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教育课堂在新课程改革中,逐步步入了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的正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学习习惯;观察;动手动脑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每一位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感悟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体验科学的结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着眼点在于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教育学习习惯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观察发问的学习习惯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大自然,并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主动去观察,积极提出问题,并从中寻找答案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观察过程中,要培养以下观察品质:(1)客观性,如实地记录并反馈自己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2)持久性,具有一丝不苟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3)全面性,即让学生全方位地、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如观察一个大西瓜,可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来观察。(4)选择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往往抓不准观察的重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有选择性地进行观察,如在观察小孔成像时,学生本应该观察小孔成像的原理,但是有些学生却被小孔显示出来的影像所吸引了注意力,只有有选择地、目的明确地进行观察,才能使观察的结果更加准确、全面、有针对性。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小学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来形成科学素养。而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包办代替,一股脑儿地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孩子,生怕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碰壁;而在学校,有的老师急于求成,煞费苦心地硬将知识通过枯燥的语言、实验演示等方式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照着老师或是书本的实验方法来按部就班,丝毫没有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无所谓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了。长此以往,学生就产生了依赖老师或书本的心理,主动探究的精神也逐渐地消失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组织、协调。
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
在科学教育的学习中,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小学生很喜欢动手,面对琳琅满目的实验器材,学生兴奋的神情溢于言表,往往没有经过思考就急于动手操作,所以在动手操作前,要引导学生先动脑思考,明确实验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达成的效果,确定实验的计划和方案,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如在探究《水蒸气》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质疑:水蒸气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的形成与什么有关系?……然后分小组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确定实验方案后,再动手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科学教育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都将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培养和发挥,同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将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同桌讨论、小组交流、共同实验等方式来实现合作,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倾听、评价、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当学生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一个总结反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总结反思在探究过程中的得与失,组织学生一起来审视反省,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确定新的实验方案,重新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提问、主动探究、相互合作交流等好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势必为学生认识自然、探索奥秘添砖加瓦,也将在无形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召存.科学教育学习习惯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7-01.
[2]霍一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03.
[3]王永胜.小学科学课活动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沛城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学习习惯;观察;动手动脑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每一位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感悟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体验科学的结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着眼点在于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教育学习习惯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观察发问的学习习惯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大自然,并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主动去观察,积极提出问题,并从中寻找答案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观察过程中,要培养以下观察品质:(1)客观性,如实地记录并反馈自己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2)持久性,具有一丝不苟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3)全面性,即让学生全方位地、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如观察一个大西瓜,可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来观察。(4)选择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往往抓不准观察的重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有选择性地进行观察,如在观察小孔成像时,学生本应该观察小孔成像的原理,但是有些学生却被小孔显示出来的影像所吸引了注意力,只有有选择地、目的明确地进行观察,才能使观察的结果更加准确、全面、有针对性。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小学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来形成科学素养。而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包办代替,一股脑儿地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孩子,生怕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碰壁;而在学校,有的老师急于求成,煞费苦心地硬将知识通过枯燥的语言、实验演示等方式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照着老师或是书本的实验方法来按部就班,丝毫没有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无所谓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了。长此以往,学生就产生了依赖老师或书本的心理,主动探究的精神也逐渐地消失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组织、协调。
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
在科学教育的学习中,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小学生很喜欢动手,面对琳琅满目的实验器材,学生兴奋的神情溢于言表,往往没有经过思考就急于动手操作,所以在动手操作前,要引导学生先动脑思考,明确实验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达成的效果,确定实验的计划和方案,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如在探究《水蒸气》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质疑:水蒸气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的形成与什么有关系?……然后分小组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确定实验方案后,再动手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科学教育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都将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培养和发挥,同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将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同桌讨论、小组交流、共同实验等方式来实现合作,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倾听、评价、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当学生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一个总结反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总结反思在探究过程中的得与失,组织学生一起来审视反省,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确定新的实验方案,重新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提问、主动探究、相互合作交流等好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势必为学生认识自然、探索奥秘添砖加瓦,也将在无形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召存.科学教育学习习惯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7-01.
[2]霍一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03.
[3]王永胜.小学科学课活动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沛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