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西北洱源县炼铁、凤羽和西山等白族聚居村寨,至今还传承着请媒相亲、送礼求亲、求神护亲、唢呐迎亲和新婚谢亲等古朴、有趣、热闹的婚俗礼仪。
请媒相亲
当白族人家的小伙在生产劳动、对歌或踏歌等活动中认识并爱慕上哪家的白族姑娘,男方家就请媒公媒婆带上小伙,提着蕴含婚姻美满,甜蜜久长的“四色水礼”(烟酒糖茶),在象征圆满吉祥之意的农历逢双月的月圆之夜,悄悄地上门相亲,向女方的父母求要姑娘的“生辰八字”。不论相亲是否成功,女方家都要以大红公鸡做夜宵来款待远道而来的相亲者,并把姑娘的“生辰八字”给了对方。
送礼求亲
跪拜长辈定鸡酒:男方带着自己的和女方的“生辰八字”,请当地有名的阴阳先生“合八字”。如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合得吉祥如意,再经女方本人及其父母和直系长辈同意后,就由男方家选定吉日,举行定亲仪式。正式定亲那天,身披红绸带的媒人带着男方及八至十六个小伙、姑娘(由新郎的同辈亲戚充当)前来女方家接她过门。当日,除了给女方送来玉镯、金银首饰、时髦衣服等信物外,还送来一只挂彩的大红公鸡和两瓶烈酒。因此,这定亲仪式,白族语又叫“该吉之”(定鸡酒)。在媒人的主持下,男方首先在女方的堂屋里跪拜其祖先,然后跪拜女方的父母及其亲戚中的长辈,并给每个长辈赠送一合红糖,以示对长辈的敬重和感恩。被跪拜的长辈也纷纷解囊,拿出“见面礼金”回赠“新女婿”。跪拜完毕,吃过女方家的便餐后,女方换上新衣服,在陪娘们的护拥下,跟随接亲队伍来到男方家。女方又在媒人的主持下,向男方家的父母和亲戚长辈进行一一跪拜,并由媒人指导女方对长幼的称呼。被跪拜的父母和亲戚长辈也给准新娘“见面礼金”。最后定亲仪式在男方家筹备的“八大碗”中结束。
再请媒人把婚求:举行定亲仪式后,男女双方(包括双方的父母和亲戚)可以名正言顺地相互往来,有事相互帮助,以便增进双方相互了解。经一年半载的你来我往,都觉得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对方而喜结良缘时,男方家就再次请媒人前来女方家进行第二次求亲——请求结婚。如果女方家答应了请求,媒人就代表男方家跟女方家商量结婚的年份季节、聘礼数目、迎亲方式等具体事宜。双方谈妥后,媒人就立刻把与女方家商议的结果告知男方家,以便让男方家按时择日和筹备婚礼。
奉送聘礼和吉课:“请求结婚”得到女方家批准后,男方家就请当地的择日先生在万年历上精确地择出结婚的黄道吉日,并在红纸上写成“结婚吉课”帖。然后,男方家又择日请媒人和“押礼官”(负责聘礼和嫁妆交接的执事)把原来商定的聘礼和“结婚吉课”送达女方家。另外,还要再送一只挂彩的大红公鸡和两瓶烈酒,以示男方家再次来“山盟海誓”——决定与女方家永结良缘,夫妻恩爱到白头,永不叛离。
求神护亲
送酒肉盐米礼:白族的礼俗是“一家有事,百家忙”。正喜前的一天,左邻右舍和远远近近的三亲六戚都来“乡帮”。男方家在被乡帮们宰杀掉的两头大肥猪中选取最大的一头,除去内脏后,顺着脊椎砍分成两半,选其中的一半和这头猪的猪头及猪尾巴,寓意是给女方家送来“一头猪”。还搭上一袋百十斤的大米,一缸三十到五十斤的白酒和一袋两斤装的食盐,并一一用红纸条挂彩。这些厚礼须在乡帮的当天,太阳偏西前送到女方家。如果不按时送达,第二天正喜,女方家的婚宴厨师们就有意拖延迎亲者的开饭时间,导致新娘也迟出阁,让迎亲队伍在半路上摸黑回家,那就贻笑乡邻了。因此,无论男方家乡帮这天多忙,也要先忙着给女方家送这份“酒肉盐米”礼。
整院贴满红婚联:为了让举行婚礼的庭院呈现出一派喜气,白族人家每逢婚事总是在院子大门、厦柱、门框、天地堂、祖先位和灶君爷等处贴满结婚对联。正喜前乡帮这一天,当婚礼前夕预请的撰联先生如期来到主办婚事的人家里时,“守库官”(负责婚礼物资的看管和供应,由东家的老亲爹充当)就拿出主人家早已准备的大红纸、墨或金粉、汽油和青光漆等书写材料。撰联先生就按主人家的祖上辉煌历史,近期家庭发展状况,新郎新娘从事的职业,是招赘、迎亲,还是出嫁,并结合着季节和时代来构思,尽量让撰写出的婚联“三贴近”。婚礼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婚联表达的意思和营造的气氛也就不同。如,迎亲的男方家贴写:“喜堂上椿萱荣茂培成文郎振家业,欣阶下兰桂藤芳迎来淑女勤持家”等;招赘的女方家贴写:“百忍堂中迎快婿,千人村里庆新婚”等;出嫁的人家则贴写:“唢呐声中歌往送,梅花香里结良缘”等等。
接来喜神敬本主:乡帮这一天下午,为婚宴准备的肉鸡、鲜鱼和肥猪宰杀刮洗完毕时,所请的“双吹双打”的唢呐师、锣鼓手也来了。于是新郎就换上崭新的衣裤鞋袜,跟着用托盘捧着喜酒喜茶、馒头饵饼等祭物,还有一个书写有“敕封红鸾天喜和合之神”红牌的陪郎们,在唢呐的伴奏下,到村外某个方向的路口把“喜神”接回来,并安置在院子的照壁处供奉着。喜神牌位的正中挂有巨大“喜”字的图幅,两侧各立着一棵迎客松,树上贴写着“喜色堂前鸾对舞,神恩阁下燕双飞”的喜神联。
接下来是去敬献本主:主婚人(新郎父母)带着新郎和用托盘端着猪头猪尾,一席饭食、酒肉、干兰、果糖等祭品的陪郎们,在唢呐的伴奏下,到本村头的本主庙里进行敬献和祈祷,祈求神灵保佑阖家平安,婚姻美满,幸福安康。并在本主庙的神柱上贴一副本主联:“百年偕老神恩佑,万事平安托圣扶。”
喜接媒公谢媒婆:按天地人的顺序,先接来喜神敬完本主,最后才去接谢媒公媒婆。依传统,所请的媒人必须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子孙兴旺,这样才能给新人带来好运。因此,有媒公就必定有媒婆。在欢快的唢呐的伴奏下,押礼官带着新郎和用托盘端着都以红纸条挂彩的馒头饵饼、猪脚红糖、白酒茶叶及男女布鞋和鞋垫各一双,还有一块红布和一只大红公鸡的陪郎们,用鞭炮开道,来到媒人家里。陪郎们喝过媒人家敬谢的“三道茶”后,在押礼官的司仪下,新郎在“敬酒调”的唢呐声里给媒公媒婆敬谢喜酒。礼毕,媒人才披着彩(那块红布),跟谢媒队伍来到了新郎家,开始履行着媒人在婚礼中的职责。
特请童男压婚床:婚礼临近时,男方家就去美化和布置新房,购置婚床等结婚家具。在正喜前一天的某个良辰请“安床婆”(由婚姻美满、子孙兴旺的妇人充当)来举行安床仪式。安床时,安床婆向神灵祈祷,向新人祝福,并在婚床的每只脚下置一个钱币(金、银或铜币即可)。到了当天晚上,男方家要请一个本家族十来岁的童男子和新郎一起在婚床上过夜,这白族语叫“压床”,以示祈盼新人婚后早生贵子,早发财的美好愿望。
唢呐迎亲
迎亲需备大红马:乡帮后的第二天,便是正喜,也是去迎娶新娘的良辰吉日。按传统,男方家要准备两匹大红喜马,并配上骑鞍垫褥、铜铃串,马头挂彩。一匹是供新娘骑乘,叫新娘马;另一匹是只驮喜神牌位的马,叫喜神马。这两匹迎亲喜马的两个牵马者须由新郎的未婚侄子担任。当用托盘端着给新娘购置的首饰、衣服鞋帽,还有给女方家父母的两块一丈二尺的“辞娘布”,给女方家亲戚的红糖烟茶等礼品的迎亲队伍,在震荡山谷的唢呐锣鼓的引领下来到女方家的大门前时,女方家就赶快派人把大门关紧,有意让男方家的迎亲队伍的唢呐师在大门前吹过数遍的“迎亲调”,女方家的亲哥亲姐才来开门迎接进屋。牵来的迎亲马匹要派专人把守,不然女方家的“捣蛋鬼”们就会把马的鞍子或铜铃串等要物偷藏起来,那男方家就只得被女方家任意捉弄,罚买喜烟喜茶喜糖来赎回了。
新郎敬谢女方家:迎亲队伍在女方家喝过“三道茶”后,在媒人的司仪下,先让新郎跪谢女方家的祖先,然后再按辈分的顺次给女方家的长辈敬谢喜酒,并再给每个长辈赠送一合红糖,长辈们也回敬给新郎一定的礼金。这表示女方家上至祖先,下至亲戚都完全认可新郎为自家的人了。
新娘哭别亲爹娘:新郎敬谢完毕,迎亲队伍吃过女方家所请的喜宴后,媒人催着新娘换衣出发,押礼官也接领下女方家给新娘置备的被褥行李、皮箱木柜、妆台火盆和家用电器等嫁妆,以及牛马、猪鸡、粮食和现金等陪嫁物品,并让前来迎亲的陪郎陪娘们把这些嫁妆和陪嫁物品一一搬出门外待运。这时的新娘就情不自禁地抱着父母哭诉离别之苦,父母哥弟姐妹也陪着泪水涟涟,伤心地痛哭,以表难分难舍之情。在媒人的再三催促下,新娘才被亲大哥背出大门外,移交给媒人和押礼官,来迎亲的陪郎们才把新娘扶上喜马。骑在喜马上的新娘胸挂“照妖镜”(普通的镜子),手握崭新的大剪刀,以便于在路上避邪和自卫(这源于过去有抢婚的习俗)。陪郎陪娘又在高亢热烈的锣鼓唢呐声里,护送着新娘和女方家的送亲队,跟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男方家行进。如果迎亲的路程较短,时间还早的话,陪郎陪娘们就在半路上放下嫁妆,进行“闹婚”活动。即让新郎新娘在路上一起配合着给大家表演节目,如果新郎新娘不从,陪郎陪娘们就卖起了“关子”——不再帮他们抬嫁妆了。这时,媒人和押礼官也束手无策,只得耐心地等待新郎新娘的“表现”了。否则,闹到太阳落山时也赶不到婆家。
点起火把迎亲人:新郎新娘、送亲队及迎亲队伍到达男方家大门前,男方家特请的两位“礼仪小姐”就立刻点燃预先备好的两把松明火把,分别站在大门前的两侧,以这大白天点火把的礼仪来热烈欢迎新娘及其送亲者的到来,以示男方家热情好客。
男女老少掐新娘:新娘骑着大红喜马来到男方家的大门前时,“迎客婆”就让新娘踩着高脚靠椅下马,并直立其上,由两位陪娘撑着新红伞护卫着,等待新郎前来背入洞房。新郎背新娘时,迎客婆在前面敲着■锣引路,从大门外敲到洞房里。在背新娘的路途中,新郎背上新娘要接受在场的男女老少的“赐福”——掐新娘。如果新郎瘦小,新娘肥美健壮而无法快速地背入洞房里,新娘就会满身是“福”(伤痛)而哭笑不得,那么会令沾满了喜气的在场者捧腹大笑,把热闹的婚礼推向了高潮。
慰劳送亲赏喜钱:新娘入新房后,新郎的父母和亲胞兄弟姊妹在媒人的引导下,到大门外向女方家的送亲者作辑问好“你们辛苦了,快进来!”说着就把送亲者迎入客厅里,并立即给他们敬献“三道茶”,敬献喜烟和喜糖了,然后按辈分大小,远近亲疏来给送亲者赏发不同数目的喜钱,白族语叫“押箱押柜钱”。
小孩讨吃“新娘肉”:新娘刚入洞房不久,男方家就请来了“梳妆婆”(由婚姻美满,又会梳妆的妇女充当)给新娘梳妆打扮。梳妆时,新娘身坐高脚椅,双脚踩踏在前面的矮桌边上,桌上摆着盛有“五谷”的大斗,斗里插着杆秤、剪刀和尺子,一盏燃着的“七星灯”,还有镜子和梳子等梳妆工具。当梳妆婆把“新娘头”梳妆好,插满“新娘花”时,撤去斗秤,将正燃着的七星灯置放在洞房的墙壁上,让迷离的光晕充满整个洞房。接着陪娘们就端来一碗米饭,头上盖满了“东坡肉”块,这是新娘在良辰美景里的晚餐。新娘扒吃完饭后,剩下的东坡肉就被村中已婚的妇女讨去给自家的小孩吃。据说吃了这“新娘肉”的小孩,沾了喜气后就能健康成长,将来前程远大,婚姻也会幸福美满。
新人喜喝交杯酒:新房中的“新娘肉”讨要完后,才让新郎进洞房。在梳妆婆的司仪下,先让新郎新娘各举一杯红色喜酒,然后将举杯的手臂相互交叉,伸到对方的嘴边,让对方喝自己手中的喜酒,这叫“喝交杯酒”,以示夫妻相互盟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意。
新娘赠鞋敬长辈:交杯酒喝过后,新娘带着满脸桃花色,由媒婆引导,陪娘作伴,向前来贺喜的男方家长辈逐一称呼,并行跪拜礼,然后再给每个长辈赠送一双自己在娘家时缝制的布鞋,长辈们也以礼金作回赠,这叫“送新娘鞋”,以示新娘是个孝敬长辈,心灵手巧的能干女人。
高唱地戏庆新婚:正喜这天夜幕降临,婚宴已结束,热闹即将退去之时,在男方家宽大的客厅里摆上八张八仙桌凳,桌上摆满了烟茶果酒,迎接着被邀请演唱地戏(又叫板凳戏)的先生(演员)入座。地戏在热烈欢快的锣鼓唢呐声和阵阵的礼炮声中拉开了帷幕。首先是“财神”开金口:“吾奉敕执下南天,身骑黑虎手提鞭。五行山前修正果,钢鞭一指财门开……今有四大部洲之中,云南迤西大理州洱源县某某乡某某村某姓弟子(主婚者的住址和姓氏),红鸾天喜之庆……”其次是“赐福”、“魁星”和“生、旦、净、丑”等角色相继登场演唱。地戏最后在“扎金榜”中结束。即全体演员一起向新郎新娘高声祝贺道:“东边一朵紫云开,西边一朵紫云来,两朵紫云相会合,夫妻和合寿百年!”“好!”在场的贺婚者齐声应和。
陪郎陪娘闹洞房:庆新婚的地戏结束了,来相帮,来祝贺,来热闹的人们吃过主人家提供的夜宵后就散去了,最后只剩下一伙陪郎陪娘在洞房里摆起了“果酒席”,开始大胆地与新郎新娘狂闹洞房了。闹洞房的主要内容是在“陪郎官”的主持下,由陪郎陪娘们给新郎新娘出一些高难度的“游戏”。比如,让新郎新娘同时用嘴咬住空中悬着的苹果,或新郎新娘各持一支筷子,一起配合着夹出玻璃杯中的喜糖等活动。如果新郎新娘在规定的时间里完不成游戏(或说不成功),就要被罚喝酒,罚表演节目等。同时让新郎新娘谈谈他们的恋爱史,成功恋爱的经验等,来传授给单身的陪郎陪娘们。单身的陪郎陪娘们给新人闹房贺婚的同时也给自己提供谈情说爱的机会。这样一直狂欢到深夜,陪郎陪娘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因为过了这花烛之夜后,他们的单身族里又少了一两个好伙伴。
唢呐高奏送喜神:正喜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一定要早起,协助家人洒扫庭除,清洗锅碗,生火做早饭,招待前两日的执事人员和还未散去的远客。当日出东山时,在锣鼓唢呐的高奏下,将正喜前一天接来的喜神送回村外。这时,唢呐师锣鼓手的“配乐”任务才完成。
新人谢亲
新郎新娘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的亲侄女或亲姐妹来接新娘回门谢亲。新娘就及时准备着礼品,带着新郎回娘家跟家里人一起筹办一两桌酒席,宴请娘家的父母和三亲六戚及举办婚礼时娘家特请的执事人员,并给执事人员每人一份“四色礼”,以示对他们的酬谢。新婚夫妇须在当天早去早回,尽量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到婆家才是最完美的事。这白族语叫“灰敏”(回门)。
结婚后的第七天,新娘又取出“装柜米”(出嫁前夜在娘家装入嫁妆柜子里的大米)和私房钱(结婚前后收到双方长辈们的见面礼金)到集市上买办酒肉和蔬菜,并亲自下厨烹调,宴请男方家的长辈和所请的提调(总理)、媒人、押礼官、迎客婆、梳妆婆和安床婆、厨师、茶水师等执事人员,并由家里负责送给执事人员每人一份“四色礼”,以示酬谢。至此,整个婚礼才算圆满结束。
洱源白族的婚礼是白族传统社会的人生大礼。白族人家认为只有结了婚才能“上以事祖庙,下以继后世”(《礼记-婚义》)。白族婚礼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两姓之好”,以及繁衍后代的家族大事。因此,这白族婚礼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聚集点,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是团结家族成员,联络家族感情的纽带。白族人家通过“敬天地大德,报父母深恩”的繁冗复杂的礼仪行为来祈盼两姓婚姻的永久稳固。白族人家在国泰民安的盛世里,使这个关乎家族存续和兴旺的重大结婚礼仪隆重、热闹而富有情趣,在一方水土上营造祥和文明的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 彭琼瑶
请媒相亲
当白族人家的小伙在生产劳动、对歌或踏歌等活动中认识并爱慕上哪家的白族姑娘,男方家就请媒公媒婆带上小伙,提着蕴含婚姻美满,甜蜜久长的“四色水礼”(烟酒糖茶),在象征圆满吉祥之意的农历逢双月的月圆之夜,悄悄地上门相亲,向女方的父母求要姑娘的“生辰八字”。不论相亲是否成功,女方家都要以大红公鸡做夜宵来款待远道而来的相亲者,并把姑娘的“生辰八字”给了对方。
送礼求亲
跪拜长辈定鸡酒:男方带着自己的和女方的“生辰八字”,请当地有名的阴阳先生“合八字”。如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合得吉祥如意,再经女方本人及其父母和直系长辈同意后,就由男方家选定吉日,举行定亲仪式。正式定亲那天,身披红绸带的媒人带着男方及八至十六个小伙、姑娘(由新郎的同辈亲戚充当)前来女方家接她过门。当日,除了给女方送来玉镯、金银首饰、时髦衣服等信物外,还送来一只挂彩的大红公鸡和两瓶烈酒。因此,这定亲仪式,白族语又叫“该吉之”(定鸡酒)。在媒人的主持下,男方首先在女方的堂屋里跪拜其祖先,然后跪拜女方的父母及其亲戚中的长辈,并给每个长辈赠送一合红糖,以示对长辈的敬重和感恩。被跪拜的长辈也纷纷解囊,拿出“见面礼金”回赠“新女婿”。跪拜完毕,吃过女方家的便餐后,女方换上新衣服,在陪娘们的护拥下,跟随接亲队伍来到男方家。女方又在媒人的主持下,向男方家的父母和亲戚长辈进行一一跪拜,并由媒人指导女方对长幼的称呼。被跪拜的父母和亲戚长辈也给准新娘“见面礼金”。最后定亲仪式在男方家筹备的“八大碗”中结束。
再请媒人把婚求:举行定亲仪式后,男女双方(包括双方的父母和亲戚)可以名正言顺地相互往来,有事相互帮助,以便增进双方相互了解。经一年半载的你来我往,都觉得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对方而喜结良缘时,男方家就再次请媒人前来女方家进行第二次求亲——请求结婚。如果女方家答应了请求,媒人就代表男方家跟女方家商量结婚的年份季节、聘礼数目、迎亲方式等具体事宜。双方谈妥后,媒人就立刻把与女方家商议的结果告知男方家,以便让男方家按时择日和筹备婚礼。
奉送聘礼和吉课:“请求结婚”得到女方家批准后,男方家就请当地的择日先生在万年历上精确地择出结婚的黄道吉日,并在红纸上写成“结婚吉课”帖。然后,男方家又择日请媒人和“押礼官”(负责聘礼和嫁妆交接的执事)把原来商定的聘礼和“结婚吉课”送达女方家。另外,还要再送一只挂彩的大红公鸡和两瓶烈酒,以示男方家再次来“山盟海誓”——决定与女方家永结良缘,夫妻恩爱到白头,永不叛离。
求神护亲
送酒肉盐米礼:白族的礼俗是“一家有事,百家忙”。正喜前的一天,左邻右舍和远远近近的三亲六戚都来“乡帮”。男方家在被乡帮们宰杀掉的两头大肥猪中选取最大的一头,除去内脏后,顺着脊椎砍分成两半,选其中的一半和这头猪的猪头及猪尾巴,寓意是给女方家送来“一头猪”。还搭上一袋百十斤的大米,一缸三十到五十斤的白酒和一袋两斤装的食盐,并一一用红纸条挂彩。这些厚礼须在乡帮的当天,太阳偏西前送到女方家。如果不按时送达,第二天正喜,女方家的婚宴厨师们就有意拖延迎亲者的开饭时间,导致新娘也迟出阁,让迎亲队伍在半路上摸黑回家,那就贻笑乡邻了。因此,无论男方家乡帮这天多忙,也要先忙着给女方家送这份“酒肉盐米”礼。
整院贴满红婚联:为了让举行婚礼的庭院呈现出一派喜气,白族人家每逢婚事总是在院子大门、厦柱、门框、天地堂、祖先位和灶君爷等处贴满结婚对联。正喜前乡帮这一天,当婚礼前夕预请的撰联先生如期来到主办婚事的人家里时,“守库官”(负责婚礼物资的看管和供应,由东家的老亲爹充当)就拿出主人家早已准备的大红纸、墨或金粉、汽油和青光漆等书写材料。撰联先生就按主人家的祖上辉煌历史,近期家庭发展状况,新郎新娘从事的职业,是招赘、迎亲,还是出嫁,并结合着季节和时代来构思,尽量让撰写出的婚联“三贴近”。婚礼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婚联表达的意思和营造的气氛也就不同。如,迎亲的男方家贴写:“喜堂上椿萱荣茂培成文郎振家业,欣阶下兰桂藤芳迎来淑女勤持家”等;招赘的女方家贴写:“百忍堂中迎快婿,千人村里庆新婚”等;出嫁的人家则贴写:“唢呐声中歌往送,梅花香里结良缘”等等。
接来喜神敬本主:乡帮这一天下午,为婚宴准备的肉鸡、鲜鱼和肥猪宰杀刮洗完毕时,所请的“双吹双打”的唢呐师、锣鼓手也来了。于是新郎就换上崭新的衣裤鞋袜,跟着用托盘捧着喜酒喜茶、馒头饵饼等祭物,还有一个书写有“敕封红鸾天喜和合之神”红牌的陪郎们,在唢呐的伴奏下,到村外某个方向的路口把“喜神”接回来,并安置在院子的照壁处供奉着。喜神牌位的正中挂有巨大“喜”字的图幅,两侧各立着一棵迎客松,树上贴写着“喜色堂前鸾对舞,神恩阁下燕双飞”的喜神联。
接下来是去敬献本主:主婚人(新郎父母)带着新郎和用托盘端着猪头猪尾,一席饭食、酒肉、干兰、果糖等祭品的陪郎们,在唢呐的伴奏下,到本村头的本主庙里进行敬献和祈祷,祈求神灵保佑阖家平安,婚姻美满,幸福安康。并在本主庙的神柱上贴一副本主联:“百年偕老神恩佑,万事平安托圣扶。”
喜接媒公谢媒婆:按天地人的顺序,先接来喜神敬完本主,最后才去接谢媒公媒婆。依传统,所请的媒人必须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子孙兴旺,这样才能给新人带来好运。因此,有媒公就必定有媒婆。在欢快的唢呐的伴奏下,押礼官带着新郎和用托盘端着都以红纸条挂彩的馒头饵饼、猪脚红糖、白酒茶叶及男女布鞋和鞋垫各一双,还有一块红布和一只大红公鸡的陪郎们,用鞭炮开道,来到媒人家里。陪郎们喝过媒人家敬谢的“三道茶”后,在押礼官的司仪下,新郎在“敬酒调”的唢呐声里给媒公媒婆敬谢喜酒。礼毕,媒人才披着彩(那块红布),跟谢媒队伍来到了新郎家,开始履行着媒人在婚礼中的职责。
特请童男压婚床:婚礼临近时,男方家就去美化和布置新房,购置婚床等结婚家具。在正喜前一天的某个良辰请“安床婆”(由婚姻美满、子孙兴旺的妇人充当)来举行安床仪式。安床时,安床婆向神灵祈祷,向新人祝福,并在婚床的每只脚下置一个钱币(金、银或铜币即可)。到了当天晚上,男方家要请一个本家族十来岁的童男子和新郎一起在婚床上过夜,这白族语叫“压床”,以示祈盼新人婚后早生贵子,早发财的美好愿望。
唢呐迎亲
迎亲需备大红马:乡帮后的第二天,便是正喜,也是去迎娶新娘的良辰吉日。按传统,男方家要准备两匹大红喜马,并配上骑鞍垫褥、铜铃串,马头挂彩。一匹是供新娘骑乘,叫新娘马;另一匹是只驮喜神牌位的马,叫喜神马。这两匹迎亲喜马的两个牵马者须由新郎的未婚侄子担任。当用托盘端着给新娘购置的首饰、衣服鞋帽,还有给女方家父母的两块一丈二尺的“辞娘布”,给女方家亲戚的红糖烟茶等礼品的迎亲队伍,在震荡山谷的唢呐锣鼓的引领下来到女方家的大门前时,女方家就赶快派人把大门关紧,有意让男方家的迎亲队伍的唢呐师在大门前吹过数遍的“迎亲调”,女方家的亲哥亲姐才来开门迎接进屋。牵来的迎亲马匹要派专人把守,不然女方家的“捣蛋鬼”们就会把马的鞍子或铜铃串等要物偷藏起来,那男方家就只得被女方家任意捉弄,罚买喜烟喜茶喜糖来赎回了。
新郎敬谢女方家:迎亲队伍在女方家喝过“三道茶”后,在媒人的司仪下,先让新郎跪谢女方家的祖先,然后再按辈分的顺次给女方家的长辈敬谢喜酒,并再给每个长辈赠送一合红糖,长辈们也回敬给新郎一定的礼金。这表示女方家上至祖先,下至亲戚都完全认可新郎为自家的人了。
新娘哭别亲爹娘:新郎敬谢完毕,迎亲队伍吃过女方家所请的喜宴后,媒人催着新娘换衣出发,押礼官也接领下女方家给新娘置备的被褥行李、皮箱木柜、妆台火盆和家用电器等嫁妆,以及牛马、猪鸡、粮食和现金等陪嫁物品,并让前来迎亲的陪郎陪娘们把这些嫁妆和陪嫁物品一一搬出门外待运。这时的新娘就情不自禁地抱着父母哭诉离别之苦,父母哥弟姐妹也陪着泪水涟涟,伤心地痛哭,以表难分难舍之情。在媒人的再三催促下,新娘才被亲大哥背出大门外,移交给媒人和押礼官,来迎亲的陪郎们才把新娘扶上喜马。骑在喜马上的新娘胸挂“照妖镜”(普通的镜子),手握崭新的大剪刀,以便于在路上避邪和自卫(这源于过去有抢婚的习俗)。陪郎陪娘又在高亢热烈的锣鼓唢呐声里,护送着新娘和女方家的送亲队,跟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男方家行进。如果迎亲的路程较短,时间还早的话,陪郎陪娘们就在半路上放下嫁妆,进行“闹婚”活动。即让新郎新娘在路上一起配合着给大家表演节目,如果新郎新娘不从,陪郎陪娘们就卖起了“关子”——不再帮他们抬嫁妆了。这时,媒人和押礼官也束手无策,只得耐心地等待新郎新娘的“表现”了。否则,闹到太阳落山时也赶不到婆家。
点起火把迎亲人:新郎新娘、送亲队及迎亲队伍到达男方家大门前,男方家特请的两位“礼仪小姐”就立刻点燃预先备好的两把松明火把,分别站在大门前的两侧,以这大白天点火把的礼仪来热烈欢迎新娘及其送亲者的到来,以示男方家热情好客。
男女老少掐新娘:新娘骑着大红喜马来到男方家的大门前时,“迎客婆”就让新娘踩着高脚靠椅下马,并直立其上,由两位陪娘撑着新红伞护卫着,等待新郎前来背入洞房。新郎背新娘时,迎客婆在前面敲着■锣引路,从大门外敲到洞房里。在背新娘的路途中,新郎背上新娘要接受在场的男女老少的“赐福”——掐新娘。如果新郎瘦小,新娘肥美健壮而无法快速地背入洞房里,新娘就会满身是“福”(伤痛)而哭笑不得,那么会令沾满了喜气的在场者捧腹大笑,把热闹的婚礼推向了高潮。
慰劳送亲赏喜钱:新娘入新房后,新郎的父母和亲胞兄弟姊妹在媒人的引导下,到大门外向女方家的送亲者作辑问好“你们辛苦了,快进来!”说着就把送亲者迎入客厅里,并立即给他们敬献“三道茶”,敬献喜烟和喜糖了,然后按辈分大小,远近亲疏来给送亲者赏发不同数目的喜钱,白族语叫“押箱押柜钱”。
小孩讨吃“新娘肉”:新娘刚入洞房不久,男方家就请来了“梳妆婆”(由婚姻美满,又会梳妆的妇女充当)给新娘梳妆打扮。梳妆时,新娘身坐高脚椅,双脚踩踏在前面的矮桌边上,桌上摆着盛有“五谷”的大斗,斗里插着杆秤、剪刀和尺子,一盏燃着的“七星灯”,还有镜子和梳子等梳妆工具。当梳妆婆把“新娘头”梳妆好,插满“新娘花”时,撤去斗秤,将正燃着的七星灯置放在洞房的墙壁上,让迷离的光晕充满整个洞房。接着陪娘们就端来一碗米饭,头上盖满了“东坡肉”块,这是新娘在良辰美景里的晚餐。新娘扒吃完饭后,剩下的东坡肉就被村中已婚的妇女讨去给自家的小孩吃。据说吃了这“新娘肉”的小孩,沾了喜气后就能健康成长,将来前程远大,婚姻也会幸福美满。
新人喜喝交杯酒:新房中的“新娘肉”讨要完后,才让新郎进洞房。在梳妆婆的司仪下,先让新郎新娘各举一杯红色喜酒,然后将举杯的手臂相互交叉,伸到对方的嘴边,让对方喝自己手中的喜酒,这叫“喝交杯酒”,以示夫妻相互盟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意。
新娘赠鞋敬长辈:交杯酒喝过后,新娘带着满脸桃花色,由媒婆引导,陪娘作伴,向前来贺喜的男方家长辈逐一称呼,并行跪拜礼,然后再给每个长辈赠送一双自己在娘家时缝制的布鞋,长辈们也以礼金作回赠,这叫“送新娘鞋”,以示新娘是个孝敬长辈,心灵手巧的能干女人。
高唱地戏庆新婚:正喜这天夜幕降临,婚宴已结束,热闹即将退去之时,在男方家宽大的客厅里摆上八张八仙桌凳,桌上摆满了烟茶果酒,迎接着被邀请演唱地戏(又叫板凳戏)的先生(演员)入座。地戏在热烈欢快的锣鼓唢呐声和阵阵的礼炮声中拉开了帷幕。首先是“财神”开金口:“吾奉敕执下南天,身骑黑虎手提鞭。五行山前修正果,钢鞭一指财门开……今有四大部洲之中,云南迤西大理州洱源县某某乡某某村某姓弟子(主婚者的住址和姓氏),红鸾天喜之庆……”其次是“赐福”、“魁星”和“生、旦、净、丑”等角色相继登场演唱。地戏最后在“扎金榜”中结束。即全体演员一起向新郎新娘高声祝贺道:“东边一朵紫云开,西边一朵紫云来,两朵紫云相会合,夫妻和合寿百年!”“好!”在场的贺婚者齐声应和。
陪郎陪娘闹洞房:庆新婚的地戏结束了,来相帮,来祝贺,来热闹的人们吃过主人家提供的夜宵后就散去了,最后只剩下一伙陪郎陪娘在洞房里摆起了“果酒席”,开始大胆地与新郎新娘狂闹洞房了。闹洞房的主要内容是在“陪郎官”的主持下,由陪郎陪娘们给新郎新娘出一些高难度的“游戏”。比如,让新郎新娘同时用嘴咬住空中悬着的苹果,或新郎新娘各持一支筷子,一起配合着夹出玻璃杯中的喜糖等活动。如果新郎新娘在规定的时间里完不成游戏(或说不成功),就要被罚喝酒,罚表演节目等。同时让新郎新娘谈谈他们的恋爱史,成功恋爱的经验等,来传授给单身的陪郎陪娘们。单身的陪郎陪娘们给新人闹房贺婚的同时也给自己提供谈情说爱的机会。这样一直狂欢到深夜,陪郎陪娘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因为过了这花烛之夜后,他们的单身族里又少了一两个好伙伴。
唢呐高奏送喜神:正喜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一定要早起,协助家人洒扫庭除,清洗锅碗,生火做早饭,招待前两日的执事人员和还未散去的远客。当日出东山时,在锣鼓唢呐的高奏下,将正喜前一天接来的喜神送回村外。这时,唢呐师锣鼓手的“配乐”任务才完成。
新人谢亲
新郎新娘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的亲侄女或亲姐妹来接新娘回门谢亲。新娘就及时准备着礼品,带着新郎回娘家跟家里人一起筹办一两桌酒席,宴请娘家的父母和三亲六戚及举办婚礼时娘家特请的执事人员,并给执事人员每人一份“四色礼”,以示对他们的酬谢。新婚夫妇须在当天早去早回,尽量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到婆家才是最完美的事。这白族语叫“灰敏”(回门)。
结婚后的第七天,新娘又取出“装柜米”(出嫁前夜在娘家装入嫁妆柜子里的大米)和私房钱(结婚前后收到双方长辈们的见面礼金)到集市上买办酒肉和蔬菜,并亲自下厨烹调,宴请男方家的长辈和所请的提调(总理)、媒人、押礼官、迎客婆、梳妆婆和安床婆、厨师、茶水师等执事人员,并由家里负责送给执事人员每人一份“四色礼”,以示酬谢。至此,整个婚礼才算圆满结束。
洱源白族的婚礼是白族传统社会的人生大礼。白族人家认为只有结了婚才能“上以事祖庙,下以继后世”(《礼记-婚义》)。白族婚礼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两姓之好”,以及繁衍后代的家族大事。因此,这白族婚礼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聚集点,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是团结家族成员,联络家族感情的纽带。白族人家通过“敬天地大德,报父母深恩”的繁冗复杂的礼仪行为来祈盼两姓婚姻的永久稳固。白族人家在国泰民安的盛世里,使这个关乎家族存续和兴旺的重大结婚礼仪隆重、热闹而富有情趣,在一方水土上营造祥和文明的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 彭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