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那坪金矿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围岩蚀变特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初步确定了那坪金矿产于碎屑岩系中,具金~银~锑建造类型特征,矿床成因类型为地下热(卤)水溶滤型金矿床。有望根据物化探及工程地质资料扩大矿泉远景规模至中等或大型。
[关键词]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金矿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2-1
1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之邱北~广南褶皱束与文山~富宁断褶束东端结合部位,总体为一弧顶指向南东的弧形构造弧形转弯地段,属滇黔桂“金三角”成矿带,该区域构造活动频繁,演讲火山活动发育,地层组合复杂,成矿条件受构造控制明显,区域构造控制着矿带的分布,褶皱断裂控制着矿体的产出。
2矿区地质概况
区内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中统坡折落组碎屑岩地层和印支期基性侵入钛辉辉长辉绿岩。区内岩石变形强烈,揉皱、褶皱、断层发育,总体构造线近东西向展布,为一弧顶指向南东的弧形构造,受北西向董堡~那桑圩断裂和南北向里达断裂的破坏,弧形构造不完整,构造作用及成矿作用具多期次特点。总体表现为较强烈的挤压褶皱和断裂以及沿部分断裂带发育不同程度的蚀变及金矿化。断裂按其走向延伸分为三组,分别为北西西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褶皱为安登~坡房背斜。
矿体主要产于泥盆系中统坡折落组地层与印支期钛辉辉长辉绿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其附近的构造破碎带中,其形态、产状严格受断裂破碎带控制,金矿体产状与地层、构造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形态一般较复杂,多呈透镜状、似层状、囊状,少数呈脉状、楔状产出。
3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为印支期基性侵入钛辉辉长辉绿岩,与浸染型金矿化有密切的空间联系。岩浆岩地段均存在较强的Au、As、Cu异常,矿石中Pt、Pd等铂族元素含量较高,成矿作用与基性岩浆岩活动有成因关系,岩浆活动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与此同时也为成岩提供了热源。
基性岩浆岩岩体分异较差,岩体与围岩侵入接触界线清楚,局部成岩后受多期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在接触带附近形成较宽的滑脱破碎带,该滑脱破碎带是矿区的主要导矿和储矿构造。
岩浆活动较为强烈,以基性为主,具多期、多旋回性,开始于晚泥盆世,延续至中三叠世,且以中三叠世最为活跃。
4矿床特征
(1)矿体产于安登~坡房背斜北翼构造破碎带中,其形态、产状严格受受泥盆系中统与基性侵入岩体内、外接触带上的断裂及基性侵入岩成岩时形成的张性裂隙所控制。
(2)断层破碎带与基性侵入岩滑脱构造重叠,构造破碎带宽达到几十米,有利于热液活动和矿液的充填与交代。
(3)矿体主要赋存泥盆系中统坡折落组地层与印支期基性侵入岩的内、外接触带上,含矿岩层均为断层角砾岩、破裂岩类。
(4)围岩蚀变以硅化、黄(褐)铁矿化、褪色蚀变等为代表,矿化强度与岩石的破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岩石破碎程度越高,金矿化越好。
(5)据矿区磁场测量结果表明,矿区基性岩浆和构造活动强烈,具热液活动场。
(6)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为构造控矿,基性岩浆、热液活动携带的成矿物质,交代构造形成的断层角砾岩、破裂岩类充填成矿。
5围岩蚀变特征
矿区围岩蚀变是找矿的重要标志,蚀变金的成生关系密切,分布与金矿化一致,多种蚀变叠加处矿化愈加明显。矿区内蚀变普遍,类型较为简单,主要是硅化、黄(褐)铁矿化、毒砂矿化、褪色蚀变、高岭土化,多种蚀变类型迭加出现时更有利于金矿的富集成矿。
(1)硅化:是矿区分布面积最广、强度最高的一种蚀变,主要沿矿体及其顶底板和各断裂破碎带发育。灰白至白色,岩性坚硬,产出形式为弥散状产出,硅化石英呈它形粒状,粒度较小,石英颗粒形状不明显,无明显的边界,常沿岩石裂隙成脉状及网状产出,在破碎地段形成密集网状,偶见围岩残余包体,不过强硅化和无硅化都不利于金的富集。
(2)黄(褐)铁矿化:分布范围与硅化基本相同,但强度要弱得多。产出形式以星散浸染状为主,细脉浸染状次之。黄铁矿化粒度越细、颗粒越破碎则金品位越高,单一组合的粗粒黄铁矿石含金量较低,黄铁矿在地表及中浅部多被氧化为红褐色褐铁矿。
(3)毒砂矿化:分布范围与黄铁矿化分布范围基本相同,但强度更弱,呈针状、板状星散分布,在地表及中浅部多被氧化,与金矿化的关系密切,其含量的多少决定了矿石的品位。
(4)褪色蚀变:金矿化常伴随围岩退色蚀变 ,两者具有共同的成因机制 ,在空间上关系密切 ,退色蚀变是金矿化最后阶段的产物 ,其规模可能与矿化强度有关。区内断裂带发育的地段,因破碎带中的角砾及岩石受热液作用,胶结物或砾石岩屑中的氧化铁的减少和浅色硅质成份的加入出现褪色现象。主要分布于矿体及其两侧的碎屑岩、基性侵入岩和构造角砾岩中,褪色蚀变带宽窄不一,形态变化较大,褪色蚀变结果是使岩石颜色变浅、硬度变小,体重变轻,岩石一般变成呈浅色多孔疏松状岩石,褪色蚀变带是矿区显著的找矿标志。金矿化均赋存于褪色带中,但并非所有的褪色带中均见金矿化。
6矿床成因
矿区地质构造形迹表现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大量基性岩浆侵入活动使区内地层残缺不全,由于应力场的松弛释放导致那坪金矿区泥盆系中统坡折落组地层与印支期基性侵入岩的内、外接触带及其附近形成多条滑脱断层,并接受后期构造运动的不断改造。同时前期形成的滑脱断层及基性侵入岩浆冷凝时形成的张性节理裂隙不断破碎变长变大,沿断层产生了宽窄不一的断层角砾岩带,为含矿热液(卤)水的运移、沉淀提供了通道和空间,伴随构造活动所产生的富硅热液(卤)水使地层中的金活化迁移到有利场所富集成矿,使围岩发生了硅化,黄(褐)铁矿化等低温热液蚀变矿化带,形成了矿物共生组合为金属矿物主要为微细粒金及黄(褐)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泥质(水云母)、辉石、基性斜长石、长石的矿床。
7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
(1)根据钻孔揭露情况,矿体稳定向下延伸,展示了很好的找矿前景。
(2)金异常具明显浓集中心,分布于印支期基性侵入岩体与泥盆系中统坡折落组的内接触带上,异常区内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下统坡折落组,印支期基性侵入岩体也是成矿地质条件有利的找矿远景区。
综合所述,本区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矿床远景资源量有望达中型以上。
参考文献
[1]南岭公司(BHP),岜什金矿区地质勘查报告,1998.
[2]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保山分公司,云南省富宁县那坪金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5-2002),地质出版社,2003.
[关键词]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金矿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2-1
1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之邱北~广南褶皱束与文山~富宁断褶束东端结合部位,总体为一弧顶指向南东的弧形构造弧形转弯地段,属滇黔桂“金三角”成矿带,该区域构造活动频繁,演讲火山活动发育,地层组合复杂,成矿条件受构造控制明显,区域构造控制着矿带的分布,褶皱断裂控制着矿体的产出。
2矿区地质概况
区内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中统坡折落组碎屑岩地层和印支期基性侵入钛辉辉长辉绿岩。区内岩石变形强烈,揉皱、褶皱、断层发育,总体构造线近东西向展布,为一弧顶指向南东的弧形构造,受北西向董堡~那桑圩断裂和南北向里达断裂的破坏,弧形构造不完整,构造作用及成矿作用具多期次特点。总体表现为较强烈的挤压褶皱和断裂以及沿部分断裂带发育不同程度的蚀变及金矿化。断裂按其走向延伸分为三组,分别为北西西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褶皱为安登~坡房背斜。
矿体主要产于泥盆系中统坡折落组地层与印支期钛辉辉长辉绿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其附近的构造破碎带中,其形态、产状严格受断裂破碎带控制,金矿体产状与地层、构造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形态一般较复杂,多呈透镜状、似层状、囊状,少数呈脉状、楔状产出。
3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为印支期基性侵入钛辉辉长辉绿岩,与浸染型金矿化有密切的空间联系。岩浆岩地段均存在较强的Au、As、Cu异常,矿石中Pt、Pd等铂族元素含量较高,成矿作用与基性岩浆岩活动有成因关系,岩浆活动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与此同时也为成岩提供了热源。
基性岩浆岩岩体分异较差,岩体与围岩侵入接触界线清楚,局部成岩后受多期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在接触带附近形成较宽的滑脱破碎带,该滑脱破碎带是矿区的主要导矿和储矿构造。
岩浆活动较为强烈,以基性为主,具多期、多旋回性,开始于晚泥盆世,延续至中三叠世,且以中三叠世最为活跃。
4矿床特征
(1)矿体产于安登~坡房背斜北翼构造破碎带中,其形态、产状严格受受泥盆系中统与基性侵入岩体内、外接触带上的断裂及基性侵入岩成岩时形成的张性裂隙所控制。
(2)断层破碎带与基性侵入岩滑脱构造重叠,构造破碎带宽达到几十米,有利于热液活动和矿液的充填与交代。
(3)矿体主要赋存泥盆系中统坡折落组地层与印支期基性侵入岩的内、外接触带上,含矿岩层均为断层角砾岩、破裂岩类。
(4)围岩蚀变以硅化、黄(褐)铁矿化、褪色蚀变等为代表,矿化强度与岩石的破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岩石破碎程度越高,金矿化越好。
(5)据矿区磁场测量结果表明,矿区基性岩浆和构造活动强烈,具热液活动场。
(6)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为构造控矿,基性岩浆、热液活动携带的成矿物质,交代构造形成的断层角砾岩、破裂岩类充填成矿。
5围岩蚀变特征
矿区围岩蚀变是找矿的重要标志,蚀变金的成生关系密切,分布与金矿化一致,多种蚀变叠加处矿化愈加明显。矿区内蚀变普遍,类型较为简单,主要是硅化、黄(褐)铁矿化、毒砂矿化、褪色蚀变、高岭土化,多种蚀变类型迭加出现时更有利于金矿的富集成矿。
(1)硅化:是矿区分布面积最广、强度最高的一种蚀变,主要沿矿体及其顶底板和各断裂破碎带发育。灰白至白色,岩性坚硬,产出形式为弥散状产出,硅化石英呈它形粒状,粒度较小,石英颗粒形状不明显,无明显的边界,常沿岩石裂隙成脉状及网状产出,在破碎地段形成密集网状,偶见围岩残余包体,不过强硅化和无硅化都不利于金的富集。
(2)黄(褐)铁矿化:分布范围与硅化基本相同,但强度要弱得多。产出形式以星散浸染状为主,细脉浸染状次之。黄铁矿化粒度越细、颗粒越破碎则金品位越高,单一组合的粗粒黄铁矿石含金量较低,黄铁矿在地表及中浅部多被氧化为红褐色褐铁矿。
(3)毒砂矿化:分布范围与黄铁矿化分布范围基本相同,但强度更弱,呈针状、板状星散分布,在地表及中浅部多被氧化,与金矿化的关系密切,其含量的多少决定了矿石的品位。
(4)褪色蚀变:金矿化常伴随围岩退色蚀变 ,两者具有共同的成因机制 ,在空间上关系密切 ,退色蚀变是金矿化最后阶段的产物 ,其规模可能与矿化强度有关。区内断裂带发育的地段,因破碎带中的角砾及岩石受热液作用,胶结物或砾石岩屑中的氧化铁的减少和浅色硅质成份的加入出现褪色现象。主要分布于矿体及其两侧的碎屑岩、基性侵入岩和构造角砾岩中,褪色蚀变带宽窄不一,形态变化较大,褪色蚀变结果是使岩石颜色变浅、硬度变小,体重变轻,岩石一般变成呈浅色多孔疏松状岩石,褪色蚀变带是矿区显著的找矿标志。金矿化均赋存于褪色带中,但并非所有的褪色带中均见金矿化。
6矿床成因
矿区地质构造形迹表现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大量基性岩浆侵入活动使区内地层残缺不全,由于应力场的松弛释放导致那坪金矿区泥盆系中统坡折落组地层与印支期基性侵入岩的内、外接触带及其附近形成多条滑脱断层,并接受后期构造运动的不断改造。同时前期形成的滑脱断层及基性侵入岩浆冷凝时形成的张性节理裂隙不断破碎变长变大,沿断层产生了宽窄不一的断层角砾岩带,为含矿热液(卤)水的运移、沉淀提供了通道和空间,伴随构造活动所产生的富硅热液(卤)水使地层中的金活化迁移到有利场所富集成矿,使围岩发生了硅化,黄(褐)铁矿化等低温热液蚀变矿化带,形成了矿物共生组合为金属矿物主要为微细粒金及黄(褐)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泥质(水云母)、辉石、基性斜长石、长石的矿床。
7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
(1)根据钻孔揭露情况,矿体稳定向下延伸,展示了很好的找矿前景。
(2)金异常具明显浓集中心,分布于印支期基性侵入岩体与泥盆系中统坡折落组的内接触带上,异常区内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下统坡折落组,印支期基性侵入岩体也是成矿地质条件有利的找矿远景区。
综合所述,本区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矿床远景资源量有望达中型以上。
参考文献
[1]南岭公司(BHP),岜什金矿区地质勘查报告,1998.
[2]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保山分公司,云南省富宁县那坪金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5-2002),地质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