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认为,人的生命有两次起点:一次是母亲赋予的自然生命,一次是国家与社会赋予的事业生命。塔里木这片神奇的土地,成就了我的事业生命,给予了我生命的新起点。”
——黄少英
2004年7月,27岁的北大博士黄少英将要步入职场了。不少同学出国、进外企,他却默默而坚定地填下了“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他却坚信“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他要在祖国的西部、在石油事业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在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他迅速地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石油人”。
从八桂边陲到西北边陲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有很多,后来之所以去了塔里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被当时来北大招聘的塔里木油田宣讲团所打动。”黄少英回忆,当时率队来北大招聘的是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总经理孙龙德。这位中科院地质所毕业的博士所带领的招聘团,以其自身的活力、朝气与诚意,让莘莘学子感受到塔里木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希望的油田。
黄少英是广西壮族人,老家在山清水秀的广西百色,不少亲戚就在当地的油田工作。从小,黄少英就对油田怀有很深的感情。从事了9年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后,他非常希望能够学以致用,而求才若渴的塔里木油田以中国陆上第二大油田所独有的发展前景深深吸引了他。
当他真的决定远赴塔里木工作时,不意外地遇到了来自父母的阻力。年迈的双亲实在不放心最小的儿子从祖国最南边的家乡到那么遥远的西北工作。在他的耐心说服下,父母最终还是理解并支持了他的选择。
孰料,刚到塔里木,黄少英就遭遇“下马威”。人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习惯了南方湿润空气的他,很不适应南疆的干燥与风沙,嗓子干燥得一度连话都说不出来。
类似的考验仅是个开始。在最初一个月的入职教育后,是历时半年的前线实习。在前线地震队,常常是白天在野外布线,晚上就直接在野外搭帐篷过夜,生活的艰苦自不待言,但在黄少英的眼里,却充满了新奇。
黄少英的工作经常需要进行野外踏勘。塔里木周缘的山,山高坡陡,碎石遍布。一次,他与同事到库车踏勘搜集资料,路上不得不趟过齐腰深的碱水沟,夜里11点回到驻地时,下半身皮肤已经被碱水浸泡、腐蚀得脱了皮。第二天,却又照常进行踏勘工作。
身为石油人,不仅会面临各种艰难险阻,还得时刻具有舍小家顾大家的胸怀。妻子早产,尚未满月,黄少英突然接到去前线踏勘的任务。等他回来时,儿子已过了满月;不久,他又被派往法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合作研究,等他回国时,儿子的百天也过了……
同在油田工作的妻子,非常理解、支持他的工作,这让黄少英很是感动。在夫妻俩的耳濡目染下,儿子不到二岁就认识了宝石花——塔里木石油的标志,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黄少英歉疚之余,满是自豪,“没准儿将来又是一个石油人啊!”
从“北大骄子”到“沙海石油人”
回想起初到塔里木的岁月,黄少英坦言,“作为院里的第一位北大博士,当时我的压力着实不小。外界往往对我们北大毕业生的期望值很高,这无形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况且,在我的前面,现任江同文院长已经作为定居塔里木油田的第一个博士,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相当高的标杆,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如何变压力为动力,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黄少英的体会是,放下北大毕业生的身份,从零做起,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刚到塔里木时,虽然拥有高学历,但对于非石油院校毕业的我来讲,一切都是陌生的。”黄少英在北大学习的9年间,侧重于基础知识与理论研究,而油田更重视应用研究,一切研究都要“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这使得他在最初那段时间曾“相当地没有头绪”,如何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油田的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他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黄少英深刻地感受到,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只是知识结构的一个方面,许多知识还要在工作中慢慢学习。于是,在投身油田一线工作之余,他积极自学充电,全面提升石油地质勘探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令我们感到温暖的是,油田非常重视人才,倾力培养,全心关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来帮助我们完成从学校到油田的顺利转型,让我们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初到单位,油田为每位新员工都安排了有经验的师傅,通过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来帮助新员工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油田生产工作中。同时,油田还经常邀请一些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来讲座,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此外,让黄少英感触颇深的一点是,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能力。“有些高学历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不善于与人打交道,而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与他人协作,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使自己的才华‘半径’变长。”
从优秀实习生到学术带头人
初到塔里木油田,院里安排总地质师杨文静担任黄少英的指导老师。“杨老师给我制定了一套周详的实习计划。我不敢懈怠,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钻研。很多次,我都在梦中因为专业问题而猛然惊醒,顿时了无睡意,起床继续钻研业务。”
在导师的带领下,黄少英充分发作用了自身的英语优势,参与了中石油主持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在前陆盆地中的应用”这一国际会议的组织与翻译工作,负责带领来自16个国家的60多位外国专家到天山南北两侧进行野外考察,并共同完成中、英文野外实习考察指南的编制。由于工作业绩非常突出,实习期满后他被油田公司评定为“年度优秀实习生”。
2005年,黄少英针对手工量板法工作效率低下的现状,创新性地提出并独立完成了快速量板法程序的编写,在库车地区勘探中全面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因此荣获第九届塔里木油田公司创新创效活动一等奖。
2007年,黄少英被聘为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地质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同年还被任命为勘探所构造室副主任,及《塔里木盆地地层和构造》研究项目副项目长。2010年,又被任命为研究院实验中心构造室主任。
随着角色的转变,黄少英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在北大兼修的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做好科室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他所在的构造室的研究成果不断得到深化和应用,他所培养的新员工魏红兴同志很快成为研究骨干,并被评为2008年度油田公司“优秀实习生”,他也因此被评定为“优秀指导老师”。
在塔里木油田工作6年来,黄少英先后荣获塔里木油田公司技术创新一等奖2项,创新创效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青年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勘探开发研究院创新创效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被评为第二届“塔里木油田百名优秀大学毕业生”、研究院2009年优秀共产党员;参与发表论文14篇,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并担任《塔里木石油与天然气》杂志的英文编辑。
在地震解释、构造建模、盐构造研究、区域构造特征分析和盆地构造演化方面,黄少英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其研究成果在库车坳陷圈闭落实和盆地构造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显著,他参与落实的神木1井和大北3井,分别荣获中石油油气重大发现奖和油气发现一等奖。
在黄少英的感召下,北京大学目前已有12名毕业生加入到“我把青春献石油”的队伍中,与他一起默默奋战在塔里木油田。
虽然身在沙漠,黄少英的心中却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人生。“油田刚过了20周年大庆,正处在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很庆幸自己能加入其中,亲眼看到自己打出的油和气直接运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许,只有亲身耕耘了祖国西部这块热土的人,才能充分体会到个中自豪与成就感。
——黄少英
2004年7月,27岁的北大博士黄少英将要步入职场了。不少同学出国、进外企,他却默默而坚定地填下了“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他却坚信“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他要在祖国的西部、在石油事业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在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他迅速地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石油人”。
从八桂边陲到西北边陲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有很多,后来之所以去了塔里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被当时来北大招聘的塔里木油田宣讲团所打动。”黄少英回忆,当时率队来北大招聘的是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总经理孙龙德。这位中科院地质所毕业的博士所带领的招聘团,以其自身的活力、朝气与诚意,让莘莘学子感受到塔里木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希望的油田。
黄少英是广西壮族人,老家在山清水秀的广西百色,不少亲戚就在当地的油田工作。从小,黄少英就对油田怀有很深的感情。从事了9年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后,他非常希望能够学以致用,而求才若渴的塔里木油田以中国陆上第二大油田所独有的发展前景深深吸引了他。
当他真的决定远赴塔里木工作时,不意外地遇到了来自父母的阻力。年迈的双亲实在不放心最小的儿子从祖国最南边的家乡到那么遥远的西北工作。在他的耐心说服下,父母最终还是理解并支持了他的选择。
孰料,刚到塔里木,黄少英就遭遇“下马威”。人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习惯了南方湿润空气的他,很不适应南疆的干燥与风沙,嗓子干燥得一度连话都说不出来。
类似的考验仅是个开始。在最初一个月的入职教育后,是历时半年的前线实习。在前线地震队,常常是白天在野外布线,晚上就直接在野外搭帐篷过夜,生活的艰苦自不待言,但在黄少英的眼里,却充满了新奇。
黄少英的工作经常需要进行野外踏勘。塔里木周缘的山,山高坡陡,碎石遍布。一次,他与同事到库车踏勘搜集资料,路上不得不趟过齐腰深的碱水沟,夜里11点回到驻地时,下半身皮肤已经被碱水浸泡、腐蚀得脱了皮。第二天,却又照常进行踏勘工作。
身为石油人,不仅会面临各种艰难险阻,还得时刻具有舍小家顾大家的胸怀。妻子早产,尚未满月,黄少英突然接到去前线踏勘的任务。等他回来时,儿子已过了满月;不久,他又被派往法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合作研究,等他回国时,儿子的百天也过了……
同在油田工作的妻子,非常理解、支持他的工作,这让黄少英很是感动。在夫妻俩的耳濡目染下,儿子不到二岁就认识了宝石花——塔里木石油的标志,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黄少英歉疚之余,满是自豪,“没准儿将来又是一个石油人啊!”
从“北大骄子”到“沙海石油人”
回想起初到塔里木的岁月,黄少英坦言,“作为院里的第一位北大博士,当时我的压力着实不小。外界往往对我们北大毕业生的期望值很高,这无形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况且,在我的前面,现任江同文院长已经作为定居塔里木油田的第一个博士,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相当高的标杆,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如何变压力为动力,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黄少英的体会是,放下北大毕业生的身份,从零做起,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刚到塔里木时,虽然拥有高学历,但对于非石油院校毕业的我来讲,一切都是陌生的。”黄少英在北大学习的9年间,侧重于基础知识与理论研究,而油田更重视应用研究,一切研究都要“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这使得他在最初那段时间曾“相当地没有头绪”,如何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油田的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他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黄少英深刻地感受到,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只是知识结构的一个方面,许多知识还要在工作中慢慢学习。于是,在投身油田一线工作之余,他积极自学充电,全面提升石油地质勘探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令我们感到温暖的是,油田非常重视人才,倾力培养,全心关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来帮助我们完成从学校到油田的顺利转型,让我们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初到单位,油田为每位新员工都安排了有经验的师傅,通过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来帮助新员工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油田生产工作中。同时,油田还经常邀请一些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来讲座,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此外,让黄少英感触颇深的一点是,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能力。“有些高学历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不善于与人打交道,而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与他人协作,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使自己的才华‘半径’变长。”
从优秀实习生到学术带头人
初到塔里木油田,院里安排总地质师杨文静担任黄少英的指导老师。“杨老师给我制定了一套周详的实习计划。我不敢懈怠,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钻研。很多次,我都在梦中因为专业问题而猛然惊醒,顿时了无睡意,起床继续钻研业务。”
在导师的带领下,黄少英充分发作用了自身的英语优势,参与了中石油主持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在前陆盆地中的应用”这一国际会议的组织与翻译工作,负责带领来自16个国家的60多位外国专家到天山南北两侧进行野外考察,并共同完成中、英文野外实习考察指南的编制。由于工作业绩非常突出,实习期满后他被油田公司评定为“年度优秀实习生”。
2005年,黄少英针对手工量板法工作效率低下的现状,创新性地提出并独立完成了快速量板法程序的编写,在库车地区勘探中全面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因此荣获第九届塔里木油田公司创新创效活动一等奖。
2007年,黄少英被聘为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地质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同年还被任命为勘探所构造室副主任,及《塔里木盆地地层和构造》研究项目副项目长。2010年,又被任命为研究院实验中心构造室主任。
随着角色的转变,黄少英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在北大兼修的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做好科室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他所在的构造室的研究成果不断得到深化和应用,他所培养的新员工魏红兴同志很快成为研究骨干,并被评为2008年度油田公司“优秀实习生”,他也因此被评定为“优秀指导老师”。
在塔里木油田工作6年来,黄少英先后荣获塔里木油田公司技术创新一等奖2项,创新创效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青年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勘探开发研究院创新创效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被评为第二届“塔里木油田百名优秀大学毕业生”、研究院2009年优秀共产党员;参与发表论文14篇,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并担任《塔里木石油与天然气》杂志的英文编辑。
在地震解释、构造建模、盐构造研究、区域构造特征分析和盆地构造演化方面,黄少英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其研究成果在库车坳陷圈闭落实和盆地构造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显著,他参与落实的神木1井和大北3井,分别荣获中石油油气重大发现奖和油气发现一等奖。
在黄少英的感召下,北京大学目前已有12名毕业生加入到“我把青春献石油”的队伍中,与他一起默默奋战在塔里木油田。
虽然身在沙漠,黄少英的心中却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人生。“油田刚过了20周年大庆,正处在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很庆幸自己能加入其中,亲眼看到自己打出的油和气直接运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许,只有亲身耕耘了祖国西部这块热土的人,才能充分体会到个中自豪与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