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文学富矿带的开采者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ak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防是文学的富矿带。然而,再富的矿藏也是埋在地下,它静躺着、沉默着,等待执着而虔诚的文学家去勘探、开采。
  我的朋友吕政保算得上是一位这样的开采者。
  这位湖南汉子,机智,灵敏,豁达,时时喷涌着三两句幽默,无论走到哪,都能给人带来欢声笑语,标准的乐天派。
  边防成就了吕政保——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他用诗歌铸造的红哨楼和用小说打造的老鼠河边防连,成为新边防文学的一个有亮度的标记。
  一座高耸的哨楼
  政保从小喜欢诗歌。后来参军到了新疆,起初在团宣传股搞新闻报道。上军校后,主持“军校之声”广播。撰稿,编稿,审稿,和采编播人员一道,把“军校之声”办得有声有色,并成功采访录制了一期将军视察学校的节目,开该校“军校之声”采播将军的先河。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边防连队,走进了红哨楼的视野,隐隐约约他与红哨楼要有一段不解之缘,不了之情。
  政保很能以“安身立命”的姿态来适应边防连队的生活。他一边看书充实守卡的日子,一边用心去品读边防连队、边防军人的血肉与灵魂。他的一首写连队老牛的诗《经典故事》发表在2011年第9期的《解放军文艺》后,政保的名字逐渐被守卡官兵提及。真正让政保“名声大振”的是他发表在2002年第3期《解放军文艺》上的组诗《红哨楼》。守过边防的人都知道,过去我们哨楼大多粉刷一种叫“哈巴粉”的暗红色涂料。在诗歌《红哨楼》发表之前,我们官兵们习惯叫“哨楼”或“红色的哨楼”或“哈巴粉哨楼”。直到组诗《红哨楼》发表后,人们开始称那类哨楼叫“红哨楼”。很快,“红哨楼”便作为“特指边防哨楼”的专有名词固定在边防官兵的记忆里。这时候的政保已经被派到分区宣传科学习,他在连队的岗位就是我顶替的。当时叫作“帮工”。所以,我对政保比较熟悉。时任分区政治部主任的魏怀润看到《解放军文艺》上的《红哨楼》之后,觉得政保还真有点这方面的特长。魏主任非常喜欢文学,出版过《最初的生活故事》《一个团政委的接待日记》等小说。他爱惜人才培养人才在官兵中是颇有口碑的。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正当魏主任对组诗《红哨楼》还记忆犹新时,同年第6期《神剑》杂志又发表了政保写的《拉水的牛》。这无疑给“培养吕政保的火炉上又添了一把好柴火”,主任读了这篇散文后,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政保的看法,要着手重点培养这位年轻的边防干部。
  红哨楼是政保的第一眼矿井。他在连队的日子里,守寂寞伴风雪,他写下了大量的诗作,最后结集成诗集《红哨楼》。可以这么说,诗集《红哨楼》的出版发行并斩获兰州军区“昆仑文艺奖”,奠定政保“哨楼诗人”身份。
  因为是战友加同行的缘故,我是最先拜读《红哨楼》的人之一,记得当初一口气读完后,难耐内心激动,写了一篇读后感——
  新边塞诗是当代中国诗歌的重要流派,曾对中国现代诗的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和其他诗歌流派一样,虽极盛一时,但终未摆脱走向衰落的命运。这是大气候所决定了的。
  今天读到吕政保的诗集《红哨楼》,为之一震,随之一个念头从脑际闪过:边塞诗复活了。我为能在军旅诗乍暖还寒的季节,看到一朵鲜活的春梅而感到惊喜;也为能在军旅诗还比较沉闷的气候里,透进一股清新的空气而感到快慰。
  细细品读吕政保的边塞诗,觉得有两个特色。一个是发扬我国古代边塞诗人的优良传统,置身于真正的边防生活,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和荣辱兴衰,真实体察戍边人的军旅情结和精神风貌。吕政保是屈原故里人。他戍边生涯中,品读了边防生活的寂寞与艰辛,品读了边防军人的豁达与乐观,品读了沿边牧民的纯朴与热情……所有这些都随同岁月一起注入他的血脉,渗入他的骨髓,铸就了他的边塞诗魂。但凡真正的边塞诗人,都有这种诗魂,高适是这样,岑参是这样,范仲淹也是这样。无诗魂者不可为诗,无边塞诗魂者不可为边塞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另一个是从细微处着笔,来营造大的境界。初读吕政保的诗,感到很平淡,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他的独特来。他将灼热的然而又是饱蘸了激情的目光投向一粒沙,一棵树,一眼泉,一支枪,一片雪花,一座哨楼,一只羔羊,甚而至于一头已故多年的老黄牛……这些灵动的物象不断拨动着他那根嵌在心坎的七彩弦,于是诗之音符在边塞跳跃和飞扬了……
  当时边防连队的条件比较差,除了播放一下团部配发录像带或光盘外,基本就是打打扑克或者看看书,有兴趣的写点小诗小文。谁写文章了,要么主动念给战友们听,要么被战友们“窃”来当众朗读。还有的听着听着就问,这是写的谁呀,是王胖子?是李秀才?争着猜着、追着闹着地来冲淡守卡的寂寞。所以说,当时吕政保能很快被官兵们诗人长作家短地叫唤,除了其作品确实写出了“守卡人的魂”外,也与当时环境分不开的。评价或分析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都不能离开当事人当时所处的环境。
  吕政保从学校分配边防团队后,第一个发现他的文才的是干部股的张伟干事。吕政保军校毕业到团干部股报到时,张干事问他有什么特长,吕政保说当战士时,在报刊上发过一些稿子,读军校时,负责校园广播工作。张干事立即起身,把吕政保带到政治处张同生主任办公室。张主任询问了吕政保的写作情况,觉得不错,就向张建新政委报告,并建议让吕政保岗前培训结束后到宣传股工作。我写这段文字,一是想说吕政保是幸运儿,幸运地上了“人才传送带”;二是想说,单位有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试想,如果張伟干事听到吕政保能写写画画两下子后,不以为然甚至还嘲讽揶揄一番,吕政保会不会及时走进领导的视野,甚至他会不会再有激情写作都不可知。但吕政保在“挖掘边防文学富矿的路上”不会有那么顺溜是确信无疑的。如果是大火之势,一桶水都泼不灭的,而如果只是一点火苗呢,一口痰就弄熄了。这也反映了单位的风气很重要,什么样的风气就会有什么样的群体。那些年,塔城军分区先后涌现了一批在军内外小有名气的诗人作家。并以一套5卷本136万字的《塔城边防军旅文丛》标志着“塔城军旅文学现象”形成。
  张政委就很看好政保的文笔,下连队指导工作,也会询问吕政保最近写了什么,发表了什么,发表在哪里,这时候吕政保就把收集到的样报样刊拿出来,递呈给政委。张政委得知新上任的分区政治部魏主任非常热爱文学,履新前就出版过长篇小说后,便积极向主任汇报团里的“小才子”吕政保。   “张政委,这样吧,你跟司令部的人讲一下,安排一个业务干部到连队顶替一下吕政保的工作,让他到宣传科学习锻炼。”
  政保到了到宣传科。主任很重视,跟宣传科的同志商量:“李艳阳和吕政保都是下面边防团派过来学习的。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比较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能学点东西,能写点东西。我看把政治部放杂物的那间小房子腾出来,作为他们俩的学习室。另外请人把房间粉刷一下,再添购个文件柜。还有,科里再增订几本文学类刊物,让吕政保和李艳阳自己看,喜欢什么就订什么。咱们今后下团和武装部要留意,有人才苗子就要逐步安排来学习锻炼。部队靠人才,人才靠培养。”在选择订刊上,李艳阳拿出行家里手的眼光和水准,很快写下了《诗刊》《星星》《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几种刊物。他事后说,当作家诗人,这几种刊物不能少。
  成功者都是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吕政保深知到分区学习的机会很难得。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白天跟着科里的干事们跑这忙那,晚上打开电脑噼啪噼啪地敲着键盘,让夜晚随着他的思绪跳着“键盘舞乐”。政保把人生的发条上得满满的,他先后创作发表了上百首(篇)诗歌、散文、小说,结集出版了第二本诗集《金色课堂》,并完成了长篇小说《守卡人生》。
  有些事情,光得到群众认可,还只是具备“草根性”,只有得到官方认可后,其相应的身份才具备“正统性或官方性”。这不,2006年,政保的第二部诗集《金色课堂》荣获第八届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消息传来,分区震惊!在这届获奖人员中,部队作家只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驻守在千里边防线上的吕政保同志。
  对于这一消息,最高兴的是魏主任。他梳理了一下政保的工作情况,出书及获奖情况,敲开分区司令、政委的办公室,向两位首长作专题汇报,想给吕政保同志报请二等功。司令、政委听后,大笔一挥:同意!
  一条流淌的心河
  据政保本人讲,他八岁就借助《新华字典》看《红楼梦》,一边看一边哭,小小年纪,成了“情种”。此后,他对女性的痴迷几乎到了宗教式的崇拜,一切女性在他眼里都是“神仙姐姐”。他在小学和中学追没追过女生,因为他既没说过,又没有文字性的记录,就不敢妄猜了。但从他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隐约可知他对军校女同桌的爱慕,思念,那真可谓痴情一片。他更是将自己所蓄的情思化成了那一篇篇催人泪下的小说。
  读他的小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字之泪是完全可以流成河的。
  他的短篇小说《参谋的爱情》首次在《军营文化天地》上发表。也许是一篇爱情小说吧,他收到样刊后,并没有给我们看。还是被李艳阳意外读到后,认为该文“笔墨洗练,情节巧妙”,是一篇他认为为数不多的好小说,并认为其文“添一个字则多,减一个字则少”。对于作品,李艳阳并不是一味说好话的人,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文章批得胆战心惊的。所以分区一般人写文章,最害怕被李艳阳看到——担心自己的底气不够,承受力也不够。
  李艳阳如此高评这篇小说,难免有他偏爱的成分,但也不能说李艳阳评得偏轨离谱。《参谋的爱情》不长,现引用如下:
  严格地说,参谋的爱情不算爱情,可参谋偏偏把它当作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而且以一种胆小男人的执拗紧紧拽住不放。我们就常常为参谋的爱情走向暗自捏汗。
  参谋还在读军校的时候,和学校一名女生叶子经常在一块儿谈起文学。所谈观点及爱憎不知不觉取得惊人的共识,从这层意义上说算个知音吧。参谋那时爱写些豆腐块类的文章,据参谋说叶子经常帮他誊写稿件,参谋手头紧时叶子还从自己的津贴中接济过他。
  按理说这些作为同学加战友之间的往来也很平常,可我们的参谋却暗地里“把微笑当爱情”了,他说叶子很漂亮很聪明很善良,那份气质好得实在无法用文字形容无法用语言表达。
  “你爱她?”
  参谋用一种无限憧憬的眼神作了回答。
  参谋家境不好,自己也长得欠火候,漂亮姑娘都视参谋为障碍物将目光绕道而过,这令参谋的天空总是风吹雨淋的,参谋就特渴望阳光。遇上没把他打入“另类”的叶子,其感动的心情当然可以理解,可也不能得寸进尺把友谊当爱情啊!这样下去他最后不失望得跳楼才怪。作为朋友的我便有些不安起来。
  “她比仙女还仙女、比蒙娜丽莎还蒙娜丽莎吗?”对看不到结局的爱情我一向好作低调处理。于是我向参谋泼冷水般地问。
  “什么意思?”参谋认为我是在亵渎他那份完美无瑕的“虚拟爱情”。我几次想捅破那层纸告诉他那是没有结果的耕耘,可一见他那不进油盐的架势,就让我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我知道打搅一个人的美梦是残忍的,尽管梦醒之后一无所有,但梦中人儿总是最富有最幸福的呀。
  叶子见参谋喜欢写点诗呀散文呀什么的,就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阳光灿烂地对参谋说,你写一部小说吧,就写我们军校生活。
  把叶子放在心中最软最疼处的参谋对叶子当然言听计从了:
  “我行吗?”
  “我看你行!”
  参谋的推理是,叶子说行的事情如果不行就没道理。
  于是参谋就开始着手他军校题材的小说创作。军校毕业时参谋的小说还仅开了个头,他觉得很对不起叶子地把头耷拉着告诉叶子:
  “还没写好。”
  “慢慢写,我等你。”
  参谋毕业后分到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边防哨卡,厮守一句“慢慢写,我等你”惨淡经营他的小说。其间有好几个热心人给他介绍女朋友都被他快刀斩乱麻地拒绝,后来就再也没有谁操那份闲心了。和他一届走出校门的男男女女都早已出入成双,我们的参谋依然是腊月的椿树光杆一条。叶子的“我等你”本意是等你把小说写好后再看,可我們的参谋却将那三个字作了质的误解。
  事实也是这样,参谋心中的叶子毕业后第二年就嫁了个很帅气的男军官,早把我们的参谋忘得无牵无挂了(也许叶子从来就没有牵挂过参谋)。参谋还是着邪似的写啊写,好像是在攒一张船票要搭坐谁的客船。   参谋的小说终于写成了,交付出版时他在书中的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善良的叶子”。但参谋后来并没有找叶子,而是和一位农村姑娘处上了朋友。
  当时的责任编辑余戈还在文后附了段点评:参谋的故事似乎被注入了大多天真的成分。可是天真难道有什么不好吗?一个孩子是天真的,一朵花是天真的。一个梦想是天真的。同样,一个参谋的不能实现的爱情也是天真的。这样的话,一个故事又为什么不能是天真的呢?
  把一个伤感的故事写出“天真”的味道。这不仅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技巧,一种写作境界,更是作者的一种写作胸怀。不是吗?
  吕政保中篇小说《边陲戎影》为我们勾勒和铺展出一幅动人心弦的边防爱情长卷。小说结构脉络纵横而清晰,叙事展开跌宕而流畅,显示出政保匠心独运和极高的小说驾驭能力。
  多维度地展开,多层次地铺排,增强了小说的厚重感。小说虽只有两万余字,但讲述了七对恋人的故事。在这七对爱情的构架上,分别以骏尉和清婉儿为核心,直接或间接地铺展陈述。在处理这些人物关系时,能紧紧抓住核心人物和核心事件,浓墨重彩地去写,务尽其详。而对于次要人物和次要事件,或用粗笔勾勒,或借他人之口带出,惜墨如金,不肯多写一字。关系错综而脉络清晰,人物众多而繁简得当,为小说质地增码不少。
  主线和辅线穿插呼应,使得小说摇曳多姿,辉映成趣。清婉儿和骏尉的爱情是主线,骏尉和馨儿的爱情是辅线。在故事推进中,主线始终凸显在画面最前沿,以大画幅、大场景来展现两对情人的点点滴滴。而辅线逶迤前行,若隐若现,以骏尉的情感回忆来展现他与馨儿的情感片段,这些片段以散点形式,对主画面进行有力补白和丰富。
  小说中有小说,这种虚实相生、镜外成像的双焦手法,极大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小说男一号从事文学创作的原动力是他对馨儿的暗恋及馨儿对他的鼓励支持,这种爱的火焰,助燃骏尉的创作激情。虽然军校毕业后,骏尉和馨儿各奔东西,且馨儿定情他人,但骏尉对馨儿的承诺没变,他忍受着边防的寂寞和失恋的熬煎,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开在哨所的紫玫瑰》。最有趣的是,由清婉儿和骏尉来共同创作小说的结尾,这个结尾既表达了清婉儿的决心,也暗含了骏尉对馨儿的情感向往。这种内心的矛盾交织,使得情感多元素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回味无穷。
  郭小川曾说:“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清婉儿对骏尉的爱情,是对小川之言的最好阐释。面对那么多优秀男军官的追求,她不动芳心,而唯独对其貌不扬、邋里邋遢的骏尉抛出绣球,为何?因为她看中的是骏尉的品行和才学。当清婉儿认准骏尉后,她甘愿放弃一切安逸和舒适,情愿和骏尉一起到边防去“坐在山头看风景”。
  吕政保最新发表在《神剑》杂志上的一部非虚构作品《那些缘定边防的记忆》,完全采用“写实”的手法,深层开挖“边防爱情婚姻”之“幸福与辛酸”“理想与现实”“当下与未来”“大我与小我”“担当与情怀”等诸多主题。看得出,《那些缘定边防的记忆》所写的几乎是真人真事,或者是说真人真事的另一种表达和叙述。最近看到某作家之作《百年“报告文学”与十年“非虚构”》,充分肯定了“非虚构”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功效。“非虚构”强调“有我”,注重在场感,突出“个人性”,是对“报告文学”的有效补位和文学表现领域的新拓展。政保曾写过一系列的“爱情与婚姻”的专题文章,大概是对边防的深厚情怀吧,在离开边防近十年后,他就边防的“爱情与婚姻”进行了文学的呈现,说实话,形式不是文学的关键,文学的要义是对生活的艺术表达,及其这种表达后面的文学家的情感及思想。这篇作品的闪光点不再是无端由地、脱离实际地高歌军人及其爱情的纯洁和伟大,而是将视野深深拉向现实的残酷和军人作为特殊群体的孤独、无奈、苦闷,还有对军嫂的理解、同情、關爱。这篇小说别开生面,空谷绝响。艺术的生命力在于陌生化和独辟蹊径,《那些缘定边防的记忆》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毋庸置疑,他的长篇小说《守卡人生》成功塑造了参谋吕思宁、副指导员武新军、“单眼皮”一排长、班长刘毅勇、战士陈兴林等一大批鲜活的边防官兵形象。小说架构独特精妙、语言诙谐幽默、情节曲折跌宕,在更广的舞台和更深的领域,展现了政保的文学创作才能。正如《解放军报》编辑汪泾洋所评:“看了《守卡人生》后,我对作者的创作理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在写作中格外看重创新,不模仿。按说模仿也不是坏事,模仿应该算是人生写作的一个阶段吧,对于年轻人来说,从模仿起步的不算少,如今浩如烟海的书市,模仿之作何其多也。然而吕政保同志打一开始写作便重视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切入,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表达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小说《守卡人生》中的人物形象,你是很难在其他书本上找到、在其他影视里见到的,但又能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在那些难见人烟的边防哨卡。或许这只能是那些身居其中,又善于感悟生活的人才能艺术真实地把它流于笔端,活于文学。”
  《守卡人生》是政保用100多个晚上加班写成的,在白天因为要忙于公务,根本写不了,也没法子写。对于常人来讲,加班到深夜两三点钟,坚持一两个晚上没多大问题,要是连续坚持100多个晚上,如没有超常的毅力和对艺术近乎痴迷的追求,恐怕是不可能的。多亏他那时候精力充沛又对文学恋得太深。
  小说出版发行后,边防官兵人人争相传阅,就连部队家属也能以拥有一本《守卡人生》而开心。一天,政保在团部家属院碰到一位同事陪家属散步,那位家属得知他就是《守卡人生》的作者时,很生气地说:“你太坏了,怎么叫那么好的战士牺牲了呢,怎么让那么好的姑娘遇车祸了呢!”政保一下子愣在了那里,不知什么时候惹怒了这位面慈心善的军嫂。那位同事忙过来解释:“吕干事,不好意思,我爱人前天看了你的小说,感动得哭了半个晚上。她觉得,应该让战士陈兴林活着,让吕思宁和滢滢结婚。她入戏太深,这不,这会儿还没走出来呢……”
  政保一听,笑了,赶忙上前握住军嫂的手:“谢谢你,婶子。《守卡人生》有您这样的读者,是它最大的福气!”。
  吕政保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学评论《写作,如同到山里捡柴火》。其核心的观点就是:写熟悉的事,写熟悉的地方,写熟悉的人,要挖地三尺地写。
  期待政保继续深耕他笔下的“红哨楼”和“老鼠河”连队。说不定他一不留神将“红哨楼”和“老鼠河”深耕成两块文学地标呢。
  责任编辑/何书雨
其他文献
时令已入秋,薄薄的一层,似缥缈在晨空中的雾气。太阳依然热情,却又明显地被蒙了一层看不见的纱幔,强度和烈度隐约减退,就像刘汗已经悄然步入中年,看上去跟以往没有变化,但他的身体和内心却能感受到岁月在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自己,有点像滴水穿石那么股劲儿,一丝丝焦虑和无奈就像初秋的落叶那样落到心头。  好在初秋的落叶不多。刘汗一如既往走进单位的院子里。院子不算大,布置得还算巧妙。院门朝南,是拱形的,有些年月了。
期刊
常言,春天是希望与梦想播撒的季节。在这一时节,冬日的寒冷逐渐消却,嫩绿与闹意一同涌上来,一切光景都是复苏的欣欣然。  本期纪实题材作品,再现了革命先躯与英雄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前进,向他们致以最深的敬意。《太空教师王亚平》透过英雄航天员王亚平的成长经历,在叙述的层层铺开中展现王亚平作为女性航天员柔软而又刚强的一面。《黄旭华:一生属于核潜艇》讲述了我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为国“深潜”的一生,
期刊
一  信仰,一個形而上的字眼,当一个人内心对某种观念无比坚定,这份坚定沉淀为充分的自信,就变成了信仰。  信仰包含着一份无与伦比的美丽与执着,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说得大一点,它更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尽管人们常常把信仰跟宗教联系在一起,甚至把宗教说成信仰。但实际上,“信仰”不代表任何宗教,它只代表一个人的内心。  所以,当那些说中国人不信宗教就没有信仰,实在没有道理。这世上
期刊
悄悄的我们来了  在她按下暂停键的时候  四万多双求生的眼睛  四十八小时达到收治标准  红区  忍着不适,英勇奋战  绿区  手脚并用,沟通协调  中药,西药,心理,干细胞  抽血,输液,雾化,静脉泵  消毒,叩背,镇静,俯卧位  置管,插管,抢救,氧合机治疗  医护不停穿梭在病房  时刻关注重症患者体征的一丝丝变化  时刻关注残疾患者生活上的各种需求  时刻关注轻症状患者复查的核酸结果  终于
期刊
一提起"东方红",耳畔总会响起那熟悉的旋律,忆起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及从太空传回的电子乐音……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深深镌刻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作为"东方红一号"发射的"点火"口令下达者,张积华心中对"东方红"的记忆,比别人更加深刻。第一次见到张积华,是2016年首个国家"航天日"。因为"航天日"是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日子——4月24日作为纪念日,所
期刊
2013年的12个月,《摄影之友》的摄影师们带大家走过无数美景,覆盖全球,但有限的篇幅始终会让人遗憾,今天让我们来盘点2013年摄影师最推荐的地方,分享今年最满意的照片和最动人的拍摄故事。  12月 色达  寻找层叠寺庙中的最美构图  吕强 风光、婚礼摄影师  2013年带领摄影团队深入色达五次,拍摄色达照片5201张,探索出独一无二的色达行摄技巧。  参与2013年《摄影之友》11月刊“博卡拉极
期刊
PS很忙  编辑:王娟 文:一零三  在这个PS越来越热的年代,PS的照片层出不穷。在这里,我们盘点了2013年5组最热门的PS照片,你跟上时代了吗?  名人“住”进画里  作者:Steve Payne 亮点:PS将画与照片完美结合w 热度:★★★★☆  这组作品是英国艺术家Steve Payne以George Dawe所画的329幅俄罗斯军官画像为基础,经过电脑后期制作将社会名人完美地“住”进了
期刊
一个黄昏,我启程去了比远更远的地方。那个地方叫拉萨。  对耸立在拉萨西北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长久不变的美好向往,使它成了我心中一座神圣的丰碑。那座可以与天宫媲美的宫殿下有条环形街道叫八廓街,早早晚晚都旋转、涌动着朝圣的人流;斜对着布达拉宫就是西藏最大的寺庙大昭寺,殿堂里点亮的千盏佛灯如银河一般浩渺;大昭寺前面有当年文成公主亲手栽下的唐柳,柳絮上深藏浅露着公主那绿度母般的笑容。  布达拉宫提升了雅鲁
期刊
“封”存的故事  编辑:岳圆 文:熙雯  在过去的一年中《摄影之友》每一期封面的诞生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13年的封面,带你走进它们背后的故事。  2013年1月刊  最影友封面  封面难度:★★★★ 封面好评度:★★★★  1月刊封面被评为参与度最高的封面。我们果断放弃了曼妙身姿的美女,反而关注到与读者更多形式的互动。我们在摄影之友官方微博上发起活动征选封面头像,最终以高
期刊
一  瞳瞳的学校放假早一点,他娘俩提前几天已回武胜。  腊月二十八下午,我终于向着老家荣县出发。因驾照还没到手,为我带车开路的是同在成都工作的一位沾亲带故的女院长。多年没回出生地过年,这回总算如愿以偿。想必八十多岁的老父老母一定在村口盼我,尽管他们在电话里从不过多表达情感,但他们懂得我有妻儿,有自己家的事。  孩子都是父母的股份。但父母不是股东,他们只是家的遗址。我知道有一天,他们还将成为故乡的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