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商之道在人和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912569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之地,有巴一国。巴族渊源众说纷纭,或来自东夷,或起于渝西川东,或袭汉水而至清江,或迁自洞庭之蛮。虽其源不可考,然从考古及文献资料可知,巴从周之南土远国到秦时归人诸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亦曾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其中,最为人知者,莫过于巴人经商。
  据《华阳国志》所载,巴地“东至鱼复,西至焚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可植五糓,牲具有六畜。物产丰饶,“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亦有当地特产珍品,树有荔支,蔓生植物有辛药,园植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药物类有奇特的巴戟天、花椒;竹木之中珍贵的有桃支、灵寿。丰富多样而独特的自然资源,成为巴人进行商贸活动的物质基础。
  《史记,货殖列传》曾云古人生产经营之道:“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巴人更深諸如何将地利之便化为利益之源,渔猎工商,开发得宜。巴地手工业兴盛,且能以地域性特色占据区域市场一隅,有些产业甚至成为重中之重,如矿冶、制茶、酿酒、髹漆等。
  丹砂作为一种矿物颜料,被古人广泛应用于日常器物与宗教、墓葬装饰中;朱砂亦是古代制备水银的唯一天然原料,从春秋战国至秦朝一代,炼丹术大盛,朱砂意义非凡;其凝神镇静、杀菌益气之药用,更使之于军事方面殊为重要。从考古与文献资料来看,巴人的先民是最早使用丹砂的民族,可与城背溪文化遗址中的涂朱陶盘联系起来,而《说文解字》中有“丹,巴、越之赤石也”,《名医别录》中亦载“丹砂产于巴州。”巴人开采、使用、贩运丹砂,获利巨丰,甚至有巴寡妇清以之“擅利数世,家亦不訾”并为始皇帝筑台纪念。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桥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巴山峡州所出之茶,历史悠久,皆为上品。“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在与秦国的盟约中,巴国所产清酒甚至与奇珍黄龙玉并称等价。至于髹漆一艺,巴、蜀向来并称美名,不仅皆盛产丹、漆,而青川等漆器的出土亦表明早在战国之时巴蜀髹漆工艺已十分成熟精美,秦汉之际更是行销四海。
  巴人不仅善于发掘自我优势,还深谙如何利用周边地区达到共赢目的。以食盐贸易为例,巴人自身并不丰产,因而采取联合邻国之策,为盐产地承运货物,贩卖至周边甚至远方市场,再回购本地所需商品。后来,巴人另辟蹊径,独立开发资源,逐渐成为新的区域盐业中心。
  数千年前的巫山之地,偶因白鹿酌泉知味而发现巫溪宁厂盐泉,后巫国以盐兴业。云梦之地的巴人原本以渔业为生,一部分巴人后西迁入巫峡。巴人与巫国联合,为之运盐远销至长江上游地区并深入支流水系。巫国因之更为强盛,巴人也由此强大,征服了当地农牧部族并在巫国支持下建成巴国,初都故陵。然而,久居人下非长远之计,巴人用心探索之下发现巫溪并非唯一的盐产地,江水中也藏有食盐。水中食盐经过熬煮,便可得之。巴人发现羊渠、朐忍、监溪、涂溪等多处盐泉,以木桶隔断淡水,终可自力更生,“巴川资以自给”。上古四川盆地、荆楚地区都是缺盐区,仰赖于外来食盐。嗣后,巴国逐渐独立,接管巫国资源,通商蜀、楚等国,成为该地区食盐贸易垄断者。
  古代社会交通不便,物品流通全赖商路。巴人本身善于行船纵舟、水上奔波,溯水西上,可至蜀地;顺流而下,通达荆楚。他们还致力于开发新的商路。巴蜀之地崇山峻岭,道途难于上青天,巴人开辟了绵延数千里的运盐栈道,沿着这些狭险山道背负巫盐出川。此外,巴国本身虽不在“西南丝绸之路”(由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组合而成的,灵关道是成都-筇崃-芦山-汉源-西昌至祥云、大理,五尺道成都-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大理,二者于大理会合后经南山-保山-腾冲到缅甸、印度等地)线上,却可经由关系密切的蜀地与之连结,接人西南商路网。
  尽管巴国最后也湮灭在历史中,但其勤于劳作,敢于探索,勇义非常的精神流传下来。巴人在并不能算作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下,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地利,精手工,开商路,合四邻,终成就自己的商业之道。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如是也。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开了!开了!桃花开了!一朵,两朵,三朵……”小孙女仰面望着桃树,兴奋的用小手点着桃枝上的花,数着一二三,却怎么也数不清。那笑脸也如那盛开的花朵,粉红妖妖,真正的应了那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一抹暖色竞如蜜水般泛起在我的心潮。  家居里的一方小院,是我两老退休后的心灵寄托。我们把大把的时问经营它,把大量的余热都抛撒在这方小院里。我们见缝插针,把院中有土的地方都铺上红红绿绿。没有章法,不讲品位,贵花贱
期刊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丫环晴雯冬夜薄衣外出,不慎着凉伤了风,“鼻塞声重,懒怠动弹”宝玉悄悄地请了位大夫来怡红院治疗。由此,引出了胡庸医乱用虎狼药,治疗晴雯的“小伤寒”的章回。  晴雯月夜外出戏耍,因风寒侵袭肌肤而发病。胡君荣诊了脉象后说:“时气不好,竟算是‘小伤寒’,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好了”。“小伤寒”这句中医伤寒学派的术语,出自清代医学家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又名冒寒。此症属四时感冒
期刊
很喜欢明代爱国将领于谦《观书》中的那几句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在这首诗中,于谦将书比作多情的老朋友,与书朝夕相伴、形影不离,表达了他在读书时心无杂念、乐在其中的情形,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  我的老家坐落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深山老林里,因此,生命中便有了许多在山中读书的体验,特别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坐在明月朗照的山里静静地读书,室内
期刊
年年清明节,今又清明节,众所周知,清明节是民族扫墓节,目的是为了体现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另外,清明节还有一种叫法:植树节。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雨潇潇,此时种树成活率高,成长快,种植树木正其时。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原本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传说有三,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一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二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
期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的“三春”就是春天。在古代,人们一般把农历正月称为孟春,把二月称为仲春,把三月称为季春,这就是合称的“三春”。  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唐李白《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元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刘大白《春尽了》诗:“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这里的“三春”都
期刊
古人说: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十年可以栽培成一颗大树,也许是杨树、柳树、槐树抑或是香樟树、银杏树、菩提树。十年成就什么,关键取决于十年前的种子。  生命就是一颗种子。  “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属于你。”陈奕迅的《十年》歌曲让人回味人生百味,感情千回百转。曾经陌生的你我因为天意走到一起,曾经缠绵悱恻的情侣如今又陌路天涯。十年是可以沉淀一种情感,也可以将爱情童话粉碎。  “头悬梁锥
期刊
久久为功篇  细微之处见精神,久久为功成大业。从“精准扶贫”到“改革开放”再到城市管理,这都是习近平始终秉持的理念。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典出](战国)《荀子·劝学篇》  [释义]把土堆积起来可以成山,把水积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
期刊
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  人尽能,真是平易,而其  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  身研玩不尽,即做人道理  亦然,最美好处,亦总在  最平易处也。  ——钱穆  读书三到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
期刊
读了吴光教授学术论文集《从“道德人文”到“一道五德”》之《重塑儒学核心价值观——“一道五德”论纲》,很受启发,很受激励,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感。  吴光教授认为,在儒家理论系统中,“道”是集政治、伦理、道德于一体的主宰性观念。它有道路、原则、引导、学问、境界之义。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道”为根本之德,作为人生根本原则、政治理想和治国安民的战略。“德”指对“道”的体悟、实践,是“道”的具体表现形
期刊
南宋史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录了两件事,都和白居易有关。  第一件事:唐朝时的河北三大重镇自从代宗大历年间被强大的藩镇所占据,到宪宗元和年间,田弘正才宣布他控制的魏博镇归顺朝廷;到穆宗长庆初年,另两个镇也归顺了朝廷,河北一带才渐渐安定下来。可是唐穆宗是个平庸之辈,手下的几任宰相也十分平庸,未能对河北三镇采取长治久安的良策,结果相继引发了王庭凑之乱、朱克融之乱,朝廷调集十五万大军前去平乱,但最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