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侧卧位通气在有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抽样选取我科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行有创通气治疗患者60例,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祛痰、平喘、抗感染、有创通气、振动排痰、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镇痛、镇静、营养支持、重症监护等治疗,治疗组有创通气时采用侧卧位通气,对照组采用半侧卧位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前和有创通气1 d后动脉血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动脉血氧合指数(PaO2/FiO2)、心率(heart rate,HR)、呼吸(respiratory rate,R)、气道阻力(air way resistance,Raw),统计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control of pulmonary infection,PIC)窗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及住重症医学科(intensivecare unit,ICU)时间。结果 与通气前比较,通气1 d后两组患者pH及PaO2/FiO2均升高,PaCO2、HR、R及Raw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1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pH[(7.43±0.07比7.37±0.11,P<0.05)]、PaO2/FiO2[(253.52±65.33)mm Hg(1 mm Hg=0.133 kPa)比(215.46±58.72)mm Hg,P<0.05)]及PaCO2[(52.45±7.15)mm Hg比(59.39±8.44)mm Hg,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R及Ra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IC窗时间[(3.7±1.4)d比(5.3±2.2)d,P<0.01)]、有创通气时间[(4.0±1.5)d比(6.1±3.0)d,P<0.01)]、机械通气总时间[(4.7±2.0)d比(7.3±3.7)d,P<0.01)]及住ICU时间[(6.2±2.1)d比(8.5±4.2)d,·P<0.01)]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有创通气时采用侧卧位通气,能够有效改善动脉血气指标,降低Raw,缩短PIC窗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及住ICU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