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之后,卢东依然对偶然间邂逅的那湾秋荷念念不忘。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对于卢东而言,那枯萎惨败却又饱含无限生机的秋荷,自此便根植在他的艺术生命中,再难舍离。
在这个艺术风格多样、作品井喷的时代,卢东的“荷”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另辟蹊径、自成一体——既有写意泼彩之淋漓尽致,又有工笔刻画之勾画谨严,同时还吸取油画技法肌理之美与色彩表现的丰富特性,偏偏这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又分寸有度、浑然一体。这自古至今,被无数文人墨客勾画渲染的“荷”,在卢东笔下便生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与艺术张力。
自古至今,荷都以其君子之气度备受文人墨客推崇,更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界永恒的表现主题之一。从吴炳所做《出水芙蓉图》,到徐渭的泼墨荷花,再至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等等,太多的名家,以不同的艺术语言,为后世留下过太过脍炙人口的作品。意在荷之领域有所突破,其难度可想而知。
卢东自知前路之艰辛,但心之深处,对荷塘创作的强烈的原始冲动让他义无反顾投身其中。卢东不止一次提及记忆中村边那片荷塘,那是他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与情境体验。那是质朴的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园风光,在那一刻深深烙进卢东的记忆中。1991年,去拜访朋友的卢东无意间与另一方荷塘相遇,彼时的视觉冲击与儿时乡间荷韵完美叠加,所有的记忆、情缘、冲动一拥而至。“当时尝试画了几张,但画不达意。”是技法的欠缺吗?显然不是。从感官感受到精神理解,卢东觉得自己尚有一層无形墙壁未曾突破。
1996年,卢东得到了到天津美院中国画高研班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在那里,他有幸受教于白庚延、霍春阳、何家英、李孝萱等名家。只是天意弄人,意在山水画方面有所突破的卢东,在高研班所接触最多的却是何家英老师传授的工笔画技巧,其创作主体也多为人物。
回到泰安之后,潜心创作的卢东依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状态。“很苦恼,去翻看自己拍摄的老照片,再次看到昔日的荷塘,依然十分感动。”卢东深信,只有让自己感动的素材才能感动别人,他需要一个奇迹去与心中的“荷”达成物我合一之境。当他再次去往天津美院,机会在不经意间来临。“同学购买了一本《永乐宫壁画》,大家围坐在一起观赏,当时在外围的我只能踩着凳子远观,可就是这樣一下被击中。”卢东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境,“看到书页上的笔画,那斑驳陆离的荷塘就突然出现在我眼前。那种苍凉与壮阔,残破中迸发的生机,像交响乐般在我心中回荡。”
山水、工笔、人物、壁画,这各成体系、特色各异的艺术因子,在卢东的艺术创作空间里达成了统一,回到泰安的卢东终于进入了自己理想中的创作状态。他的第一组荷塘作品就此诞生,而也正是这组酝酿多年、浑然而生的作品使卢东获得中国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美术作品金奖、全国第五届工笔画人展银奖、山东省第八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等一系列荣誉。《荷塘印迹》最终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卢东所绘之荷塘,别具一格。正如著名美术评论家徐恩存所言:在简约、归纳、夸张、变形的意象中,荷花的“形”并未被完全打散和摈弃……在“拼图”式的规则中,画家演绎着复杂的平面几何图形版的相互构成和黑、白、灰色彩的丰富推演……
我们在卢东的作品中,看到的是被“颠覆”的荷花意向,无论春日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还是夏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在卢东笔下,都拥有了独特的肌理和色彩,更毋论秋冬的脆减红衰与残梗败叶;在他的笔下,荷塘不再是单纯的绿色,而是黑、白、黄等各种斑驳色彩的构成,是荷塘走过春秋、历尽沧桑的生命定格。
卢东作画,衷工笔之刻画,具写意之畅神,形成了面貌独特的个人风格。卢东对艺术语言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卢东的笔下浑然一体,自然融合。在传统工笔画手法和材料的基础上,泼彩、皴擦、点染、泼墨等山水画技法被大量运用。同时,他更多方汲取现代装饰、平面构成甚至西方绘画的色彩对比手法。当初,一幅壁画助其突破虚实之境,之后的创作过程中,卢东更多次专程赴永乐宫、敦煌等地,感受壁画的韵味,吸取壁画的精华。在他看来,壁画的肌理,“有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一种难以言明的文化意味”。
自1991年至今,卢东与荷塘的缘分已经整整持续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有人问:总是画荷塘,画不够?在卢东看来,他的每一幅画都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从未有重复。“每个时期对画画的认知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今天卢东的画具有更强的形式感,“冷暖色调的对比,团块的对比与布局,黑白灰的布局,点线面的调节,色调之间的呼应……”在卢东看来,每一幅画的创作都不是单纯的绘画,更是对人生的感悟,一如他看到荷塘就映射出现实中的自我,那秋季的萧瑟镜像中,掩饰不住的是孕育其中的无限生机。
在卢东看来,“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不经意间的自然中被发现。”而“画画的人拥有最敏感的眼睛,具备天然的最形式的捕捉能力。”于荷中觅境,于画中求香。在阅尽荷灵性,洞察艺术与形式之外的灵韵追求的天命之年,卢东开始求变——由荷而至更广阔的自然,进而探索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2013年,卢东在西双版纳被南方植物的生机与绿色深深吸引。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卢东自早至晚穿梭于密林之中,厚厚的速写本用去三本,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大自然无穷魅力的感染下,卢东的创作思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这个艺术风格多样、作品井喷的时代,卢东的“荷”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另辟蹊径、自成一体——既有写意泼彩之淋漓尽致,又有工笔刻画之勾画谨严,同时还吸取油画技法肌理之美与色彩表现的丰富特性,偏偏这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又分寸有度、浑然一体。这自古至今,被无数文人墨客勾画渲染的“荷”,在卢东笔下便生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与艺术张力。
自古至今,荷都以其君子之气度备受文人墨客推崇,更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界永恒的表现主题之一。从吴炳所做《出水芙蓉图》,到徐渭的泼墨荷花,再至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等等,太多的名家,以不同的艺术语言,为后世留下过太过脍炙人口的作品。意在荷之领域有所突破,其难度可想而知。
卢东自知前路之艰辛,但心之深处,对荷塘创作的强烈的原始冲动让他义无反顾投身其中。卢东不止一次提及记忆中村边那片荷塘,那是他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与情境体验。那是质朴的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园风光,在那一刻深深烙进卢东的记忆中。1991年,去拜访朋友的卢东无意间与另一方荷塘相遇,彼时的视觉冲击与儿时乡间荷韵完美叠加,所有的记忆、情缘、冲动一拥而至。“当时尝试画了几张,但画不达意。”是技法的欠缺吗?显然不是。从感官感受到精神理解,卢东觉得自己尚有一層无形墙壁未曾突破。
1996年,卢东得到了到天津美院中国画高研班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在那里,他有幸受教于白庚延、霍春阳、何家英、李孝萱等名家。只是天意弄人,意在山水画方面有所突破的卢东,在高研班所接触最多的却是何家英老师传授的工笔画技巧,其创作主体也多为人物。
回到泰安之后,潜心创作的卢东依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状态。“很苦恼,去翻看自己拍摄的老照片,再次看到昔日的荷塘,依然十分感动。”卢东深信,只有让自己感动的素材才能感动别人,他需要一个奇迹去与心中的“荷”达成物我合一之境。当他再次去往天津美院,机会在不经意间来临。“同学购买了一本《永乐宫壁画》,大家围坐在一起观赏,当时在外围的我只能踩着凳子远观,可就是这樣一下被击中。”卢东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境,“看到书页上的笔画,那斑驳陆离的荷塘就突然出现在我眼前。那种苍凉与壮阔,残破中迸发的生机,像交响乐般在我心中回荡。”
山水、工笔、人物、壁画,这各成体系、特色各异的艺术因子,在卢东的艺术创作空间里达成了统一,回到泰安的卢东终于进入了自己理想中的创作状态。他的第一组荷塘作品就此诞生,而也正是这组酝酿多年、浑然而生的作品使卢东获得中国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美术作品金奖、全国第五届工笔画人展银奖、山东省第八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等一系列荣誉。《荷塘印迹》最终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卢东所绘之荷塘,别具一格。正如著名美术评论家徐恩存所言:在简约、归纳、夸张、变形的意象中,荷花的“形”并未被完全打散和摈弃……在“拼图”式的规则中,画家演绎着复杂的平面几何图形版的相互构成和黑、白、灰色彩的丰富推演……
我们在卢东的作品中,看到的是被“颠覆”的荷花意向,无论春日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还是夏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在卢东笔下,都拥有了独特的肌理和色彩,更毋论秋冬的脆减红衰与残梗败叶;在他的笔下,荷塘不再是单纯的绿色,而是黑、白、黄等各种斑驳色彩的构成,是荷塘走过春秋、历尽沧桑的生命定格。
卢东作画,衷工笔之刻画,具写意之畅神,形成了面貌独特的个人风格。卢东对艺术语言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卢东的笔下浑然一体,自然融合。在传统工笔画手法和材料的基础上,泼彩、皴擦、点染、泼墨等山水画技法被大量运用。同时,他更多方汲取现代装饰、平面构成甚至西方绘画的色彩对比手法。当初,一幅壁画助其突破虚实之境,之后的创作过程中,卢东更多次专程赴永乐宫、敦煌等地,感受壁画的韵味,吸取壁画的精华。在他看来,壁画的肌理,“有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一种难以言明的文化意味”。
自1991年至今,卢东与荷塘的缘分已经整整持续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有人问:总是画荷塘,画不够?在卢东看来,他的每一幅画都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从未有重复。“每个时期对画画的认知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今天卢东的画具有更强的形式感,“冷暖色调的对比,团块的对比与布局,黑白灰的布局,点线面的调节,色调之间的呼应……”在卢东看来,每一幅画的创作都不是单纯的绘画,更是对人生的感悟,一如他看到荷塘就映射出现实中的自我,那秋季的萧瑟镜像中,掩饰不住的是孕育其中的无限生机。
在卢东看来,“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不经意间的自然中被发现。”而“画画的人拥有最敏感的眼睛,具备天然的最形式的捕捉能力。”于荷中觅境,于画中求香。在阅尽荷灵性,洞察艺术与形式之外的灵韵追求的天命之年,卢东开始求变——由荷而至更广阔的自然,进而探索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2013年,卢东在西双版纳被南方植物的生机与绿色深深吸引。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卢东自早至晚穿梭于密林之中,厚厚的速写本用去三本,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大自然无穷魅力的感染下,卢东的创作思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