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开发教材习题 助力学生建构新知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oot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习题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代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把握教材习题,精准分析,根据学情进行适当的二次开发,助力学生建构新知.本文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以下统称“教材”)中“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通过对教材习题进行二次开发,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课前思考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背景比较简单,抽象为数学问题就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高三个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例1中体积是个常数,底面积是高的反比例函数,确定解析式后,用待定系数法解决问题即可.例2与例1不同,没有直接给出反比例函数中的常数,首先需要通过等量关系确定;例2第(2)问涉及不等关系,解决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本节课的核心是学生会通过反比例函数模型的构建解决实际问题.
  思考1:本节课的本质是什么?它在本单元学生的学习中起何种作用?
  本节课是一节函数建模课,具体是利用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它既是一节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思维的实际应用探究课,也是一节单元知识点复习课.类比之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学习经历,本单元,笔者也是在带领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解析式的三种表达形式、图象与性质后,开启了函数的应用之旅.
  思考2: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如何落实?
  既然是应用,首先便需落脚于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我们需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自身所处生活环境及具备的生活认知;二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不会单一出现,它必定是多维度以问题串的方式呈现的.其次,从实际要解决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第三,分析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第四,运用数学语言构建模型.第五,借助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等解析模型,解決实际问题.本节课,笔者设计了一个实际背景问题,借助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落实以上五个步骤.
  思考3: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引导学生学?
  实践表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本节反比例函数建模课,需要学生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铺垫,对教材中的例1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反比例函数概念、三种表达形式、图象与性质的复习.接下来,结合教材例2、本节练习第2题、习题26.2复习巩固的第9题,创设一个实际问题下的问题串,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教材习题的二次开发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材呈现1:(教材第12页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 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 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地下掘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掘进到地下15 m时,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 m.相应地,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设计开发1:同学们,若我们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会发现,你的身边一直存在着许多数学模型.
  (1)你每天喝水使用的水杯可以抽象为哪种立体图形?
  (2)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底面积、高三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等量关系?
  (3)已知圆柱体体积V=100 m3,其底面积S与高h具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关系中的哪种函数关系?为什么?
  (4)根据你的判断,请写出S与h的函数关系式,能写几种解析式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
  (5)当h=10 m时,求S的值.
  (6)请选择图1中表示关于S与h的正确函数图象,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教材中例1的题设背景是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圆柱形煤气储存室的问题探究,离学生生活较远,故笔者修改了题设背景.第(1)问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第(2)问意在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第(3)问意在分析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所有函数关系中明确本题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借此复习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即两变量乘积是一个非零常数.第(4)问意在用数学符号语言即解析式表述模型,同时复习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三种表达形式,为后续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知识点储备复习.第(5)问呼应教材例1考查知识点,学生能通过解析式,已知其中一个变量的具体值,求另一个变量的值.第(6)问意在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通过辨析,引导学生类比之前对函数实际应用的学习,归纳出实际问题自变量非负性这一特点.同时,与教材习题26.2复习巩固第5题的考查内容形成呼应,为学生突破例2的重难点做好数形结合思想应用的助力工作.
  教材呈现2:(教材第13页例2)码头工人每天往一艘轮船上装载30吨货物,装载完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
  (1)轮船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卸货,平均卸货速度v(单位:吨/天)与卸货天数t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由于遇到紧急情况,要求船上的货物不超过5天卸载完毕,那么平均每天至少要卸载多少吨?
  设计开发2:(装卸货模型探究)抗疫期间,云南各地均组织对湖北进行物资援助。某地工人装载一批物资,每天可装载30吨,装载完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
  (1)该物资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卸货,平均卸货速度v(单位:吨/天)与卸货天数t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要求该物资5天卸载完毕,那么平均每天要卸载多少吨.
  (3)接到上级命令,要求该物资不超过5天卸载完毕,那么平均每天至少要卸载多少吨?
  (4)解决第(3)问,你还有哪些方法?请思考并与同学分享.   (5)一次物资运输援助,除考虑装卸货过程外,方案制定时还需考虑哪些环节?
  【设计意图】教材例2的题目背景是码头工人往轮船上装卸货情况探究,云南不是沿海城市,根据学情替换背景,更改为抗疫物资援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渗透.原题中只有两问,即开发设计后题目的第(1)(3)问.加入第(2)问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从等量关系到不等关系的解决搭建一个认知的台阶,即方程思想的铺陈.第(4)问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类比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学习经历与方法,自主构建方程、不等式、函数三者联系助力实现不等关系的解决.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借助方程思想,先求临界值再求范围;或借助函数增减性,数形结合得到范围;或借助不等式组,代数运算得到范围,助力学生自我构建新知.第(5)问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思考问题,除装卸货过程外,运输方面也需要考虑路程、速度、时间、运输车辆本身的性能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通过模型构建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战疫”时方案制定的科学性与必要性.教师借由问题串的现实条件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其体会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材呈现3:(教材第15页练习2)一司机驾驶汽车从甲地去乙地,他以80 km/h的平均速度用6 h到达目的地.
  (1)当他按原路匀速返回时,汽车的速度v与时间t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该司机必须在4 h之内回到甲地,那么返程时的平均速度不能小于多少?
  设计开发3:(运输货模型探究)云南文山在抗疫期间多次向湖北运输“文山三七”这一中草药,要运向湖北,需要首先到达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已知一司机驾驶汽车从文山去昆明,记汽车行驶时间为t(单位:小时),平均速度为v(单位:千米/小时),根据经验v,t的一组对应值如下表:
  (1)当他按原路返回时,根据表中数据,平均速度v(单位:千米/小时)关于行驶时间t(单位:小时)的函数表达式是     .
  (2)若该司机必须在4小时内回到文山,那么返程时的平均速度不能小于多少?
  (3)若返程汽车行驶速度不超过100千米/小时,最快多长时间可以返程?
  (4)若返程时,司机车速控制在80≤v≤100(km/h)范围内,求返程所用时间t的取值范围.
  (5)若返程行驶时间需满足4≤t≤4.8(h),则司机需要将车速控制在哪个范围?
  【设计意图】教材原题考查内容为开发设计后题目的第(1)(2)问.开发设计后题目增加第(3)至(5)问,意在强化学生解决不等关系的三种思想方法,即方程思想、函数最值思想、不等式(组)思想的应用强化,实现“已知一变量变化规律,求对应变量相应取值范围”这个学习难点的突破,开展有阶梯性、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同时,设计中题设呈现的等量关系借助表格的形式,意在提示学生解析式中常数的获得,可通过文字、符号、图形三种数学语言提供求解条件.
  教材呈现4:(教材第17页习题26.2复习巩固第9题)某汽车油箱的容积为70 L,小王把油箱加满油后驾驶汽车从县城到300 km外的省城接客人,接到客人后立即按原路返回.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油箱加满油后,汽车行驶的总路程S(单位:km)与平均耗油量b(单位:L/k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小王以平均每千米耗油0.1 L的速度驾驶汽车达到省城.返程时由于下雨,小王降低了车速,此时平均每千米的耗油量增加了一倍.若小王始终以此速度行驶,不需加油能否回到县城?如果不能,至少还需加多少升油?
  设计开发4:(运输过程个体因素探究)某司机驾驶的是一辆江铃货車进行该次物资运输.
  (1)油箱加满油后,如图2所示,货车行驶的总路程S(单位:km)与平均耗油量b(单位:L/k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在这段相距480 km的路上,货车以平均每千米耗油0.1 L的速度前往昆明,返程时由于下雨,降低了车速,此时平均每千米的耗油量增加了一倍.若司机始终以此速度返程,不加油能否回到文山?如果不能,至少还需加多少升油?
  【设计意图】设计开发后题目变化的主要是第(1)问,借助图象语言求解析式.同时,介于实际生活中运输车的油箱容量,承接问题串中“战疫”运输的路程,对原题进行了计算数字的改编,起到完善这个实际生活中运输问题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
  在认真研读教材的情况下,结合学情,笔者才会考虑对教材习题进行二次开发,目的在于为学生搭建突破知识重难点的台阶,助力学生自主构建新知,直抵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学习水平、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方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本节课容量大,有梯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与素养,也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长期积累与内化.教师借由解决一个时代背景下的问题串展开的实际问题,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数学建模在生活中的应用性;通过模型的建立、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切身感受借助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让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慢慢融入学生的数学学习日常.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每节课的有机配合,更加需要教师的潜心研究与不懈尝试.
  ◇责任编辑 邱 艳◇
其他文献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因为一句诗而喜欢上夜晚宁静的芬芳。在诗人们的笔下,桂花香处皆明月。初秋季节,桂花的清淡和校园的书香相得益彰,滿园香气送来朗朗书声。“无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间种桂花。”我爱桂花,但绝对不是我们校园里的那棵“妖树”。我实在无法割舍哪怕一点点的爱给它,因为它一直在挑战我的审美情趣和鉴美水平。  它的丑打破了校园的和谐与对称。校园里的其他树木都被设计师们整齐排队,只有这棵“妖树
期刊
我蓦然停住了脚步。  暖阳,灰瓦,浅黄的墙,一栋两层的楼房出现在我眼前,但吸引我目光的并不是这具有傣家特色的房子,而是那几个坐在房前认真看书的小孩!微风轻拂,阳光如同一支画笔,在凤凰树浓密的绿荫上画下星星点点。那些星星点点是跳跃的精灵吧!它们跳到孩子们的头发上,女孩儿便成了童话故事里戴着美丽发饰的小公主;它们跳到孩子们的脸上,便与他们眼中专注的光融为一体;还有一些更调皮的,一下跃上了孩子们捧着的书
期刊
2021年高考已然落幕,但兼具诊断功能、选拔功能、管理功能、导向功能和发展功能的高考试题作为评价手段之一,仍然牵动着教育工作者的心弦,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认真研究。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个综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而形成的考试评价理论框架的视域内审视2021年高考英语全国甲卷,我们会发现该套试卷确实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那样,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
期刊
每每想起从前,会想到什么呢?  记得高中二年级时,父亲突然离世,宛如天塌,黑暗蔓延,几近吞噬了我。那天,不知何时,竟下起雨来,仿佛天亦哭了。茫茫雨中,我兀自漫步于空寂的操场,无遮无掩,任凭雨花洗刷一切。之后一天,我瞒着妈妈把书包悄悄背回家,藏在麦草堆里。稍事镇定后,我试着走近妈妈,轻声说:“妈妈,我不读了,我要出去找条活路。”  妈妈见状,身子颤抖起来,站都站不稳,只得倚着门框。随即,她缓缓蹲下,
期刊
2021年高考,云南省参与使用甲卷考试,学生普遍认为数学试题偏难,发挥不好;而许多数学教师认为,今年数学试题难度不是很高,但要考高分确实不容易.2021年高考数学甲卷中,理科第20题与文科第21题是相同的抛物线与圆的综合问题,在试卷中发挥了“难”的作用.要顺利解答这道题,学生需要有较强的理性精神.高考试题“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是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渗透
期刊
云南省高考英语答题卡采用的是主客观合卡的方式,即客观题答题内容与主观题答题内容在同一张答题卡上。我所在的罗平县第一中学自2014年起,各种校内的统一考试,均采用网络阅卷。网络阅卷快速、准确、数据丰富,给教师提供了立体的教学反馈。笔者在对最近一次月考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有3位同学因答题卡涂写问题而失分,随之对学生3次周练检测的答题卡进行了分析,收获此文,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答题卡涂写中存在的
期刊
提高化学复习课效率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能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能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疏漏点、薄弱点;三是能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抓住了以上关键点,以复习课情境创设为抓手,以调动学生复习主动性为主要目的,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取得了很好的复习效
期刊
2021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20题共42分,主观题8题共58分,题型结构与2020年基本一致。试题符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紧扣初中化学教材,充分考虑云南省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注重试题的基础性,易、中、难比例为7∶2∶1,精选情境素材,重点考查初中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呈现方式及考查角度合理,能比较全面地衡量在化学学科学习方面,学生能否达到
期刊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文件要求,结合2019年12月发布的《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联系教材和教学实际,云南省教育厅于2020年11月公布了
期刊
“阅读对话”与“教学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两重“对话”结构。用“对话”的理念观照教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用“教学对话”、促进学生“阅读对话”的过程。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常常决定于“教学对话”所产生的教学效力能否真正将学生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导向深处。在众多促进对话达成的教学手段中,教师的课堂点评颇具“四两拨千斤”的效力。丁卫军老师在《天净沙·秋思》中的教学对话,就是一个巧妙利用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