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和英语在衔接的问题上具有较大的区别,其应用的手段和意义均有所不同,这是英汉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现阶段,国际上惯用的翻译手段都在于对源语言文章中衔接方法的重新调整,从而促使译文在表达中拥有连贯的衔接。本文从认知环境的差异探讨入手,展开对衔接手段及意义处理方法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对英汉翻译事业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语翻译;衔接;意义;处理
在现阶段的英汉翻译理论中,专家逐渐将语言学相关理论同翻译研究理论进行了结合,促使翻译理论得以丰富,对实践具有更大的意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现阶段,我国专家一致认为不可以单纯依靠源语言内部衔接的重新调整来进行翻译,还应当对不同的语言认知环境及特点进行充分的研究,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促使文章外部的衔接在手段及意义上取得进步。本文从英汉翻译中衔接意义处理的要点入手,详细探讨了中英文化语境的对比及处理方法。
一、英汉翻译中衔接意义的处理要点
显性机制是构成语篇衔接最主要的手段,这一机制包含了省略、照应和词汇手段等,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衔接方法,因此译者需要对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形成完整通顺的译文。
(一)衔接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在翻译过程中,大家习惯性的以现行机制为主。当译文形成,阅读者对其语序和含义进行理解时不应只考虑显性机制的内容,而是应根据具体的语境及发言人的特点来进行。
例如以下三个句子,虽应用了同样的显性机制,衔接词都为it,she和so等,在语义上却由于语篇环境和机构上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别。
①It’s a mystery to me, how the conjuror sawed that woman in half.
②Well, Jane was the woman he did it to. So presumably she must know.
③It’s mystery to me, how the conjuror sawed that woman in half, Jane was the woman he did it to. So presumably she must be Japanese.
由此可见,要想准确掌握和表达原文含义,需要充分考虑到当时的语言环境和背景文化等内容,这要求作者通过文章语义进行了解的,而不是只依靠显性机制这种形式上的内容,有些时候上下文语境就能够帮助译者了解文章所述内容。单纯应用显性衔接机制来考察文章语义是无法完整的,应以语境因素来完成对文章真正含义的了解。因为语言形式、意义空缺等都是表达语义重要的方法,这同不同国籍作者之间的环境及思想具有较大的关系,理解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隔阂。
(二)中英不同情境下的衔接意义
交际作用是语篇最大的功能,而交际的目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所不同。语篇的背景、情境构成了当时的语言环境,这就是情景语境,它将限制原文和译文当中所使用的词汇,所以情景语境也是原文解读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该情景语境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删减和词汇的增加。
例如,The winding course of the stream continually shut out the scene behind us, and revealed as calm and lovely a one before. We glided from depth to depth, and breathed new seclusion at every turn.
这段中会出现两种翻译,即一种是“曲折的溪流,在一转弯后,就看不到后边的景致,但前面却拥有更加安静美丽的景色。我们从这一深流走到下一处,转弯可以尝到更加安静的空气”;另一种是“曲折的溪流,一转再转,景物消失,再也看不见,可却能看见前面的幽静可爱。我们上深处的溪流泛去,滑动的游棹,景色也转变”。
由此可以看出中外两国作者显然拥有不同的意境,同时他们也拥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所以翻译工作者应在翻译过程中,对calm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对比,第二个译文中的“幽静”比第一个译文中的“安静”更具有意境,而第二个译文中的“一转再转”要比第一个译文中的“一转弯后”更加简洁明了,也能够更贴切的表达上下文的语境和含义。
二、中英文化语境的对比与处理
(一)文化缺省
各国不同的语言,之所以会表达不同的含义,主要是因为人类不同的成长环境、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等,在进行书面表达过程中也会使用不同的信息符号。例如下面的句子:
Would you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stop talking?
在这句中,有人会将多个please翻译成多个“千万”、“请你”和“千万请你”等,不同的译文是由于对正篇文章语境不够了解造成的,本文的原文讲的是女主角识破了男友设立的骗局而生气之下的语言,在了解这一文章内容之后,就可以判断出三个译法当中,第一个是最为贴切的,既能够充分表达文中主人公的心理,也可以促使读者更准确的对文化内涵进行掌握。
(二)文化冲突
在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下,其语言是能够进行相互渗透的,同时其具有广泛性和相对性。在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了解过程中,其中存在的差异是独特的,这一差异也是翻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大部分的谚语等内容是无法单纯根据字面含义对其真正的意境进行表达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字面内容进行舍弃,典型的例子有,当猫和狗在英语中出现时,常常代表友好、人类忠实的朋友等,而在汉语中就没有这一层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翻译人员无法对两种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掌握,就不可能及时的表达出正确的译文。
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讲,应将一部作品放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中进行审视,才能够对其精神、意义进行有效的表达,同时理解原文的含义,并不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还应当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因素,同时还要对两种不同的文化及其中存在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对比。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空缺实际上是体现在意义衔接之上,如果没有及时的对其进行填补,将会导致译文呈现出不连贯、不通顺的现象。所以,英汉翻译,不仅要注重语法上的连贯,还应当对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掌握。
三、结论
在英汉翻译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现阶段专家学者通常在加强理解原文的过程中提倡应用分析语篇语言学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一来更有助于译文的合理性。英汉两种语言文章当中,从结构到衔接方式都拥有较大的差异,显性衔接是英语语言的特色,隐性衔接是中文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要对篇章文化背景和语言含义进行充分的理解,才能够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春兰. 衔接理论指导下的语篇翻译策略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2]方瑜. “衔接手段”在《辛巴达航海历险记》翻译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林茵茵. 论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有效性及其局限[D].兰州大学,2010.
关键词:英语翻译;衔接;意义;处理
在现阶段的英汉翻译理论中,专家逐渐将语言学相关理论同翻译研究理论进行了结合,促使翻译理论得以丰富,对实践具有更大的意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现阶段,我国专家一致认为不可以单纯依靠源语言内部衔接的重新调整来进行翻译,还应当对不同的语言认知环境及特点进行充分的研究,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促使文章外部的衔接在手段及意义上取得进步。本文从英汉翻译中衔接意义处理的要点入手,详细探讨了中英文化语境的对比及处理方法。
一、英汉翻译中衔接意义的处理要点
显性机制是构成语篇衔接最主要的手段,这一机制包含了省略、照应和词汇手段等,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衔接方法,因此译者需要对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形成完整通顺的译文。
(一)衔接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在翻译过程中,大家习惯性的以现行机制为主。当译文形成,阅读者对其语序和含义进行理解时不应只考虑显性机制的内容,而是应根据具体的语境及发言人的特点来进行。
例如以下三个句子,虽应用了同样的显性机制,衔接词都为it,she和so等,在语义上却由于语篇环境和机构上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别。
①It’s a mystery to me, how the conjuror sawed that woman in half.
②Well, Jane was the woman he did it to. So presumably she must know.
③It’s mystery to me, how the conjuror sawed that woman in half, Jane was the woman he did it to. So presumably she must be Japanese.
由此可见,要想准确掌握和表达原文含义,需要充分考虑到当时的语言环境和背景文化等内容,这要求作者通过文章语义进行了解的,而不是只依靠显性机制这种形式上的内容,有些时候上下文语境就能够帮助译者了解文章所述内容。单纯应用显性衔接机制来考察文章语义是无法完整的,应以语境因素来完成对文章真正含义的了解。因为语言形式、意义空缺等都是表达语义重要的方法,这同不同国籍作者之间的环境及思想具有较大的关系,理解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隔阂。
(二)中英不同情境下的衔接意义
交际作用是语篇最大的功能,而交际的目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所不同。语篇的背景、情境构成了当时的语言环境,这就是情景语境,它将限制原文和译文当中所使用的词汇,所以情景语境也是原文解读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该情景语境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删减和词汇的增加。
例如,The winding course of the stream continually shut out the scene behind us, and revealed as calm and lovely a one before. We glided from depth to depth, and breathed new seclusion at every turn.
这段中会出现两种翻译,即一种是“曲折的溪流,在一转弯后,就看不到后边的景致,但前面却拥有更加安静美丽的景色。我们从这一深流走到下一处,转弯可以尝到更加安静的空气”;另一种是“曲折的溪流,一转再转,景物消失,再也看不见,可却能看见前面的幽静可爱。我们上深处的溪流泛去,滑动的游棹,景色也转变”。
由此可以看出中外两国作者显然拥有不同的意境,同时他们也拥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所以翻译工作者应在翻译过程中,对calm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对比,第二个译文中的“幽静”比第一个译文中的“安静”更具有意境,而第二个译文中的“一转再转”要比第一个译文中的“一转弯后”更加简洁明了,也能够更贴切的表达上下文的语境和含义。
二、中英文化语境的对比与处理
(一)文化缺省
各国不同的语言,之所以会表达不同的含义,主要是因为人类不同的成长环境、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等,在进行书面表达过程中也会使用不同的信息符号。例如下面的句子:
Would you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stop talking?
在这句中,有人会将多个please翻译成多个“千万”、“请你”和“千万请你”等,不同的译文是由于对正篇文章语境不够了解造成的,本文的原文讲的是女主角识破了男友设立的骗局而生气之下的语言,在了解这一文章内容之后,就可以判断出三个译法当中,第一个是最为贴切的,既能够充分表达文中主人公的心理,也可以促使读者更准确的对文化内涵进行掌握。
(二)文化冲突
在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下,其语言是能够进行相互渗透的,同时其具有广泛性和相对性。在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了解过程中,其中存在的差异是独特的,这一差异也是翻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大部分的谚语等内容是无法单纯根据字面含义对其真正的意境进行表达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字面内容进行舍弃,典型的例子有,当猫和狗在英语中出现时,常常代表友好、人类忠实的朋友等,而在汉语中就没有这一层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翻译人员无法对两种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掌握,就不可能及时的表达出正确的译文。
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讲,应将一部作品放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中进行审视,才能够对其精神、意义进行有效的表达,同时理解原文的含义,并不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还应当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因素,同时还要对两种不同的文化及其中存在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对比。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空缺实际上是体现在意义衔接之上,如果没有及时的对其进行填补,将会导致译文呈现出不连贯、不通顺的现象。所以,英汉翻译,不仅要注重语法上的连贯,还应当对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掌握。
三、结论
在英汉翻译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现阶段专家学者通常在加强理解原文的过程中提倡应用分析语篇语言学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一来更有助于译文的合理性。英汉两种语言文章当中,从结构到衔接方式都拥有较大的差异,显性衔接是英语语言的特色,隐性衔接是中文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要对篇章文化背景和语言含义进行充分的理解,才能够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春兰. 衔接理论指导下的语篇翻译策略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2]方瑜. “衔接手段”在《辛巴达航海历险记》翻译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林茵茵. 论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有效性及其局限[D].兰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