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是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但很多高校建设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网络课程建设举步维艰。针对大学生网络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以及自控力差等特征,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应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探索网络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加强网络课程管理,引导大学生合理修读,推动网络课程建设。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高校
[作者简介]
马云霞(1978-),女,江苏常熟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素质中心主任、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联系电话:13359318810
电子邮箱:mayx1978@126.com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287号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编:730050
[基金项目]
本文为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机制创新研究》(1212zs006),以及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JY2013013)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资源,是创设大学生网络学习文化素质课程的主体。利用网络技术开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将冲破课堂教学学时限制,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实现更大规模的授课,搭建师生交互学习的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索学习提供资源。然而。目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在整体架构和课程设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和深入探究。如何针对各高校实际情况,整体设计、开发网络课程,成为今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现状
1、不受重视,建设目标不明确
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课程,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与学活动的总和 [1]。但目前,由于人们对于网络课程概念的模糊、不明确,往往将其与一般多媒体课件、网上辅助教学资料、电子书等混为一谈。在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网络课程建设不受重视,从教学管理人员到一线教师缺乏对网络课程建设意义、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认识,地位要低于传统的课程建设。因此,网络课程往往缺乏作为课程建设的明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缺少教学策略、学习评价、教与学活动等要素的设计、制定,偏离了课程建设的主旨,整体运行效果不佳。
2、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与传统课程没有很好衔接
很多高校都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积极架构适合本校实际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量大面广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便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但在整体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架构时,很少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中,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课程建设标准,缺乏系统性,这就使得网络课程建设呈现零散状态,缺乏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2]。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之间也无法很好地衔接,出现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建设脱节,甚至是不相关的状态。
3、投入不够,课程建设举步维艰
由于目前网络课程建设的尴尬状态,很多高校对其投入严重不足,常常只是在申报精品课程时,给予一定支持丰富申报网站的内容,多是停留在上传课件、电子教案、一般性教学资料的层面。因而,网络课程的内容编制不太理想,不能很好体现网络教学的特性和价值,网站界面设计创新不足,难以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没能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另一方面,缺乏对教师网络技术运用的培训投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课程建设难以深入推进。
二、大学生网络学习特征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特征的分析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由于大学生自身差异性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对其特征主要从大学生的学习动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方面进行分析。
1、缺乏深层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效果最核心的要素。一些高校开设了文化素质类网络课程供学生修读,但不少学生在修读课程时,并没有从自身发展规划角度出发,思考自己到底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哪些课程为自我成长寻找更多资源。一部分学生是从网络课程授课模式新颖角度出发进行选课,还有一部分仅仅是为了能便于拿到学分,而盲目选择网络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应付学时要求,并没有将网络课程学习真正当做自身成长的需要。说到底,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自我认识不足现象,不能从自身寻找深层次学习动机,也就难以保持对课程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2、自主学习能力差
很多大学生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对业已形成的学习方式方法不知道如何去调整以适应网络学习需要。一旦脱离了课堂教师的约束,变得不会学习,不善于学习,不能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也懒于向教师进行询问,自主学习的效果不佳。
3、自控力不强
大学生面对网络教学新颖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难以抵制网络纷杂信息的诱惑,面对网络产生的好奇心使得大学生难以对课程内容保持长久的专心学习,边学边玩,甚至只是将网络教学视频打开以保证学时的正常计算,而一边从事和学习没有任何关系的事,不能真正保障完整的网络学习,学习效率不高。
三、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
针对网络课程建设现状和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特性,结合现阶段课程设计从传统教授知识为重心向以课程学习为重心的方向发生转变,从传统的关注结果向突出学习过程的方向发生转变,以及从传统重视资源向强调教学环境的方向发生转变,[3]在架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体系时,应注重提升网络课程的内涵,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设计结构较为紧密的教学活动,以保证网络教学的顺利开展。
1、明确网络课程建设目标,优化课程设计
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作为与传统课程并行的一种课程类别,首先要将其与传统课程同等对待,提高广大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识,明确对其按照正规课程来规范建设的思路,避免将网络课程简单等同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其次,确定每门网络课程的具体课程建设目标,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到底教什么的问题,选择适合网络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确定适合网络教学的课程结构和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如何教的问题,确定教学计划,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和教与学的过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2、注重与传统课程的衔接,完善课程体系
很多高校都通过开设众多的面向全校的公用选修课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此类课程在实际运行中常常不受重视,大学生修读积极性不如专业课,学时也在不断压缩。针对此,高校应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及人才长远发展的素质支撑需要,对学生的修读需求进行调研,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类别划分、结构框架和课程方向等做出整体性的规划设计。一方面要进一步精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课堂授课,另一方面,就需要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开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与欠缺。因此,在架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设计。比如,不少高校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分模块进行建设,网络课程也就要在相对应的模块内与传统课程整体设置,注重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衔接与补充,逐渐体现其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而对于要开发建设哪些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就要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而定,但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某些在整体课程体系中有所要求,但希望通过网络教学扩大教学受众面和影响力的课程实现完全的网络教学,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学习和网络互动来获得该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针对某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因学时限制,难以仅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授课任务的情况,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通过网络课程完成该门课程所要求的一部分网络教学任务。不论是那种形式的网络课程,都应是在文化素质教育整体课程体系之下进行开发和建设,才能更好地形成网上、网下与课堂的互动。
3、发挥网络平台的特殊性,探索教学内容、方法与活动的创新
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脱离了课堂束缚,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基于网络教学的特殊性,网络课程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学互动方式都将是对传统“课堂讲授”形式的突破和延伸。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保证网络课程顺利开展。在网络课程界面要专门开辟学习指南板块,告知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硬软件必备条件、操作方法,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步骤,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式,以及要注意的各种事项,并且最好在学生修读该门课程前,就应告知学生这些内容,让学生提前做好接受网络教学的准备,以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二是,充实、扩展学习资源,提升网络课程信息承载量。高校大学生由于高中文理分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文化素质层次差别较明显,对文化素养的需求不一致。网络课程可以将大量学习资源上传、链接到网站上,供大学生自主学习,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情况,选择性地学习,以此体现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较好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三是,鼓励师生自由交流,提高课程活动质量。在网络课程平台上,教师可选择主题进行专题讨论,吸引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也可以就自身关注的某个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探讨,教师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帮助其内化知识,深刻体会课程内涵和精神,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突破传统课堂活动以教师引导为主进行“知识灌输”的局限性,使互动更加深入,更加有针对性;四是,创新网络课程表现形式,提升课程吸引力。网络课程不论是在界面设计上,还是内容与形式上,都要灵活多样、力求新颖性和创新性,既要全面、准确表现课程的内容,又要顾及网络表现形式的特殊性,用生动、美观的界面来展示文化素质课程的特色,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和一定的网络用语来表现文化素质课程的内涵和精神,以此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这方面,尔雅网络教学平台做出了一系列积极地尝试,在网络教学视频资料基础上,增加试题测验、网上相关资料阅读等环节,加入大量生动、直观的PPT、图片等资料,增强网络教学视频的可视性和趣味性;五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网络课程在设置上要力求各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视频教学、资料查询、试题测验,以及师生互动讨论等环节要穿插设计,比例恰当,给大学生呈现清晰的网络学习步骤。培养大学生根据自身学习习惯和喜好,自主选择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作试题的时间和节奏,通过自我检测,自主调节学习的进度和深度,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由“课程本位”向“学生本位” 的转换;六是,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不断提升课程内涵。网络课程可通过师生网络交流和互动,或是通过大学生网络学习后进行课堂讨论等方式,随时掌握、解答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听取学习者对课程建设意见,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改进网络课程建设的不足之处,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4、完善网络文化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加强大学生网络学习监管力度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本身难以像某些量化的学习来达到较为客观评价。各所高校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基本都是根据学生所修读文化素质课程的成绩来确定,要么开卷,要么老师划定考试范围。这种考核体制显然不能真正地评估学生在接受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效果。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更多地在于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只能监管课堂学习部分,对于课后资料的阅读及思考等无从监管。如果一个学生只是简单的听课,显然这样的文化素质教育实效性非常低。网络文化素质教育要大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有效监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局限性。
网络课程不同于一般文化素质传统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考勤、平时表现和最终考核的测评方式,还要考虑学生网络学习时数、网络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网络师生互动参与的活跃度等进行综合测评。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管也需要不断通过网络技术来改进,如,当学生打开一个网络教学视频后,不能再打开任何其他窗口进行同时浏览。在视频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设计若干提问环节,只有当学生回答正确才能继续观看后面的视频,否则将重新倒回该问题讲解部分再次学习、再次作答,直到作答正确。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监控数据,时时掌握学生网络学习时间、进度、相关资料阅读情况,乃至问题回答出错几率等,全面掌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提高网络学习实效性。
5、加强管理,保证网络课程的良好运行
高校应在学校层面成立专门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配备基础设施和专门工作人员,统筹管理全校文化素质教育各个网络课程的建设,落实各个授课教师的任务,将网络课程建设纳入日常教学工作范畴,制定详细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案、计划和实施步骤,科学、合理地计算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学分和成绩。并给予相应资金支持,用于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网络应用技术,改进网络课程后台管理系统,补充教学资源,确保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顺利开展。
6、优化学生课程修读引导机制,鼓励大学生修读网络课程
高校应对大学生的选课行为予以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自我规划和大学生涯的学习规划,引导学生反观自身文化素质结构中的缺项或弱项,以此来确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修读计划。鼓励大学生主动了解和认识拟选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课程价值,正确把握课程近期有用性和长期有益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硬件环境,合理修读文化素质教育的网络课程,切实提高网络课程修读质量。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高校
[作者简介]
马云霞(1978-),女,江苏常熟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素质中心主任、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联系电话:13359318810
电子邮箱:mayx1978@126.com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287号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编:730050
[基金项目]
本文为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机制创新研究》(1212zs006),以及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JY2013013)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资源,是创设大学生网络学习文化素质课程的主体。利用网络技术开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将冲破课堂教学学时限制,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实现更大规模的授课,搭建师生交互学习的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索学习提供资源。然而。目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在整体架构和课程设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和深入探究。如何针对各高校实际情况,整体设计、开发网络课程,成为今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现状
1、不受重视,建设目标不明确
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课程,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与学活动的总和 [1]。但目前,由于人们对于网络课程概念的模糊、不明确,往往将其与一般多媒体课件、网上辅助教学资料、电子书等混为一谈。在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网络课程建设不受重视,从教学管理人员到一线教师缺乏对网络课程建设意义、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认识,地位要低于传统的课程建设。因此,网络课程往往缺乏作为课程建设的明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缺少教学策略、学习评价、教与学活动等要素的设计、制定,偏离了课程建设的主旨,整体运行效果不佳。
2、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与传统课程没有很好衔接
很多高校都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积极架构适合本校实际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量大面广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便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但在整体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架构时,很少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中,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课程建设标准,缺乏系统性,这就使得网络课程建设呈现零散状态,缺乏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2]。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之间也无法很好地衔接,出现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建设脱节,甚至是不相关的状态。
3、投入不够,课程建设举步维艰
由于目前网络课程建设的尴尬状态,很多高校对其投入严重不足,常常只是在申报精品课程时,给予一定支持丰富申报网站的内容,多是停留在上传课件、电子教案、一般性教学资料的层面。因而,网络课程的内容编制不太理想,不能很好体现网络教学的特性和价值,网站界面设计创新不足,难以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没能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另一方面,缺乏对教师网络技术运用的培训投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课程建设难以深入推进。
二、大学生网络学习特征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特征的分析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由于大学生自身差异性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对其特征主要从大学生的学习动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方面进行分析。
1、缺乏深层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效果最核心的要素。一些高校开设了文化素质类网络课程供学生修读,但不少学生在修读课程时,并没有从自身发展规划角度出发,思考自己到底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哪些课程为自我成长寻找更多资源。一部分学生是从网络课程授课模式新颖角度出发进行选课,还有一部分仅仅是为了能便于拿到学分,而盲目选择网络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应付学时要求,并没有将网络课程学习真正当做自身成长的需要。说到底,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自我认识不足现象,不能从自身寻找深层次学习动机,也就难以保持对课程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2、自主学习能力差
很多大学生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对业已形成的学习方式方法不知道如何去调整以适应网络学习需要。一旦脱离了课堂教师的约束,变得不会学习,不善于学习,不能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也懒于向教师进行询问,自主学习的效果不佳。
3、自控力不强
大学生面对网络教学新颖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难以抵制网络纷杂信息的诱惑,面对网络产生的好奇心使得大学生难以对课程内容保持长久的专心学习,边学边玩,甚至只是将网络教学视频打开以保证学时的正常计算,而一边从事和学习没有任何关系的事,不能真正保障完整的网络学习,学习效率不高。
三、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
针对网络课程建设现状和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特性,结合现阶段课程设计从传统教授知识为重心向以课程学习为重心的方向发生转变,从传统的关注结果向突出学习过程的方向发生转变,以及从传统重视资源向强调教学环境的方向发生转变,[3]在架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体系时,应注重提升网络课程的内涵,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设计结构较为紧密的教学活动,以保证网络教学的顺利开展。
1、明确网络课程建设目标,优化课程设计
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作为与传统课程并行的一种课程类别,首先要将其与传统课程同等对待,提高广大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识,明确对其按照正规课程来规范建设的思路,避免将网络课程简单等同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其次,确定每门网络课程的具体课程建设目标,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到底教什么的问题,选择适合网络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确定适合网络教学的课程结构和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如何教的问题,确定教学计划,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和教与学的过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2、注重与传统课程的衔接,完善课程体系
很多高校都通过开设众多的面向全校的公用选修课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此类课程在实际运行中常常不受重视,大学生修读积极性不如专业课,学时也在不断压缩。针对此,高校应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及人才长远发展的素质支撑需要,对学生的修读需求进行调研,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类别划分、结构框架和课程方向等做出整体性的规划设计。一方面要进一步精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课堂授课,另一方面,就需要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开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与欠缺。因此,在架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设计。比如,不少高校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分模块进行建设,网络课程也就要在相对应的模块内与传统课程整体设置,注重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衔接与补充,逐渐体现其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而对于要开发建设哪些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就要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而定,但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某些在整体课程体系中有所要求,但希望通过网络教学扩大教学受众面和影响力的课程实现完全的网络教学,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学习和网络互动来获得该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针对某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因学时限制,难以仅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授课任务的情况,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通过网络课程完成该门课程所要求的一部分网络教学任务。不论是那种形式的网络课程,都应是在文化素质教育整体课程体系之下进行开发和建设,才能更好地形成网上、网下与课堂的互动。
3、发挥网络平台的特殊性,探索教学内容、方法与活动的创新
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脱离了课堂束缚,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基于网络教学的特殊性,网络课程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学互动方式都将是对传统“课堂讲授”形式的突破和延伸。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保证网络课程顺利开展。在网络课程界面要专门开辟学习指南板块,告知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硬软件必备条件、操作方法,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步骤,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式,以及要注意的各种事项,并且最好在学生修读该门课程前,就应告知学生这些内容,让学生提前做好接受网络教学的准备,以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二是,充实、扩展学习资源,提升网络课程信息承载量。高校大学生由于高中文理分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文化素质层次差别较明显,对文化素养的需求不一致。网络课程可以将大量学习资源上传、链接到网站上,供大学生自主学习,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情况,选择性地学习,以此体现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较好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三是,鼓励师生自由交流,提高课程活动质量。在网络课程平台上,教师可选择主题进行专题讨论,吸引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也可以就自身关注的某个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探讨,教师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帮助其内化知识,深刻体会课程内涵和精神,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突破传统课堂活动以教师引导为主进行“知识灌输”的局限性,使互动更加深入,更加有针对性;四是,创新网络课程表现形式,提升课程吸引力。网络课程不论是在界面设计上,还是内容与形式上,都要灵活多样、力求新颖性和创新性,既要全面、准确表现课程的内容,又要顾及网络表现形式的特殊性,用生动、美观的界面来展示文化素质课程的特色,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和一定的网络用语来表现文化素质课程的内涵和精神,以此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这方面,尔雅网络教学平台做出了一系列积极地尝试,在网络教学视频资料基础上,增加试题测验、网上相关资料阅读等环节,加入大量生动、直观的PPT、图片等资料,增强网络教学视频的可视性和趣味性;五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网络课程在设置上要力求各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视频教学、资料查询、试题测验,以及师生互动讨论等环节要穿插设计,比例恰当,给大学生呈现清晰的网络学习步骤。培养大学生根据自身学习习惯和喜好,自主选择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作试题的时间和节奏,通过自我检测,自主调节学习的进度和深度,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由“课程本位”向“学生本位” 的转换;六是,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不断提升课程内涵。网络课程可通过师生网络交流和互动,或是通过大学生网络学习后进行课堂讨论等方式,随时掌握、解答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听取学习者对课程建设意见,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改进网络课程建设的不足之处,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4、完善网络文化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加强大学生网络学习监管力度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本身难以像某些量化的学习来达到较为客观评价。各所高校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基本都是根据学生所修读文化素质课程的成绩来确定,要么开卷,要么老师划定考试范围。这种考核体制显然不能真正地评估学生在接受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效果。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更多地在于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只能监管课堂学习部分,对于课后资料的阅读及思考等无从监管。如果一个学生只是简单的听课,显然这样的文化素质教育实效性非常低。网络文化素质教育要大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有效监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局限性。
网络课程不同于一般文化素质传统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考勤、平时表现和最终考核的测评方式,还要考虑学生网络学习时数、网络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网络师生互动参与的活跃度等进行综合测评。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管也需要不断通过网络技术来改进,如,当学生打开一个网络教学视频后,不能再打开任何其他窗口进行同时浏览。在视频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设计若干提问环节,只有当学生回答正确才能继续观看后面的视频,否则将重新倒回该问题讲解部分再次学习、再次作答,直到作答正确。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监控数据,时时掌握学生网络学习时间、进度、相关资料阅读情况,乃至问题回答出错几率等,全面掌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提高网络学习实效性。
5、加强管理,保证网络课程的良好运行
高校应在学校层面成立专门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配备基础设施和专门工作人员,统筹管理全校文化素质教育各个网络课程的建设,落实各个授课教师的任务,将网络课程建设纳入日常教学工作范畴,制定详细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案、计划和实施步骤,科学、合理地计算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学分和成绩。并给予相应资金支持,用于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网络应用技术,改进网络课程后台管理系统,补充教学资源,确保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顺利开展。
6、优化学生课程修读引导机制,鼓励大学生修读网络课程
高校应对大学生的选课行为予以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自我规划和大学生涯的学习规划,引导学生反观自身文化素质结构中的缺项或弱项,以此来确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修读计划。鼓励大学生主动了解和认识拟选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课程价值,正确把握课程近期有用性和长期有益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硬件环境,合理修读文化素质教育的网络课程,切实提高网络课程修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