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族”一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最初具有多种含义。从宋代开始,“种族”多与某一少数民族名称连用,文献中写作“某某种族”,含义、用法与现代民族概念相近,这也是1900年以前汉语“种族”的最主要含义。清末,在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国人创造性的将西方lace(种族)概念糅合到汉语“种族”之中,汉语“种族”的民族(ethnic)含义得到进一步增强,但也不稳定。由于种族(race)的学科来源、概念的歧义性,加上民族概念的影响,进入民国之后时人赋予了“种族”许多新的含义,总的趋势是种族的民族(ethnic)含义逐渐丧失,它的种族(Face)含义逐渐增强。期间为了消除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危害,1930年代顾颉刚先生曾有意重新建构“种族”的“民族(ethnic)”含义。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安定、文化发展,随着民族概念的讨论,汉语“种族”含义最终在1960年代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