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画蛇添足、节外生枝”题型占的比重很大,2008年高考18套试卷由11套试卷考查了散文阅读题中司以称之为“画蛇添足、节外生枝”能一种题型。
一、试题扫描(附参考答案)
1 原文:《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寅公。题目: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8年高考全国卷I)
参考答案:(1)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2)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2 原文:《马缨花》,作者:季羡林。题目: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参考答案:(1)为马缨花的出现已作反衬。(2)为对比马缨花三十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3 原文:《十年以后》,作者:欧·亨利。题目: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2008年高考宁夏海南卷)
参考答案:(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4 原文:《侯银匠》,作者:汪曾祺。题目: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2008年高考江苏卷)
参考答案:(1)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2)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3)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4)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候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s)小说的主旨是袁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5 原文:《雾》,作者:季羡林。题目: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2008年高考湖北卷)
参考答案:(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6 原文:《我爱水》,作者:张秀亚。题目: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2008年高考四川卷)
参考答案:(1)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2)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3)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7 原文:《吟风》,作者:张绪佑。题目: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2008年高考福建卷)
参考答案: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8 原文:《蒙眬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作者:萧乾。题目: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008年高考江西卷)
参考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申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9 原文:《歌德之勺》,作者:张炜。题目: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d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2008年高考山东卷)
参考答案:(1)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2)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也可)
10 原文:《乌米》,作者:(俄)阿·马·高尔基。题目: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008年高考浙江卷)
参考答案:手法:(1)衬托(以动写静、以景村人、烘托、对比也可)。f2)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也可)。作用:(1)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2)突出鸟米孤独无助的处境。(3)暗示人物的命运。
11 原文:《碧云寺的秋色》。题目: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2008年高考北京卷)
参考答案:(1)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2)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二、题型探析
(一)试题命名为“画蛇添足、节外生枝”题型的原因分析。
如以上试题扫描所示,11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要写作对象,依次为:“阳关古道”、“马缨花”、“鲍勃和吉米”、“侯银匠”、“雾”、“什刹海”、“风”、“鲁迅先生”、“歌德”、“乌米”、“碧云寺的秋色”等。这些作者主要的写作对象我们把它比喻为“蛇”或者“节”,而所设置的考题都是谈论文中所描述的另一对象与这些主要对象的关系的。另一对象如上述扫描中所示依次是:“郭小川的诗句”、“大院子里的生活”、“一阵冷飕飕的风”、“侯菊”、“鲜花和动物的细节”、“我爱水”、“一盆银杏”、“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恩格斯的一段话”、“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描写色彩的词语”等。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足”或“枝”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画蛇添足”、“节外生枝”其实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法和手段,与传统的所谓“画蛇添足”、“节外生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高明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要表现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主要环境”等主要写作对象。往往顾左右而言他,借助其他的人、事、物来表达和表现。因此,这种“画蛇添足”、“节外生枝”的题型是针对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而设置的一种类型的题目。
(二) “画蛇添足、节外生枝”题型的命题样式及分析。
(1)直接型:作者为什么写“足”或“枝”?如扫描中的2、7、9等。
(2)直接指向明确型:作者为 写“足”或“枝”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对表现“蛇”或“节”有什么作用?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如1、3、5、8、10、11等。
这种题目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对问题的回答方向加以明确,这种明确可以正确地引导答题的方向。降低答题的难度,但对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模糊探究性:如4 《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 《我爱水》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这种探究型的题目没有命题回答的具体方向,更需要我们深刻理解“画蛇添足、节外生枝”题型的特点,掌握这类题目的具体探究方向。
三、解答策略
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和规律是由其题目特点决定的,“画蛇添足、节外生枝”题目中“所添之足”应该起到了“壮蛇”,“所生之枝”应该起到了“助节”的作用。一个“壮”字和一个“助”字把“足与蛇”、“枝与节”的关系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添出的”和“生出的”东西当然会起到另外与众不同的作用,作为一种写作方法和技巧,它们是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对题目参考答案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答题规律:
(一)回答清楚“足或枝”的内容。
(1)当“足或枝”为环境时,这里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2)当“足或枝”为人物时,这里写了有关人物的什么事件,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或性格特征。(3)当“足或枝”为议论性文字时,这里陈述了什么样的观点或阐述了什么道理。
(二)回答清楚“足或枝”的内容体现的内涵。
(1)“足或枝”的内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足或枝”的内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和认识。(3)描写的“足或枝”的内容写出了怎样的环境氛围、意境境界。
(三)回答清楚“足或枝”的写作时运用了的手法。
对比、烘托、实写与暗写、有形与无形、暗示与突出以及描写方面的方法特点和修辞手法等。
(四)回答清楚“足或枝”对“蛇或节”的作用。
(1)结构上:铺垫、回应、照应、过渡与承上启下,使行文自然、引出与彰显等。(2)内容上:“足或枝”为“蛇或节”提供背景,侧面强化了“蛇或节”的内容或特征。增加了“蛇或节”的内涵,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使“蛇或节”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等,具体到题中看它强调的是哪个方面了。
分个苹果给别人
赵盛基
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俞敏洪应北大校长之邀做了演讲。这位北大老校友、新东方创始人的演讲非常精彩。他讲的主题很严肃,要想成功只有努力。但他的语言很轻松,没有干巴巴的说教,全是用诙谐幽默甚至调侃的语言讲的亲身经历,短短的演讲竟赢得了近40次笑声和掌声。
他讲的努力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其中的两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第一个讲的是别人。有个企业家的同班同学,家庭比较富有,上大学的时候,他每个礼拜都会带六个苹果到学校来。同宿舍的同学以为他会每人分一个,结果是他自己一天吃一个。通过这件小事,他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自私的印象。后来,这个企业家事业成功了,而那个独自吃苹果的同学没干成什么事情,就希望到这个企业家的公司工作,这个企业家没有接受他。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个苹果,所有人都不同意他加盟。
第二个讲的是他自己。俞敏洪在北大上学的时候,每天打扫宿舍卫生并为同学们打开水,并且一直坚持了四年。他说,这件事情没有白做。十年后,他创办的新东方具有一定规模时,希望有合作者,他就带着大把的美元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挖那些昔日的同学。那些同学回来了。理由却很意外。同学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一种精神,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干新东方吧。”
两个小故事,看似都很意外,可完全在情理之中。如果当年那个同学能分个苹果给同学,俞敏洪不给同学扫地打水,很可能是另一种相反的结果。所以。不要小看你眼下做的点点滴滴,它很可能会影响你的未来。
一、试题扫描(附参考答案)
1 原文:《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寅公。题目: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8年高考全国卷I)
参考答案:(1)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2)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2 原文:《马缨花》,作者:季羡林。题目: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参考答案:(1)为马缨花的出现已作反衬。(2)为对比马缨花三十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3 原文:《十年以后》,作者:欧·亨利。题目: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2008年高考宁夏海南卷)
参考答案:(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4 原文:《侯银匠》,作者:汪曾祺。题目: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2008年高考江苏卷)
参考答案:(1)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2)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3)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4)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候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s)小说的主旨是袁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5 原文:《雾》,作者:季羡林。题目: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2008年高考湖北卷)
参考答案:(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6 原文:《我爱水》,作者:张秀亚。题目: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2008年高考四川卷)
参考答案:(1)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2)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3)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7 原文:《吟风》,作者:张绪佑。题目: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2008年高考福建卷)
参考答案: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8 原文:《蒙眬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作者:萧乾。题目: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008年高考江西卷)
参考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申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9 原文:《歌德之勺》,作者:张炜。题目: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d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2008年高考山东卷)
参考答案:(1)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2)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也可)
10 原文:《乌米》,作者:(俄)阿·马·高尔基。题目: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008年高考浙江卷)
参考答案:手法:(1)衬托(以动写静、以景村人、烘托、对比也可)。f2)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也可)。作用:(1)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2)突出鸟米孤独无助的处境。(3)暗示人物的命运。
11 原文:《碧云寺的秋色》。题目: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2008年高考北京卷)
参考答案:(1)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2)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二、题型探析
(一)试题命名为“画蛇添足、节外生枝”题型的原因分析。
如以上试题扫描所示,11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要写作对象,依次为:“阳关古道”、“马缨花”、“鲍勃和吉米”、“侯银匠”、“雾”、“什刹海”、“风”、“鲁迅先生”、“歌德”、“乌米”、“碧云寺的秋色”等。这些作者主要的写作对象我们把它比喻为“蛇”或者“节”,而所设置的考题都是谈论文中所描述的另一对象与这些主要对象的关系的。另一对象如上述扫描中所示依次是:“郭小川的诗句”、“大院子里的生活”、“一阵冷飕飕的风”、“侯菊”、“鲜花和动物的细节”、“我爱水”、“一盆银杏”、“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恩格斯的一段话”、“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描写色彩的词语”等。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足”或“枝”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画蛇添足”、“节外生枝”其实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法和手段,与传统的所谓“画蛇添足”、“节外生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高明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要表现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主要环境”等主要写作对象。往往顾左右而言他,借助其他的人、事、物来表达和表现。因此,这种“画蛇添足”、“节外生枝”的题型是针对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而设置的一种类型的题目。
(二) “画蛇添足、节外生枝”题型的命题样式及分析。
(1)直接型:作者为什么写“足”或“枝”?如扫描中的2、7、9等。
(2)直接指向明确型:作者为 写“足”或“枝”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对表现“蛇”或“节”有什么作用?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如1、3、5、8、10、11等。
这种题目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对问题的回答方向加以明确,这种明确可以正确地引导答题的方向。降低答题的难度,但对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模糊探究性:如4 《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 《我爱水》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这种探究型的题目没有命题回答的具体方向,更需要我们深刻理解“画蛇添足、节外生枝”题型的特点,掌握这类题目的具体探究方向。
三、解答策略
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和规律是由其题目特点决定的,“画蛇添足、节外生枝”题目中“所添之足”应该起到了“壮蛇”,“所生之枝”应该起到了“助节”的作用。一个“壮”字和一个“助”字把“足与蛇”、“枝与节”的关系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添出的”和“生出的”东西当然会起到另外与众不同的作用,作为一种写作方法和技巧,它们是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对题目参考答案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答题规律:
(一)回答清楚“足或枝”的内容。
(1)当“足或枝”为环境时,这里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2)当“足或枝”为人物时,这里写了有关人物的什么事件,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或性格特征。(3)当“足或枝”为议论性文字时,这里陈述了什么样的观点或阐述了什么道理。
(二)回答清楚“足或枝”的内容体现的内涵。
(1)“足或枝”的内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足或枝”的内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和认识。(3)描写的“足或枝”的内容写出了怎样的环境氛围、意境境界。
(三)回答清楚“足或枝”的写作时运用了的手法。
对比、烘托、实写与暗写、有形与无形、暗示与突出以及描写方面的方法特点和修辞手法等。
(四)回答清楚“足或枝”对“蛇或节”的作用。
(1)结构上:铺垫、回应、照应、过渡与承上启下,使行文自然、引出与彰显等。(2)内容上:“足或枝”为“蛇或节”提供背景,侧面强化了“蛇或节”的内容或特征。增加了“蛇或节”的内涵,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使“蛇或节”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等,具体到题中看它强调的是哪个方面了。
分个苹果给别人
赵盛基
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俞敏洪应北大校长之邀做了演讲。这位北大老校友、新东方创始人的演讲非常精彩。他讲的主题很严肃,要想成功只有努力。但他的语言很轻松,没有干巴巴的说教,全是用诙谐幽默甚至调侃的语言讲的亲身经历,短短的演讲竟赢得了近40次笑声和掌声。
他讲的努力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其中的两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第一个讲的是别人。有个企业家的同班同学,家庭比较富有,上大学的时候,他每个礼拜都会带六个苹果到学校来。同宿舍的同学以为他会每人分一个,结果是他自己一天吃一个。通过这件小事,他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自私的印象。后来,这个企业家事业成功了,而那个独自吃苹果的同学没干成什么事情,就希望到这个企业家的公司工作,这个企业家没有接受他。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个苹果,所有人都不同意他加盟。
第二个讲的是他自己。俞敏洪在北大上学的时候,每天打扫宿舍卫生并为同学们打开水,并且一直坚持了四年。他说,这件事情没有白做。十年后,他创办的新东方具有一定规模时,希望有合作者,他就带着大把的美元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挖那些昔日的同学。那些同学回来了。理由却很意外。同学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一种精神,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干新东方吧。”
两个小故事,看似都很意外,可完全在情理之中。如果当年那个同学能分个苹果给同学,俞敏洪不给同学扫地打水,很可能是另一种相反的结果。所以。不要小看你眼下做的点点滴滴,它很可能会影响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