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日前,省农委主任任克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吉林省经济工作会议立足全省实际,提出了“协调推进‘三化’统筹,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要求。这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真研判“三农”形势,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重要决策。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乡统筹核心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三者相辅相成,必须协调推进。要把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为主攻方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新的突破口,作为增加投入,拉动消费、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当前,吉林省正处在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核心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以实施百亿斤粮、百亿斤肉、百万亩棚膜、百户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百镇建设等“五百工程”为重要载体,推进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规模质量和效率效益,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妥善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缩小城乡差距,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必须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任克军说,为了顺应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省里决定从今年起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全省选择1000个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示范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将其打造成镇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基地、人口梯次转移的承载平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区域中心。建立帮扶机制,在省市县三级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落实帮扶责任。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和人居环境。
扩大内需重点在农村,关键是启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这次会议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扩大消费的核心任务,提出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的目标任务,强调要抓好重大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完善各项补贴和价格支持制度,推动农业政策增收;积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千方百计扩大产业增收;大力加强农业农村经济管理,搞好防灾减灾,努力实现减损增收。同时,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通过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支持兴办二三产业,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破除城乡壁垒,打破二元结构的根本举措。当前,农村改革正在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凸显。这次会议强调要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搞好农村土地确立、土地流转服务市场建设,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抓好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建设和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进一步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继续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乡统筹核心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三者相辅相成,必须协调推进。要把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为主攻方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新的突破口,作为增加投入,拉动消费、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当前,吉林省正处在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核心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以实施百亿斤粮、百亿斤肉、百万亩棚膜、百户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百镇建设等“五百工程”为重要载体,推进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规模质量和效率效益,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妥善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缩小城乡差距,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必须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任克军说,为了顺应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省里决定从今年起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全省选择1000个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示范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将其打造成镇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基地、人口梯次转移的承载平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区域中心。建立帮扶机制,在省市县三级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落实帮扶责任。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和人居环境。
扩大内需重点在农村,关键是启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这次会议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扩大消费的核心任务,提出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的目标任务,强调要抓好重大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完善各项补贴和价格支持制度,推动农业政策增收;积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千方百计扩大产业增收;大力加强农业农村经济管理,搞好防灾减灾,努力实现减损增收。同时,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通过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支持兴办二三产业,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破除城乡壁垒,打破二元结构的根本举措。当前,农村改革正在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凸显。这次会议强调要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搞好农村土地确立、土地流转服务市场建设,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抓好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建设和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进一步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继续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