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
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
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到了90岁以后,不免要回想自己的一生。对于杨振宁先生而言,没有什么比发现“复杂世界的背后,有如此简单、美丽的秩序和规律”这一事实,更妙不可言的了。
1957年,他和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所谓“宇称守恒”,简单地说,就是物理定律在最深的层次上,左边和右边是没有区别的。长久以来在没有实验证据的情况下,物理学家们都相信弱作用中宇称守恒。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这可能是不对的,需要进行验证。当他们的猜想被物理学家吴健雄半年后的实验证实,当时的物理学界受到了极大震撼,以至于有人慨叹“整个物理学基础都动摇了”。
在电话那头听到吴健雄说出实验结果的瞬间,杨振宁感觉自己看见了宇宙一个很深奥的秘密。那种感觉里混杂着震撼、惊奇与恐惧,用他的话来说——“仿佛看到了凡人不该看到的东西”。
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向杨振宁颁授“鲍尔奖”,颁奖词中说,规范场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足以和牛顿、麦克斯韦及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这项在1954年提出的理论,至今影响深远,确立了杨振宁一代物理大师的地位。
1971年,中美关系刚刚解冻,杨振宁就决定马上回国,他是美籍知识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虽然当时会遭到美国官方的阻拦,但都被他顶了回去。虽身处美国,但仍然不忘国,他在美国公开举行爱国演讲,宣传中国文化,尽量促进外国人访华和美籍知识分子回国探访。而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他的这种作法有很大的风险。
杨振宁说“向世界正面报道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是他的义务”。欧洲、南美洲、东南亚,他所到之处都会播种一片“中国好”的种子,而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举动,让世界很多国家对中国多了一份好感。如果说那个年代,中西方是冰火两重天,那么杨振宁就是身处冰火之间,虽备受煎熬,却要努力建造桥梁的人。
“全美华人协会”是一个美籍华人聚集的地方。作为协会主席,杨振寧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组织华裔团结合作,并尽力为中国的科研能与世界接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杨振宁早已说过,他愿意做中西方科技的桥梁,用自己的力量去促进中国科技与世界的接轨,他做到了!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杨振宁教授就不间断地向国内投掷巨资兴办科技教育,为中国现代科技的起飞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功劳。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了“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了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同年12月,他向邓小平提出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神童。现在纵横各界的精英,比如用友软件董事长薛峰、网大总裁蒋继宁、阿里巴巴参谋李俊凌等就是科大软件班培养出来的。1994年,杨振宁担任顾问、执行委员的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在香港成立,目的是推动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奖励在科技领域有成就的学者。1997年,在杨振宁的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将它建立为一个高水平的纯学术性单位。
为了鼓励中国科技人才,杨振宁不惜“大手笔”在清华大学创立了“杨振宁讲座基金”;在南京大学建立“杨振宁奖学金”;在香港中文大学也成立了奖学金。
不仅如此,作为世界物理学第一人的身份,他用自己的“面子”为中国挽回了太多的人才,计算机学家姚期智、天体物理学家林家翘等等。这些无疑都让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就拉近了与世界科技的距离。
2003年,杨振宁教授就早已回到清华定居。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亲自执教大一物理课。课程之外,还要把精力集中到发展清华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上。
◎ 来源| 综合新华社 人民日报
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
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
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到了90岁以后,不免要回想自己的一生。对于杨振宁先生而言,没有什么比发现“复杂世界的背后,有如此简单、美丽的秩序和规律”这一事实,更妙不可言的了。
1957年,他和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所谓“宇称守恒”,简单地说,就是物理定律在最深的层次上,左边和右边是没有区别的。长久以来在没有实验证据的情况下,物理学家们都相信弱作用中宇称守恒。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这可能是不对的,需要进行验证。当他们的猜想被物理学家吴健雄半年后的实验证实,当时的物理学界受到了极大震撼,以至于有人慨叹“整个物理学基础都动摇了”。
在电话那头听到吴健雄说出实验结果的瞬间,杨振宁感觉自己看见了宇宙一个很深奥的秘密。那种感觉里混杂着震撼、惊奇与恐惧,用他的话来说——“仿佛看到了凡人不该看到的东西”。
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向杨振宁颁授“鲍尔奖”,颁奖词中说,规范场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足以和牛顿、麦克斯韦及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这项在1954年提出的理论,至今影响深远,确立了杨振宁一代物理大师的地位。
1971年,中美关系刚刚解冻,杨振宁就决定马上回国,他是美籍知识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虽然当时会遭到美国官方的阻拦,但都被他顶了回去。虽身处美国,但仍然不忘国,他在美国公开举行爱国演讲,宣传中国文化,尽量促进外国人访华和美籍知识分子回国探访。而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他的这种作法有很大的风险。
杨振宁说“向世界正面报道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是他的义务”。欧洲、南美洲、东南亚,他所到之处都会播种一片“中国好”的种子,而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举动,让世界很多国家对中国多了一份好感。如果说那个年代,中西方是冰火两重天,那么杨振宁就是身处冰火之间,虽备受煎熬,却要努力建造桥梁的人。
“全美华人协会”是一个美籍华人聚集的地方。作为协会主席,杨振寧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组织华裔团结合作,并尽力为中国的科研能与世界接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杨振宁早已说过,他愿意做中西方科技的桥梁,用自己的力量去促进中国科技与世界的接轨,他做到了!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杨振宁教授就不间断地向国内投掷巨资兴办科技教育,为中国现代科技的起飞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功劳。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了“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了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同年12月,他向邓小平提出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神童。现在纵横各界的精英,比如用友软件董事长薛峰、网大总裁蒋继宁、阿里巴巴参谋李俊凌等就是科大软件班培养出来的。1994年,杨振宁担任顾问、执行委员的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在香港成立,目的是推动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奖励在科技领域有成就的学者。1997年,在杨振宁的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将它建立为一个高水平的纯学术性单位。
为了鼓励中国科技人才,杨振宁不惜“大手笔”在清华大学创立了“杨振宁讲座基金”;在南京大学建立“杨振宁奖学金”;在香港中文大学也成立了奖学金。
不仅如此,作为世界物理学第一人的身份,他用自己的“面子”为中国挽回了太多的人才,计算机学家姚期智、天体物理学家林家翘等等。这些无疑都让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就拉近了与世界科技的距离。
2003年,杨振宁教授就早已回到清华定居。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亲自执教大一物理课。课程之外,还要把精力集中到发展清华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上。
◎ 来源| 综合新华社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