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综述数字图象处理的目的、任务、方法以及推动数字图象处理发展的原因。着重叙述计算机图象处理的发展动向,归纳输入输出设备、图象处理程序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医学图象处理——断层图象合成法的发展趋势,包括计算机血管造影图象处理系统、计算机体轴断层摄影设备、超声波断层图象处理的发展情况。最后叙述图象处理系统设备的发展情况和今后动向。结束语中展望了数字图象处理的应用前景,以供有关同志参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述数字图象处理的目的、任务、方法以及推动数字图象处理发展的原因。着重叙述计算机图象处理的发展动向,归纳输入输出设备、图象处理程序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医学图象处理——断层图象合成法的发展趋势,包括计算机血管造影图象处理系统、计算机体轴断层摄影设备、超声波断层图象处理的发展情况。最后叙述图象处理系统设备的发展情况和今后动向。结束语中展望了数字图象处理的应用前景,以供有关同志参考。
其他文献
1975年 M=7.2地震时,夏威夷南岸地带地壳破裂45公里以上。自1868年本区最后一次同样大小地震发生以来,引起这次主震的应力便逐步积累起来。尽管这种应力积累是基拉韦厄火山区和其裂谷带所致,地震却不是一种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火山地震,而是百余年来应力积聚造成这一脆性地壳破裂事件。详细研究震源区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资料清楚地证明存在下述前兆现象:地震活动率降低40%;主震前约4年 P 波走时延迟0.2
中加利福尼亚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帕克费尔德地段不断发生中小地震,这些地震在震中位置、震级、地震矩、破裂区以及南东向破裂扩展上,都具有重复性。该地区的1857,1881,190l,1922,1934和1966年地震被认为是反映了严格的周期性地震活动,而1934年地震与前次地震的间隔显然是一例外(10年左右的间隔)。假定周期严格的地震模型和1966年到1978年无地震(根据22—34年间隔),下次地震时间
中部地方的中央构造线与西南日本平移运动相比较,无论是在地质上还是在地形上都没有活动的痕迹,并且也没有找出表示其活动的显著的历史地震。利用名古屋大学地震观测网的数据调查中央构造线和现在地震活动的关系。其结果如下: (1)中央构造线与伴随菲律宾海板块出现的中深地震(深于20公里)无关。
在人工断层的摩擦滑动实验中,当断层面的摩擦强度不均一时,就可以在强度小的部位观测到急剧滑动之前的明显前兆应变变化(茂木,1980)。另外,上一次实验我们(1982)采用对两个平滑的断层面给出应变测量的灵敏度的方法。尽管变化量很小,但可以观测到前兆应变变化,并报告了应变曲线沿断层产生系统变化的结果。图1表示上一次实验得到的前兆应变变化图象的空间变化及说明这一变化的模式图。也就是说在№ 4—6的附近开
根据发生在关东地方的15个群震的波形及波谱分析,得出一些与活动方式有关的结果(Tsujiura,1983)。主要结果如下:(1)发生在某时间带的地震,大体为相似地震。(2)相似地震震源波谱中的角频率与地震大小无关,大体上为固定值(△M≈2)。这次又重新加上高动态范围下发生的两个群震的观测结果并调查了有关群震的性质。资料重新追加的资料是当年1月的伊豆半岛东方近海的群震和1982年的枥木县西部
1923—1982年,日本及其周围发生的浅震大约有1000个,气象厅测候所利用几万个烈度观测值,编制出了烈度I对震中距△的曲线图和烈度分布图,调查I-△-M之间的关系。在东日本太平洋岸近海发生的地震,特别是发生在北海道—南千岛近海及房总近海的地震,即使是浅源的,作为特殊震区也引人注目。因此,要汇总成为一条标准的I=f(△M)的曲线是困难的。日本内陆、日本海岸和西日本太平洋岸近海的地震(深度小于30
矿产勘探已经不再只是依靠过去的老方法了,一个成功的勘探工作者为了得到极好的勘探效果就必须采用效率高、功能强的工具。生产现场的勘探工作者不只是新数据的生产者,在鉴别和评价矿产资源方面他还应
1983年一年中,本刊承国内同行踊跃投稿并对我们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我们在此表示深切谢意。为了使我们这一科技情报刊物在内容上尽量做到面广、迅速、准确、生动活泼,我们对来稿的字数作如下规定:学术综合述评字数不超过一万字,国外论著的译文一般不超过
多年来.美国地震工程师强调需要从地震中学习。最近的例子就是国家科学院的一份报告:地震工程学研究——1982。在这份报告中,由八个小组委员会编写了八个技术章节:(1)综合评述与建议;(2)以往研究的应用;(3)地震危险性的评定;(4)地震动;(5)土力学与土结构;(6)分析与试验