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对于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如何构建初中高效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十分的重要。以下是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其次,加入一些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发展,给学生的创新提供空间。最后,适当安排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实践活动内容。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从古代的问答、背诵、串讲、练习等,到近代增加了演示、参观、实验、实习作业、讨论、合作学习等新方法,后来又形成一些教学模式,如传授-接受学习、启发-探究学习、问题-发现学习等。经过继承、改造,逐渐形成了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研究发现,教学成效的关键不在于哪种方法好,而在于是否能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即学习者能否理解学习对象的实际意义。例如,整式的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已掌握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乘方后乘除再加减,有括号先去括号”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长处和不足,教师要根据知识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起适应现代教学的带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方法体系。
三、不断完善组织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把课堂教学中的诸要素,如教学内容、方式、时间和学生等诸要素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发挥其功能,达到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中心,创新教育下的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创新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更具开放性、多样性、主体性和民主性。同时,组织教学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经常进行教学组织方面的创新,在面向学生整体的同时,也要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还应有一定的灵活性,随时应付突发情况。比如,在教“同底数幂的除法”时,我先和同学们在一起探讨105÷103,25÷23,a5÷a3(a≠0)等情形,并且提出下面结论:105÷103=105-3=102,25÷23=25-3=22,a5÷a3=a5-3=a2(a≠0)。至此,“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呼之欲出,突然有个学生问,反过来相除会怎样?按照事先的教学组织设计,这是下节课要讲的内容,这时老师完全有理由说,下一节课我们再来讨论,问题是这个学生会等到他的下一节课吗?下一节他还会有兴趣思考吗?学生现在想讨论这个问题,那么他对老师后面所讲的内容,甚至会充耳不闻;而且既然这个问题已经提出来,自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这样一来不“专心听课”的人多了,说不定还会闹出点师生误会来。当时我还没来得及想这么多问题,只是觉得这是一个让学生创新的好机会,于是我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有创新,下面就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这不仅化解了尴尬局面,而且也让学生初尝了一点有关新颖想法的甜头。这堂课突破了“精讲多练”的模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设计,学生虽然未就某个知识进行足够的训练,但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不断采用新的现代教学手段
随着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师要选用适合的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目标,适合于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抛物线图像开口大小和二次项系数的关系时,可以在几何画板中分别生成如:y=2x2+4x+1,y=-2x2+4x+1,y=12x2+4x+1和y=-12x2+4x+1的图像,先让学生观察这三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有何异同,再用软件的旋转翻转功能,让学生观察比较图像得出结论。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有人预测,未来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更有人认为“网络教学”将取代人为教学。计算机教学确实有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具体形象化,将不易观察的事物虚拟可视化。因此,我们教师应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教学。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教学要求,不断地进行创新,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及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徐州市西苑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十分的重要。以下是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其次,加入一些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发展,给学生的创新提供空间。最后,适当安排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实践活动内容。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从古代的问答、背诵、串讲、练习等,到近代增加了演示、参观、实验、实习作业、讨论、合作学习等新方法,后来又形成一些教学模式,如传授-接受学习、启发-探究学习、问题-发现学习等。经过继承、改造,逐渐形成了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研究发现,教学成效的关键不在于哪种方法好,而在于是否能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即学习者能否理解学习对象的实际意义。例如,整式的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已掌握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乘方后乘除再加减,有括号先去括号”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长处和不足,教师要根据知识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起适应现代教学的带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方法体系。
三、不断完善组织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把课堂教学中的诸要素,如教学内容、方式、时间和学生等诸要素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发挥其功能,达到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中心,创新教育下的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创新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更具开放性、多样性、主体性和民主性。同时,组织教学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经常进行教学组织方面的创新,在面向学生整体的同时,也要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还应有一定的灵活性,随时应付突发情况。比如,在教“同底数幂的除法”时,我先和同学们在一起探讨105÷103,25÷23,a5÷a3(a≠0)等情形,并且提出下面结论:105÷103=105-3=102,25÷23=25-3=22,a5÷a3=a5-3=a2(a≠0)。至此,“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呼之欲出,突然有个学生问,反过来相除会怎样?按照事先的教学组织设计,这是下节课要讲的内容,这时老师完全有理由说,下一节课我们再来讨论,问题是这个学生会等到他的下一节课吗?下一节他还会有兴趣思考吗?学生现在想讨论这个问题,那么他对老师后面所讲的内容,甚至会充耳不闻;而且既然这个问题已经提出来,自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这样一来不“专心听课”的人多了,说不定还会闹出点师生误会来。当时我还没来得及想这么多问题,只是觉得这是一个让学生创新的好机会,于是我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有创新,下面就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这不仅化解了尴尬局面,而且也让学生初尝了一点有关新颖想法的甜头。这堂课突破了“精讲多练”的模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设计,学生虽然未就某个知识进行足够的训练,但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不断采用新的现代教学手段
随着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师要选用适合的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目标,适合于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抛物线图像开口大小和二次项系数的关系时,可以在几何画板中分别生成如:y=2x2+4x+1,y=-2x2+4x+1,y=12x2+4x+1和y=-12x2+4x+1的图像,先让学生观察这三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有何异同,再用软件的旋转翻转功能,让学生观察比较图像得出结论。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有人预测,未来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更有人认为“网络教学”将取代人为教学。计算机教学确实有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具体形象化,将不易观察的事物虚拟可视化。因此,我们教师应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教学。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教学要求,不断地进行创新,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及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徐州市西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