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抵达贵州省榕江县一个名叫三宝的侗寨,寻访一位名叫赖蕾的侗族织娘。只因为江湖上一个关于她的传说:有个奢侈品品牌觉得她做的侗布好,想用她织的布来做包包的面料——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工艺的指点。
织娘直接怂了回去:侗布有它自己的脾气,你们应该根据侗布的特点来设计包,而不是让侗布改头换面变成你们的面料。
“民族特色名牌包”是做不成了,织娘的侗布还保持着纯正的侗族风情。
喝酒,织布
去织娘侗布作坊的路,要穿过有名的三宝侗寨。这座距榕江县城5公里远的侗寨,有“天下第一侗寨”之称。这里是南侗的祖源之地,也是侗族的标准音源地。
向导带领下,我路过三宝侗寨的大门,却是来到距三宝侗寨不远处的三宝新寨。新寨就像普通的新农村一般,新房子,木房子,宽马路。赖蕾的手工布作坊,就在这里。
木楼大门虚掩,但掩盖不住楼内织机“唧唧复唧唧”的声响。我们推门而入,这是一个只有七八平米见方的房间。一只木织机正对着门口,织机前坐着一位盘着发髻穿蓝色侗衣的老妇。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在织布机旁的木床酣睡着,各式各样的玩具散落一地。
我们足足在门口看了一分钟,织娘才发现我们,穿梭引线的手没有停下的迹象,只是转过头问:“找赖蕾?她还在信用社上班,回来得要等到晚上六点!”于是,我们边和织娘边聊天边等待主人。这才发现织机和梭子上都刻了四个字“牧梭人家”。牧梭人家,是赖蕾联合三宝侗寨织娘石月仙创立的侗布作坊。
这作坊是一个松散协作的合作社。农忙时,大家各回各家做农活。闲时,织娘们就在“牧梭人家”领回订单自己回家织侗布,以贴补家用。这样的合作模式很快得到织娘们的响应。如今,牧梭人家的“牧梭女”已经有上百名,年产侗布3万多匹。
天色已晚,织娘结束今天的活儿,开始为睡醒的孙子做晚饭。下班的赖蕾,也开始自己的角色转变——回到侗寨后,她就变成了织娘。
织房有间简陋的厨房,有大小酒坛十余口,里边都封的是赖蕾自酿的果酒:葡萄,杨梅,枇杷……这些酒用号称由120种水果和中草药调配成。“放开胆,酒皆自酿不放酒曲,不上头;放开肚,酒不多一万斤出头,全陈酿。”
眼前的织娘赖蕾,倒有点笑傲江湖的游侠派头。每聊得兴起,放下酒杯张嘴便唱。她说,每一个称职的侗女,不仅要织得一手好布,还要有一副好歌喉,更要釀得一坛子好酒。
再喝了一杯,她又大笑着说,“如果120种水果和草药,都只用来调酒,那这侗女是不称职的。果药酒是男人的心头好,但果皮、药渣才是侗女手上宝。”
原来,设计师们之所以喜欢赖蕾的土布,不仅仅是因为织布是纯手工,更是因为她这儿布匹染色,完全用的是果皮、中药、树根皮等纯草木原料,正好击中了都市人追求自然的心。
大榕树下迟到的嫁衣
晚上放酒的牧梭人家,只是赖蕾的一个负责织布车间。而真正的侗布工艺,则需要经过染、晒、捶等诸多工序,这些都需要在她建在河畔的侗布基地完成。
赖蕾带我穿越整个三宝侗寨,“三宝侗寨因为靠县城太近,经济发达,所以木楼多被拆,等到在家回过神来,知道木楼是好东西时,已经晚了!但还好,三宝侗寨的底蕴不在建筑,而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
赖蕾指着眼前一个破败的小院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堆说。原来,这个小院,便是三宝侗寨的萨堂。而小院中的土堆,便是整个贵州南部侗族区影响力最大的萨玛坛。侗族最盛大的节日萨玛节,都要在萨坛举行祭萨活动,而这个祭坛也被称为南部侗族区的“祖坛”,各个侗寨在建萨玛坛时,都要在这里取土,以示寻根问祖。然而,如今各边远的侗寨依然保持着古风,唯独南侗祖源的三宝侗寨已经面目全非。“还好,江边这些榕树还一直不变,保持着小时候的模样!”
赖蕾朝河边一派茂密的榕树走去。三宝侗寨位于都柳江边,清乾隆年间,当地选择了根系发达的榕树来护堤。200多年过去了,侗族村寨却在古榕树庇护下,安然无恙。都柳江岸边的古榕树高达20余米,胸围在3米以上,如巨伞一般立在江边。年长日久,古榕树慢慢成为了侗寨祖祖辈辈的集体回忆。
河边有一位穿侗族盛装的新娘正在河边的榕树下拍写真。看到赖蕾后挥手打招呼:“赖老师,我这侗族新娘的造型正不正宗!”这位从成都来的模特,是被赖蕾专门请过来拍一组写真《待嫁的新娘》的人儿。
“现在的三宝侗寨,男人已经完全没有着侗装的习惯了。即使是女人,年青一代也几乎没有了这样的传统。女人们不穿侗装了,织侗布做侗衣,也就完全没了可能。所以我想拍一组侗族新娘穿嫁衣的场景,也算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织女赖蕾让模特在榕树下试嫁衣,一下午试了无数套。这些嫁衣,有的是母亲传下的,有的是自己织的,更多的是自己开始做侗布后,从各个侗寨里边收来的。她用拍写真这种方式,把侗布最美的一面呈现出来,以弥补自己对母亲的歉意:赖蕾有5个兄妹,赖蕾是最小的孩子,小时候家里穷,她一直被当成男孩子来养,别家孩子穿裙子,她打个赤脚和村里的男孩子一起下河摸鱼。等到自己长大成人,母亲也老了。在离家上大学时,母亲送了她一百匹上好的侗布,让她好好保存。但那时的赖蕾,对侗布完全不感兴趣。学油画专业的她甚至在母亲亲手织的侗布上作画,画自己年少时在榕树下赤脚摸鱼的场景……直到有一年,赖蕾回三宝侗寨,听到一个消息:如今织娘们已经不再用植物染料染布,而用一种名为“洋红”的化学试剂代替。
短短几年,侗寨里用传统方法做布的织娘几乎绝技。这时,赖蕾才知道母亲留给自己的土布的珍贵,但此时,母亲给自己的一百匹手工土布已经所剩无几,甚至没办法做一套嫁衣……从那以后,赖蕾开始疯狂的收购村民们用传统方法织成的土布,甚至以高价鼓励村民们用土法织布,织好多少都高价回收。 这样做的后果是:赖蕾家里所有房间都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土布,自己虽然在信用社工作,拿着高薪却负债累累。
改变,从草木染开始
立秋的前几天,我们来到赖蕾位于都柳江边的土布基地。基地是一栋木屋,和三宝侗寨隔河相望。去土布基地的路坑洼不平,路两边种植着蔬菜水果。
抵达侗布工坊时,赖蕾正在染房内用蓝靛染布。染房内挂着温度计和湿度仪,赖蕾正拿着一个小本子记录种种数据:气温、湿度、风速、浸泡时间、褪蜡温度……她说,过几天就要到立秋了,她要准备染一批名为“二十四节气”的布。
在她看來,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气候,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她希望她的土布,就像时令的瓜果蔬菜,不同时节有不同的布匹匹配。
但传统侗族人生活场景比较单一,与之相匹配的土布面料就那几款。因而,要突破自身的认知,必需向其他人取经。榕江县是一个苗侗混居的地方。两个民族,在做土布上都有自己的绝活:侗族擅长织布,而苗族擅长染布。要在土布染色上有所突破,那苗族的蜡染是绕不开的。
而正好,在赖蕾开始做侗布前,就有了深厚的蜡染积累:从美院毕业后,赖蕾到榕江县一个名叫党细的苗寨做了11年乡村教师。在这里,美院出身的赖蕾就充当了孩子们的美术老师——没想到,很多孩子绘画功底出奇的好:原来,党细苗寨至今还保持着手工画蜡,草木染布的传统。
这让学美术出身的赖蕾大开眼界。在党细村教书的11年,在课堂上赖蕾教孩子们文化课,在课堂之外赖蕾开始跟随孩子们的母亲学画染。
在结束党细村的教书生涯后,赖蕾又被调往榕江县非遗办,负责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家族做侗布的渊源,教书学草木染的经历,再加上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历,让赖蕾决定自己也尝试做一回匠人,开始做土布。但要做的土布,又和苗乡侗寨那些手工艺人做的不太一样:寨子里的妇女们做的土布,主要是给自己穿。但赖蕾的土布,面对的却是对品质有要求的时尚青年。同样是蓝靛染色做衣,村民要求的是耐磨不显脏,而自己的客户看中的可能是手工的质感和草木染料的纯天然……
决定做一个土布工匠后,赖蕾就开始不断地做实验:先花两年时间,按二十四节气,做出二十四种蓝色。然后再花无数个两年时间,用大自然中各种草木、矿物染料,在土布上还原世界本来的颜色……
这个计划一开始,就得到大批设计师的响应。前两年有设计师和赖蕾合作用土布制作时装亮相巴黎时装周引起轰动,更加坚定了侗族妇女们织土布的信心:按自己的意图将草木染二十四节气进行到底,而不被奢侈品大牌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