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究冬小麦生育期内不同灾害发生规律,以河北省冬小麦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18年灾情数据分析各灾害时空特征,估算主要灾害减产比例.结果 表明:1)冬小麦旱灾发生频繁,拔节期和抽穗期旱灾频率最高分别为0.7和0.6;研究期内风雹灾共计54次,主要发生在抽穗期(21次)、乳熟期(11次)和成熟期(19次);低温冻害共计27次,主要发生在分蘖期(10次)和拔节期(14次);干热风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病虫害多出现在抽穗期.2)1990-2018年,冬小麦生育期内旱灾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
【机 构】
: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193;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冬小麦生育期内不同灾害发生规律,以河北省冬小麦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18年灾情数据分析各灾害时空特征,估算主要灾害减产比例.结果 表明:1)冬小麦旱灾发生频繁,拔节期和抽穗期旱灾频率最高分别为0.7和0.6;研究期内风雹灾共计54次,主要发生在抽穗期(21次)、乳熟期(11次)和成熟期(19次);低温冻害共计27次,主要发生在分蘖期(10次)和拔节期(14次);干热风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病虫害多出现在抽穗期.2)1990-2018年,冬小麦生育期内旱灾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风雹灾次数与干热风日数呈现增长趋势,低温冻害次数与病虫害受灾程度持续下降.3)小麦生育期内旱灾频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中南部更易出现旱灾;风雹灾随冬小麦生育期由南向北推进;西部地区全生育期内低温冻害次数较多,南部地区拔节期低温冻害次数较多;干热风年均日数由北向南递增;南部地区病虫害年均发生率较高.4)旱灾减产贡献率最大,低温冻害贡献率较低,中南部冬小麦减产水平较高,石家庄市和廊坊市减产比例均在6%以上,其他地区在5%左右.因此,为降低冬小麦灾损率,各地应根据灾害发生规律在现有减灾措施基础上进一步重视风雹灾及干热风对冬小麦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为量化评价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本研究基于对农业科技强国的理论认识,经过多学科、多群体、多轮次研讨,首次提出和设计了包括科技支撑能力、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科技效率、农业科技条件和农业科技产出等5个1级指标及19个2级指标的农业科技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收集整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关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农业科技强国实现度进行初步评估.结果 表明:目前中国农业科技强国实现度为62%,与世界农业科技强国仍有不小差距,在迈向世界农业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中国刚刚走完2/3的路程,正处于“爬坡
当前,家禽业生产步入了稳步发展、微利经营的市场调整期,随着非洲猪瘟疫情的渐渐散去,生猪产能快速恢复,禽产品替代猪肉的市场红利期也告一段落.如今禽产品产能相对过剩,市场消费水平短期内很难有明显提升,在行业深度调整的市场新常态下,家禽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是有效的经营策略.
家禽业在产能整体过剩和双疫情的多重影响下,又一次艰难的走到了十字路口,尤其是在今年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前,很多从业者开始重新思考定位发展主方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家禽业非理性规模扩张的盲目发展阶段已经结束,卖方市场为主的持续红利也在逐步消失,产业健康发展趋势明显,企业在生产竞争中微利经营将是长期态势.在此情况下,要想更好地“精营”家禽产业,必须重新思考定位,引入工业化思维模式,变传统生产为工业化运作,变养殖场为生产车间,向食品端发力,通过延长加工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在销售端进行品牌包装和市场推广,从而开创
家禽产品支撑了低收入人群的消费rn因为周期短和料重比低等特征,行业人士在推广和宣传家禽产业时,着重强调“廉价”的竞争价值.但随着产业的发展,高质量的提升,品牌意识的加强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萌生了一种反廉价思潮.这种思潮催生了部分企业追随收入增长的脚步,开启由低端向高端转型的变革,孕育了部分高端产品,也吸引了部分拥趸,但是总体的市场规模增长并不如预期,高成本并没有带来高收益.一直以来,业界将这一现象都归咎于宣传不到位以及市场开发有个过程.但近年出现的人均消费支出与收入比下降的情况,才令我们突然意识到是
随着新农科和新工科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被提出新的要求,应当注重工科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文以提高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根据专业素质培养的“认知—理解—应用—创新”四个层次,构建农科特色的分层递升式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路径.
通过调研教育部“新农科”建设以来江苏省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发现农林类高校学生“第二课堂”核心素养能力培养存在总体氛围较好,但覆盖面较窄;认同感强,但主观能动性较差;认识不够全面,“农”情怀有待提升等现状.提出整合好学生成长需求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整合好“课堂”内容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整合好两个课堂间的有效融合关系,整合好农林类高校资源的关系等协同培养学生“第二课堂”核心素养能力的相关举措.“三全育人”理论指导下构建完善制度设计、科学内容安排和健全评价机制等“第二课堂”核心素养能力培养育人体系,服务“新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其中关键的是培育新型农民的主体发展意识和素质能力.基于以往对农民问题的理论研究,界定新型农民的概念和内涵,将新型农民发展内涵量化于“生产能力、市场能力和组织能力”三个层面,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后面简称“大理州”)新型农民基本情况调研数据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大理州各地区新型农民的生产能力、市场能力和组织能力指数.结果 表明:大理州各地之间新型农民发展能力指数差异较大,且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无明
为明确快捷简便、经济有效和稳定可靠的棉花耐盐鉴定方法,收集整理1990-2021年国内外关于棉花耐盐性鉴定的相关文献报道,比较了棉花发育不同时期耐盐性鉴定方法,通过比较、综合已有研究结果提出,室内条件下棉花种子萌发期,采用滤纸发芽法以150 mmol/L NaCl溶液胁迫,调查种子发芽率指标,可作为棉花耐盐性快速鉴定的首选方法;室外条件下棉花苗期耐盐性鉴定推荐土壤含盐量0.40%的盐池处理棉花三叶期苗期,以成活苗率作为筛选标准.
为挖掘棉花花朵中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代谢物,以开花当天的陆地棉和金花葵的花朵为材料开展代谢组学检测,结果共检测到465个代谢物.利用差异倍数(Fold change)和VIP值(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 表明,在陆地棉和金花葵的花朵中共筛选出差异显著代谢物269个,196个代谢物在陆地棉和金花葵中含量差异不显著.有29个代谢物仅在金花葵中检测到,包括氨基酸及衍生物、酚酸类、黄酮、木脂素和香豆素等,有41个代谢物仅在陆地棉中检测到,
为探明长江中游玉米籽粒机械直收适宜品种与配套农艺措施,2018-2019年选用不同玉米品种,测定不同机收时间下玉米关键农艺性状、产量及机收质量指标.结果 表明,收获时间对春玉米机收产量与机收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延迟1周收获后籽粒容重显著增加,机收产量显著提高,2年平均提高9.72%;而延迟2周收获则有降低机收产量的趋势.2年收获时杂质率总体≤3%,而机收籽粒破碎率与损失率均>5%,是该区域春玉米籽粒机收面临的主要问题.籽粒厚度、籽粒含水率和百粒重是影响机收籽粒破碎率的关键性状,三者与机收籽粒破碎率均呈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