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有精彩的开头,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AN_要有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课堂显得精彩纷呈,从而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本文针对如何为语文课进行艺术收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结尾发散式、结尾回味式、结尾延伸式这三种结尾方法,并通过实际的课程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语文课;结尾艺术;结尾发散式;结尾回味式;结尾延伸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22-1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有精彩的开头,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有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课堂显得精彩纷呈,从而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那么怎样更好地为一节语文课来收尾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摸索,对此问题有了一些收获。下面我就语文课的结尾艺术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结尾发散式——激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拓思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一夜的工作》中,作者只截取了周总理工作的一个片段,以少喻多,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出周总理的为人和在平时的工作状态。学生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等内容。在这里可以结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深入的了解。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周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周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周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优美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
二、结尾回味式——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要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我在结尾部分作了如下处理。我问学生们:“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中的‘那一天’指的是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挂出邱少云的大幅挂图,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然后一边播放着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的墓碑。”
三、结尾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方面,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一堂课结束时完成。
例如,在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后布置同学们排演课文剧,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总之,课终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罢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实现低耗高效,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结尾艺术;结尾发散式;结尾回味式;结尾延伸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22-1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有精彩的开头,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有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课堂显得精彩纷呈,从而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那么怎样更好地为一节语文课来收尾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摸索,对此问题有了一些收获。下面我就语文课的结尾艺术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结尾发散式——激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拓思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一夜的工作》中,作者只截取了周总理工作的一个片段,以少喻多,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出周总理的为人和在平时的工作状态。学生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等内容。在这里可以结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深入的了解。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周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周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周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优美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
二、结尾回味式——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要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我在结尾部分作了如下处理。我问学生们:“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中的‘那一天’指的是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挂出邱少云的大幅挂图,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然后一边播放着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的墓碑。”
三、结尾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方面,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一堂课结束时完成。
例如,在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后布置同学们排演课文剧,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总之,课终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罢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实现低耗高效,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