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景文,是初中作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提起写景文,有些学生就头痛,感觉不如写人记事文好写。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即使写了,写着写着便没词了,成文后自己都觉得假大空。老师也认为学生的写景文虚无、矫情、无病呻吟。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从中学些写景之法。
一、化虚题为实题
《春》和《济南的冬天》,文题只是两个抽象的时间概念,写作对象模糊,朦胧,令人不知从何写起,是虚题。“虚题”不仅仅指“春”“美丽的黄昏”等时间概念,还指像“风”似的无色无味无形的文题。“实题”是指实实在在的可看可闻可触的文题。也就是实物概念。朱自清和老舍两位大作家正是采用“化虚题为实题”的方法,做了如下处理:
“化虚题为实题”就是把抽象的文题转化成具体实在的文题,当然实题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之,要充分表现景,就像《春》。
老舍在《谈叙述与写景》中也说:“若写风景……应以写景为主,写出诗情画意,而不妨于适当的地方写点实物,如岩石与植物,以免过于空洞。”
写景就是要写一些实物,“虚题”必须转化为“实题”。
二、化大题为小题
“春”,时间长,空间又无边际。而“济南的冬天”,尽管在地域空间上有一定的范围,但时空还是大的。所以《春》和《济南的冬天》又是两个大题,难以驾驭。不过,上文“虚题”变为“实题”的同时,大题也就变成了小题。写大作文《春》就成了写小作文“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人”等,或者说就是小片段。“春草”等小片段又组合成大文章《春》。这样“大→小”一转化,再以小见大,作文就写成了。
一个写景文,它会给我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写作范围。写景,只要在写作时空范围内选取一些小实物,以它们为写作对象即可。当然这些具体小实物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其实写景就是一个由“面”到“点”的过程。写景文就是几个小状物段的和。
《春》和《济南的冬天》是大虚题,大实题就不用想“化虚题为实题”了,直接采用“化大题为小题”即可。所以写大作文也没什么难的。别说一篇写景文,就是大的长篇小说也都是这样构思的。采用此法写景或写其它文能避免空洞,而且构思行文比较快。
三、联想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彼此都是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不是孤立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春》,朱自清首先想到“春草”,由它进而联想到“春花”“春风”“春雨”“春人”等。朱自清写《春》实质就是写“春”里相互联系的各种事物。对每一事物再联想。如他由春花联想到了蜜蜂和蝴蝶。“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能证明“春花”香味四溢;“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能证明“春花”艳丽。他还由“春花”联想到了“秋实”——“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跳跃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人对“春花”又要仔细品味了。
老舍写“济南的水”联想到了“水中藻”“岸上柳”。
比如我们写《可爱的田野》,田野里有花草树木,一定会有牛羊,有工作的农民……若联想能力高,可超越写作时空范围,内容会更丰富。如由“田野里的鲜花盛开,草木葱葱,空气清新”,联想到“内蒙陕西等省沙化日益严重,最近几年沙尘飞扬,自然生态恶化”。横纵这么一比,这里“风景独好”,田野岂不更可爱?
一个事物只有以它事物为参照才能证明自己。当然“观古今于须臾”“挫万物于笔端,扶四海于一瞬”的超越时空的联想,不宜多用。否则会远离写作时空范围,有跑题之嫌。联想会使文章物多,内容丰富。
四、人是最美的风景
美学认为,风景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具有任何感情色彩。只有它受到人的关注时,人的情感才使它有美丑之分。当“景”成为写作对象时,“一切景语皆情语”。离开了人,景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写景必然写人。
朱自清在写了“春草”的特点后,写“春草”给人带来了欢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人的活动也间接表现了“春草”的生机;为写“春风”的悦耳。朱自清写“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写“春雨”时也写“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人的活动表现了“春雨”的轻柔和对田地的滋润。朱自清还集中笔墨写春使“城乡老小”精神振奋充满希望。朱自清最后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勃勃生机的“春”,因为人是最有生命力的,否则不足以表现景。
在《济南的冬天》里也有这样的语句:“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由此可见人的幸福愉悦是因景而生的,同时又烘托了景。
所以,写景必然写人,达到“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境界。景中人实质就是作者的化身,作者如不能与景融合,置身其中,又岂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岂不是伤风景?
五、观察细而有序
写景就要栩栩如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要求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精心描绘。朱自清在写“春雨”时,除了众人都能想到的春雨细密的特点外,他还写出了春雨的光泽——“像花针”,春雨的状态——“密密的斜织着”。这是细腻观察的结果。
观察要细,就得调动所有的感官,决不能只靠眼睛看。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春风”,靠的是触觉;写“风中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在空气里酝酿”,用的是嗅觉;写“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依赖的是听觉。各种感官并用才能全面立体的绘景,达到声情并茂。
朱自清写“春草”“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连写“软绵绵的”?这体现了作者细而有序的观察。作者以视觉近距离观察到草的嫩绿,放眼远见草“一大片一大片”,人置身草中活动,这才触觉到草的软。
老舍在写“小雪后的济南的山”是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来绘景的。
细腻有序地观察,既可避免无话可说的通病,又可提炼出景物本质的神韵,文章自然就精彩了。
六、生动形象的语言
细腻而有序的观察,达到了眼里有心里有,还得述诸于笔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要做到这一点,生动形象的语言必不可少。
比喻拟人修辞的运用,是语言生动形象的基本法。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春花”的艳丽多姿绚烂多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人格化词“偷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草”从无到有的迅速,使人联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富有表现力的比喻拟人句,在《春》《济南的冬天》中可信手拈来。当然其它的修辞根据写景的需要也是要用的。
要使语言生动形象还要注意炼字。《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个“闹”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声音,还写出了它们的动作,声情并茂地表现出它们为花的艳丽芬芳所陶醉,兴奋不已,舞之蹈之;《济南的冬天》中的“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形象地刻画出“小村庄”“雪”舒适安逸的神态,似乎它们都有了人的灵性,令人遐想不已。
总之,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构建优美得像《春》《济南的冬天》一样的写景文必不可少的因素。
七、情真意切
写景文主旨大都是抒发对景物的喜爱之情。而多数同学的写景文是情不真意不切,人为生硬的苍白无力的口号式的抒情。
这个问题不难克服。只要我们象上面说的细致地观察了景物,抓住了景物的特征,锤炼了语言,运用了修辞,描绘景物的同时,真情便自然充溢于字里行间了。“济南冬天的水”不结冰,清澈,能看到水藻,能照出岸上的垂柳。老舍的语言是“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不是“柔情似水”就是“柔情是水”。
黑龙江省嫩江县黑宝山煤矿子弟学校(161449)
一、化虚题为实题
《春》和《济南的冬天》,文题只是两个抽象的时间概念,写作对象模糊,朦胧,令人不知从何写起,是虚题。“虚题”不仅仅指“春”“美丽的黄昏”等时间概念,还指像“风”似的无色无味无形的文题。“实题”是指实实在在的可看可闻可触的文题。也就是实物概念。朱自清和老舍两位大作家正是采用“化虚题为实题”的方法,做了如下处理:
“化虚题为实题”就是把抽象的文题转化成具体实在的文题,当然实题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之,要充分表现景,就像《春》。
老舍在《谈叙述与写景》中也说:“若写风景……应以写景为主,写出诗情画意,而不妨于适当的地方写点实物,如岩石与植物,以免过于空洞。”
写景就是要写一些实物,“虚题”必须转化为“实题”。
二、化大题为小题
“春”,时间长,空间又无边际。而“济南的冬天”,尽管在地域空间上有一定的范围,但时空还是大的。所以《春》和《济南的冬天》又是两个大题,难以驾驭。不过,上文“虚题”变为“实题”的同时,大题也就变成了小题。写大作文《春》就成了写小作文“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人”等,或者说就是小片段。“春草”等小片段又组合成大文章《春》。这样“大→小”一转化,再以小见大,作文就写成了。
一个写景文,它会给我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写作范围。写景,只要在写作时空范围内选取一些小实物,以它们为写作对象即可。当然这些具体小实物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其实写景就是一个由“面”到“点”的过程。写景文就是几个小状物段的和。
《春》和《济南的冬天》是大虚题,大实题就不用想“化虚题为实题”了,直接采用“化大题为小题”即可。所以写大作文也没什么难的。别说一篇写景文,就是大的长篇小说也都是这样构思的。采用此法写景或写其它文能避免空洞,而且构思行文比较快。
三、联想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彼此都是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不是孤立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春》,朱自清首先想到“春草”,由它进而联想到“春花”“春风”“春雨”“春人”等。朱自清写《春》实质就是写“春”里相互联系的各种事物。对每一事物再联想。如他由春花联想到了蜜蜂和蝴蝶。“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能证明“春花”香味四溢;“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能证明“春花”艳丽。他还由“春花”联想到了“秋实”——“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跳跃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人对“春花”又要仔细品味了。
老舍写“济南的水”联想到了“水中藻”“岸上柳”。
比如我们写《可爱的田野》,田野里有花草树木,一定会有牛羊,有工作的农民……若联想能力高,可超越写作时空范围,内容会更丰富。如由“田野里的鲜花盛开,草木葱葱,空气清新”,联想到“内蒙陕西等省沙化日益严重,最近几年沙尘飞扬,自然生态恶化”。横纵这么一比,这里“风景独好”,田野岂不更可爱?
一个事物只有以它事物为参照才能证明自己。当然“观古今于须臾”“挫万物于笔端,扶四海于一瞬”的超越时空的联想,不宜多用。否则会远离写作时空范围,有跑题之嫌。联想会使文章物多,内容丰富。
四、人是最美的风景
美学认为,风景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具有任何感情色彩。只有它受到人的关注时,人的情感才使它有美丑之分。当“景”成为写作对象时,“一切景语皆情语”。离开了人,景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写景必然写人。
朱自清在写了“春草”的特点后,写“春草”给人带来了欢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人的活动也间接表现了“春草”的生机;为写“春风”的悦耳。朱自清写“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写“春雨”时也写“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人的活动表现了“春雨”的轻柔和对田地的滋润。朱自清还集中笔墨写春使“城乡老小”精神振奋充满希望。朱自清最后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勃勃生机的“春”,因为人是最有生命力的,否则不足以表现景。
在《济南的冬天》里也有这样的语句:“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由此可见人的幸福愉悦是因景而生的,同时又烘托了景。
所以,写景必然写人,达到“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境界。景中人实质就是作者的化身,作者如不能与景融合,置身其中,又岂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岂不是伤风景?
五、观察细而有序
写景就要栩栩如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要求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精心描绘。朱自清在写“春雨”时,除了众人都能想到的春雨细密的特点外,他还写出了春雨的光泽——“像花针”,春雨的状态——“密密的斜织着”。这是细腻观察的结果。
观察要细,就得调动所有的感官,决不能只靠眼睛看。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春风”,靠的是触觉;写“风中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在空气里酝酿”,用的是嗅觉;写“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依赖的是听觉。各种感官并用才能全面立体的绘景,达到声情并茂。
朱自清写“春草”“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连写“软绵绵的”?这体现了作者细而有序的观察。作者以视觉近距离观察到草的嫩绿,放眼远见草“一大片一大片”,人置身草中活动,这才触觉到草的软。
老舍在写“小雪后的济南的山”是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来绘景的。
细腻有序地观察,既可避免无话可说的通病,又可提炼出景物本质的神韵,文章自然就精彩了。
六、生动形象的语言
细腻而有序的观察,达到了眼里有心里有,还得述诸于笔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要做到这一点,生动形象的语言必不可少。
比喻拟人修辞的运用,是语言生动形象的基本法。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春花”的艳丽多姿绚烂多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人格化词“偷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草”从无到有的迅速,使人联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富有表现力的比喻拟人句,在《春》《济南的冬天》中可信手拈来。当然其它的修辞根据写景的需要也是要用的。
要使语言生动形象还要注意炼字。《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个“闹”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声音,还写出了它们的动作,声情并茂地表现出它们为花的艳丽芬芳所陶醉,兴奋不已,舞之蹈之;《济南的冬天》中的“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形象地刻画出“小村庄”“雪”舒适安逸的神态,似乎它们都有了人的灵性,令人遐想不已。
总之,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构建优美得像《春》《济南的冬天》一样的写景文必不可少的因素。
七、情真意切
写景文主旨大都是抒发对景物的喜爱之情。而多数同学的写景文是情不真意不切,人为生硬的苍白无力的口号式的抒情。
这个问题不难克服。只要我们象上面说的细致地观察了景物,抓住了景物的特征,锤炼了语言,运用了修辞,描绘景物的同时,真情便自然充溢于字里行间了。“济南冬天的水”不结冰,清澈,能看到水藻,能照出岸上的垂柳。老舍的语言是“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不是“柔情似水”就是“柔情是水”。
黑龙江省嫩江县黑宝山煤矿子弟学校(16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