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 数学学习 兴趣培养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创造的驱动力,是创造思维活动的成功的先导,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下面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来谈谈我的体会,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教。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爱护学生,融恰师生感情
作为教师,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要承认“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学科内容的特点,传统教学活动中师生情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古板、严历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了。因此,新课改提倡的“师生互动”,要求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別是对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到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习乐趣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喜欢与爱好的故事、猜谜等形式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活跃的、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乐意学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创设兴趣与乐趣的情境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学起于乐,乐学是前提;乐学离不开思,善思是关键。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约厚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一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四、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可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讲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生 数学学习 兴趣培养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创造的驱动力,是创造思维活动的成功的先导,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下面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来谈谈我的体会,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教。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爱护学生,融恰师生感情
作为教师,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要承认“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学科内容的特点,传统教学活动中师生情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古板、严历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了。因此,新课改提倡的“师生互动”,要求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別是对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到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习乐趣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喜欢与爱好的故事、猜谜等形式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活跃的、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乐意学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创设兴趣与乐趣的情境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学起于乐,乐学是前提;乐学离不开思,善思是关键。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约厚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一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四、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可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讲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