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美术史的角度对这些艺术家作重要的学术梳理,从而还原上海早期抽象的自身逻辑结构。
艺术史需要不停地重写,展览也需要不停地回顾。通过重写艺术史和举办回顾展,可以使我们通过展览的方式对艺术史的发展进行重新梳理和反思,可以发现被淹没的或是更有价值的艺术史料和作品,从而重新书写艺术史。因此,通过回顾展的方式来重写中国现当代艺术史已经成为了一些策展人和美术批评家想做的工作。于5月23日至7月16日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办的“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展览就是美术史的回顾展。
这次展览以李山、余友涵、查国钧、仇德树、周长江、王纯杰、张健君的早期作品为对象,回顾1970年代至1990年之间上海早期抽象艺术的成果。本次展览也是“转向抽象: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的延续展,从而再一次重新深入讨论上海早期抽象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都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开拓者,他们早期抽象作品的形成和发展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在早期所作的对抽象艺术的探索和思考,也可以看到上海早期绘画抽象化到最后形成抽象画的过程。这些艺术家也在1980年代先后组织和参加了不同的展览活动,如仇德树于1980年组织了“草草社八十年代画展”,李山、查国钧、周长江、张健君参加了“八三年阶段绘画实验展览”,王纯杰参加了1983年的“三友画展”,余友涵组织了1985年的“现代绘画:六人画展”,这些展览在推动上海早期抽象艺术的实验和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通过具体作品的呈现,从美术史的角度对这些艺术家作重要的学术梳理,从而还原上海早期抽象的自身逻辑结构。
本次展览除了展出大家熟知的艺术家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如李山创作于1979年的单纯的平涂抽象《秩序》,余友涵的成名作《圆》系列,查国钧充满流动线条的《水乡》,仇德树的早期实验作品《水墨裂变系列》,周长江用综合材料创作的《互补》系列,王纯杰用象形文字作画的《笔记》和张健君运用石头、沙子等综合材料创作的《有》等。另外还展出了艺术家从未展出的早期作品,如王纯杰创作于1982年至1983年的作品《无题》。这批作品是用水彩画在卡纸上的。王纯杰用近乎涂鸦的方式来表现,这种观念性的表达方式导致了他后来的艺术创作道路转向了装置艺术。还有李山为了这次展览,特意拿出了他创作于1967年的手稿和创作于1973年的手稿。1967年的手稿是用碳棒画的单纯黑白抽象画,有立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特征,这说明李山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抽象语汇的实验和探索。1973的手稿是纸上作品,抽象的形式语言进一步深化,线与面的结构和平面化的表现与后来创作的《秩序》一脉相承。这些手稿一直被李山所珍藏并第一次展出,是很有史料价值的作品,对我们研究上海抽象艺术的来龙去脉也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览期间,5月23日至24日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会举办为期两天的国际学术论坛“艺术史研究与当代艺术理论:1980年代的中国艺术”,由王南溟担任学术主持。国内外专家围绕着这个议题和展览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策展人希望通过这个回顾展和论坛,为后来的艺术史写作提供参考,以推进美术史写作的方法论研究。因为展览是需要不停地被回顾的。
艺术史需要不停地重写,展览也需要不停地回顾。通过重写艺术史和举办回顾展,可以使我们通过展览的方式对艺术史的发展进行重新梳理和反思,可以发现被淹没的或是更有价值的艺术史料和作品,从而重新书写艺术史。因此,通过回顾展的方式来重写中国现当代艺术史已经成为了一些策展人和美术批评家想做的工作。于5月23日至7月16日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办的“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展览就是美术史的回顾展。
这次展览以李山、余友涵、查国钧、仇德树、周长江、王纯杰、张健君的早期作品为对象,回顾1970年代至1990年之间上海早期抽象艺术的成果。本次展览也是“转向抽象: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的延续展,从而再一次重新深入讨论上海早期抽象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都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开拓者,他们早期抽象作品的形成和发展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在早期所作的对抽象艺术的探索和思考,也可以看到上海早期绘画抽象化到最后形成抽象画的过程。这些艺术家也在1980年代先后组织和参加了不同的展览活动,如仇德树于1980年组织了“草草社八十年代画展”,李山、查国钧、周长江、张健君参加了“八三年阶段绘画实验展览”,王纯杰参加了1983年的“三友画展”,余友涵组织了1985年的“现代绘画:六人画展”,这些展览在推动上海早期抽象艺术的实验和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通过具体作品的呈现,从美术史的角度对这些艺术家作重要的学术梳理,从而还原上海早期抽象的自身逻辑结构。
本次展览除了展出大家熟知的艺术家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如李山创作于1979年的单纯的平涂抽象《秩序》,余友涵的成名作《圆》系列,查国钧充满流动线条的《水乡》,仇德树的早期实验作品《水墨裂变系列》,周长江用综合材料创作的《互补》系列,王纯杰用象形文字作画的《笔记》和张健君运用石头、沙子等综合材料创作的《有》等。另外还展出了艺术家从未展出的早期作品,如王纯杰创作于1982年至1983年的作品《无题》。这批作品是用水彩画在卡纸上的。王纯杰用近乎涂鸦的方式来表现,这种观念性的表达方式导致了他后来的艺术创作道路转向了装置艺术。还有李山为了这次展览,特意拿出了他创作于1967年的手稿和创作于1973年的手稿。1967年的手稿是用碳棒画的单纯黑白抽象画,有立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特征,这说明李山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抽象语汇的实验和探索。1973的手稿是纸上作品,抽象的形式语言进一步深化,线与面的结构和平面化的表现与后来创作的《秩序》一脉相承。这些手稿一直被李山所珍藏并第一次展出,是很有史料价值的作品,对我们研究上海抽象艺术的来龙去脉也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览期间,5月23日至24日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会举办为期两天的国际学术论坛“艺术史研究与当代艺术理论:1980年代的中国艺术”,由王南溟担任学术主持。国内外专家围绕着这个议题和展览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策展人希望通过这个回顾展和论坛,为后来的艺术史写作提供参考,以推进美术史写作的方法论研究。因为展览是需要不停地被回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