指引时代的风向,承载着精神文明传承与拓宽的价值。
《巩金瓯》虽为国乐,声调壮美和谐,终无法立足于时代的逆流,不能深入人心。反观那些深入人心的音乐,《丹顶鹤的故事》是对奉献的赞颂,《南泥湾》是对抗战坚韧不屈的精神的传承。也正因如此,尼采对音乐抱有狂热之爱,因为他追求其中进发的反抗精神。当今社会也是如此,我们通过对音乐审美的传承与创新开启精神的宝藏。《苔》的改编与风靡是传承传统意识的觉醒,新编的心电图知识小曲是对知识通俗化的重视。这些声音都是当下时代精神的瑰宝。
诚然,或许有人会提及加速亡国的靡靡之音,以及当下对音乐综艺的过度追捧可能是泛娱乐化趋势的盲目。其实不然,真正深入人心的音乐不仅当立足于时代的旋律,更应该超越时代。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导向与选择的功能,通过对音乐文化的探寻,获得打开精神文明宝藏的钥匙。
好的音乐是精神文明的良好载体,也是时代风尚的指向,这点毋庸置疑。因此,我们应加深其传承价值、拓宽其意义宽度。我们从时间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对其承载精神的再赋予实则是对当今时代的再思考。好的音乐应该更加适应当下的时代背景与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对其中精神内核的扩充,应成为我们传承者心中的新力量。在当今高楼林立的时代,国民精神的大厦也应巍然耸立。
深入人心的音乐,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时代的前路。续时代之音,是我们的目标,也是责任。你我都应握紧手中的音符,谱写时代的动人之声。
评分:内容18分 表达18分 发展等级18分=54分
(编辑: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