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提出培养中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问题研究是与时代发展的呼应。政治参与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变量,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是以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研究居多,而对重视和培养中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和素质的研究寥寥无几,几乎是空白的。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培养中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与素质的关注,同时,拉近思想政治课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在政治课中学到的知识,切实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关键词:《政治生活》教学;有序政治参与;高中生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力与科技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青年学生应注重全面提升自身素质,除了扎实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重视提升参与政治的意识和素质。我们的现代教育过多关注的是对学生前两个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而对提升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视远远不够。政治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直接影响人参与政治活动的范围和能力。虽然从现实的角度和短期内来看,政治素质对学生的影响不如前两者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它同样会对学生以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一、提高中学生政治素质是适应当前国际竞争形势的迫切需要
任何一个国家、社会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适应自身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公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和频率大大提高,能否在国际场合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素质对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能否展现良好的国际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二、提高中学生政治素质是也当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经过长时期的预热,已经进入了由形式到实质,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根本目的的,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等多种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为将来管理好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中阶段是进行个人政治社会化、提高人才政治素质的重要时期
有研究表明,人在青少年时所形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特别稳固持久,而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期是13 岁~18 岁。在我国,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绝大多数都处在中学阶段。目前,尽管现阶段我国中学生政治社会化总体上是良性发展的,方向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仍存在某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偏差。其表现如下:
(1)在政治理论认知方面,基本的政治认知都还只是处于浅层,对政治课的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轻视和较强的逆反心理。政治认知是个人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而政治认知的形成需要通过政治学习和政治教育。但是,调查发现,部分中学生对学校、年级、班级组织的政治性活动往往具有厌倦情绪,对于政治理论学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拿综合学分”。
(2)在心理方面,中学生政治情感不够稳定,政治信念容易发生动摇。我国在诸多领域都处在转型过程中,很多方面存在深层次矛盾,使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容易产生很多迷惑,对现行的政治体制与机制产生怀疑。例如: “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现象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少数“腐败分子”和一些“特殊利益群体”为什么在法律面前并不是一律平等的,这与他们在书本上所了解的内容并不一致等等。所有这些现实的矛盾和困惑不断地冲击着中学生的政治信念,使中学生参与政治的信心逐渐丧失。
(3)在政治参与方面,部分学生缺乏政治参与的兴趣,分析政治现象的能力不强,政治参与往往被动、盲目。相关调查显示,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不关心政治,认为“政治是少数政治家的事情,与自己太遥远”;同时,社会上谈琐事、讲笑话、追求时尚的社会心态也投射到部分中学生身上,使他们产生了冷漠的政治参与感,在很多政治事件出现时选择沉默。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当代中学生的德育素质存在先天不足,严重缺乏社会实际生活的锻炼,使中学生政治参与的基础脆弱,参与政治生活的思维方式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超前思维,中学生往往把对未来的幻想当成现实的可能,陷入“想当然”的境地;二是理想化思维,把社会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理想和完美,造成与社会的距离感和对社会政治问题承受力的低下; 三是极端心理,看问题非此即彼,缺乏客观、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中学生政治素质也是思想政治课性质本身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理论知识的课程,更是一门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这恰恰是由小学到大学都设置思想政治课的主因,也是思想政治课本身独有的特色,其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新课改中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确定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的三维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是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提高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而思想政治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战场。因此我们要重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利用好《政治生活》教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序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培养中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不仅与其个人息息相关,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和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因此,呼吁现代教育对提高中学生政治素质的关注,培养中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就变得很有必要了。
参考文献:
[1]孙爱军.政治社会化: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点.
[2]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85.
[4]段钢.当代中国城市青年的政治参与:特点、方式和问题[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5]高文霞.浅析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性[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
[6]戈玲.试析当代青年价值观念变化对其政治倾向形成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2).
关键词:《政治生活》教学;有序政治参与;高中生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力与科技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青年学生应注重全面提升自身素质,除了扎实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重视提升参与政治的意识和素质。我们的现代教育过多关注的是对学生前两个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而对提升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视远远不够。政治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直接影响人参与政治活动的范围和能力。虽然从现实的角度和短期内来看,政治素质对学生的影响不如前两者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它同样会对学生以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一、提高中学生政治素质是适应当前国际竞争形势的迫切需要
任何一个国家、社会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适应自身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公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和频率大大提高,能否在国际场合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素质对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能否展现良好的国际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二、提高中学生政治素质是也当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经过长时期的预热,已经进入了由形式到实质,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根本目的的,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等多种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为将来管理好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中阶段是进行个人政治社会化、提高人才政治素质的重要时期
有研究表明,人在青少年时所形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特别稳固持久,而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期是13 岁~18 岁。在我国,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绝大多数都处在中学阶段。目前,尽管现阶段我国中学生政治社会化总体上是良性发展的,方向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仍存在某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偏差。其表现如下:
(1)在政治理论认知方面,基本的政治认知都还只是处于浅层,对政治课的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轻视和较强的逆反心理。政治认知是个人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而政治认知的形成需要通过政治学习和政治教育。但是,调查发现,部分中学生对学校、年级、班级组织的政治性活动往往具有厌倦情绪,对于政治理论学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拿综合学分”。
(2)在心理方面,中学生政治情感不够稳定,政治信念容易发生动摇。我国在诸多领域都处在转型过程中,很多方面存在深层次矛盾,使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容易产生很多迷惑,对现行的政治体制与机制产生怀疑。例如: “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现象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少数“腐败分子”和一些“特殊利益群体”为什么在法律面前并不是一律平等的,这与他们在书本上所了解的内容并不一致等等。所有这些现实的矛盾和困惑不断地冲击着中学生的政治信念,使中学生参与政治的信心逐渐丧失。
(3)在政治参与方面,部分学生缺乏政治参与的兴趣,分析政治现象的能力不强,政治参与往往被动、盲目。相关调查显示,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不关心政治,认为“政治是少数政治家的事情,与自己太遥远”;同时,社会上谈琐事、讲笑话、追求时尚的社会心态也投射到部分中学生身上,使他们产生了冷漠的政治参与感,在很多政治事件出现时选择沉默。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当代中学生的德育素质存在先天不足,严重缺乏社会实际生活的锻炼,使中学生政治参与的基础脆弱,参与政治生活的思维方式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超前思维,中学生往往把对未来的幻想当成现实的可能,陷入“想当然”的境地;二是理想化思维,把社会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理想和完美,造成与社会的距离感和对社会政治问题承受力的低下; 三是极端心理,看问题非此即彼,缺乏客观、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中学生政治素质也是思想政治课性质本身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理论知识的课程,更是一门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这恰恰是由小学到大学都设置思想政治课的主因,也是思想政治课本身独有的特色,其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新课改中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确定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的三维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是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提高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而思想政治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战场。因此我们要重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利用好《政治生活》教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序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培养中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不仅与其个人息息相关,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和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因此,呼吁现代教育对提高中学生政治素质的关注,培养中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就变得很有必要了。
参考文献:
[1]孙爱军.政治社会化: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点.
[2]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85.
[4]段钢.当代中国城市青年的政治参与:特点、方式和问题[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5]高文霞.浅析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性[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
[6]戈玲.试析当代青年价值观念变化对其政治倾向形成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