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月,河南省郑州市开始 “拆除报刊亭”的城市整改活动,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报刊亭的省会城市。
然而,“新政”实行了三个多月后,记者在郑州市区街头采访时看到,许多地段的报刊亭虽然拆除了,但原先卖报刊的店主却在原地又摆起了地摊。报刊、杂志摊放在广场的角落里或人行道上,叫卖声不绝于耳。而不少报摊前都有许多市民在选购、翻阅报刊杂志,场面很是热闹。
“拆除报刊亭”竟然引来大量报刊地摊的涌现,这一戏剧性的结果,让当地相关部门颇有些始料不及。
整改计划一波三折
报刊亭作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在郑州市。对于生活在这个现代都市中的市民们来说,报刊亭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渴了,就在报刊亭买瓶水;乏了,就在报刊亭看看头条;迷路了,就问问报刊亭的老板。
但是,从2002年开始,郑州市政府就提出了整改报刊亭的建议。十年来,因每次即将执行时都会遭到报刊亭经营者的强烈反对,当地政府只能作罢。
2006年8月7日,《河南商报》就以“报刊亭4年难解改造困局”为题,对郑州市报刊亭的改造工作进行了报道。报道称,“从2002年起,郑州市就对市区内310多个报刊亭进行了改造,但是直到2006年这项工作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一直没有结果。”
2012年4月,郑州市政府在未召开听证会听取民众意见的情况下,便在一个月之内迅速拆除了全市所有的报刊亭,并将此次行动称为“退路进店”。
对于此项行动,郑州市政府给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报刊亭属于“违规建筑”。据郑州市金水区城管局督查科负责人说,被拆除的报刊亭所在地点,均存在违章占道、占压盲道、影响交通等违规行为,尤其是位于繁华地区十字路口的报刊亭,经常因遮挡行车视线而造成交通事故。
其次,报刊亭普遍存在超范围经营和违规经营,即除了销售报刊等纸质读物之外,还零售小食品、烟酒、饮料、回收礼品、甚至非法出版物等。
尤其是非法出版物,郑州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表示,报刊亭,尤其是火车站周边的报刊亭,历来是扫黄打非的重点区域。“个别报刊亭存在私售黄色、反动、格调低下的违禁出版物等现象,拆除报刊亭有利于相关监管。”
民众为什么说“不”
据了解,普通报刊亭在被拆前,报刊亭主除了向邮政局每月支付约600元管理费和成本费外,每月收入约3000元。一个位置极佳的报刊亭一个月能挣4000—6000元,这样的收入在郑州这个二线城市足够养活一大家子人。但在拆除之后,政府提供给这些报刊亭主的仅仅是环卫、巡防队员、计生管理员等工资相对较低的岗位。尽管这些岗位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公益性工作岗位”,但众多报刊亭主似乎并不满意,他们并不愿意交出手中的报刊亭。
突如其来的拆除行动使没有来得及做准备的报刊亭主们损失不少。一些亭主只能将囤积的电话卡、零食和杂志拿回家中,或廉价卖出。祁先生经营的邮政报刊亭位于郑州市经八路附近。4月16日,祁先生突然接到经八路办事处的通知,要求在4月18日中午12点前必须拆除报刊亭。“我赶紧低价处理杂志,但根本忙不过来,到现在,还有几千元的电话充值卡没卖完。”
在郑州文化路俭学街路口,原邮政报刊亭经营者李平把一间原来的奶茶店变成了他的书刊店。与此同时,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原来报刊亭每月交管理费800元,现在每月店面租金要2000元。“进店就交了一年2.4万元的房租,还赚啥钱?”由于拆亭后积货多,夫妻俩不得不硬着头皮干下去。
此外,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原本司空常见的报刊亭一夜之间消失殆尽,这实在让他们难以接受,当地一些民众甚至直呼“买报难”。
据邮政方面统计,郑州报刊零售大约占据整个报刊市场销量的50%。现在的报刊亭不仅出售报刊,还开展了许多便民服务。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统计,全国共计5300个邮政报刊亭实现了缴费、购票、充值、充电等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100个邮政报刊亭成为义务指路亭。2011年,天津200个邮政报刊亭实现自助充电服务,从手机到电动车皆可充电。
在很多百姓的眼中,过去功能单一的卖报亭,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便民亭。
未经听证的“新政”
事实上,拆除报刊亭的现象并非郑州独有。据媒体报道,同样是出于城市管理需要,南京报刊亭消失近半,北京将清除闲置报刊亭……来自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数据称,2008年至2011年底,仅邮政报刊亭,全国共拆除9508个。
但郑州市有关部门在没有召开听证会听取民众意见的情况下,擅自拆除所有报刊亭,此举引起了广泛质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说,未广泛征求市民意见,显示出郑州市政府对此次实施“新政”信心不足。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郑彦英则认为,此前未召开听证会,邀请市民参与论证,是一种“过于武断的长官行为”,“这是管理上的懒政”。
在问起为什么拆除之前没有举办听证会时,郑州市报刊亭“退路进店”领导小组成员韩永进说:“依据法律法规,政府拆除违法建筑的行为,不需要提前召开听证会。”
原来,在2004年以前,郑州市办有占道证的报刊亭为341个。2004年后,所有报刊亭都未续办占道证,也未再缴纳任何占道费,曾经的“便民工程”变成了“违法建筑”。但是,韩永进的这一说法却让崔雪琴等报刊亭主十分不解:“不是我们不想续办占道,而是不给办,一直说让等新的市容设施规划。”
“买报难”能否化解
据了解,报刊亭拆除前,有关部门曾承诺,尽管拆除全城报刊亭,并不意味着市民公众从此买不到报刊。“退路进店”工程只是针对违章占道现象,而并非对报刊亭斩草除根。并且根据相关部门的说法,清理报刊亭之后,市民仍可在超市、书店、加油站或门店购买报刊、杂志,而且报刊销售点还会比之前大幅增加。言下之意,买报不仅不会更麻烦,反而会更方便。
但是,3个多月以来,当地报刊零售市场呈现萎缩势头,许多市民抱怨“买份报纸,以前走路5分钟,现在开车10分钟都不一定买得到”。据郑州市报刊零售公司经理郭玉娟说,自4月以来,郑州报刊零售市场整体销量下跌约80%。
“市民有个适应期,市场需要培育期,‘空当’只是过渡期。”郑州市城市管理局局长葛震远这样解释。
葛震远表示,下一步将提升邮政报刊零售的主渠道作用,售报点将增多而非减少。“不仅要进超市、门市,还要进社区、加油站,上快速公交站台。即使政府补贴,也要方便市民买报。”
对此,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认为,占道违规报亭与规范经营报亭是有区别的,不应简单地把所有报刊亭一拆了之。政府决策必须有前瞻性,切忌一刀切,要因势利导,不妨先建后拆,先立后破,不能给群众增加不便。
而记者从郑州报刊亭整治指挥部得到消息,网络投票支持的报刊零售标识牌已正式产生,正在统一制作,将陆续安装到售报门店,今后市民可以方便地找到买报网点。
(实习生翟小雨综合整理)
然而,“新政”实行了三个多月后,记者在郑州市区街头采访时看到,许多地段的报刊亭虽然拆除了,但原先卖报刊的店主却在原地又摆起了地摊。报刊、杂志摊放在广场的角落里或人行道上,叫卖声不绝于耳。而不少报摊前都有许多市民在选购、翻阅报刊杂志,场面很是热闹。
“拆除报刊亭”竟然引来大量报刊地摊的涌现,这一戏剧性的结果,让当地相关部门颇有些始料不及。
整改计划一波三折
报刊亭作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在郑州市。对于生活在这个现代都市中的市民们来说,报刊亭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渴了,就在报刊亭买瓶水;乏了,就在报刊亭看看头条;迷路了,就问问报刊亭的老板。
但是,从2002年开始,郑州市政府就提出了整改报刊亭的建议。十年来,因每次即将执行时都会遭到报刊亭经营者的强烈反对,当地政府只能作罢。
2006年8月7日,《河南商报》就以“报刊亭4年难解改造困局”为题,对郑州市报刊亭的改造工作进行了报道。报道称,“从2002年起,郑州市就对市区内310多个报刊亭进行了改造,但是直到2006年这项工作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一直没有结果。”
2012年4月,郑州市政府在未召开听证会听取民众意见的情况下,便在一个月之内迅速拆除了全市所有的报刊亭,并将此次行动称为“退路进店”。
对于此项行动,郑州市政府给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报刊亭属于“违规建筑”。据郑州市金水区城管局督查科负责人说,被拆除的报刊亭所在地点,均存在违章占道、占压盲道、影响交通等违规行为,尤其是位于繁华地区十字路口的报刊亭,经常因遮挡行车视线而造成交通事故。
其次,报刊亭普遍存在超范围经营和违规经营,即除了销售报刊等纸质读物之外,还零售小食品、烟酒、饮料、回收礼品、甚至非法出版物等。
尤其是非法出版物,郑州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表示,报刊亭,尤其是火车站周边的报刊亭,历来是扫黄打非的重点区域。“个别报刊亭存在私售黄色、反动、格调低下的违禁出版物等现象,拆除报刊亭有利于相关监管。”
民众为什么说“不”
据了解,普通报刊亭在被拆前,报刊亭主除了向邮政局每月支付约600元管理费和成本费外,每月收入约3000元。一个位置极佳的报刊亭一个月能挣4000—6000元,这样的收入在郑州这个二线城市足够养活一大家子人。但在拆除之后,政府提供给这些报刊亭主的仅仅是环卫、巡防队员、计生管理员等工资相对较低的岗位。尽管这些岗位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公益性工作岗位”,但众多报刊亭主似乎并不满意,他们并不愿意交出手中的报刊亭。
突如其来的拆除行动使没有来得及做准备的报刊亭主们损失不少。一些亭主只能将囤积的电话卡、零食和杂志拿回家中,或廉价卖出。祁先生经营的邮政报刊亭位于郑州市经八路附近。4月16日,祁先生突然接到经八路办事处的通知,要求在4月18日中午12点前必须拆除报刊亭。“我赶紧低价处理杂志,但根本忙不过来,到现在,还有几千元的电话充值卡没卖完。”
在郑州文化路俭学街路口,原邮政报刊亭经营者李平把一间原来的奶茶店变成了他的书刊店。与此同时,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原来报刊亭每月交管理费800元,现在每月店面租金要2000元。“进店就交了一年2.4万元的房租,还赚啥钱?”由于拆亭后积货多,夫妻俩不得不硬着头皮干下去。
此外,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原本司空常见的报刊亭一夜之间消失殆尽,这实在让他们难以接受,当地一些民众甚至直呼“买报难”。
据邮政方面统计,郑州报刊零售大约占据整个报刊市场销量的50%。现在的报刊亭不仅出售报刊,还开展了许多便民服务。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统计,全国共计5300个邮政报刊亭实现了缴费、购票、充值、充电等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100个邮政报刊亭成为义务指路亭。2011年,天津200个邮政报刊亭实现自助充电服务,从手机到电动车皆可充电。
在很多百姓的眼中,过去功能单一的卖报亭,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便民亭。
未经听证的“新政”
事实上,拆除报刊亭的现象并非郑州独有。据媒体报道,同样是出于城市管理需要,南京报刊亭消失近半,北京将清除闲置报刊亭……来自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数据称,2008年至2011年底,仅邮政报刊亭,全国共拆除9508个。
但郑州市有关部门在没有召开听证会听取民众意见的情况下,擅自拆除所有报刊亭,此举引起了广泛质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说,未广泛征求市民意见,显示出郑州市政府对此次实施“新政”信心不足。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郑彦英则认为,此前未召开听证会,邀请市民参与论证,是一种“过于武断的长官行为”,“这是管理上的懒政”。
在问起为什么拆除之前没有举办听证会时,郑州市报刊亭“退路进店”领导小组成员韩永进说:“依据法律法规,政府拆除违法建筑的行为,不需要提前召开听证会。”
原来,在2004年以前,郑州市办有占道证的报刊亭为341个。2004年后,所有报刊亭都未续办占道证,也未再缴纳任何占道费,曾经的“便民工程”变成了“违法建筑”。但是,韩永进的这一说法却让崔雪琴等报刊亭主十分不解:“不是我们不想续办占道,而是不给办,一直说让等新的市容设施规划。”
“买报难”能否化解
据了解,报刊亭拆除前,有关部门曾承诺,尽管拆除全城报刊亭,并不意味着市民公众从此买不到报刊。“退路进店”工程只是针对违章占道现象,而并非对报刊亭斩草除根。并且根据相关部门的说法,清理报刊亭之后,市民仍可在超市、书店、加油站或门店购买报刊、杂志,而且报刊销售点还会比之前大幅增加。言下之意,买报不仅不会更麻烦,反而会更方便。
但是,3个多月以来,当地报刊零售市场呈现萎缩势头,许多市民抱怨“买份报纸,以前走路5分钟,现在开车10分钟都不一定买得到”。据郑州市报刊零售公司经理郭玉娟说,自4月以来,郑州报刊零售市场整体销量下跌约80%。
“市民有个适应期,市场需要培育期,‘空当’只是过渡期。”郑州市城市管理局局长葛震远这样解释。
葛震远表示,下一步将提升邮政报刊零售的主渠道作用,售报点将增多而非减少。“不仅要进超市、门市,还要进社区、加油站,上快速公交站台。即使政府补贴,也要方便市民买报。”
对此,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认为,占道违规报亭与规范经营报亭是有区别的,不应简单地把所有报刊亭一拆了之。政府决策必须有前瞻性,切忌一刀切,要因势利导,不妨先建后拆,先立后破,不能给群众增加不便。
而记者从郑州报刊亭整治指挥部得到消息,网络投票支持的报刊零售标识牌已正式产生,正在统一制作,将陆续安装到售报门店,今后市民可以方便地找到买报网点。
(实习生翟小雨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