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在骨肉瘤广泛切除术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应用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自行设计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假体远端的组配节段与距骨和腓骨远端接触面为3D打印金属骨小梁界面,通过锥接的组配式节段调节假体长度。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的胫骨下段骨肉瘤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6.1±7.4)岁(范围8~29岁)。包括骨母细胞型骨肉瘤7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1例,Enneking分期均为ⅡB期。在规范术前化疗后行肿瘤广泛切除术,以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骨缺损。术后6个月内配戴支具行走,6个月后配戴护踝行走。术后每个月行X线检查评估踝关节融合情况,融合完成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直至2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肿瘤学预后。采用骨骼肌肉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估术后功能。

结果

胫骨下段肿瘤均毗邻踝关节,均按照术前计划完成截骨,截骨长度为(16.0±3.1)cm(范围11~20 cm),肿瘤切除获得广泛外科边界。假体近端髓腔固定方式:3D打印金属骨小梁柄1例,自体腓骨移植1例,骨水泥固定6例。手术时间为(128.8±18.9)min(范围110~170 min),术中出血量为(125.0±37.8)ml(范围100~200 ml)。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6±10.5)个月(范围7~39个月)。假体远端与距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为(4.3±0.7)个月(范围3~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无伤口并发症和假体松动,全部患者均无瘤生存。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84.2%±3.0%(范围80%~90%)。

结论

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安全、有效,融合率高,术后早期功能满意。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通过对长骨干生理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的研究得出长骨干在骨折内固定后形成杠杆系统,即骨折线和内固定交点为杠杆支点,施加外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为动力臂,支点到内固定尾端与骨质接触点的距离为阻力臂,内固定所需长度应尽量使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此为杠杆重建理论。治疗长骨干骨折常用钢板及髓内钉固定。髓内钉主要是依靠主钉与髓腔内壁的接触,以及远端锁钉与骨质接触的牢固程度发挥作用。根据杠杆重建理论,髓内钉固定后动力臂为施加外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为支点到髓内钉尾端与骨质接触点的距离;术中置入髓内钉前应予以充分扩髓,并
期刊
目的探究组合式撑开器辅助钢板内固定在难复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采用组合式撑开器辅助复位治疗32例难复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采用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按照1∶1匹配设立非撑开器组,共32例患者。撑开器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54.9±15.8)岁(范围18~77岁);根据AO分型,A3型3例、B3型3例、C2型16例、C3型10例。非撑开器组男12例、女20例;年龄(59.7±14.8)岁(范围21~79岁);A3型4例、B3型5例、C2型12例、C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前角罕见异常插入点的关节镜、影像学及组织学特征。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于6500余例膝关节镜手术中发现7例半月板撕裂患者的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前角与前十字韧带之间有罕见的异常插入(前内板股韧带),男4例、女3例;年龄(37.85±7.70)岁(范围27~50岁)。疾病诊断为内侧半月板撕裂4例、内侧盘状半月板撕裂1例、外侧半月板撕裂1例、前十字韧带撕裂 内侧半月板撕裂1例;行半月板修复缝合手术5例、半月板次全切除手术2例。于术中切取异常插入结构即前内板股韧带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目的建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分型,探讨根据骨折分型采用对应的腹侧加压张力带钢丝布线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共行1280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21例发生股骨大转子骨折。男11例,女10例;年龄(65.81±6.45)岁(范围42~76岁);均为单侧,左侧11例,右侧10例。术前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1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例,股骨颈骨折2例。术中根据大转子骨折线部位提出新的骨折分型,根据分型采用对应的腹侧加压张力带钢丝布线技术
目的探讨核磁神经成像术在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总结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4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单侧骶骨骨折24例,均为Tile分型C1型,Denis分型Ⅱ型16例、Ⅲ型8例;双侧骶骨骨折16例,均为Tile分型C3型,Denis分型Ⅱ型,均为骶骨"U"形骨折。所有患者均存在腰骶神经损伤表现,采用对比增强三维核磁神经成像术(contrast-enhancedthree-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